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苏格拉底之死简介【文案整理51句】
admin 2023-04-14 09:19:31 个性说说 ℃苏格拉底之死简介
1、苏格拉底对当时民主制的抽签选举办法和当权者不满,但他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民主制,而是意图通过选贤任能来改善它。而他的学生中确有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指控人将他同这两个雅典的公敌牵扯在一起,只因为这种蓄意株连容易煽动公众情绪,给人们一种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制为敌的假象。
2、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苏格拉底故乡的安德鲁律师,为我们解读这位号称“西方圣人”的伟大先哲从容赴死的殉道壮举!
3、死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通过与自然之物的比照,恰好凸现死具有哲学的意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硬汉桑提亚哥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可以消灭一个人的自然身体,但你就是本能打败他。在一切伟大悲剧的斗争中,毁灭了的有价值的一方身体的力量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力量却获得了胜利并往往获得了加倍的补偿。他们是肉体上的失败者,但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因为其精神的坚不可摧、顽强不屈,还是让人感到由衷的惊奇和赞美,感到人生的胜利。相反,有的人虽然肉体上活着,却从来感觉不到生活德愉快,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谁做出了在永恒意义上的更有益、更高尚的事情,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24)正确地理解了死亡问题,我们在面临人生有死这个事实时也就能幸福起来,愉快起来。
4、首先,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古希腊是个推崇德性而且是复数的德性的时期,用西方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话来说,这里所说的德性,不是狭义的、仅仅是伦理的、道德的德性,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卓越、优越、优秀,或者说出众。我们现在就从人格、德性这个角度来谈谈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
5、因此,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宗教和政治两方面敌意的强大结合。控告者算计着能从一些被伤过自尊心的人那里获得支持;也希望苏格拉底那种不愿妥协的态度会触怒陪审团。
6、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7、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最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
8、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去与向你不断逼进的死抗争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也在这一抗争的过程当中来展现和完成。别尔嘉耶夫说得好:人如果永远不死,那生命便没有意义。对于死的理解决定着个人一生的信念,也决定着个人赋予他的生活以怎样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死亡观恰好是人生观的核心,死亡哲学恰好是人生哲学的深化,因为恰恰是死亡之光照亮了生活的意义,构成了生存的条件,标示了事业的完成。死亡并不能理解为人生的一个消极的或否定的阶段,而是要理解为一个积极的或肯定的阶段。赫拉克利特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始终是同一的东西。”(13)黑格尔说:“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生命的活动就在于加速生命的死亡。”(14)费尔巴哈说:“死本身不是别的,而是生命的最后的表露,完成了的生命。”(15)海德格尔说:“只要此在生存着,它就实际上死着”、“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这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希腊哲人的言论:“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17)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死亡问题不仅是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更是哲学讨论问题的前提。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叔本华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18)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讨论的重大问题恰好只是死,为什么他的代表作叫《存在与时间》,为什么有人甚至称他的哲学叫“死亡哲学”。暂且撇开这么多的为什么,在他的存在论或者说死亡哲学中,至少有一点是确信不疑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死接了过来,因此存在是死亡的开始,人是向死而生的,大可不必终日惶惶于死亡,只有死亡才能排除任何偶然和暂时的选择,只有自由地去就死,才能赋予存在以至高无上的目标。
9、今天高送转已经出现了10送还是通过定增来送,我也是开了眼了。他们在这么闹下去,ZJH估计会坐不住了,所以也是我一直不玩的原因,不能入戏太深。今天菠菜再斗胆泄露一下,为什么高送一直会有人时不时的推给你?这个板块你能听到的小道消息最多,是吧?因为每年都在这里做“利益输送”,方式就是借高送转拉高股价然后转手买给散户,股东套现。
10、而苏格拉底比别人又尤其简单,以至于一个智者派的哲学家安提封说,一个奴隶要是像他那样生活也会受不了,甚至会逃跑的。他这样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立,他把自己磨练得十分清心寡欲,使他贫乏的财力就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11、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12、美德是某种介乎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东西。作为人的向善本性,美德只是潜在于人心之中,并未被自觉到,因此人对于美德既非完全的无知,亦非完全的已知,而后天的教育正是要把这潜藏在心中的内在原则揭示出来,使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心灵固有的向善本性。
13、在苏格拉底死后四百多年,又有一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这就是耶稣。人们到很晚才看到这是两个震动世界的死,也许正因为其影响深远,所以这种震动要很久才能被人感到。
14、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位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甚至有点患了癫痫病的样子,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整日游走在雅典街头找人辩论,经常说的他人哑口无言。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从这些描述看,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15、微博:爱哲学考研 | 知乎:爱哲学phil
16、 最近有一个趋势,就是公募基金和国家队(甚至险资举牌)都不断的放弃题材而转向传统行业。今天也有知名分析师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来判断,但我认为还是供给侧改革这个核心命题在左右着市场。
17、《故宫国画宝藏》每套都有收藏编号,出品证书、防伪证书、收藏证书齐全,确保其质量与投资收藏价值。
18、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19、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20、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可能是人类最好的创造,而这种“最好的创造”却可能成为“好的创造”——政治的创造的敌人。再好的社会,再好的政治比起个人来可能还是不够好,达不到极其优秀的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如我们说一支舰队的速度就是最慢的那只舰船的速度。
21、第三个选择就是在被判有罪之后作出某种妥协,但他拒绝这样做,于是激怒了法庭上的很多人,结果使得一些本来认为他无罪的人转而投了死刑票;而即使是被判死刑,他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就是逃跑,当时克里同已经为他安排好了,而且雅典人本来也是心不在焉的——一个老人如果要逃跑就让他逃跑好了。
22、这里我提醒大家,黄金可能还会有一波行情。正如川普上台前我们预料的一样,他和自己的政d一定会推动欧盟解体。法国有个反欧盟政d领袖勒庞,在这次的法国大选中很可能会胜出。现在法国媒体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这哥们有点步川普的后尘,很可能胜出。那么,如果法国也推出欧盟,就不是加速欧盟解体,而是极大的加速欧盟解体。这个人的主张是法国要恢复使用法郎。大家知道英国一直是英镑,这点和法国还是有区别的。而且法国人也当过欧盟主席,对于欧盟来说法国很重要,也是欧洲经济里还算不错的国家。另外,意大利脱欧公投就要开始了(12月5日前的一个周日)。
23、尤其像斯通所说的,雅典发生过三次政治上的“地震”——公元前411年,400人委员会统治了4个月;前403年,30僭主统治了8个月;前401年,30僭主的余部进行了反抗。在这三次“地震”中,死伤无数,让雅典人心有余悸。
24、啊…先生们,你们投票赞成把我处死,我有几句话想对你们说。
25、但他又深入地剖析:苏格拉底大讲“神意”就体现在人的主体意识之中,这实际上不再是外在设定的、受公众崇拜的城邦诸神,而是借新神宣扬一种人主体的内在意识中的新道德原则,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
26、如果不是三十僭主制很快垮台,他很可能在那时就丧命了。可见,无论是民主统治还是僭主统治,只要是出现了不公正的事情,他都认为应该去抵制。
27、苏格拉底述而不作,留下了三句格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以及图中所绘的,也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去践行的 “守法即正义”。将苏格拉底作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典范,好像为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感性的层面,革命意味着激情,意味着为信念流血牺牲。不过我们也需要细细分辨一下,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法律事件,苏格拉底的死,与革命者献身、牺牲是同样的意思吗?辨析这个问题,理解画作中苏格拉底的形象,需要我们回到历史。
28、根据以上罪状,控告者最后要求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法庭允许被判罪的人请求宽恕,以流放代替死刑,这样实际上也就达到了将当权者憎恶的“牛虻”逐出雅典的目的。
29、理想国的统治者应当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将城邦带向正义、善和理想。为什么只有哲学家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哲学家通过理性的力量,不仅能够看到“可见的世界”,而且可以看到“可知的世界”;而普通人只能通过感官感知“可见的世界”。柏拉图所说的“可见的世界”就是洞穴之中的世界;“可知的世界”是洞穴之外的世界,哲学家就是从洞穴中逃出来的那些人,他在太阳下闯荡,逐渐获得了理念世界中的真理。
30、死亡问题或许是所有人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所以自古以来也就成为了作为人生哲学的伦理学绕不开的大问题。公元前399年春,伟大的伦理学家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的罪状受控,结果雅典法庭以281票对220票判处他死刑。本来,苏格拉底可以赎走,或者逃狱。但他没有这样,而是慷慨陈词、情感激越地反驳了法庭对自己的指控后,谨慎而又极富哲学意味地做出了饮鸠而死的选择。换言之,苏格拉底的死与其说是法庭判处的,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的。苏格拉底几乎是毫无痛苦地迎接了他的死亡。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遭遇是高度悲剧性的。说它是高度悲剧性的,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死不是一种偶然的灾祸,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人生的悲剧。于是,苏格拉底的死便成了一个哲学事件,成了西方文化史上仅次于耶稣的死的第二个最著名的死。罗素说:“柏拉图所描写的面临死亡的苏格拉底,无论在古代的还是在近代的伦理上都是重要的。”(1)我们力图通过诠释苏格拉底的死来说明“死”在西方人生哲学中特有的三重意义。
31、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32、在黑格尔看来,一个人要达到独立的自我意识,非有死亡意识不可。因为死亡必然是对事物世界和功利世界的否定,正是依凭死亡,我们才能摆脱当下的欲望,而达到独立的自我意识。黑格尔还以生死态度区别了主人意识和奴隶意识。他在《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与依赖:主人与奴隶”一节中指出,存在两个“正相反对的意识的形态”,一个是主人意识,另一个是奴隶意识。所谓主人意识是指那种“独立的意识”,那种纯粹的自我意识,其本质是自为存在,也就是敢于拼命,敢于承担死亡甚至乐于一死的意识;所谓奴隶意识是指那种“依赖的意识”,那种不是纯粹自为的,而是为他物的意识,其本质是为了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也就是“死的恐惧在他的经验中曾经浸透进他的内在灵魂,曾经震撼过他整个躯体”的那种人的意识。因为主人可以激发奴隶为自由而战,把奴隶提升为主人,而追求自由——使人成为主人——的斗争恰好是历史的根本内容,所以在黑格尔看来,死亡不仅是精神超越意识达到自我意识的重要契机,不仅是主观精神达到客观精神、道德世界,成为伦理实体的重要契机,而且也是精神超越有限制的伦理实体达到更为普遍的“世界精神”乃至绝对精神的重要契机
33、我时常得到神的警示,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凡我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神的预言都会出声反对。而现在,正如你们所见,一个似乎是极端的灾难正在我身上发生,但无论是我今晨离家的时候、在法庭就位的时候,或在我发表演说的任何时刻里,神的声音都没有反对我。
34、如果另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我愿意死十次。我将与那些早年因为遭遇不公正的审判而死去的英雄们见面,把我的有趣经验跟他们的相比较,然后博得满堂欢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那里,继续把时间花在探索人的心灵上,看看他们中间,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又有谁,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先生们,谁会否认,能与那些千万人耳熟能详的男男女女交谈、交往以及争论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更何况我与他们,在时间的长流里将是永生的。
35、至此,法庭已别无他法,只好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雅典法律规定,每年一度前往提洛岛朝拜的圣船还没返航前不能行刑,于是苏格拉底被缓刑三十天。整整一个月里,苏格拉底没表现出丝毫焦虑,只一心钻研改进他的逻辑体系。他本有机会逃跑,但最终还是选择笑着留下。他说他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含辛茹苦;现在他累了,只想静静地等待属于他的归宿。临刑时,他还在和友人交谈,教导他们分明是非,劝诫他们莫要沉迷于物质享受,要重视精神修养。
36、在当时的雅典,他怎么也算不上一个成功者,人们嘲笑他整天在外谈话,却不知道自己的下顿饭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对他不利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他已经有许多非议了。
37、每当谈论起世界文明的停滞不前或希腊文明的不进反退时,人们总会以苏格拉底的不幸为例来佐证雅典人的冥顽不灵。如今,经过翔实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苏格拉底,以及他的生前身后之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街头演说家虽然有点招人厌烦,却才华横溢,他用追求学问的一生致敬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盛行的思想自由精神。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相信神明的存在,于是苏格拉底便自称神的使者,能预示以何事不当为。虽然大家不能完全理解他所谓的“灵迹”,却知道他对常人视作神圣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传统习俗置之不理。最后,当政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这位饱学之士。
38、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39、因为他不愿意用错误地方式来对待错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雅典公民,就要捍卫雅典的法律。
40、因为正是死对生命的意义构成了最大威胁和根本挑战。于是,死的独立性成为一条最高的原则和理由,要求人必须好好地筹划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加紧张、深刻、积极和充实。有了死亡意识,人就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体悟出人生的有限性和短暂性,明确树立起自己生命的端点意识,把自己的生命如实地理解为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有了死亡意识,人就能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总体筹划,萌生出一种生活的紧迫感,从而双倍地享受和利用自己的有限人生,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得更加紧张热烈。死亡的惟一性彰显出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紧迫感,使每个人尽可能地去爱惜并享受自己的生命,使单个人从芸芸众生中分离出来,从日常共在的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走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使人为生命寻求高于生命本身的意义和根据。费尔巴哈说:“正是因为我们明天就要死去,所以,我们不愿意在今天就大吃大喝,直到死了为止;正是因为我们不会永远活下去,所以,我们不愿意……在‘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中虚度年华,不愿意由于愚蠢和恶行而使我们的生活更为苦恼。”(40)
41、我丝毫不怨恨那些谴责和控诉我的人们,他们的谴责和控诉将带来我的死亡,而我欢迎死亡,即便他们在谴责和控诉我的时候并非出于这样仁慈的动机。
42、基本的一个前提信念是:既然舵手、鞋匠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那为什么恰恰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政治事务上却不需要一种专门知识呢?这是他批评民主的一个内在理由。
43、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将灵魂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正契合柏拉图的观点,就是美与丑、善与恶、理智与感觉、灵魂同肉体都是一一对应的。在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
44、 编者按: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 、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邀请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45、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46、我们首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的研究,或者换一个角度回到刚才的问题:苏格拉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而被处死,他因为什么样的品质、德性而被处死?会因为勇敢而被处死吗?
47、对死亡的意识还可以使我们警觉到生命、珍视生命,使我们具有一种反省精神,把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谋划。所以我们说死亡是一个生命的事件。
48、我一旦死去,我的死亡将会带给你们一个远比杀死我更为痛苦的惩罚:在我死后,你们将会有更多的批评者,我的死亡无法阻止人们对你们的错误行径的指责,而你们,无法逃避。
49、《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所著的一本宗教历史普及读物。以基督教发展脉络为依托,用生动又智慧的笔触描述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是如何产生,如何被旧势力打压,及如何与世间的不宽容做斗争的。
50、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 上一篇:老人与海好词100个【文案整理33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