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文案整理85句】

admin 2023-04-09 11:05:29 qq说说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2、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3、这类散文以致情感人,《背影》写父子之情、《给亡妇》写夫妻深情。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d的统治为任务的”。

6、②(人物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有脱离人物外部言行的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这也是中国传统叙事小说的特点之二)

7、★《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方法、文学批评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次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讲话》主要是从政治的层面提出“如何为群众”的,因此把文艺家的思想改造放在第一位,

8、归纳典型试题,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9、①“一次文代会”全面肯定了解放区的文学经验和传统,这是(战争文化规范下)的经验与传统。

10、梁三老汉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作为一个老式农民,私有观念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和新时代给他的美好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d和政府很贴近,作家通过描写梁三老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的影响之深,又写出了d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引导和教育农民的重大历史命题。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老一代农民弃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非常高的形象。

11、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赴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林莽、宋海泉等。此外还包括虽未到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常赴白洋淀以诗会友、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如北岛、严力、江河、郑义、陈凯歌等。

12、“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13、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14、★出现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巨大变化,散文的题材十分丰富。1反映抗美援朝斗争巴金《坚强的战士》;杨朔《万古青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  革命回忆录和“四史” 所谓“四史”:家史、村史、厂史、部队史,

15、★30年代的诗歌,有两大潮流,一是左翼诗歌,二是现代派诗歌。

16、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7、内容:“诗人”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18、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19、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0、▲反映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主要是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梁斌《红旗谱》 孙犁《风云初纪》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周立波《山乡巨变》 杨沫《青春之歌》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欧阳山《三家巷》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苦菜花》

21、★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22、(《域外小说集》)自1908年起,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其中包括鲁迅据德文转译三篇,其余为周作人据英文翻译或转译。目的在于为了借“他人”之新声,除国民之愚昧,达到改造社会的效果。《域外小说集》是第一部相当精确地把欧洲当代译介到中国的翻译作品集,它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国内的文学创作者开始意识到国门之外的新鲜与国内的落后,推动了五四革命的发生。同时,译介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也为读者所关注、学习,为早期新文学的发展供了便利。

23、1“零余者”形象。被社会挤出的飘零者,特点是愤世嫉俗,感伤忧郁,不同流合污并且反抗黑暗。受“多余人”的影响,但有五四彷徨苦闷于出路的“时代病”特征。郁达夫作品多写“零余者”心情。

24、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25、①同样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却并不正面反映革命战争的生死搏杀,而是着力表现战争年代革命军民另外一些侧面生活和美好情操。

26、爱国主义诗篇。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诗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恶黑暗现实、期盼祖国新生的丰富内容。  

27、《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28、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

29、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30、②报告文学的涌动:在主题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们的热情讴歌;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本色和中朝人民的深厚情意;报告社会主义建设的喜人成绩;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等。

3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32、《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33、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34、大树底下问姑娘,/为啥还不配情郎?/姑娘脸上红霞染,/笑语过后把话讲:/‘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青山绿水当花轿,/满山花果当嫁妆。’

35、3也反映了他们在d的领导下由自发反抗的英雄向自觉革命的战士成长转化的历史趋势

36、第二:“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第三:作家的“思想改造”是插在作家头上的一把刀子

37、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38、独创性:艺术方法方面的“民族特色”,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水浒”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另一个是夸张,神奇化赋予的故事情节上的偶然性,以及人物性格的“浪漫”色彩。

39、主题延安保卫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彭德怀的英明指挥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以及周边群众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共同的结果是一曲人民军队的战歌

40、l 茹志娟的创作特色:取材:(1)40年代的战争生活;(2)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生活。

41、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42、从主观上来说:个人奋斗的理想。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去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43、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44、③刊物:以《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45、“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46、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47、《三家巷》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独具风貌的一部作品,其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与《红旗谱》等长篇一样,都是有关“革命”起源、过程的描述,但也有着其他小说不同的特点。他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侧面描写的角度。“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省港罢工、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等没有成为中心情节,而只是作为背景,在小说中构成特定的时代氛围。人物对革命斗争的参与,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被设置为描述的重点。三家巷中几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父辈、儿女之间复杂关系,构成故事的基本线索;因而或许也可以看做是“编年史式的姻亲家族叙事 ”。周、陈、何三家分属不同的阶级(手工业工人、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对时势、政治有不同的立场和反应。但他们是近邻,周陈两家既是连襟亲戚,儿女又是同学。基于人情、事理、利害等复杂纠葛的都市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在书中得到细致描述。另一特点是人物创造上。能留给读者较深印象的,不是那些作者并非不经意的革命者形象,而是周炳、陈文雄、陈文婷等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

48、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我们有必要对这将近100年的发展做一简要的梳理。只有这样,中国的小说才能承前启后,在新阶段发展的更好。

49、这些作家从为文学寻根开始,进而为文化寻根。在人为组织和理论倡导之下,作家怀着明确的寻根意识,以理论和文★学创作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这场寻根运动。该运动更深一层的背景有:

50、《纪要》:全面阐述了激进派别“文艺纲领”的纲领和策略。在批判旧文艺的同时,要创造新文艺,题材上“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艺术方法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51、以《祝酒歌》为例,简述郭小川的抒情诗的艺术特点?

52、青春的激情+思想的深度=诗人(真正的诗人)

53、节奏是诗中的音乐,节奏的微妙组合,在某种程度上能促成诗歌音乐美的产生。相对于音节而言,朱湘认为它是指“诗歌中那种内在的与意境融合而分不开的节奏而言的。”朱湘的诗保留了中国旧词韵律节奏的灵魂,诗歌既吸收了中国古典词曲讲究韵律节奏的特点,同时又借鉴了西方诗歌整齐而多变的格律体长处,对诗歌音节进行不断的锤炼,力求到达一种整齐多变的和谐效果。

54、邓友梅《在悬崖上》注重形式探索,运用了双重视角。作品中除了主人公(“我”)外还有一个听者。“我”讲述的是自己浪子回头的情感经历,听者在暗自评判着这段婚外情,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的叙述是一个空白,造成了文本的裂缝,而听者(或者说是作者)对他们未来的幸福显然是不信任的。作者穿过文本的缝隙透露了他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我”在外界环境的一次次挤压下逐渐丧失了自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我清醒了过来,看到前边已是机关的大门了。看到这个大门,我更加清楚的明白了今天发生的一切。”“大门”’这一隐喻性修辞诉说了“我”对被关在了集体大门外的恐慌。

55、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56、红小鬼的“蜕化变质”实质上是在受到人类文化遗产教育教育之下的独立人格的苏醒。加之政治与文学的必然的距离,使文学的价值观本来就独立于政治领域的价值观,成为诗人的战士完全可能崇拜起普希金,成为作家的战士也无法忽视托尔斯泰。然而那个时代,郭小川一类的作家(诗人)无法背离毛泽东崇拜以及将令的要求,所以,诗人和战士的矛盾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于作品中,流露出深刻的精神人格的悲哀。

57、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五四时代的启蒙主义话语,唤醒了林道静身上的成长意识。

58、“改革小说”:什么是改革小说?由于文革的极左路线造成中国的灾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当时国家要实现“四化”,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诸多矛盾:思想僵化,保守,落后等,这些情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生活,人的思想观念急需要改革。“改革小说”应运而生。

59、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学成就概述

60、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属于“干预生活”的创作,抱着单纯而真诚信仰的“外来者”林震,来到新的环境,却不能顺利融入,因此感到困惑,以富于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识者的形象,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社会危机。此书在“反右派”时被打倒。

61、★二  当代文学的断代   从新时期的“伤痕文学”起,才是真正的断代。

62、第四节(“莲蓬呀子多”至“风飔荡漾着歌声”)写溪中采蓬。莲蓬子很多,就像两岸婆娑的榴树、喧躁的喜鹊、落上新的榴花。而采莲女不知什么原因,耳鬓泛着微红。风起风又停,采莲女的歌声在风里荡漾。

63、“归来的诗人”也称“复出的诗人”,指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1980年,艾青出版了他复出诗坛以后的第一部诗集——《归来的歌》,此后,流沙河创作了《归来》,梁南创作了《归来的时刻》等作品,“归来”的诗歌主题就成了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诗人创作现象。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1957年反右运动中错划为右派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2)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等,(3)面对褊狭的艺术观念而“自觉”从诗坛消失的“九叶”派诗人,如郑敏、辛笛、陈敬容等(穆旦逝世)。通过饱经沧桑的个人“自白”、洞悉世情的历史反思、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守与执着,以深情的歌唱展示出来,歌咏“归来”,诉说冤情,袒露心志,是“归来者”之歌共有的主题。

64、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65、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66、《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67、结构紧凑,落笔谨严。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68、三十年代,经过五四的准备,主要派别有:左联、东北作家群、新感觉派、海派、京派、通俗小说等。

69、★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人,《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写有小说和《买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70、★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第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第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

71、在30年代,由于时局影响,新月诗派失去了统一的刊物阵地,新月诗派随之出现一种松散状态,无论是前期的新月诗派还是后期受西方影响的新月诗派都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抹上了靓丽的一笔。

72、从《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开始,邓友梅转向写北京市井风俗小说。中篇小说《那五》、《烟壶》、《“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在新时期文学中开“市井小说”风气之先。这组中篇系列小说在写人物命运时融合进北京地方历史、风土人情、日常生活、自然风景,以丰厚的历史、民俗和人性含量,构成当代小说中前所未见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73、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洋歌剧,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

74、“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75、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

76、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77、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作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对青春、爱情的歌颂,对生命的沉思。如《我是一条小河》。从平凡的生活中窥见社会与人生的真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不平之鸣,也表达了知识者的苦闷。叙事诗的创作是冯至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独到贡献。如《帷幔》从中国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取材,反封建的色彩尤为浓烈。冯至的叙事诗,融抒情于叙事,为新文学叙事诗的起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78、第三类:游离在政治斗争之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作家。他们的理想追求带有和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因素,文艺观带有民主、自由、独立以及人性化的倾向,如老舍、陈翔鹤。

79、(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重视文学的美感。他们在叙事风格上表现为浪漫主义,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现代派技巧,缩短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评论等。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人,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80、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d专制主义的需要。

81、之后,两人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诗人不辞而别。当时诗人在月下等待着与意中人约会,但她却迟迟没有来,故而有此诗面世。

82、《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83、*50年代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歌颂d、领袖、解放军、新中国的欣欣向荣、抗美援朝、包括实际上有着强烈抵触的胡风公开发表的诗歌

84、1932年《云游》散文集1925年《落叶》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