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现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文案整理58句】
admin 2023-04-06 02:50:35 个性说说 ℃现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1、(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2、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3、据《朱光潜谈读书》记载,朱光潜识字早,他的父亲在家里开办了私塾。他8岁时,科举考试制度已被废除了。他有着天生的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满足于父亲要求读的那些策论,趁父亲有事外出时,他打开父亲的书箱,在众多古籍中,他翻出《史记》《战国策》《国语》等,只看了几篇,就觉得趣味无穷。《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等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文章极具气势,他饶有兴趣地反复读,读到烂熟以至成诵。另外一些杂书如《楹联丛话》《广治平略》《历代名臣言行录》等,他也通读一遍。
4、钱钟书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他有一个鲜明而独特的读书方法,即“笔记读书法”。杨绛先生曾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5、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6、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7、精选精读,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现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8、勾画、摘录法: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就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归祖国怀抱。1950年春,华罗庚携夫人和孩子从美国乘轮船回国。华罗庚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信给还在美国的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号召在美国的同学回来为祖国建设服务、为祖国的人民服务。华罗庚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1955年,华罗庚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0、靠自学成才的钱穆,先后任过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又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钱穆一生著作等身,专著多达80多种,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1、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尝试着使用这一套有哲学意味的读书方法,一定会受益匪浅。
12、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13、“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句话是对沈从文先生才华横溢又真挚深情一生的概括。沈从文用清新素朴、诗意浓郁的文字,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文学世界,令人久久回味,涤荡心灵。(现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14、苏步青说,对于学习,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我读的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
15、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16、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主要考虑在40分钟课堂内,让学生轻松地、最大限度地掌握最多知识。
17、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18、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菜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还是要细嚼慢咽,一个一个地吃,一个一个地慢慢品味,不能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同理,读书也是如此,浩瀚书海,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读懂、读透、读精,一步一步地慢慢消化,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贪图数量和速度。
19、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读取标题以及加粗语句的方法,鸟瞰整本书。从目录中大致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大致内容,而书中的加粗语句,则为鸟瞰全书提供了便利,一般而言,书籍中加粗的部分,正是作者、图书编辑觉得特别重要的部分,也是某个章节、某段文字中最精华的浓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加粗的部分,大致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不至于遗漏重点。
20、默读法: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同时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21、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22、梁漱溟曾和黄炎培等人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又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先是研究佛学,后来转向研究儒家学说,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和《人心与人生》等。
23、阅读方法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有不同类别和层次。
24、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25、“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26、但凡读书,丰子恺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就这样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谓之“重复法”。
27、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8、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特别刻苦。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到宿舍还点着蜡烛继续读书。夏天蚊子很多,他就搬两个空酒坛放在桌子下面,将两只却伸进酒坛去防蚊子叮咬。因为他十分刻苦用功,所以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后来,钱穆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读书。1911年,因为武昌起义钟英中学停办,15岁的钱穆在钟英中学辍学(没毕业)。
29、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30、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31、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32、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33、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
34、华罗庚是江苏常州人,1922年,12岁的华罗庚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读书。王维克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并尽力加以培养。1925年,华罗庚毕业于金坛县立初中,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帮助他父亲打理杂货铺,所以,华罗庚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35、如果是纯科学的东西,靠逻辑建立起来的,需要不断去抠细节才能看懂。除此之外的书,特别是关于人生社会体验的书不要逐字逐句去抠,也不要去咬文嚼字,你要用你的心去感悟。
36、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37、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38、“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39、(1)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40、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41、读书的好处多多,人生需要读书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提到读书,有人就认为:“读书多了会使人成为书呆子。“无疑,这是对读书学习的一种误解。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是有智慧的,将读书与事业说到了实处,给人启迪,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42、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43、用心感悟的前提是,你平时就已经在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读书的时候就要把平时的思考、实践经验,结合进来去理解书中的内容。
44、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45、如何记书?学会3点笔记要领第勤做读书笔记。
46、过去的口号是:知识改变命运。大家为了改变命运,所以拚命看书长知识。
47、《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
48、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49、在课外阅读中,常常是独自面对一本书,有趣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会吸引他们,阅读的内容更多是基于自己的爱好,阅读缺少陪伴和有效的指导,让整本书阅读倾向于消遣性,所得十分有限。
50、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适用。其实世间的基本道理原本就这么多。遇到事,怎么把这个原理用好,这才是读书要解决的真正问题。而我们常常会把基本道理忘掉了。好书讲的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道理。需要不断温习,感悟和理解。
51、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5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爱读书的人,必下笔不凡,犹如钱钟书。
53、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d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5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读书,都觉得是个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天,我们就请大家来看看名人的读书方法,为学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桨,事半功倍,苦中作乐。
55、梁漱溟靠自学成为大学教授、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中国发起过著名的乡村建设运动,被称为乡村建设派领导人。他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过可以借鉴的经验。
56、杂文大家邓拓幽默风趣,他把读书积累资料比作农民背筐拣粪。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
5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 上一篇:有关坚守的名人名言诗句【文案整理7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