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名人对茨威格的评价【文案整理81句】
admin 2023-04-17 01:49:12 个性说说 ℃名人对茨威格的评价
1、他在自杀前,他留下了一个遗书,这个遗书是写给巴西政府的。他的意思是说,我的自杀不是因为对巴西不满意,我感谢巴西政府和人民对我的爱戴,我的自杀是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我是出于对一个我的精神家园欧洲毁灭的一种沉痛。
2、和好朋友、法国作家、诗人保尔·瓦莱里(PaulValéry)在一起。
3、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4、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5、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42年。他和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是同一年出生的,所以我们做这个类比,我们大概有一个更亲切的认识,就是他是鲁迅的同龄人。
6、先生早在1958年就参与了《德国文学简史》编撰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德语文学史。以后的翻译和研究也涉及克莱斯特、施尼茨勒、梅林、古斯塔夫·弗莱塔克、埃尔文·魏克德等人的作品和理论,在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文化方面,有《聊斋志异选译——瞳人语集》(WundersameGeschichtenausderStudierstubederMuße)德译本等问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各类成果更是难以一一统计。此外,他还在德国出版了厚达649页的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接受史、学科史、比较文学、翻译理论、中国文化外译等领域的问题。但先生用力最勤的,还是上述三位德语文坛巨擘的译介和研究,而这是和先生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紧密相连的。这位正直、坚毅、挚爱、热情、无私,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老人所翻译和研究的,大多是令其感动不已、引起共鸣、奉为楷模的作家。
7、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名人对茨威格的评价)。
8、茨威格,S.(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9、 张晓凌|上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
10、这段时间的成功使茨威格的世界主义和他梦想的“民族间精神谅解”的理念变得似乎可以实现。但他的作家朋友卡尔·楚克迈耶在回忆录中提到,茨威格曾在50岁生日时论断:“人生的繁华已享尽,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了”。实际上,1932年前茨威格已达到作家生涯的顶峰。但与此同时,纳粹思想也已在欧洲广泛传播,茨威格的直觉十分准确,他的处境也很快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1、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
12、自传完成后,茨威格在序言里写道:“这些回忆至少反映了在我的生命进入冥府之前的一生。”告别心态已隐约可寻。听闻新加坡沦陷一周后,1942年2月22日,他选择赴死。绝命书的最后,他写道:“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13、一战爆发,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欧洲再次战云密布,纳粹随之上台。因为犹太人身份以及对纳粹统治的反对,茨威格遭到驱逐不得不离开祖国奥地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战火纷飞中,巴西向茨威格抛出了橄榄枝,给他提供了容身之所,把他和妻子安排在了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但是,他的“精神故乡欧罗巴”却淹没在了战火之中。他的身体在巴西停留,心灵却随着自己的精神故乡远去了。
14、 陈尚君|出版三十年后回头看《全唐诗补编》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被委派从事战时新闻服务。战争的进程和他的朋友,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对他的影响使他越来越反对战争。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间休假,并写作戏剧《耶利米(Jeremias)》来反对战争。后来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作为记者为维也纳《新自由报(NeueFreieZeitung)》工作。
16、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乎茨威格的意料,首先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然后是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最后希特勒的崛起打破了茨威格的幻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原先还在思考学术问题的茨威格被迫颠沛流离于欧洲各地。
17、茨威格年轻时,赢得一个拜会罗丹的机会。一夜兴奋难眠的茨威格终于见到罗丹。他在自己崇拜的艺术大师面前“嘴笨得说不出话来。”“没有对他说一句恭维的话,站在各种雕塑之间,就像一座雕塑一样。”罗丹喜欢这位年轻诗人真诚的窘态,请他一起用餐,这份餐饭相当于一个中等农民的水平;接着激情地邀请他观看专注而忘我的创作。茨威格因此获得三点启示。第一点启示:伟大的人物总是最善良的。第二点启示:伟大的人物在自己生活中,都是最朴实的。第三点启示: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拥有一种创作时全神贯注,思想高度集中,以至把自己置之度外,把周围的整个世界忘却的“创作诀窍”。
18、其实,茨威格的“路转粉”对象,绝不仅仅限于作家、诗人这样文学范畴里面,比如,当他看到雕塑家罗丹(AugusteRodin)时,茨威格秒变无可救药的小迷弟——只是,全情投入工作的罗丹,“态度”略让人尴尬:
19、1939年7月,他和洛特从伦敦搬至巴斯,在那里开始写作《巴尔扎克传》。不久后,茨威格夫妇坐船前往美国,并在纽约度过了1941年的夏天。再之后,他又和洛特启程前往巴西。茨威格显然曾打算在巴西重建他的生活。尽管民风淳朴的巴西人敞开胸怀欢迎茨威格的到来,但和之前流亡英伦一样,作为一个漂泊的异乡人,他在巴西同样深感丧失祖国和母语的切肤之痛,从他与朋友的通信来看,茨威格对巴西的描述是“无根”的,最终他还是要回到欧洲文学的传统中去。
20、1942年,茨威格与其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服下过量的巴比妥,决然告别了世界。这一举动震动了世界文坛。茨威格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当时61岁,妻子33岁。
21、先生著有论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1987),20年之后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翻译体会,撰写了《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他在一次访谈中说:“这几位大师从不同的方面给我力量,为我树立榜样。读者反馈最多的,是茨威格。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读者便开始为茨威格疯狂。这说明人性永恒,不会泯灭。这是茨威格魅力所在。”茨威格在中国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先生的不懈努力和杰出成就。他的译本文笔舒畅,精细入微,有效而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风采,赢得好评无数,有读者言:“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对张先生的钦慕之情。他的翻译,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文学观。”从197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斯蒂芬·茨威格小说四篇》,到2018年问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先生编选翻译了数十种脍炙人口的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心灵的焦灼》(《爱与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约瑟夫·富谢: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夜色朦胧》、《马来狂人》、《火烧火燎的秘密》、《人类星光灿烂时》、《里昂的婚礼》、《三大师传》、《巴尔扎克传》……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先生曾在《巴尔扎克传》出版之前,嘱我对部分译稿提点意见,对我斗胆提出的不成熟看法,先生不以为忤,这位真正的学者从不摆架子,而是虚怀若谷,在频繁交流中使我受益匪浅。
22、茨威格选取的人物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西方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开拓者探索者,他们在世界各地为欧洲人开疆拓土,极大地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第二类是欧洲大陆的改变者,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这其中以拿破仑为重要代表。最后一类是著名的文艺家,他们创作了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唤醒人的爱国热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原创)
24、除了心爱的维也纳,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巴黎的评价也极高:再也没有哪个城市像巴黎一样,到处都能感受得到青春活力的气氛。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但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25、在这部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6、——(古罗马)西塞罗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27、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一位历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无法超过自己的局限。茨威格也是一样,在研究历史时,茨威格的观点过于狭隘,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来概括整段人类的历史难免有失偏颇。最为重要的是茨威格没有使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去研究历史,这也注定人类群星闪耀时只能成为文学作品,而不能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献。
28、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29、 从百年前被贩卖的劳工到今天的归化运动员
30、先生希望人们喜欢“席勒、海涅。他们的理想主义,文章风骨鼓舞了一代代的读者。席勒具有超人的毅力,过人的勤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他几乎一直带病工作,只活了46岁,便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限的惋惜崇敬。海涅既是诗人又是战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警世者。他1848年卧病在床,达8年之久,躺在‘褥垫墓穴’中还语重心长地警告世人要警惕那些以革命之名行欺世之实的政治骗子。他们的戏剧诗歌散文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人性的升华。”
31、有些人的离去,确会让人感受到他们留下的空白。
32、 14位青年学者当选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
33、1919年一战结束,茨威格和自己的同胞们一起经受了战后严重的饥馑,与极度夸张的通货膨胀。投机者蜂拥而至,混乱中人心改变,道德沦丧,让茨威格感叹“这是多么狂热、无政府主义大肆泛滥和难以置信的时代啊”,“任何正常和恰如其分的事情全部遭到谴责”。
34、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35、所以,当谈论茨威格和他的作品时,你是不是更应该关注一下这位在作品中关注人类伟大情感、揭露社会黑暗与不公的作家呢?
36、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记述了他。
37、我们可以说,陈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知音,我们甚至也可以说,陈先生是茨威格的知音。真正的文化人的心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对人文主义的热爱,对人文主义水乳交融的情感。
38、③朴实创造平淡心境,专注打造神圣的殿堂。朴实,不追求外表的艳丽,而注重内在的光芒。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都被金钱、权势诱惑蒙蔽了双眼,马伊琍说:“买一件好看的衣服不能只穿一次吧,我只选择穿自己喜欢的,穿衣服就是要适合自己。”没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简单朴实就是美丽。就因这朴素的执念,陶渊明沉迷于朴实自然的平静生活,却也在仕途上留下遗憾;而爱因斯坦因对科学王国朴实的兴趣,在专注的探索中,找到了成功之门的钥匙;数学家陈景润沉浸于数学王冠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中,朴实的想法就是摘下一颗。因此勤奋钻研,算纸几袋草纸,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握珠在手。伟人总是用朴实平淡的心性告诉我们:成功无捷径,专注乃见成。
39、通过极其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茨威格用短短的一篇小说收纳了一个女人为了爱的一生,他也被誉为是“最懂女人的作家”。而女主角那偏执又默默无闻,宛如用献血浇灌玫瑰只为献给心上人的夜莺一般的爱则引发了各种讨论。
40、 艾俊川|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烫蜡钉朱”
41、追星族茨威格也会遇到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时候,比如在纽约发生的那一幕:
42、因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忠于自己内心的人:
43、是的,如果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卡尔·萨根的理论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是在宇宙中,恒星也是分大小与亮度的,亮度最高的恒星会点亮附近所有的星域,在漆黑的宇宙中点燃生命的希望。在我们人类中也一样,我们人类当中也有一部分伟人,他们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头顶上当之无愧的明星。
44、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45、普通人几辈子都不会遇到的时代动荡,他全遇见了
46、那么在古代的时候,犯了死罪,流行的是杀头的方式,一旦被砍头了,尸首也就不完整了,头颅又该怎么处理呢,是否会让跟随着尸体一起下葬?明朝的处置方法——不能带走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一名波斯人被关到过明朝的监狱里,他就是旅行家阿克巴尔,当年还写下了游记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描写过,明朝锦衣卫对死刑犯执行死刑之后的处置方法
47、茨威格的前半生可谓是平步青云,顺风顺水。在学术上,茨威格名声在外。在人际交往上,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等人有深厚友谊。然而令茨威格没有想到的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颁布多条反犹太人法令,为了保全性命,茨威格被迫逃离家乡,前往异国。这个对人类历史抱有无限期待的文学大家最后在巴西服毒自杀,或许他所期望的群星还是没有出现吧。
48、想不到,这部好小说,三十多年后才得以重版。
49、关于斯特凡·茨威格(StefanZweig)的人设,我们通常会说他是“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因为犹太人身份以及对纳粹统治的反对,遭到驱逐不得不离开祖国奥地利的和平主义者。
50、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5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52、从某种角度看,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和阐释都是对作家原著的歪曲和误解,而消除歪曲和误解的唯一可能无疑就是阅读原作本身。
53、毕竟,巴黎可是茨威格挚爱的城市之一啊。在《昨日的世界》中《永葆青春的城市》一章中,他写道:
54、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著名历史学家茨威格的著名历史著作。在这部描绘人类历史上关键时刻的鸿篇巨制中,我们将跟随茨威格一起去回顾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时候。我们会为拜占庭帝国的沦陷而遗憾,我们会为滑铁卢的战败而惋惜,我们会同情歌德的“老不正经”,我们会理解托尔斯泰的呐喊彷徨,我们会致敬斯科特的艰苦探索,我们会怀念列宁艰难的归国之路。总之,茨威格用细致的语言与跌宕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群星。
55、到了二战,茨威格及全世界的人民的处境更为不妙。如果说一战时,茨威格还有捍卫自己内心的坚定,那二战则是彻底将这位世界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摧毁败尽。在见证了人们随着希特勒上台而集体变得盲目和麻木的多数人那丑恶的面目,以及作品在德国被禁,奥地利沦陷时,他惊觉自己已经失去太多,便开始了漫长的流亡。
56、——(奥地利)茨威格国家用兵,是为的正义。
57、还有一种观点是,女主的爱情并不卑微也不懦弱,恰恰相反,她是极其骄傲地爱着一个人。她那漫长又激烈的恋情,一生未吐露一字,原因只在于: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不仅不懦弱,还比许多姑娘勇敢的多。她对他从暗恋,钟情,到欢爱,孩子出生,他们俩的关系已经进无可进。她一步步把路走到了头,结局却比从来不曾接近他更让她绝望。因为她意识到,她已经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机会,让他走近她,了解她,可无论是那个他不认识的小姑娘,还是与他多次欢愉的女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她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不会觉得幸福,她也不能容忍自己为爱乞讨。整个悲剧的源头就在于她的骄傲和优雅,她忠于的不是爱情里的道义,否则也不会沦落风尘,她只忠于自己。怀着对作家的热忱,她无法勉强自己屈就于人。对自己心意的忠诚和对对方爱情的绝望,混杂成了这种飞蛾扑火的骄傲。
58、而1941年,也就是茨威格自杀的前一年,即使是安坐在纽约 Ossining的家中,也能在他表情和目光中轻易地看到混合着焦虑、不安、茫然的情绪:
59、④成功是人人渴求的,但又不是都能如愿的。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具备朴实善良的品质外,还要目标专注,持之以恒,浅尝辄止者是不会成功的。正如罗丹所言:“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和意志。”一切艺术与伟业必需的本领是专注,无论眼前工作大与小,都能将意志贯注其中的一种本领。除了专注,成就事业没有别的秘诀。因此,选择专注,你就选择了成功的正确途径。
60、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61、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com
62、张玉书创办的《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杂志(第三卷)
63、詹姆斯在这里引用了茨威格的最后一本书《昨日的世界》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说,这是茨威格说:
64、1902年,他到比利时访问了著名诗人维尔哈伦,之后用两年时间翻译了维尔哈伦的诗。
65、在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里,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故乡,“在欧洲再也没有一座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狂热地追求文化生活。”茨威格出生的那个时代是个泰然有序、层次分明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使得家境优越的他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就像茨威格所说,“如果要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期作一个概括,我希望能这么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是最为精辟不过的了。”
66、温馨的时光在德语里听上去没有那么俗套。茨威格在萨尔斯堡有幢房子,阳台上可以远眺边境那边的德国,远眺那座灭绝天使正蓄势待发的山峦。如果希特勒朝另一个方向看,他就会看到在茨威格的阳台上,有一切他决心消灭的东西,并不仅仅因为那属于犹太人,欧洲文化界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认识茨威格,这是他的天赋之他相信与文明人的交往。
67、萨尔斯堡就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北面,离着非常近,所以在萨尔斯堡正好可以看到希特勒的家乡,那是一片非常美丽的地方。我在2016年到那里去自驾的时候,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如此美丽的世外桃源的地方,会诞生希特勒这样的恶魔。而走过贝希特斯加登就是另一座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这也曾经是茨威格所生活的地方。
68、 晁钢令|怎样看“冰墩墩”带来的市场和商机
69、茨威格反战的决心日渐坚定。一战时他因身体原因没有入伍,被分配到图书馆工作,1915年曾被派往俄军防线收集资料。在前线亲睹百姓的水深火热,他相信这场战争必败。反战剧本《耶利米》顺时而生。茨威格选择用《圣经》里的先知耶利米的形象,来警示国内陶醉在战争胜利中的人。时间能考验真理。1917年,“歌颂失败”的《耶利米》出版时大获成功。因为茨威格说出了人们的心声,彼时战争已进行了两年半,展现出的残酷破坏性已让大部分人感到憎厌。茨威格更大胆地迈出国门,到瑞士公演此剧,与罗曼·罗兰偷偷相会,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叛国”行为。但他在其后创作的代表作《三大师传》中,更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所谓敌国的杰出作家立传,用意不言自明:号召民族亲善,反对战争。
70、从这封绝笔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彷徨无依和将要解脱的释然。虽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结尾时曾说:“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71、1999年,张玉书创办中德语言文学文化年刊《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ße),该刊从2002年开始成为中国学界第一部在德国用德语出版的学术刊物。2006年继而创办了德语文学翻译和研究年刊《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这两部刊物已成长为中国德语学界研究和翻译成果发表的重要园地,直接促成了国际日耳曼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72、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73、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74、“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
75、但茨威格要面对的是心灵的问题。尽管他功成名就,拥有众多声名显赫的朋友,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绝望的边缘。从他醒悟之始,茨威格就把一切都倾注于一个延绵不绝的欧洲人文主义遗产的观念。等到纳粹上台,他的悲观情绪无处可以排解,只能进一步陷入绝望。
76、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77、就好像我们中国人,我们不理解1927年在北伐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会在昆明湖自杀这件事一样,我们不理解,我们不理解一个人文化的毁灭,他自己所钟爱的,他生长的那一片文化的土壤被毁灭之后,对于他内心的摧毁程度。
78、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也陷入到了纳粹的魔爪之中。1938年,希特勒就吞并了奥地利,宣布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到一起,那么就开始去大肆地去迫害犹太人。茨威格没有办法,茨威格就移民到了英国。
79、你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善良、朴实和专注,哪一点更重要?请结合材料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80、“我知道:过去的一切又全完了,所有的业绩早已化为乌有——欧洲,我们曾为它而活着的故乡,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连同我们自己的生活。有点不同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要达到这个新时代,还要经历多少地狱和炼狱啊!”(摘自茨威格作品《昨日的世界》)
- 上一篇:萧伯纳名言录【文案整理6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