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文案整理90句】
admin 2023-04-06 02:50:27 个性说说 ℃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结构主义文本论这种分析作品内部结构的方法,与作者论的外部研究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文学被看成是一种符号学现象,关于创造主体的心理学也就失去了其固有地位。(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2、所谓痛苦,“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换言之,人在做决定时同时也为所有人做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行动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他人的凝视,成为他人的标杆,如何能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概念强加给人类,这的确是一种亚拉伯罕式的痛苦。由此存在主义所带来的痛苦被萨特简化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痛苦,即由责任所引发的痛苦。
3、但自为的存在若是“只有一片虚无”,那它又是如何运动起来,如何获得它自身的规定性的呢?单从“意识”出发,是无法理解“自为的存在”的,此刻我们必须得引出它结构的另一部分,自在的存在。
4、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5、其中《什么是文学》一书集中反映了萨特的文艺创作观,书中他重点讨论了关于文艺创作的3个问题:
6、其借助情感同化了解作家如何首先理解客观现实世界,然后通过作品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
7、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8、文学家萨特:他虽长相奇丑,但谈吐幽默,为人自然亲切,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实现了自己作家的梦想
9、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萨特断言: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并且拥有必要的材料,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了解其他的人。
10、《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11、伦理学的第三个重要议题是任何社会都需要为公共政策找到伦理学的根据,最流行的根据是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可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无法回答扳道岔悖论。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必须无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差异,不论你是美国总统还是阿富汗农民,一律平等,只是“最大多数”之当然,还要计量“幸福指数”。扳道岔悖论的实质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平等,在扳道岔实验里,那个可以被推入轨道阻挡火车前进的人,与那些在轨道上工作的人,客观处境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为了挽救一部分的生命而夺去另一个人的生命,于是,后者的生命被贬低为一种手段,完全违反了康德关于“每一个人都是目的”之道德理想。何况他若是那位扳道岔者的父亲,这样的选择就更加不可容忍。
12、尼采的作品涵盖多种主题,从伦理学、宗教到形而上学、认识论等等。不过,他最为人知的还是其“权力意志”概念。尼采在一定程度上受叔本华影响,但没有太多的形而上学包袱,认为个体的根本动力体现在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外力进行支配和控制的需求上。因此,尼采的个体所要求的正是存在主义者后来提出的“主宰自身命运的权力”。
13、按照萨特的思想框架,波伏娃也认同个体是生而自由的,且出生时不带本质。但人的生理性别鉴定对于女性来说便是定义了她的人格。女性变成了“女人”,而这一含义是由文化和社会定义的,不管是20世纪50年代作为“家庭女神”的母亲和妻子,还是再晚一点90年代的“超级妈妈”。甚至连月经之类的生理现象也总是受到文化的误读。波伏娃称,按照社会的理解,这一现象一直被视为“一种可耻的诅咒,或再一次将人体健康机能断言为色情”。所以,女性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因接受并扮演社会定义为合适的角色才变成了女人。但这种接受并非自动成为萨特所称的“自欺”,关键要看波伏娃如何延伸并发展这一观念。(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4、Howtobelievedecideshowtolive
15、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16、基于此,萨特给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原则、目的、出发点和方法。
17、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18、关于文学的作用:对于社会:文学具有揭露和变革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就是介入。文学是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对生活介入,是一种承担整个世界的行为。
19、我们坚持以本质化的思维,介绍卓越企业与团队的成功经验
20、*存在不能用概念去表达,并不是因为它过于一般和模糊,使人难以思考,而是相反的因为它实在过于具体和丰富,一旦把抽象思维用于存在,存在就失去了丰富的具体性,从而消灭了存在着的个人。
21、于是乎,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现代精神分析方法,脱颖而出,它的代表人物是同属于后结构主义阵营的心理学家雅克·拉康。
22、萨特哲学可表达为:存在先于实质。对萨特而言,“存在”的意思是,一个人被“抛入”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实质,或者,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内,也许很难同意萨特命题的后半部分。一个人被抛入中国这样的社会,很难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过,萨特的反驳是这样的:你可以拒绝被他人贴上任何标签。没错,我们反对被社会贴上任何标签。每一个人都是“唯一“,任何标签都不能定义一个人。
23、德国的埃克哈特·托利书中说:如果我的思想集中在“过去”或“将来”,那么,充斥在意识里的很可能是懊悔和欲望。没有人可以改变过去从而取消懊悔,没有人可以改变将来从而取消欲望,所以,只要思想集中于过去或将来,心性就是过去或将来的奴隶。仅当思想集中于“当下”这一时刻,心性才有自由。不论以往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应归咎于以往。自由仅在当下,从这一时刻开始的人生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果我们听任命运安排,那么,自由消失。
24、至少,被抛入中国这块土地的每一个人,仍可争取成为自己想要的人。孩子周岁的时候“抓周”,据说可预言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孩子幼儿园时期常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长大要当什么。诸如此类的情形,都说明中国社会也承认每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的权利。萨特指出,人之为人的条件就是持续改变自己,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持续改变自己的过程。
25、上述图形中,1号位可以看成是纯客观的位置,2号位则是纯主观的位置,处于2号位置的人物都认为能指只能有一种含义,即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含义,而3号位上的人物则不仅懂得其他人的理解,而且还有本人的理解,他赋予能指以多种不同的含义。
26、波伏娃在回忆录中写道:“遇见萨特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萨特也多次向外界表示:“波伏娃是上天给自己最大的恩赐。”1980年,萨特病逝,法国为这位大师举行了国葬。
27、“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
28、美国实践哲学的第二代宗师是威廉·詹姆士,深受柏格森影响,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生命必须在不可逆的选择中获得升华。这里“不可逆”的意思是,你不能因为后悔就回到你的选择之前的生存状态。我们观察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是敢于投入不可逆的选择的?没错,是勇敢地“投入”选择里,投入是激情的,而不是理性计算。
29、让-保尔•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巴黎。一九二四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一九二九年,他以口试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哲学教师的学衔会考,并结识了名列第二的西蒙娜•德•波伏瓦,两人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同年十一月,萨特赴军队气象部门服兵役,历时一年半。
30、作为整个西方正统界最有影响力、最神秘莫测也最有争议的一位哲学家,尼采(Nietzsche)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挪用、污蔑、尊崇或误解。经由其妹妹伊丽莎白(Elisabeth)与德国民族社会主义者(纳粹d)的关系,尼采哲学错误地获得了支持纳粹主义的臭名,但事实上其“超人”(übermensch)概念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有德之人”而非被美化的英雄雅利安人。由伊丽莎白编辑并修改的尼采作品集,在尼采逝世不久后以《权力意志》(TheWilltoPower)为名得以出版,极大地阻碍了20世纪人们对尼采思想的接受。因此,尽管学术界对其哲学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评估,但仍要再过100年以后尼采哲学的高明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弗洛伊德这样描述尼采,“他对自己的了解比其他任何一位曾经活过或可能活过的人都要透彻。”
31、诚然,人们在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会感到不安,要避免这种不安,就只有把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也就是现在同过去、未来相一致,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起着全部规定作用的存在,即人之外的物的存在。萨特把它称为“自在存在”。
32、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又到后结构主义,以及它们观照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从作者论到文本论再到读者论的这种变化过程,也就是法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33、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34、所以,存在精神分析将通过这些行为的比较,显示出这些行为在不同的方式上所表现的那个唯一的启示意义。
35、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人类学在他的手下结合,便使得人文科学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之于文学研究的影响尤为巨大。
36、固然,我没有选做亚伯拉罕,即便如此,在每一时刻,我也必须在行动上做出示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每发生一件事情,都好像是全人类在用眼睛盯着他,并且要他用他的行为来引导他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自问道:“我真是属于这样一类人,有资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人类的表率?”如果他不这样自问,那么他便是在掩盖自己的烦恼。
37、幸运的是,他对哲学的贡献并非政治导向的,而且不论好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历来都关注了错误的问题。他指出,自柏拉图起,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究存在什么以及他们能对存在了解些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问题做了太多的假定,假定了许多二元论,尤其是笛卡尔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反对这种二分法,反对所谓世界外在于某一有意识旁观者的观点。
38、萨特1980年去世。二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39、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40、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在35岁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国士兵俘虏了。从被关押期间,他便开始了构思与写作。9个月后,他获得了释放,回到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41、结构主义文学集中研究“能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即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它所关注的是产生意义的方法而不是意义本身。
42、结构主义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内涵分析基础之上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把文本中所包含的多种可能化为一种现实。因此,所谓结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功能分析。
43、1960年萨特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实用整体理论》。第二部分则一直没有完成。萨特认为这本书讨论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自己产生后又抛弃了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萨特试图使用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阐述其可行性。因此萨特被视为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但在萨特晚年时,他又否认他这本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只是在某些领域接近马克思主义。1963年《现代》杂志发表了萨特的自传性小说《词语》(Le***ots),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标志着萨特又重新回到了文学上来,萨特在这本书里描述时间到他12岁、母亲再婚前的童年生活为止,萨特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当时欠出版社一笔钱。1964年萨特因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奖。但萨特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一向否弃官方的荣誉。但在晚年的口述中他表示拒领奖是因为它把作家和文学分为等级。
44、审美意识首先是对一项价值的辨认。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通常所说的作为本质或概念意义上的价值,在萨特那里,价值的唯一根据在于自由,人们在自已的自由中选择价值或价值标准,除此而外没有任何东西保证价值的正当性。
45、其了解作家怎样通过其作品汇总他的时代,反映时代的情绪及其客观精神,以文学的介入承担整个世界。
46、读者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基于这种自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这些感情不但不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它们反而是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因此,萨特主张:“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任何奴役他的读者们的企图都威胁着作家的艺术本身。”他认为,作家不应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因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的奴隶。作家作为自由人不应为奴隶写作而应该为自由人写作。为奴隶写作的人最终被别人的沉默封住了嘴。这就涉及到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47、1954年5月,萨特应苏联作家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发表了后来自己也承认是“撒谎”的讲话。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到中国访问。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11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感受》,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
48、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49、*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很是需要花费些气力,若无神灵相助,则很难成功。不过,色情倾向可以由结婚或要结婚的决定引起。自相矛盾的是,某种非常神秘的、以至只有借助于神灵的作用才可以解释的事物,要靠反复思索和决定才能发生,而且整个过程必须同时发生。这就是说,相爱并不等于婚姻,很难看到爱情怎样才能变成义务。
50、(2)充分调研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逐渐培养基层干部的组织策划能力,作为企业文化工作者,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策划者、组织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化,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应该把自己从繁重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
51、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52、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无神论存在主义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尼采),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先于其本质存在的,这种东西就是人的。
53、第二年四月,萨特自己召开了一个革命民主同盟大会,在会上宣布同胡赛对着干。而此时,萨特的政治立场介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因此倍受两方面的攻击。
54、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55、同年,《肮脏的手》(LesMainssales)。50年代初期,萨特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共产d。成为共产d同路人。1952年暑期的共产d人雅克·杜克洛被捕和6月4日发生的罢工失败对萨特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撰写并发表《共产d人与和平》试图说明共产d和工人间的关系,分析造成罢工失败的根源。
56、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等于“不存在”;存在是“自由选择”,失去了“自我”也就没有真正的“存在”。
57、“我们是进行选择的自由,但我们并不选择是自由的:我们命定是自由,……我们被抛进自由”人是自由的,但自由本身没有什么好荣耀的,因为人除了自由别无选择。不在自由的行动中选择,却妄求自己的自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切实际的利益,正是最不自由的行为。
58、方法它的方法是比较法,因为实际上每一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象征着必须要揭示的那个基本选择,而且同时还因为每一行为,把这种选择掩盖在它的一些偶然特征和它的历史巧合机遇中。
59、(2)作为企业文化的代言人,要善于把创业过程中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转化为企业文化故事,并在恰当场合向大家宣讲;
60、01 什么是写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的第一章里,以《什么是写作》为标题,首先论述了诗和散文的区别,并进而引出了作者的使命等问题。
61、如此,结构主义文学思潮作为存在主义的对立面,便应顺而生;在文艺批评领域,作者论也就让位于文本论。
62、萨特强调,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63、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64、简单来说,存在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火中诞生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形成体系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酝酿的人类空前大屠杀及其恐怖氛围中传播开的,由此可见,灾难、痛苦、不幸、绝望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发展、传播的客观条件之用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话说是“恶之花”,是在大苦难大悲悯的时代氛围诞生的大智慧。
65、“自为作为一种虚无化,是通过自在而被存在的(asanihilationthefor-itselfismade-to-bebythein-itself);作为一种内在的否定,自为通过自在使得它自己知道它不是什么以及它必须是什么。”(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8)
66、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
67、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68、当代的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逐渐体系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欧洲,20世纪50年代遍及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20世纪50年代是存在主义的顶峰时期。在那个时候,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连那些一向对哲学不感兴趣的小市民、家庭主妇、流浪汉等,都竞相标榜自己是存在主义的信徒,在当时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街道上,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听到人们指着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人说:“他们是存在主义者!”,于是“存在主义”成了一种时髦,充斥于报纸、杂志、戏院和咖啡馆里,萨特最重要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就是在巴黎的圣日耳曼教堂对面花神咖啡馆完成的。
69、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他人即是地狱”。“地狱”意味着禁锢、束缚,他人对我的自由而言就是一种束缚。当然萨特看到的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归结为矛盾冲突,并加以夸大,这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70、萨特说,每一个人都是命定自由的,意味着不论他以往有多少因素纠缠不休,哪怕他即将被送入纳粹毒气室,他在当下,这一时刻“是自由的,他决定要怎样做,犹如他肩负着人类的全部使命——因为他是全人类当中唯一被抛入当下情境的人,他是人类在当下情境的唯一机会,这让他能够表达人类对命运的态度,这是真正人文主义的态度。假如你认为命运太残酷,太不公平,太多的人已听任命运安排,于是你也放弃自由选择,那么,人类将因你如此选择而再次丢失人类尊严,而你也因此浪费一次以人类方式生存的机会。
71、同时,“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主体在具体的给定物中拥有确定自己行为意向的自由,自己选择对待超越对象的方式的自由。同时,既然所有决定都是自己做下,那能对主体一切行为负责的,只有主体自己。主体要对他自己为他自己设定的一切负起责任,别无他物可以用于推卸。
72、我们的视线给予本身没有联系的山岳、湖泊、天空以统使之成为一个风景而存在。世界由于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经常展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人是“存在的侦查者”,却不是存在的生产者。如果目光离开了风景,风景就从我们面前消失,但消失的不是风景本身。
73、“这些感情不但不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它们反而是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
74、(1)善于将创业经验转化为组织的经营智慧,实现从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的实干家到思想者的蜕变;
75、自在的存在是自为指向的对象,超越的对象,也反过来揭示自为的在场。后者与前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是其所是,只能是它自己。它是僵死的完全的同因为它不可能自己面对自己在场,像自为那般与自己拉开距离。
76、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77、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78、萨特认为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复出召唤,把读者的自由作为他作品存在的条件;同时,作品又不应把读者拽入某种情感,产生与读者的自由疏远的梦幻般的世界。情感最终应出自读者的自由,并“以自由为永恒的根据。”
79、所谓“自在存在存在”(Being-in-itselfis)意指,自在存在既非出自可能性也不是一种必然的东西。首先,可能性属于另一个存在领域,即自为存在的领域,它是自为存在的结构。自在存在既不是可能的存在,也不是不可能的存在,它就是存在(itis)。其次,必然性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存在之间的关系。一个存在不可能从另一个存在派生出来,这就是所谓“自在存在的偶然性(thecontingency)”。正因为自在存在的偶性性,我们(即意识)永远无法从存在、从可能性、从必然法则推论出存在——存在是多余的(beingissuperfluous)。“自在存在是非创造的,没有存在理由的,没有与任何其它存在的关联的,永远是一种多余。”
80、1938年,《恶心》出版了,它被认为是萨特所有小说中哲学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本。
81、写作技巧总是反映着作家的世界观,因而文学批评的任务就在于在评价写作技巧之前首先弄清作家的世界观。
82、但反过来说,只有靠他人的在场,靠来自主体外的凝视,主体才能与这世界拉开距离。正是因为凝视带来的焦虑,主体才要拼命从是其所是中挣出。如果再不挣出,变成我所不是,那又和死有什么区别呢?主体挣出自在的方式,只能是“瞪回去”。他身为自为存在,就也必然要把他人眼中的世界拉到他这边来。主体自己对于他人而言也是他人,更何况世上还有其他成千上万同时在场的他人,这将是一个混乱不堪,且带着刀光剑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萨特才说出了“他人,即是地狱”。
83、他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的形式实质上具有同一本性,作为表达形式的符号的意义取决与关系和系统:
84、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严密的方法来阐释自己的学说,把精密的科学视为永远无法进入的殿堂。
85、你可以想像两类极为相似的态度:一个女子出于相让宁愿放弃她的爱情;而另一个女子出于性欲,宁可不顾她所爱的那个男人的先前婚约。表面上看来,这两种举动类似于我们先前举的那两个例子。然而,它们却完全不同。桑瑟维利娜的态度很接近于马吉·塔利维尔的态度,而与那种贪婪的掠夺态度相差甚远。
86、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是的作为语言的词语,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词语关涉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因为:
87、相反地,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其外的实在领域,萨特说:“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从事物解。基于此,萨特认为诗和散文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想象的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他说:“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在文学活动中,散文和诗歌的功用也有所不同:对诗人来说,如果他“介入”(萨特提出的著名的文艺思想,即主张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方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了,那就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词语,因为:“散文是符号的王国,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塑、音乐这一边的。”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而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使用词语的方式使得他除了介入以外别无他途。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作家是在使用词语,并凭借词语从事各种工作:“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骂、说服、暗示。”在散文中,词语不是事物,而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因为我们在给某人的行为命名时首先是说出那个人的行为,而且因为那种命名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所以那个人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许多人看见。这样一来,那个人就不能将其行为再继续下去,他所处的状况也就由于命名而发生了变化。
88、“为什么这个人形成了他那样的个人选择?”和“这个人怎样实现了他的选择?”
89、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 上一篇:顶天立地造句和意思【文案整理3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