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萨特【文案整理40句】
admin 2023-04-17 01:49:35 个性说说 ℃萨特
1、刘苏里说道,加缪在写回忆录的时候,他大大夸张自己在二战期间所参加的抵抗活动,但加缪对自己的作为是有所反思的。萨特在二战期间蝇营狗苟,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成为法国地下抵抗的领袖级人物和法国文化的一面大旗。“我完全不能想象一个人怎么会厚颜无耻到这种程度,你怎么能在几十年以后把自己打扮成黑暗时期的一盏明灯,成了精神领袖?”刘苏里说。
2、1945年10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第一次是在巴黎时代俱乐部作为一个公开讲座进入公众视野的。那是一个人才济济但也没有人过度乐观的时代:当时巴黎已经从纳粹的占领中解放出来,但还有小部分的组织报复。那时候,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不经思虑就建立起的社会,需要重新思考道德。由于纳粹的占领,一些反抗的势力和维希政府的所作所为,本来可以过上平凡日子的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诚信与背叛。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可怕已经无法从人们脑海中抹去;在原子弹第一次坠下时,人们内心的邪恶感和破坏欲已经处处可见。
3、我以为你不必把爱情搞得那么高大上,不妨直接了当的问一下,你的老婆可以当别人的情人吗?(萨特)。
4、我感受到这一切,因此我现在大不如十年前轻松适意。但作为一个严重的事情在一定时刻就会到来——我等待着这个时刻——的死亡,我并不害怕。我认为它是很自然的。它是同我作为文化的整个生活相对立的。死亡说到底是向自然的回归并肯定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使以这种新观点和我多年来持有的不朽的错误观念来看,回顾我的一生,我觉得过得还是可以的。这是一种先死的观点;完全不是垂死的观点,而是一种死前的观点。我对自己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后悔。甚至对于我应该承担责任的过失。我往往采取一些相反的做法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5、比如说,如果我想象我的葬礼,那么这就是在想象着我的葬礼的我。所以我被隐蔽在街道的拐角上,注视着出殡行列通过。同样,在我很小时,我十五岁时,就模模糊糊地倾向于设想那种永远继续下去的生命,因为只要我想象未来,我就想象自己在那时是能够看到这个未来的。但这并不很重要。实际上,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始终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除了我曾看到的那种类似永生的不朽。
6、纵观人类,谁也逃脱不了赤条条来, 赤条条走的必经之路。赚取了全世界的财富又如何?生不带来,死了也带不走。金钱能买到客观存在的物品,但不能买生命,王侯将相,村野匹夫,无不淹没在涛涛不尽的历史长河中。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如过眼烟云,你来我往,一晃白头,来不及细思量,人生就接近尾声。
7、这三个人一到密室,就互相追逐、互相戒备、互相倾轧,因为密室电铃时好时坏,无法向外界求援,电灯不分昼夜地开着,从不会断电,分不清时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暴露在别人的眼里,没有隐私,而且鬼魂们没有眼皮,他们不需要睡觉,不能休息,任何行动无从隐蔽。受卑鄙欲望的驱使,他们像生前一样不肯安分守己,明枪暗箭,互相角逐,斗争地不可开交。每当其中两个人想勾结到一处,表示亲热的时候,第三个人就会用目光监视他们,跳出来挑拨离间。
8、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萨特)。
9、下面我再简要介绍一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萨特的出版情况。2000年我们出版了《萨特文集》(七卷本),2005年出版八卷本,增加了萨特写给波伏娃的书信《寄语海狸》,2019年出版了十卷本,增加了《波德莱尔》、《马拉美》和一些文论,这套《萨特文集》由艾珉、沈志明老师主编,由罗大冈、桂裕芳、丁世中、袁树仁、施康强、郭安定等翻译家共同翻译,单行本我社出版了《文字生涯》,我们最近出版的新网格本“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里面也收录了《文字生涯》,此外我们还出版了一套小书“萨特代表作”有三本,包括《墙》《死无葬身之地》《什么是文学?》。
10、拿希特勒来做例子。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不仅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他的优生学计划和种族优越论是多么可恶至极,但他确实也是出自好意。如果希特勒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他可能会说,他在没有预先存在价值的世界里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都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的。有什么可以阻止存在主义为希特勒的例子辩护?这样的任意自创的行为还正是萨特所拥护的。
11、《禁闭》剧中人物所犯下的罪恶,其实根源都是不愿意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真实形象。加尔森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胆小鬼”,从而折磨自己的妻子;伊奈丝不愿意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被他人知晓;艾斯黛尔则害怕自己的奸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名誉。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并被下到地狱!
12、最后Leigh死于艾滋病,结束了自己短暂绚烂的精彩人生,这段婚姻也随着死亡而结束。LeighBowery过世之后的三十年,再没有人有足够的资格被称为“怪咖”。他用自己的方式直指人心,用绚丽的色彩泼墨似的完成自己的一生,耀眼到像极了最接近太阳的红。他说过“自己就是一件活脱脱的艺术品”,他用自己强有力的存在,证明着人类无限的想象和创意,证明存在本身的意义。服装,是他表达自己的媒介,也是他存在和热爱的全部。
13、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4、“……如果我留在母亲身边,我应该把她当做目的而非手段;但出于同样的理由,我就要冒险把那些代表我去参战的人看做是手段;反过来说同样是对的,如果我要把战友当成目的对待,那我就要冒着把母亲当做手段的风险。”(p.36)
15、一般认为,在对待传统哲学的问题上,欧陆哲学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后者把传统哲学问题一概视作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把它完全排除出哲学之外。但"反形而上学"是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共同口号,存在主义同样有反形而上学的特征。它与分析哲学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一概排斥,而是在新视野、新方法中重新处理这些问题。存在主义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是指那种抽象思辩的"理论"态度和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使"形而上"的、终极性的、根本性的哲理思想与整个现象世界相脱离,与生活、人生相脱离,成了孤悬的、现成化的"形而上者"。存在主义把传统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比如存在问题放到人的生活和人生当中,实现"存在"与生活的充分打通和交融,在原发的生活之中体验存在,在原本的、本真的人生之中实现存在的意义。这就远离了传统的思辩的"形而上学",而明显有着现象学的特征,存在主义往往也被视为广义的现象学运动的一部分。
16、萨特到12岁的时候,因为他母亲改嫁,从巴黎离开去到法国海边的一个城市拉罗舍尔。拉罗舍尔也是很漂亮的城市,但是萨特在那很痛苦,一方面他生活在继父那里,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在首都巴黎待着。所以他每次只要到了外省都会很痛苦,就会想尽办法回到巴黎,每次他在外省的时候都会埋头写书,把自己的苦闷、焦虑写出来,后来我们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他这种心情。
17、后来我们知道,波伏娃和萨特同居了,没有结婚。在同居的过程里,互相不妨碍找各自的情人。据说是彼此不嫉妒。我今天对此打一个问号。题主问,你相信有不嫉妒的爱情吗?
18、他通过自己的身体进行创作,他穿着怪异的服装和吓人的妆容。皮革乳胶,高底靴,洋娃娃睡衣,网眼长筒袜和夸张骇人的眼妆、过目难忘的唇妆。他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美,更重要是想象力和实验性,展现着人生和命运的悲愤哀怨。为了表达对主流传统观念的不满,他打破常规,抗衡到底。他穿着的,便是他的生活;他穿着的,也是他的精神。他的存在,就是世界上最怪异的事。
19、波伏瓦:也有你乐于接受的承认。你不接受——比如说——某些人为了给你诺贝尔奖而对你哲学著作价值的认可。但你接受你的读者、读者大众的承认,你甚至还希望得到这种承认。
20、“你是自由的,所以要选择——这就意味着创造。没有什么道德法则可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神赐的迹象。”(p.38)
21、他对我们有自由选择的强调,是所有存在主义者拥有的特性。尽管萨特是个无神论者,但有一些存在主义者,如马塞尔则是个基督徒。还有19世纪的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恺郭尔,他们都强调他们需要从人类自身经验中定下信条,并且拒绝任何外在的存在;还有一些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他们相信人类被迫创造自己。
22、这就是是时光,赤裸裸的时光,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那里了。 ——萨特 《恶心》
23、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24、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25、等到巴黎解放,萨特已经名气很大,尤其解放以后美军邀请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去美国,萨特在被邀请的名单上。正是因为他被美国人邀请,作为法国重要的抵抗的知识分子代表到美国,所以他一下子在全世界名声打出来,所以是美国人让萨特在全球出了名,这个很重要。后来美国越战以后,萨特成为坚定的反美的人,甚至他反美到什么程度?美国的FBI一直派人偷偷的监视萨特,甚至FBI的人抢过萨特的手稿,想看他里面有什么反动的东西等等。所以这段是萨特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他就是因为1944年年底去了美国,所以他成了全世界著名的知识分子。
26、萨特其实意在为人们认识异化、避免异化指出一条自由之路。“他人即地狱”的理论背景来自于萨特1943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其中,萨特用了大篇幅论述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的存在主义以研究自我为出发,而自我,即自在和自为的个体,是以自由为本质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人发生关系时,必定产生冲突:“冲突是为他人之存在的原始意义我企图从他人的控制中解脱出来,他人也企图从我的控制中解脱出去;我力图奴役他人,同时他人也力图奴役我。”
27、萨特:我在《词语》中谈到了我怎样常常拿着一盒火柴而开始擦划——当然,点火的次数是有限的。实际上他时常注视着我;我想象着这是一个笼罩着我的注视。但这一切都是很模糊的,同教义问答手册、同那根本是错误的关于直觉的日课没有多大关系。
28、假设他的学生接受了这个建议,他会毫无困难地意识到对他生活的所有事情负责,这个快捷指南就会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当一个人要解决实际的道德问题时,抽象的道德理论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
29、这一段主要有三个人物,开始有四个人物,最前面是一个接待员,他告诉完大家这儿的规矩就走了。这个《密室》是一个独幕的,有五场,但是前面四场特别短,第五场可以看到一些情节冲突。主要讲什么呢?他们三个人物都有犯的错、犯的罪,否则他们不会到地狱里面。一开始他们都不肯承认,但是三个人在一起互相讲述,慢慢讲自己干了什么。比如那个男的出卖了战友,所以有一个女的说你是一个懦弱的人,你活该。后来另外一个女的说,你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你有你的存在理由。本来那个男的有机会出去,他突然发现,如果没有那个女的跟他说你不是懦弱的人,他就无法生存,他会不断的被愧疚所引导着,所以他需要那个女的存在。他们三个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去,但是发现一旦出去以后更可怕,所以他们必须在对方的目光当中才能够继续的并存,存在下去,这构成了萨特存在理论和目光理论,就是他人的眼光导致或者决定你的所谓身份,或者给你引导的某种走向。
30、▲LeighBowery和他惊世骇俗的形象
31、首先,“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思想使我们明确了爱情的生命在于自由。既然爱情是一种谋划自由的事业,那么自由便是其生命之源,自由的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爱的承诺,即保证爱的双方都能够既追求自我的持续发展,也追求对方的持续发展,这样的爱不仅能使双方的个性都得到实现,而且也由于其保证了双方对自由负责的能力而更加维护了爱的意义。
32、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33、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34、主持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欧阳幍):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本讲座的宗旨是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讲解古今中外最好的作家和作品,在喧嚣的俗世里,用纯净的文学来宁静心灵,让美永存。今天我们特别荣幸邀请到董强教授,为我们讲授萨特,欢迎董强老师。
35、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36、萨特的作品还有很著名的《死无葬身之地》,这也是他最悲观的作品之一。
37、LeighBowery作为一个时代最重要的行为艺术家,被时尚圈反复研究,可是没有人真的想要知道这浮夸外表下的真实面目。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同性恋者,但却与一位女性艺术家有过一段婚姻。NicolaBateman爱他如空气和水,她帮他制作和打理衣服,她将他天马行空的异想变成真实可见的现实。仰望和崇拜使她用极端的,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活得就像是LeighBowery的每一件艺术作品。
38、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39、萨特完全相信意志的自由,他是个强烈的反绝对主义者,他说一个人做出自欺的选择是因为他给了自己一个“不守信”的标签,自欺在《存在与虚无》里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他拒绝人类有任何先在本质的说法,但他也用了本质来说明他们的自由,当他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p.34),这种矛盾修辞说明了他相信重大的责任中伴随有人类的自由。
- 上一篇:茨威格的名言警句【文案整理5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