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文案整理75句】
admin 2023-04-11 02:25:35 qq说说 ℃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另外,笨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虚心。因为从小经历不停地失败和挫折,所以他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今天我们有一个词儿,叫逆商。就是一个人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会怎么样应对。笨人呢,逆商比较高,比较抗打击。(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2、书绝对是正品,腾讯商务人员推荐的,也在腾讯商务备了案。下面是书的更详细介绍。
3、曾国藩还大力扶植自己学生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的淮军系统是清朝末期的进步力量,最后李鸿章淮军系统出身的袁世凯建立的北洋系推翻了清朝。
4、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揭示出历史研究的当代特征。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他指出,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受理解者、阐释者本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与历史地位的影响。所以他认为,所谓理解就是从被理解的东西译解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在一切理解与阐释中,都含有阐释者本人经验结构。梁启超对曾氏的评论,也自然包含着他本人的经验结构,这主要是指梁氏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感受与认识,他从事变法维新的斗争经历,他进步的社会政治观、伦理观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史学观所不同的新史学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的新史学观是他整个启蒙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新史学》中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20)故他倡导“新史学”破除旧史学,目的在激励起国人的“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之时势而立于万国”
5、后期清末的精英大部分出自他的门下,曾国藩两大历史遗产都改变了大清朝的命运。曾国藩为了解除清朝贵族集团的疑虑解散了湘军,但解散后的湘军散入民间建立了很多反清秘密社团,后来成了满清的掘墓人,辛亥革命跟旧民族主义革命跟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着湘军的影响。
6、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7、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家风端正,家教严谨。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8、王阳明能文能武,心学创始人。打仗就跟过家家似的,没办法对手差他太远了。
9、慈禧跟满清贵族为了一己之私,让李鸿章以北洋系一系之力对战一个国家日本。
10、第三人和: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曾国藩已经组织了一大批人才,一大群人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11、 第梁氏这种评价旨在鼓动青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并脚踏实地的努力行动。(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2、唯恐别人说我洗白曾国藩在这方面的不人道,我要特意强调,当然曾国藩有能力选择不去屠城,然而他没有,不管怎么看,这一点上曾国藩都有“大过”,无法否认。
13、 在一部风云迭起的近代史上,曾国藩与梁启超是两位接踵而起、引人瞩目的人物。两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为旧制度与纲常名教的维护者,位高权重的理学名臣;一为变法维新的志士与启蒙思想家。但梁启超对曾氏非但无一贬语,而且评价极高。他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1)
14、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说,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15、因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主要负责镇压的人里,就有曾国藩,期间更曾有洋人,如英军参与援助作战,而负责联络英军的官员里,也有曾国藩,而这也是他背上卖国贼骂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16、后人对曾国藩有两大历史评价:第与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第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7、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无慢室”,“无慢”就是不要慢的意思。我去他的富厚堂看到了他的书斋“无慢室”,也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一生所崇尚的品质——勤勉。一位时时要求自己“无慢”的人才可以是一位广识英才的良相伯乐,一位临危受命的文人将帅,一位饱读诗书的散文大家,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专家。不是惜时如金,在61年的人生中怎么能有这么多的成就呢?
18、讲到这儿,我想引申一句。很多人说曾国藩是汉奸,说他用满族的政权平定了汉族的起义。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带来的正面价值,实在是太少了,连马克思都有一句评价,太平军就是魔鬼,而且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类魔鬼。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但不是向西方学习中世纪的神权政治,那是西方文化最丑陋的东西。
19、 曾国藩从1853年帮办团练,至1864年攻克天京,在与太平军长达11年的军事较量中,历尽挫折,备尝艰辛。他初次出师即接连兵败岳州、靖港,后来在湖口受挫,数次处于绝境,本人几至被俘。在金陵决战中,面对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加之疾疫流行,湘军伤亡惨重,曾国藩胆战心惊,旦夕彷徨,寝不安席,但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固然有对手方面致命的原因,但梁启超认为,曾氏制胜的主观原因不容忽视,这就是在他与太平军较量中坚韧不拔的毅力。梁氏说,天下古今成败莽然不“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15)他认为希望多与失望相随,人在失望之时,决不能绝望,要养其希望,“勿使失者,厥唯毅力。”(16)因此志不足恃,气不足恃,才不足恃,“唯毅力唯足恃”。(17)他指出曾国藩苦心经营衡州水师积年,“甫出即败于靖港,愤欲自沉”,“及同治元年,合围金陵之际,疾疫忽行。上至芜湖,下至上海,无营不病。”“诸统将皆呻吟床蓐,城堞无守望之兵,厨无炊爨之卒。而苦守力战阅四十六日乃得拔”,“使曾文正毅力稍不足者,则其为失败之人无可疑也。”(18)故此,梁启超充满感慨和钦佩地说,“吾以为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得救矣。”“吾d欲澄清天下,文正之书不可不一日三复也”。(19)
20、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美国正在打南北战争。林肯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走向。
21、1864-1912年这48年中的历史,每一件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情都是汉族跟湘淮军系统出身的人做的,满清贵胄一直在破坏中华的崛起。
22、欢迎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23、所以后来,曾国藩在总结,湘军为什么能够平定太平天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世之乱也,因为奸伪相吞,变诈相角。就是说天下为什么大乱?就是因为天下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在相互欺骗。
24、曾国藩是中国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国藩出生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曾国藩一生共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皇帝。曾国藩所生活的时期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
25、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忠臣,是完美的封建士大夫。
26、当时人心思汉,不管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还是他的武将谋臣们,无一不想推翻满清贵胄。曾国藩若是不仅仅计较于个人生前身后名,不为了他的阶级考虑,不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而是起兵反清,一定是灭清王朝如秋风扫落叶。
27、本人比较推崇范仲淹,出将入相一般的人物。可以对比一下。
28、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29、曾国藩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干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且在治军、治家、治学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和心得。许多人都非常佩服他,比如蒋介石一生奉曾国藩为楷模,另外毛泽东同志在早年也曾经肯定过曾国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曾国藩是一个千古完人,他还是有一点点历史局限性的:
30、只有这样才是圣人一般的品德,才会成就称霸天下的大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生育了我,才愧为天地之间是一个完美的人。
31、 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32、“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曾国藩22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到京城后拜唐鉴、倭仁、何绍基为师,跟唐鉴学习“静”的方式,跟倭仁学习反省的方式,倭仁老师教他写日记,从30岁开始曾国藩在日记中进行深刻反省,一直没有间断。
33、曾国藩是满清王朝的忠臣,是完美的封建士大夫。
34、 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曾国藩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曾国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黄老就是道家。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说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那么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法家之弊是逞强,是刚愎自用,是自以为是。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
35、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36、不能接受的,那便是遗臭万年的大错,能接受的,无非说两句不痛不痒的批评。
37、 曾国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38、历史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一个机会,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但是机遇来了,人却没有完全准备好,或者说他们的阶级利益不允许他完全准备好。
39、当时人心思汉,不管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还是他的武将谋臣无一不想推翻满清贵胄。
40、第一天时,太平天国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消灭了清王朝的军队系统。
41、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42、而左宗棠虽然有收服西北边疆之功,但是在清政府看起来,太平天国运动比边疆地区的叛乱威胁要大的多,所以两者功劳无法相提并论。
43、那么过去的军队,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呢?曾国藩说就是因为他们的军官,官僚气太重,心眼太多,勾心斗角,所以没有战斗力。
44、而左宗棠虽然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毕竟有收复边疆的功劳,被给予了很大的肯定,此消彼长之下,左宗棠的评价才超过了曾国藩。
45、 除了利益,法家信奉的还有实力。所谓的“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法家认为权势才真正具有让人屈服和顺从的力量,人的行为也只有通过强制的力量才能改变,在法家眼中,除了实力之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可以靠得住的。此外,法家还强调争夺。法家认为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争夺,就是弱肉强食。争什么?争利益。靠什么争?靠实力。
46、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47、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48、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的著作,把曾国藩描写成一个老奸巨猾的一个官僚,认为曾国藩是权谋的代名词,实际上,我认为这是对曾国藩的一个极大的误读。
49、在京为官的那段日子里,自己特别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但却始终凑不齐路上的盘缠,因此,没办法回家!
50、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
51、所以曾国藩对于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很多人把左宗棠视为曾国藩门下,自然不会把两人相提并论。
52、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53、曾国藩后来总结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行人事,听天命。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认真备考,考完就该干嘛,干嘛。当然一切的一切还得
54、道光十四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这个书院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了。但这个高中并非三年后才能高考,曾国藩于进入书院的同年便参加了湖南的乡试,并中为举人,这就赢得了入京会试的资格。
55、就拿天津教案来说,在案件发生后,整个清廷内部的官吏们几乎都在互相推卸,让谁去,不是说身体抱恙,就是名声不好,唯有曾国藩的话语权还算重,百姓也都算相信他,所以平常干事儿多的人,很容易就在某些关键时刻被人为的推举上去,从而迫不得已成为某个事件里的重要角色。
56、 首先,这种评价是要引起国人对改善与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视,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57、到1864年,清王朝入关已经两百年,但是满清人从骨子里对汉人是排斥的,他们自卑,文化上的自卑、人口数量上的自卑,他们因为这种自卑,一直想法设法压抑着汉民族的活力,为了满足满清皇室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58、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成为清史唯一一位文人一等毅勇侯。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59、1864年这个时间段,这是中国甚至是满清贵胄改变自己命运的绝好机会。
60、(3)曾国藩心理变态!客观的说,这一点没有历史依据,但从他一系列兽性行为来看,并非不存在这一种可能!即便是以日军之残忍,也比不上他吧!
61、打仗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而且战场上往往需要经验和胆略,但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按理说,选他们做军官是非常不适合的,但曾国藩为什么要用仕人呢?因为曾国藩认为,精神力量要大于身体力量。行武出身的是莽夫。
62、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63、第曾国荃对南京的围困,导致南京城内饥荒,李秀成希望湘军放城内老幼妇孺一条活路。但曾国藩回信说:“城内放出之妇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扔送进城内。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望弟参酌。”意思很明确,即:用妇孺消耗太平军的粮食、扰乱其军心,最终赶尽杀绝!
64、曾国藩并不是军人出身,但其拥有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让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刮目相看。洋务运动时期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尝试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式的枪炮弹药。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
65、当然,试图以一篇短文评价曾国藩的一生功业、道德、文章显然是做不到的,本回答拟从修身齐家即治家的角度来谈谈这一问题。
66、同样是国家发展的转折关键期,这样一群历史人物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曾国藩也努力,但是因为诸多原因,他,没有创造一个国家崛起的奇迹。
67、 第梁氏这种评价旨在勉励国人树立坚定的目标,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实现变革中国的理想。
68、曾国藩跟这些当时世界上的人物比起来,落了下风。
69、本书围绕湘军与太平天国会战安庆来布局谋篇,深入解读了咸丰、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堪称一部翔实的晚清军政史。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的博弈史,表面上写的是战争,实际上写的是背后各种人情世故和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
70、第曾国藩扶持提拔了一批官员。其中最出名的是李鸿章。应该说这对于提升晚清的政治管理水准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71、他的朋友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72、 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也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73、武夫有一时之勇,但他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他做事很难有大的格局,同时旧军队来的军官身上往往是有旧习气,曾国藩创建湘军正是要克服这些旧习气。所以他选读书人有一个十二字的标准叫做——有操守,没官气,多调理,少大言。有操守就是要有信仰有原则,没官气就是没有那些官僚的习气,多调理就是做事头脑清楚,少大言就是不吹牛,说话实在。
74、为此,作者举了曾文正公(曾国藩)的例子,说他“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老屋外,在省中未建一间房,也未买一亩地。
- 上一篇:有关读书的名言英文【文案整理5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