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孝的含义【文案整理41句】
admin 2023-04-11 02:37:08 个性说说 ℃孝的含义
1、孝,简单点理解就是父母老了,我们要赡养他们,关心他们。但说实话,孝并不只是体现在赡养上面,赡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孝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老人在需求上面也不仅仅是吃饱穿足,还有精神上面的追求,所以从孝道出发,我们不止是要赡养父母,还要给予精神上的关切,在条件允许内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换言之,精神上的满足要比物资上更重要。
2、给父母钱物的子女,是想父母过得幸福快乐。而父母把这些钱物花在他们认为该花的地方,他们才会快乐。(孝的含义)。
3、我认为,父母的这些习惯,已经形成多年,即使子女不断地提醒或强迫,也不一定能改变。
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5、给父母钱物的子女,原本是想让父母用这些钱物来享受的。父母的这种做法,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孝心被父母“出卖”了,因此埋怨甚至责备父母。
6、还有的人说,给父母吃好、喝好、住好甚至多给一些钱就是孝顺。但这只是孝顺一个很小的方面。有哪个父母会贪图自己子女的钱财。“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所以孝不孝,与贫富并无多大关系。而他们最想要的其实就像那首歌唱的《常回家看看》一样。
7、世间亲情是建立在贪着之上,是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又会加深贪着,使人们对此产生依赖。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即使骨肉至亲,也终有离散的一天。贪着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
8、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
9、养父母之身:给父母钱财、给父母衣食,让父母能够衣食无忧,这叫孝父母之身,也是最初等级、为人子女基本的小孝。
10、如果我的生命长度是八十岁,那么现在的我已经走完了人生的一半。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觉得时光易逝。还有老父老母未好好尽孝,还有女儿未好好教导,还有那么多的书未读,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没走过。
11、还有些人在大城市生活了些年,滋涨了一些骄奢之气,以貌取人。就慢慢看不起老父母那身“土掉渣”的衣着,和勤俭节约的行事风格。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12、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13、“如今想真诚地跟父母说一声:爸妈,我错了。如果当初能听你们的话,如果当初没有违法,如果当初......,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你们在付出,我这个做儿子的没有给你们回报,还惹出这么大的祸来。”
14、只要听父母的话,不把他们的教训当做唠叨,不让他们受伤,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孝”。
15、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16、其实“孝”无处不在,“孝”就在我们身边。何为“孝”?就是父母口渴时,递上一杯清香的热茶。在父母疲惫时,帮助他们放松放松。在父母饥饿时,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17、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才知道:自己距离孝字,还很远。
18、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19、父母的这些习惯,如果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健康,做子女的不妨顺着他们。这也是一种“孝”。
20、养父母之志:这是在前两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孝。达成父母的愿望、或是实现父母未尽的理想,这些就是养父母之志,是高级境界的大孝。
21、孝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一句话叫“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家和”其实就是“孝”的一种表现方式。小家和,则大家兴。“孝”有利于社会稳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2、所以,唯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所以,从佛教角度来说,出家非但不与孝道相违,而是更深层的孝,更长远的孝。
23、孔子立刻回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的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的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24、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习惯。在有些子女看来,父母的一些习惯不科学、不合时宜。因此,很多子女总想着去改变他们,甚至责备他们。
25、阳光社工帮助小超认识孝的核心含义,就是善待父母。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的瞻养父母,尊敬关爱父母。无论走多远,无论有多忙,无论挣了多少钱,都别忘了,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会了我们说话和走路,含辛茹苦抚育我们长大。我们一直是父母的宝贝,是父母的牵挂,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2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父母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时,我们就要怡吾色柔吾声地规劝。这也是养父母之志。
27、因此用孝顺是不是准确有待商榷。是否用孝敬会更好点。
28、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
29、文言版《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30、世人的报恩方式与佛教的报恩方式是两个角度。前者更多是物质方面,但物质终有限;后者更多是精神方面,出家人也会体贴入微地照顾父母。父母终有离开的那天,我要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离苦得乐,需要更多的慈悲和智慧。
31、每次谈到亲子关系的这个话题,都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泪点。曾经让我最痛苦的,就是和父亲的关系。渴望父爱却得不到的伤痛,令我陷入怨恨之中。曾经我一直的抱怨,带着这份怨恨,度过了二十多年。为了解决与父亲的关系问题,我甚至开始寻求各种心灵课程、灵性课程,可是均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直至学习了智慧文化。
32、我过去以为亲情就是爱,其实如果没有智慧,这样的爱会给彼此间都带来伤害。我要用智慧文化中的无常观,去看待亲情和世间的一切,珍惜感恩,但又不贪着依赖。
33、从群经之首《易经》来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顺则有不顺。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经》的,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参问他顺从父母就是孝顺吗?他会和吃惊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至于什么时候该顺,什么时候又不该顺,则可以借助孔子孟子的观点。
34、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35、孝敬自己的父母为“小孝”,当你长大成家有了双方父母时,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父母为“中孝”,用热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并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的人为“大孝”,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一种“孝”的表现方式。
36、有些儿女虽然跟父母住在一起,一天也跟父母说不上三句话,这让父母有被忽视了的感觉。
37、中品的孝是为人清白,事业有成,光宗耀祖。事业上我没有多大成就,但一直记得妈妈告诉我:“不要让人说你没家教。”因此我工作向来认认真真,积极向上,生活中与人为善,希望能以自己的言行令父母欢喜。
38、”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39、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
40、当部署有困难时,细心询问,给予最大的帮助,像指导员说的那句话一样:“带兵一阵子,为兵一辈子。”这便是关爱。
- 上一篇:关于感恩的演讲稿子【文案整理3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