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文案整理105句】
admin 2023-04-13 08:04:20 个性说说 ℃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题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2、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3、文中多次提到“吃人”,这些“吃人”大多数都是有实指的。比如下面两段:
4、(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5、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6、鲁迅曾讲述过一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的寓言,“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这寓言用来解释《狂人日记》,却是另一种形态:狂人大嚷起来,但没有惊醒熟睡的人们,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嚷的是一个疯子,而狂人最终也发现自己原来是疯子,所以也复归于熟睡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一切照常,“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更没有惊恐万状与死前的颤懔。毁灭将在无言中在沉默中进行而不再有狂人的呼喊。
7、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8、感受,通过狂人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和揭露。
9、名著导读01|《红楼梦》人物简述、中高考专项训练题汇总
10、(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11、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12、今天读鲁迅的小说,早已没什么痛不痛快。不过是如同给人兜头罩上了一张落满灰尘的破布,破布被人撕开了一个大洞,我从中钻出头来,只觉得郁闷不已……
13、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14、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实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反抗之力。人们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来反抗,可是国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鲁迅便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如《狂人日记》一般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反抗。
15、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16、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17、这本书虽是以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病人的视角写的,却清晰地体现出了旧社会的黑暗。就因为利益,让一个活人像牲口一样失去自己生的权利,活的余地。这让我想起了《家》中的鸣凤,她就是因为利益被迫变成了交易对象,此书中的鸣凤就是被“吃掉”的。
18、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终酿造一幕幕杯具!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19、名著导读04|《三国演义》知识梳理,史上最全
20、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21、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当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22、那么,鲁迅选择狂人来做主角,用文学的方式借狂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可以大胆一些。
23、光有本事还不行,就像有了米和水,缺少酵母,也还是酿不成酒。鲁迅作《狂人日记》的酵母是什么呢?是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这也并非出于偶然。早在日本时,鲁迅就翻译、介绍东欧“被压迫的民族”的短篇小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在《小说二集序》里,鲁迅直言不讳果戈里的影响,“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周作人也说鲁迅“显然受他的影响,如题目便是一样的”。
24、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
25、对文学作品来说,最严厉的考验就是时间。比鲁迅晚一代的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几十年后,余华、莫言等作家依然能从中得到收获。
26、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27、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28、“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像阵旋风似的蹄进自己和母亲共住的住所。这孩子动作有时特别敏捷,母亲喜欢把埃里卡称为自己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埃里卡是快奔四十的人了。从年龄上来讲,母亲都可以当祖母了……此时妈妈已经高高站在面前,并且把埃里卡挤到了墙边进行质问。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正琢磨着,埃里卡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来?最后一名学生早已在三个小时前就回家去了,母亲心中已经有一大堆的辛辣嘲讽在等待着埃里卡。埃里卡,你也许以为,我无法得知你去了什么地方。孩子是喜欢撒谎的,所以要主动回答母亲的问题,而这些回答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母亲还在等着回答,但是也只等到她数完 三的工夫。”
29、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30、呵……废话在耳边娉娉袅袅萦绕了一整天,终于浪费了足够多的时间,人们各自回家睡觉了。此时读读鲁迅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那夹生饭般的语言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于是诗意也就有了。
31、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32、加缪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神话》中说:“深邃情感的内涵通常在陈述之外。在行为和思考变换的过程中,在灵魂本身无法察觉的情况下,灵魂亘古不变的冲动的厌恶通常会重新出现,并且被复制”——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也许鲁迅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刻意要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但作为读者,却读到了这些篇章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成分,此时再回头复读《狂人日记》,便可以澄明地理解,什么叫作“伟大的感情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世界可能是卑微的,也可能是辉煌的”。而鲁迅做的,也不过是“凭借着一点激情,把一方天地点亮”。
33、既然小说的主题确定了,怎么写的问题随之而来,而鲁迅最后的选择是“狂人-日记”这种写法,也有渊源。先看小说本事。周作人说,这个狂人是有原型的,鲁迅所谓的“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那是在放烟幕,其实“这人乃是鲁迅的表兄弟”,叫阮久孙,鲁迅大姨母之幼子。这位老表原在山西做幕友,后因神经错乱,到北京后鲁迅延医治疗,并派人将其送回原籍,事在1916年9月31日,11月6日、10日、14日,12月5日的日记中。所以周作人说:“因为亲自见过‘迫害狂’的病人,又加了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才能写出这篇来,否则是很不容易下笔的。”
34、狂人的意思“疯子”,在小说中,大哥也说出了这样的话:“疯子有什么好看!”
35、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36、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37、自2000年以来的部分《狂人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5月;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封面。
38、⑹食肉寝皮: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国州绰对齐庄公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按:“”指齐国的殖绰和郭最,他们曾被州绰俘虏过。)
39、鲁迅写《狂人日记》,也是一次尝试,其出现一点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我们对《狂人日记》存在的问题无须讳言。他后来的《药》《祝福》等作品就完美多了。
40、文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些话都是深刻、惊世骇俗的。
41、某君昆仲,今隐其名,……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42、作者对白话的运用,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
43、狂人义无反顾的正义感,实质上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明所产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果。(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岳洪治)
44、“吃人”:封建主义礼教。《狂人日记》是满纸疯话,却是对中国社会的怀疑和拷问。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45、一旦社会进入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就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资本或权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到质变,都是要“人吃人”的。“人吃人”的现象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杜绝。因此,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就是落实到具体一个人,和“他人”的“边界感”在哪里。虽然免不了被他人喝一口血,被诱惑作些卖命的事,但你必须有个人选择,能选择“不被吃掉”,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力。比如,个人的生命和财产是有安全保障的;比如,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和多元的立场,这样才能让真实的信息量浮现。
46、讽刺恰恰在于,世界所不承认的、要“吃掉”的人性——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居然在一个有迫害妄想症的疯子身上出现;人身上最本真的价值,仅仅由一个挑战价值的虚无者身上拥有——简言之,一个“看山不是山”的疯子恰恰看到了人最真切的意义与需求,而本该承载这意义的世界却自行遮蔽,两眼摸黑——这是“意蕴的二律背反”,也是狂人所揭示的哲学难题。
47、⑶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里比喻中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48、由此可知,说《狂人日记》是钱玄同逼出来的也不为过。钱玄同还说,“《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和《风波》这几篇,一个月中我至少要读它一次”,足见其对鲁迅小说的欣赏。
49、鲁迅身上有一种刻骨的悲凉,民国乱局,类同魏晋。什么是文学?心里不如意,发发牢骚,牢骚就是文学。天下太平,歌功颂德,成就不了文学家。
50、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表白这样一种角度,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并且在文章末发出了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期盼。
51、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52、“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53、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54、相对于“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等老调子,那些狗眼、鱼眼倒更有惊悚的力量;狂人的半截子话,和常人的思维相参照,造成思想的紧张,而就是在这样的紧张中,让我们同样陷入了“从来如此就对么”的拷问中。那个附记,煞有介事的,假得跟真的一样,又真得跟假的一样。疯狂之酒神,和清醒之日神,就这样并置着。片刻的“疯狂”抵不过长久的“清醒”,那个狂人,终归还是走到了老路上。
55、“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56、狂人真的狂吗?当然没有,但他不狂吗?不狂的话又怎么说这些话?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鲁迅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鲁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们却极度孤独,从一开始的暗室理论,到后来难以抑制的呐喊。
57、⑴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或一段“引言”。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一个“引言”,以对下文做简单的交代。
58、名著导读24|《儒林外史》的讽刺,盛世的悲歌
59、20世纪下半叶,不同历史时期的《狂人日记》封面(1958;1967;1980)。
60、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61、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62、这种“吃人”就是对人的生命没有起码的敬畏,践踏着人的生命的无上的价值,模糊人类的社会与动物世界的界限,这种野蛮的行径是对中华所谓的文明古国的无情讽刺。
63、“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64、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65、狂人的话,很多是疯话。但鲁迅要写出来,就不能简单地把他的话当疯话。那样的话,《狂人日记》就没有文学上的意义了。
66、封建礼教本就是一头吃人的猛兽,在它的荼毒下,不少人已经失去了自己鲜活的“生命”。而侥幸活下来的人们,更是转而作为它的犬牙,甘心受它奴役、驱使。不得不说,国人思想里有一种劣根性——奴性,而这一点让鲁迅最为深恶痛绝的。
67、任晓雯,1978年生,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等,理论著作《神圣书写帝国》(合著)。
68、其因为狂人的话缺少客观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的闪光点也容易被遮蔽——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疯子的话?
69、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70、这一点从他的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社戏》中关于对小伙伴儿的描写。
71、⑷本草什么:指《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药物学著作,共五十二卷。该书曾经提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的记载,并表示了异议。这里说李时珍的书“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当是“狂人”的“记中语误”。
72、狂人日记刻画中国的创作木刻,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在鲁迅培养、扶持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的艺术品种。
73、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74、“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所以,我们都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
75、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76、《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77、我借用海氏的“常人”概念,将与“狂人”对立的一切浑噩无思者囊括其中,虽显武断,但五四时期恰恰是一个接受舶来货以反传统的时期。倒也不觉过分。
78、经过青年时期对鲁迅的排斥后,重读鲁迅的余华就说:“……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曾经谱写成歌曲的《狂人日记》,可是我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79、而鲁迅塑造的“被害妄想症”患者历来被解读为自省战士和呼喊者的形象。这确实是篇奇异的小说,除了鲁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和后人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所解读的,我倒觉得如果从文本和精神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更饶有意味。就形式来说,小说里的三个叙述人创造出一种中国化的“复调”效果。在主题学过剩的文本分析中,我们往往被文本中蔓延无边的“议论”所吞没,而在启蒙的话题中理解小说。
80、毫无疑问,“狂人”便是这样一个悖逆者,他试图反抗的千年意蕴便是封建礼教的价值观,具有了虚无主义的起点,如此,这荒唐的“惶恐”便有了解释。他悖逆世界,也同样被世界悖逆。世界哪是真的要“吃人”——要吃的是人性:这是一种双向的“不敢正视”与扭曲——虫豸才自食其族类,如今人要“吃人”——究竟是人还是虫豸?
81、1918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82、其他人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狂人救?力量太弱小了啊。再说他后来病“愈”,去“候补”了。他还会坚持“救救孩子”的主张吗?(多数观点是狂人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排除狂人通过仕途来推行自己主张的可能。但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83、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84、通过对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可以看出,狂人有着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85、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86、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87、但把“吃人”理解为象征意义上的,即对人的剥夺、压榨、伤害,那么,要避免“吃人”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人类的历史上有过不“吃人”的时候吗?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许到大同世界或共产主义时代到来的时候,“吃人”的现象就没有了吧。可想而知,那样的时代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
88、由于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外行对狂人所患病症也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感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89、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90、《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91、《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92、《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93、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94、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95、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96、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97、但他的“疯”是不是“我”所认为的“迫害狂”呢?
98、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99、回归正题。书中的疯子非常害怕被吃掉,所以,在他眼里每一个人都是青面獠牙的,在他所看到的书中,全部都是“吃人,吃人“。这个人还认为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甚至认为他的哥哥也要把他吃掉。如此,我感觉他想的有些夸张,但不难体现出旧社会的黑暗,混乱,与人吃人的制度,弱肉强食的制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副假面具,而那个疯子所看到可能才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
100、听过“吃人”传闻的莫言则在《读鲁迅杂感》中回忆说:“印象最深至今难忘的传闻是说西村的庄姓哑巴——手上生着骈指,面貌既蠢且凶——将人肉掺在狗肉里卖……这些恰是我读鲁迅不久前的传闻,印象还深刻在脑子里,所以,读罢《狂人日记》,那些传闻,立即便栩栩如生,并且自然地成了连环的图画,在脑海里一一展开。”
101、昆仲之间,为何有如此差异?鲁迅似乎有自己的考虑。根据《自选集·自序》的说法,“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周作人也说“鲁迅对于简单的文学革命不感多大兴趣”。那么,鲁迅在犹豫什么呢?周作人说,“他对于文学革命赞成是不成问题的,只觉得这如不与思想革命结合,便无多大意义”。
102、我说“老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103、《狂人日记》可以写出,乃至发表,要感谢钱玄同。和鲁迅一样,钱玄同曾留学日本,并师从章太炎,两人可谓同门,钱玄同对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才华也十分认可。从其日记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编辑工作前几月,钱玄同便与两人加紧了联系,到1918年2月,更是隔几日便去鲁迅家。
104、对于《狂人日记》的价值,按鲁迅自己的说法,“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的消退,《狂人日记》在艺术上的不足,也渐渐得到了反思和审视。李长之在《鲁迅批判》里,举出了8篇“最完整的创作”,如《孔乙己》等,而不包括《狂人日记》。1933年天马书店出版《鲁迅自选集》,入选22篇,其中《呐喊》入选5篇,也是如此。李长之对它的评价一分为“内容太好了,技巧上似乎缺的是结构”。
- 上一篇:元旦的古诗【文案整理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