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赞美胡适的话【文案整理101句】
admin 2023-04-17 01:52:17 个性说说 ℃赞美胡适的话
1、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中国早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共产d夺取政权后,胡适跟随国民d去了台湾,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在中国大陆,北京政府曾对胡适进行过广泛的批判,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因此蒙受过不明之冤。
2、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赞美胡适的话)。
3、有人公开表示:我不服。不服胡适的人太多了,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
4、生命是一条藏满密码的河流,所有偶然都是乔装打扮的必然。
5、1937年,日本人进了中原。七七事变以后,蒋介石请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顿感压力山大。日本国内社会舆论一致认为:应该派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才能抗衡胡适。这三个人分别是:文学专家鹤见祐辅;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雄辩家松冈洋右。
6、一时社会上说什么的都有,不过传得最多的,还是说胡适要做帝师了。
7、人品上,胡适虽然追随国民d,但是他追随的是孙中山建立的那个国民d,民主,自由。为人谦和,国民d高层与他关系甚好,出任驻美大使,与美国人也是其乐融融。退休后,回到台湾,也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蒋介石的文人。蒋介石也只能听之任之。
8、鲁迅堪称中国的造句大师,语法,措辞严谨,构思奇特,简短而寓意广,韵味极浓。
9、谨言慎行要思考,恰到好处润心肠。说话与人慢半拍,修养立时显出来。
10、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国家,仅仅说几句话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11、本来光说说孙中山也没人跟他过不去——国民d里有几个人真心信仰他啊?但是他不肯在批评孙中山这里止步,他把矛头指向了国民d的整个官僚体制。他说:“如今中国这几十万官吏,从最高的院长、部长,一直到守门的门房,扫地的差役。都是靠推荐、援引、夤缘、苟且的办法来产生”,“以一班没有现代学术训练的人,统治一个没有现代物质基础的大国家,天下的事有比这个更烦难吗?”
12、胡适与江冬秀夫妻相处中,有一点是非常好的,就是凡事都能敞开来谈,保持沟通。纵然是吵架,也比冷漠要好。胡适曾动情的说:
13、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14、有意思的是,鲁迅30年代的历史却不太被人了解,社会上普通老百姓基本不知道。
15、(《人间训》)意思是说灾祸的来临,是自己引来的;福分的来临,是自己促成的。祸福同出一门,利害比邻而居,不是圣明的人,就无法分清这其中的奥秘。以此说明祸福皆由己道理,因此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16、没想到他儿子平静地说;“父亲啊,你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会有完整不破的鸟蛋吗?”
17、他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终身大事》,被人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18、这份刊物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1917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署名:胡适。
19、在一般士大夫阶级封建余孽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都高呼着,中国国民d独裁,中国国民d专政。他们反对中国国民d的意义和帝国主义是一样的。
20、日本文学家大宅壮一说:“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21、如果孔融赞同曹操篡汉,那么,就算再怎么口无遮拦,一定不会丢掉性命,最多被批评为不拘小节。
22、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
23、后来苏修变成了俄罗斯,而我们也“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了,因此,美帝的敌人俄罗斯又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24、文章旗帜鲜明的提倡白话文,如一股清新脱俗的泥石流势不可挡冲击着当时“言之无物”的中国文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保守者看到此文暴跳如雷,大骂胡适数典忘革新者读罢此文拍案叫绝,忙不迭为胡适点赞尽管反应大相庭径。但,大家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疑问这个胡适到底是谁?
25、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像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戏剧里的斯铎曼医生那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
26、胡适发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情况不对,开始有所批评。
27、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年龄最小,食量也最小,按道理应该拿最小的。这个故事很能显现传统中国式道德教育的特点,逻辑含糊,只是一味让人谦让。
28、例如胡适在《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儿女英雄传序》中说:
29、见过江冬秀的李敖曾感叹说:“见过江冬秀,才知道胡适的伟大。”人家笑他惧内,他就搜集从古至今的惧内故事。还发起怕太太协会。江冬秀爱打麻将,他就专门找人陪她打。江冬秀写出错字百出的家书,他就高兴的作诗来夸奖她。天才作家张爱玲曾羡慕的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
30、事业初创时,当经纶谋划,积极入世,努力进取;功成名就后,历经世事的繁华与人性的复杂,则当复归简单,多几分清净无为。如此懂得进退有道,才是真正睿智的人。
31、有人不屑地说:他只不过恰好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已。但为什么,恰好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难道这真的只是一种巧合吗?
32、不会说话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周围充斥着“你要学会说话,这样才能走上坡路”的道理,依然不通世故,做最真实的自己。
33、等我又大了几岁,对你的看法已很少「人身崇拜」的痕迹了,我觉得我比较能够更清楚的认识你、了解你,你有许多使我失望的地方,也有许多地方非常可爱,我觉得你有点老惫,虚荣心与派系观念好象多了一点,生龙活虎的劲儿不如当年了,对权威的攻击也不像以前那样犀利了。我这种感觉只是感觉而已,我把它们多少表示在我给你的信和诗里,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我没有用看「太老师」的眼光来看你,我支持你,向别人为你辩诬,使我在军队中得到「思想游移,态度媚外」的纪录(我想你不知道军队中有着很盛行的「枪毙雷震,赶走胡适」的革命理论,这种理论同时还有蔓延成「枪毙胡适」的趋势)。同时我也批评你,我不忌讳,如果我远远站在一旁,诚惶诚恐地「执弟子礼」,或是满纸「道席」、「钧鉴」,那未免太俗气。我喜欢你,为了你是一个「人」,有尊严、有味儿,我受你影响和期望自己的,也无非是在权威和群众底下努力做一个「人」,不出卖自己、不低三下我喜欢麝,为了它们在必要时会毁掉自己,为了换取不妥协。有一次我向殷海光开玩笑,我说:「殷先生,你在台大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几个自由主义者,一受军训,全都变成国民d了,据我所知,他们有几个还是自愿的。凭这一点,你应该佩服我。」
34、如果我没有看过右派的左派的或是国粹派的书,而只看过你的书,而受你深刻的影响,那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可是当我在右派的书堆里打过滚、在左派的远景里作过梦、又在国粹派的本位论底下受过欢迎以后,转而拿起「胡适文选」,这该是一件很有味儿的事。就老一辈的人说,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能带给我这么大的变化,使我在迷乱里面,放弃了旧有道路--那些使我着迷了好多年的老路。
35、作为孔子的后代,他完全忘记了孔子关于说话的教导。有人曾经问孔子,怎么样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慢慢说话就可以了。
36、毛主席看到了这篇文章,很赞赏,当即通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而且亲自写了编者按。
37、这下把胡适气得不轻,他认为我的信并没有任何机密,而且也不是匿名,信封上就写明了胡适之,只不过是以一介国民的身份诚恳的讨论国家问题,为什么会被扣留呢?这是对自己言论自由权利的严重侵犯。
38、(《缪称训》)君子没有了仁义就无法生存,丧失了仁义就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条件;小人没有了嗜欲就无法生存,丧失了嗜欲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所以君子害怕失掉仁义,小人则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各自所害怕什么,就知道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了。一语说透君子和小人的差别。
39、对于丈夫与红颜知己的关系,江冬秀也处理得比一般女人理智,所谓抓大放小,分轻重缓急。
40、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等六位先生主讲文学课,道出了朝代更替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普通人理解古典名著简直不要太友好。
41、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这套能够全面还原西南联大课堂风采的教科书合集。
42、想起之前好友跟我说,她和她的“一百分室友”闹掰了。起初住在一起时,每当添置新的电器,室友总是一口答应:“好啊,一起买呗。”久而久之,她也开始不见外,好吃的一起分享,偶尔让她帮忙拿快递,她总是笑脸盈盈从不拒绝。
43、在他二十多岁时,经营了一间酒吧,为了生计,他开始努力尝试和一些顾客聊天,可纵使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别人交流,还是不免被人误解为对人爱搭不理。
44、也许我值得骄傲,为了我始终未曾放弃我的信仰,虽然受了不少苦、得了不少不方便,可是我不在乎,如果我有点才干而不能照我的意思来「行道」,我会毫不费劲地背起我的「自毁主义」下乡去。
45、胡适正气的六神无主呢,更让他生气的事又来了——两天以后,民国日报在全国媒体都没有登出胡适文章的前提下,发表了陈德徵批判胡适文章的战斗檄文:“不懂得d,不要充内行,讲d纪;不懂得主义,不要自以为是,对于主义,瞎费平章;不懂得法治,更不要冒充学者,来称道法治。在以中国国民d治中国的今日,老实说,一切国家底最高根本法,都是根据于总理的最高遗教。违反总理遗教,便是违反法律;违反法律,便要处于国法。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容胡说博士来胡说的。”
46、想要拥有深邃的思想、过人的心智、深厚的艺术品鉴力,这套书真的别错过。
47、几年后才知道,当时鲁迅在搞师生恋。他当时在女师大讲课,借此认识了许广平,后者慢慢成为他的女友。有人要开除他的女友,鲁迅当然要站出来保护。
48、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始终保有一份温和、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当同时代的学者们都忙着全盘西化时,他提出“整理国故”的理念,批评他们眼光狭隘,只从“有用无用”的功利角度出发。当同时代的旗手们都忙着在报刊上互相攻击时,他却担心这种不容忍的冷酷态度会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
49、从以上几例,可见毛泽东对《淮南子》的熟稔。
50、看到别人买的新东西,要往贵里猜,这样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眼光,没花瞎钱。
51、和不会说话的人相处,坦诚纯粹,交往时往往最不累。
52、孔子有一次向学生引用《诗经》上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并且说:“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如果像这样处世行事立身,难道还会因为说话招来祸患吗?
53、他在美国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期间,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四处奔走、殚精竭虑为了表示敬意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美国各大学纷纷授予他名誉博士的头衔35个名誉博士,在全世界空前绝后。他的学问不是最好的,但这35个名誉博士头衔,一个一个都是他在国际社会上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
54、本来他是很赞扬孙中山的,五四运动后不久,他就在媒体上力赞孙文学说,特别是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他认为是一个“远大的计划”。但是仅仅过了三四年时间,他竟然改变态度了。
55、大师们对学问的问真、对研究的务实,教育风格和内容上的自由奔放,都能让你读到心潮澎湃、如痴如醉。
56、 胡适作为北大民国时期的校长是我国民国初期不可多得的。他的好多作品,好多语录都是指导我们很好的生活和学习的。
57、在这之前,鲁迅骂胡适还多少留有余力,以讽刺讥笑为主。
58、从26岁暴得大名开始,外界对他的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因为某些人为的原因,他被彻底抹杀。
59、有人公开表示:我不服。不服胡适的人太多了,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
60、胡适对蒋怀有知遇与感恩之情,这或许不但是胡适为什么不留在大陆的原因,也是其晚年在政治上始终不能与蒋氏分手的重要原因。
61、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62、当时胡适还是同盟一员,接到了同盟要求控诉北平监狱的信件。但胡适认为他看到的现实并不值得控诉,犹豫不决。
63、 北大校长胡适非常有远见卓识。文学功底,政治功底,都相当的雄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64、文人的虚名在关键时候,常常没有什么用。1950年代,胡适先生流亡到美国,以他的名气,居然连工作都找不到,一度囊中羞涩,经常劝告他的学生唐德刚,年轻时候还是要学会赚钱,不要到老了受穷。
65、第四条是不遵朝仪,大概孔融平时穿衣服比较随意,正式场合也是一副名士派头。
66、时时自警醒。如懈怠时,可取先哲格言如‘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古谚)’‘德不进,学不勇,只可责志(朱子)’‘精神愈用则愈出(曾文正)’之类,置诸座右,以代严师益友,则庶乎有济乎?
67、◎思想。这一点如余英时老师所述。胡适先生对“健全的个人主义”、护宪、自由主义等的思考,以及对乌托邦主义、辩证法的批判,至今振聋发聩。
68、后来从江冬秀的口中得知,那位女傧相叫曹诚英,表字佩声,年方天资聪颖,更兼相貌出众,是村里出了名的美人,要说瓜葛,转弯抹角地还能和胡适拉上点亲戚关系。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是胡适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妻子。按规矩来算,胡适该叫她声“表妹”。也许是情之所钟,胡适直接以表字称呼她“佩声表妹”,想不到曹姑娘喊得更甜,一声“縻哥哥”叫得胡适眼睛都潮了。胡适的原名叫胡嗣縻,所以,比他年长的人,尊于他的名声,很少称他的原名;比他年幼的人,有的根本就不知他的原名。至于“縻哥哥”这一类的爱称,岂是一般陌生人能随意喊喊的。可是曹姑娘的喊,胡适高兴,曹姑娘也不为难。因为曹佩声久仰胡适大名,一打照面瞧表哥又是如此俊秀潇洒,一颗芳心不由自主地为“縻哥哥”所“迷”了。但可惜的是“还君明珠两行泪,恨不相逢未嫁时。”曹佩声也自小由父母包办,许配给了胡冠英,从名分上讲,两人都是有了家室,偶而接触,又能装得像是没有任何非分之想的样子,其实心里都难分难舍。就这般心心相印地交往了一段时间,情种深深地埋下了。
69、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这个倾向,就是“道”。无论是大到一国之治,还是小到个人修身养性,都要遵循“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行事。书中尤其强调要遵循大道而为,对我们每个人修身、处世都有深刻的启示。
70、对青年才俊如是,对走卒贩夫也一视同仁,卖烧饼的鼻子里长了瘤子没钱治来找他。他立即写信给医院院长:“这是我的朋友,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他还是民国史上一位热心的红娘,先后为150多对新人证婚。
71、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
72、红学家周汝昌在年轻的时候拜会胡适,冒昧向胡适借阅世间孤本《甲戌本红楼梦》。
73、直言快语不如“开口慢半拍”,不轻出伤人之言,才能让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的状态。
74、林语堂年轻的时候家庭困难,无法筹措学费,胡适特地以北大的名义资助他,让林语堂避免了尴尬,保全了面子。
75、有人不屑地说:他只不过恰好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而已。但为什么,恰好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难道这真的只是一种巧合吗?
76、孔融的才华从小受到称赞,因为有才,又有名,他很喜欢发表意见。据说,他十岁的时候,随着父亲到了京城洛阳,一个人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他对门房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77、这里讲的是古代用兵作战的计谋,实际上是一种战术原则。后来却常常被用来比喻阶级斗争或激烈的战斗。毛泽东用“急风暴雨”,就是论述农民和地主的阶级斗争之猛烈。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再一次引用了“急风暴雨”一语,用它来形容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威武壮观。在同篇文章中,还引用了《淮南子》中的“削足适履”一语。
78、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 “鲁迅”这个名字几乎就是“杂文”的代名词。
79、胡适去世之后,林语堂前去悼念,说自己一生记得胡适先生的恩义。
80、老年人总爱把青年人当毛头小孩子,所以我们心眼儿的话都不跟他们说。你在这方面非常开明,所以「李敖先生」愿意请你听听他的故事。
81、胡适为了表明同信件无关,公开说说出自己看的真相,还说:“民权保障同盟不应当提出不加区别地释放一切政治犯、免予法律制裁的要求,如某些团体所提出的那样。……政治嫌疑犯必须同其他罪犯一样,按照法律处理。”
82、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83、再说,曹佩声与胡适分手后,勇敢地向丈夫胡冠英提出了离婚。胡冠英是个明白人,知道此胡远逊彼胡,爽快地答应了曹佩声的要求,心平气和地与妻子办妥了离婚手续。谁知曹佩声的一番热心迎来的竟是胡适这兜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内心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刺激。一个花容柔肠的女子,差一点遁入空门,要不是她哥哥曹诚克亲上峨嵋规劝,山中女庵里当真要添一位窥破红尘的女尼。
84、前几天有朋友向我倾诉:刚来上班的一个月,就受到了部门同事的冷落。
85、大善隐身,厚德载物。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86、《光报》发表的《关于胡适之最近之胡说》里提出要挖胡适背后的黑手:“胡以不d之学者自居,而社会亦以是称之。故‘胡说’一出,遂大得社会之同情。尤其知识阶级,大为称快。国内外之刊物,皆纷纷为之介绍……况胡于陈炯明背叛孙先生之际,段祺瑞开善后会议之时,似尝与眉来眼去,结成露水姻缘。则今之坠欢重拾,亦属人之常情,是胡之不d云者,恐不过一时掩眼法,而背后之老板,固甚面目狰狞。”
87、第一条是“不孝”,其实孔融在生活中是一个孝子,他的不孝是因为他说了几句很特别的话,他说父母对于子女并没有什么恩德:“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88、所以,少说话、不空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就是了。
89、胡适简直要被气成失心疯!他决定拉开架势跟国民d讲理。于是,一篇题目为《人权与约法》的文章发在他自己跟朋友一起办的《新月》杂志上。他表示:对国民d所允诺的各种人权保障很失望。他举例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受蒋介石召见时,因为只称先生未称主席,便被以“治学不严”而拘禁,他的家人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却“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胡适下结论说:“这是人治,不是法治。”唐山的杨姓商人被驻军152旅拘禁并严刑拷打,商会只能去求情,而不能依照法律去控诉。胡适认为此类事件唯有法治可以规范,他说:“法治只是要政府官吏的一切行为都不得逾越法律规定的权限。法治只认得法律,不认得人。在法治之下,国民政府的主席与唐山152旅的军官都同样的不得逾越法律规定的权限。”如果有侵犯人权者,“无论是152旅的连长或国民政府的主席,人民都可以控告,都得受法律的制裁。”他大声疾呼:“快快制定约法以确定法治的基础!快快制定约法以保障人权!”
90、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91、志在学术的胡适临危受命,次年正式上任。多次拜访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美国总统罗斯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美国改变靖绥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主持正义。
92、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93、会说话的人,他们总是时刻留意说话的分寸,让人感到舒服和温柔。但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不断的滋生矛盾,把矛盾掩藏,只会激发更大的矛盾。经过包装的关系,你总是无法预料,它会在哪一刻突然崩坏。
94、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95、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96、出版史上,首次整理编校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15位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作品和讲义。
97、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98、周树人(即:鲁迅)不仅会写文章,而且他还很会骂人,在他看来,不论是文章,还是骂人,都是为了骂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所以,民国许多大师都挨过他的骂。
99、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嘴也是。生活总是“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首先要会说话,会说话就像是一个人的隐形名片,但你拿到名片的第一眼,所了解的往往是已经包装过的人。
100、「老二」在民国九年入了北大国文系,他的同班陆侃如魏建功都有了成就,可是他没有,一毕业,十几口的家就累了他,使他放弃了吉林送他留学的公费,使他在抗战时逃不到大后方,他逃到北平,就逃不动了(九一八事变后我们全家到北平,我父亲到处找事都没头绪,他去找过你帮忙,可是你没见他,他很失望,所以后来一提胡适之,他总是唔呀唔的)。后来他总算在法部找到一件小差使,一次办移交的表现,居然使一位朱九爷赏识了他,此后一直保荐他,直做到王克敏手下的太原禁烟局的局长(他在胜利后从书堆里掏出一张马占山开给他担任敌后工作的证明,可是我颇怀疑他对工作认真的成绩)。
- 上一篇:与时间赛跑的励志名言【文案整理3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