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金刚经经典名句【文案整理34句】

admin 2023-04-06 02:51:59 个性说说

金刚经经典名句

1、当然,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王维,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在王维的集子和《全唐诗》中,并没有这首诗,所以有人便提出了其他的说法,一说是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但究竟如何,尚无定论。我记得上学时,课本上便写着作者是“王维”,所以此处默认为王维的作品。

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3、三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佛门的孝经。读了这本经书,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神秘文化里面的一些孝道、讲究的出处原来如此,并且晓知更为缜密、系统和深刻的终极答案。当然,读了这一本经书,最重要的是你对于亲情、生死、善恶、因果会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和认识,你对人生的理解与态度将上升到一个哲学的层次,最终,对你生活与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

4、  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5、《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6、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

7、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8、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9、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10、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一一寒山子《无题》莫道水清偏得月,须知水浊亦全天。请看风定波平后,一颗灵珠依旧圆。一一林季仲《止鉴堂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柴陵郁禅师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11、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12、如以解《道德经》名世的大家王弼,就把原文中的无字擅自改为無字。有专家考证,在古汉语中的无字,其本意同元,即源头、初始之意,指事物演变之前,形态可能变化之先兆,并非是没有的意思。而無字与有相对,满足了儒家之需,而失去了无的宗旨。以致于后人把无为视为什么也不干,老子被误解了几千年。

13、另外,王朝云还“敏于行”。她泡出来的“蜜云龙”茶因为色味独特别致而最令苏轼满意。到后来,她念经学佛。这既有苏轼的影响,也是她的自我选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出了《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足可见出她对佛教有“敏于心”的理解。

14、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它就成为了“非法”,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

15、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6、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17、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9、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1、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2、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闻到了佛法,要怎样去修呢?其实佛所说的,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

23、(部分内容引自知乎加尔辛老师精解,感谢!)

24、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5、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26、不管人类怎么变,道没有增加一分有没有减少一分,人类没有多一个有没有减少一个。

27、事实上,当时苏轼已经57岁。由于政治上连遭厄运,多年奔波于贬官之途,以至健康每况愈下,体衰力弱,加上患有严重的痔疮,生活起居全靠王朝云悉心照顾。

28、佛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

29、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0、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31、佛曰,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若人慈悯妻子者,若人爱念丈夫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

32、简单来说,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样,离开此岸的世俗世界,到达彼岸的菩提妙境。

33、这里的“生其心”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心,指的其实是我们的真实自性,也叫佛性。因为我们的修行,就是一点点的让自己变得善良、慈悲。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要生出我们的大慈心,大悲心,这种心是对我他是没有分别的,是人的佛性。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大慈心,大悲心,然后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去找到它,增长它,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它。直到最后,才能完全显现出这种自性来。这种心,其实就是菩萨的本性,也叫菩萨心。这和众生的那种贪欲与执著之心就有了根本的区别。当完全达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心中的一切贪欲与执著也变得空了。所以佛教中有句话叫做“同体大悲”,就是这意思。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