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巴别尔名言【文案整理77句】
admin 2023-04-17 01:54:10 个性说说 ℃巴别尔名言
1、若想如此观察,我们的眼睛就需要由***来控制。正是这种***才能以自己的闪光照亮物体,从而加强它的清晰度。
2、这激起了巴别尔对革命的思索和疑惑:“扛起枪并相互射杀——在某些时候,这大概并不愚蠢。但这还不是革命的全部。谁知道呢——这或许完全不是革命?”(《妇产宫》)在《至圣宗主教》一篇中,他这样转述了教会人士的“牢骚”:“人家告诉我们:这就是社会主义。我们的回答将是:这是抢劫,是俄罗斯大地的灾难,是对神圣而永恒的教会的挑衅。”和高尔基的系列特写一样,巴别尔的“彼得堡日记”似乎也是不合时宜的。
3、巴别尔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1928年,他的剧作《日薄西山》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看后认为该剧“就戏剧技巧而言或许是十月革命后的最佳剧作”。将巴别尔的6部剧作,即《别尼亚·克里克》《日薄西山》《流浪的星星》《中国磨坊》《玛丽娅》《老广场4号》结合起来看,或许能发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就体裁而言,巴别尔剧作往往是介乎于话剧剧本和电影脚本之间的。在巴别尔集中进行戏剧创作的那些年,他与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苏联著名导演关系密切,多次随剧组拍摄,他也应邀出任多部影片的编剧或改编者,除《玛丽娅》外,收入《巴别尔剧作集》的另5部作品均为电影脚本。在巴别尔这里,话剧剧本和电影剧本的差异似乎被缩小了,他在电影脚本中十分注重对台词的锤炼,他在话剧剧本中则加入了大量的蒙太奇和场景说明。其次,就情节而言,巴别尔的剧作往往是对他本人和其他作家作品的改编。剧作《别尼亚·克里克》和《日薄西山》均改编自巴别尔本人“敖德萨故事”中的同名短篇,《流浪的星星》是他对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同名长篇小说的改编,《中国磨房》的情节则取自《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的一篇同题讽刺小品文。最后,就风格而言,巴别尔的剧作与其短篇小说构成了某种饶有兴味的比照和呼应,他的剧作与他的短篇小说有着同样的主题,比如革命与暴力、性与爱、犹太主题等,有着同样的风格特征,如简洁的语言和瑰丽的奇喻、自然主义的细节和伪浪漫主义的抒情等。人们在归纳契诃夫戏剧的独特贡献时常常说,是契诃夫“让散文进入戏剧”,其实巴别尔也在做同样的尝试,与此同时,他的小说又常常被人定义为“戏剧化小说”。
4、在塔尔塔洛斯出现于巴别尔行星时,赛文跟随赛罗、雷欧、阿斯特拉和乔尼亚斯一起来到巴别尔作战,并释放出三只胶囊怪兽,共同击退了阿布索留特一族的攻势,并带着倒下的利布特回光之国修整。(巴别尔名言)。
5、而在《父亲》一篇中,黄昏、残阳、夕晖等均成为小说中的能动角色:“黄昏贴着长凳兴冲冲地走了过去,落日熠熠生辉的眼晴,坠人普里斯普区西面的大海,把天空染得一片通红,红得好似日历上的大红日子。”“残阳紫红色的眼睛扫视着下界,在入暮时分擒住了在大车底下打呼噜的格拉奇。一道稍纵即逝的夕晖射定在这个睡大觉的人脸上,火辣辣地数落着他,将他撵到了尘土飞扬、像风中的黑麦那样闪着光的达利尼茨街。”
6、为此,我们二排全体战士,向您,亲爱的主编同志,向你们,编辑部全体同志,鞠躬致意,我们对待一切叛徒绝不可心慈手软,因为他们要把我们推入泥潭,使河水倒流,使俄罗斯死尸枕藉,荒草遍野。
7、无疑,这是一个杀人事件,但把杀人者写得那样单纯、正直,甚至还有点可爱,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却是罕见的。更罕见的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中,作者竟不着一字,完全放手让人物去自我表现,冷静得就像没有一点人类的感情。他真没有感情吗?显然不是。他那熔岩般的激情和巨大的悲悯恰恰隐藏在这冰冷的文字背后。于是,这一冷一热之间所形成的巨大艺术张力,反而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更强烈的震撼。简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8、2016年,读过奥斯特的8本书。《穷途,墨路》《冬日笔记》是他的自传性作品,敢这么写自传的,前所未见。其余,多为小说。首推《巨兽》《月宫》《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9、巴别尔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俄国作家之然而,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又是一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作家,其世界声誉似乎超过了他在其祖国的声誉。巴别尔死后,他的作品在苏联遭到封杀,直到1957年才被重新出版,西方世界却很早就展开了对于他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大量关于巴别尔的传记和研究专著,他的作品一再重版,大学里经常有人以他的创作为题撰写学位论文,如今,他已经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大师之甚至被视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短篇小说家。相比之下,俄国学界对他的定位却偏低,即使是俄国最新出版的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一般也没有为巴别尔辟出专论,而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美国学者马克·斯洛尼姆所著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他的专章(第七章)。
10、这件事就是一个苏联公民不小心掉了钱包,他弯腰去捡;结果也不知道怎么招惹到了三个喝多了的警察,这三个醉酒的警察以为这个人是小偷,结果就把这个人打了一顿,后来翻钱包才发现这个人原来在克格勃工作。结果这三个酒醒了的警察直接把这个苏联公民杀了,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杀这个克格勃员工,那么他们三个会更惨。
11、读过:《月宫》《巨兽》《神谕之夜》《红色笔记本:真实的故事》《穷途,墨路》《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冬日笔记》《密室中的旅行》
12、马洛的魅力让你从第一行字开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另外,本书的文笔,对人物的描述,对场景的描述,节奏的掌控,对白的叙述,堪为经典中的经典。在我心目中,几与《包法利夫人》并驾齐驱。
13、随着《敖德萨故事》和《骑兵军》的走红,巴别尔终于在1920~1930年代奠定了俄国文学中所谓的“南俄流派”。在巴别尔本人的帮助和举荐下,这个地区后来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家,比如伊里夫和彼得罗夫、奥列沙、卡达耶夫、帕乌斯托夫斯基、巴格里茨基等。巴别尔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同乡,也就是所谓的敖德萨流派,南俄流派,我对这一文学流派评价很高。”同属南俄流派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就视巴别尔为该派首领,“在我们眼中,他已经成为了一把文学标尺。”南俄流派的作家们,后来都对巴别尔推崇备至。
14、我们是朋友。我保存过她近一百封回信。我早已说过,损耗与遗失在我一生中曾占有何等地位,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会把这些细心保存的珍贵书信失掉。它们的消逝是由于过分细心地保管所致。
15、更早一些时候,当我还受他的炽烈的感情、他内在力量的魔力的支配,当我还处于他那巨大的创作权力和能力的影响之下,而他同时对我报以温暖时,我在赠给他的《生活呵,我的姊妹》一书上的题词中有这么几句话:
16、巴别尔的整个创作大致由三个系列构成,也就是敖德萨系列、彼得堡系列和骑兵军系列,敖德萨系列给巴别尔带来了文学声誉,使他成为当时苏联最重要的作家之但真正给巴别尔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还是他的骑兵军系列。
17、那一天,阿斯塔波沃站前小镇变成了世界新闻界人士的屯集地,人声嘈杂不齐。火车站里的小吃部生意兴隆,服务员们忙得不可开交,来不及满足顾客的要求,他们一溜小跑分送嫩得带血的牛肉排。啤酒像河水在流。
18、在小说的开头,巴尔马绍夫写道:“亲爱的主编同志,我想给您描绘一下那些挖我们墙脚的妇女是何等地没有觉悟。您遍访国内战争的各条战线,写了许多报道,我相信您不会忽略一个名叫法斯托夫的民风刁恶的火车站,这个火车站位于某个遥远的国度的某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我当然去过那里,喝过私酿啤酒,只是润湿唇须,没有咽下肚去。关于上述这个车站,有许多东西可写,然而就如我们家乡的俗话所说的,眼见为实,所以我只写给您看我亲眼见到的事情。”
19、在巴别尔当时担任随军记者的苏联红军第一骑兵军中,有许多哥萨克骑兵,他们对于犹太人往往心狠手辣,巴别尔当然是有所顾虑的。后来,他把他在做随军记者时目睹的许多犹太人遇害的血腥场景写进了他的小说。
20、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表现不仅看似与正常人一样,而且竟然也还会有彼此相依相恋的爱情,余华亲身经历中的如此一种惊人发现,读来特别令人震惊。毋庸讳言,余华在洞悉一种人性奥秘的同时,却也秉持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对这些精神病患者在“人是什么”的意义层面上进行了相应的艺术表现。质言之,唯其因为余华对人道主义精神有着深邃的理性思索,所以他才最终成为了中国当下时代难得一见的杰出作家。
21、就在人在机甲赛罗即将对利布特奥特曼施展最后一击时,奈克赛斯奥特曼及时出现,挡在了利布特奥特曼。要知道,利布特奥特曼先前已经在美塔领域中耗尽了能量,如果这一击被击中,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22、作为一位作家的巴别尔,一生究竟写作了多少作品居然也成了一个谜,颇费人们猜测。巴别尔的同时代人大多称他是一个“坐不住的”作家,很少看到他写作,可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比罗什科娃,却称丈夫是一个无比勤奋的写作狂,不过她也说,巴别尔很少向她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3、直到苏联“改革”时期,随着部分克格勃档案的公开,巴别尔的死亡时间才最终被确定,原来,他是在1940年1月27日被处死的,当时46岁。官方出具的假死亡证明让他多活了一年半。
24、《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作品于1836年发表。故事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
25、在政治话题之外,我想着重推荐一下余华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书里,余华暴露了他的师承及受益匪浅的文学大家和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最好的写作教材。大三读第一遍时,感触不深;三年后重读,如获至宝。未来的五年,我每年都要重读一遍这本书。
26、其次,巴别尔发扬并光大了俄国文学中的南方主题和南方风格。
27、巴别尔的书信自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巴别尔全集》所收的371封书信便是巴别尔现存书信的全部。这些书信中最早一封写于1918年12月7日,最后一封是巴别尔1939年5月10日写给母亲的信,5天后他就被逮捕了。阅读这些信件,我们能“完整地”窥见巴别尔当年的生活和工作、处境和心境,包括他炽烈的爱情、他不停的奔波、他永远的缺钱、他随时随地的写作。比如,他在信中这样谈到他自己:“我的性格里有一种最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凡事过于执着,对现实总是持有一种不现实的态度。”(1918年12月7日致安娜·斯洛尼姆)他这样谈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在创作过程中我很快放弃了应注重史料的可靠性和历史真实性的想法,决定采用纯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思想。”(1924年9—10月间致《十月》编辑部)阅读巴别尔的书信,是步入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文学创作的一条捷径。
28、在敖德萨商校毕业后,巴别尔未能如愿进入敖德萨大学,因为他是犹太人,他只能进位于基辅的商业财经学院。在那里,巴别尔开始了他最初的小说创作。1916年,巴别尔又离开基辅,去往彼得格勒求学,并寻找发表作品和以文为生的机会。他找到了,并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创作甚至是他命运的人,他的文学之父——高尔基。高尔基慧眼识珠,发现这个年轻人身上闪亮的才华,并帮他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但这事却给巴别尔惹来了麻烦,因为那两篇小说中有“淫秽”内容,巴别尔遭到沙俄政府的起诉。好在不久,十月革命爆发,巴别尔侥幸第一次与牢狱之灾擦肩而过。
29、而俄罗斯的另一文学巨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欧美获得了巨大的声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影响范围之广,陀氏的潜意识心理挖掘和独特的叙事艺术,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心目中的导师。
30、别尼亚敢爱敢恨、豪爽仗义,巴别尔给了这位主人公一个“国王”的绰号,无疑是在以这种方式为敖德萨备受迫害的犹太人进行“文学加冕”,用狂欢化的手法在小说中实施一场犹太造神运动。
31、在巴别尔的笔下,极端场景下的瑰丽抒情、充满突转的心理感受与电报式的简洁文体、令人惊艳的修饰语融为一体。巴别尔的小说三言两语,是断片式的,甚至是残缺的,却又具有浑然天成的整体感;它们是跳跃的,省略的,点到为止的,却能给人以某种厚重苍茫的史诗感。
32、卡佛写日常生活,写边缘人群,写那些失意者,总是那么动人。每一个故事,看似平淡,但总会有隐隐不安的情绪,涌出来。能戛然而止,是他的本事。能截取生活中最精确的那一个侧面,来展现生活,是他的能力。
33、其次,巴别尔的写景具有高度的隐喻性,具有强烈的情绪调节功能。无论是拟人手法,还是描写客体的主体化,其本质仍在于隐喻。关键在于,这样的隐喻往往是具有强烈的情绪渲染效果的。它们或是抒情的。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写景隐喻,营造出了巴别尔小说的独特调性。
34、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35、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一篇小说,读到末尾,突然被震惊到无言以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然后又返回去重读;读了两三遍后,发现之前以为的废话,其实全是机关;似乎每一行普通到甚至都没有生僻字的文字,都暗藏着人性和选择的机关;直到最后一刻,真相揭晓;没有福尔摩斯为你解读破译真相的过程,你只能寄望于重读,不断重读;直到恍然大悟。
36、作为骑兵军故事的叙事主人公的“我”,是一个带着眼镜的书生,而且还是一个犹太人。在苏波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和波兰军队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屠杀犹太人,这让身为犹太人的巴别尔痛心疾首,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残忍的屠犹场景。在《小城别列斯捷奇科》中,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惨不忍睹的杀人场景:
37、帕斯捷尔纳克在不同时期曾先后创作了两部自传性作品。一部是作于1920年代的《安全保护证》,而《人与事:自传体随笔》则创作于1956年,作者时年已66岁。在经历了大半生的坎坷艰辛和磨难之后,他变得成熟稳重,文风也更加简洁。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不久之后自己将面临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遭遇的种种打击和屈辱,正如《日瓦戈医生》中所表现的个人在时代中的悲剧遭遇一样,他将成为这次悲剧的主角。此时他尚可以平静而安详地追述往事,以诗人的敏感重新体验一生的经历,捡拾起记忆中的碎片。
38、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德萨故事》单行本多次再版之后,巴别尔仍在继续这一主题的创作。比如,他在193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弗罗伊姆·格拉奇》,其中依然出现了敖德萨场景和敖德萨人。可以说,敖德萨主题是贯穿着巴别尔整个创作的一个母题,巴别尔现存于世的文字,有一半以上均可称之为敖德萨故事。《敖德萨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之后多次再版,巴别尔不断地往其中添加新的篇章,在巴别尔去世后,巴别尔各种文集的编者也不断地以“补遗”的方式,把巴别尔相关的敖德萨主题作品编入,这样一来,如今人们看到的短篇小说集《敖德萨故事》就有了20多篇短篇小说。
39、其余,让我特别喜欢的书有路内路内《慈悲》,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村上春树的基本,雷·布拉德伯利新出的科幻短篇小说全集系列,等等。
40、巴别尔只活了40多岁,只写了20多年,他的文字还至少遗失了一半,他存世的短篇小说不过百余篇,其中还包括那些特写在内。巴别尔的创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碎片化,像是一个变化多端的万花筒。但集中阅读,又能从中清晰地分辨出几个主题,或曰几个系列,即“敖德萨系列”、“彼得堡系列”和“骑兵军系列”。
41、1940年1月27日,一个寒冷的凌晨,一颗冰冷的子弹,猛烈地撞进了巴别尔温热的身体,鲜血四溅之际,悲伤充塞天地。巴别尔用他毕生的文字告诫人们,人类最需要的不是钢铁而是爱,以及对同类尊重。而他的死也提醒着人们,这一古老而宏大的课题永远都没有过时,人类要懂得这一点,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42、 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儿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43、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44、拣主要的事先谈。我们不理解他自杀前心灵的苦痛。肉体的折磨过甚,人们随时可能丧失理智,虐待的苦恼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忍受,这种感情本身也会逼人走向末日。但,一个人受尽刽子手的摧残,还不等于他已被消灭,他由于痛苦而狂乱时,他还存在于自己的末日,他的过去还属于他,他还能够回忆往事,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利用回忆,回忆能在死神面前助他一臂之力。
45、我们以巴别尔短篇小说的汉译作品为例:《敖德萨故事》中最长的短篇《我的鸽子窝的历史》不过14页,最短的《巴格拉特-奥格雷和他的公牛的眼睛》只有3页;《骑兵军》中的故事篇幅更小,最长的《潘·阿波廖克》为8页,最短的《科奇纳的墓葬地》只有1页。
46、巴别尔在一次座谈中这样谈论自己的创作:“我对形容词所持的态度,也就是我一生的历史。如果我要写一部自传,它的题目或许就叫《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我在年轻时认为,华丽的东西就要用华丽的词语来表达。结果发现并非如此。结果发现,常常需要走相反的路。在我这一生里,‘写什么’的问题我几乎永远清清楚楚,如果说我一时无法把这一切写在12页纸上,我始终缩手缩脚,那也是因为我始终在挑选词语,这些词一要有分量,二要简单,三要漂亮。”
47、比如他的姓名。巴别尔一生中至少用过四个姓氏:他原来姓“鲍别尔”(Бобель),后来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时,署的名字是“巴勃-埃尔”(Баб-Эль),最后选定了“巴别尔”(Бабель)这个流芳俄语文学史的笔名。
48、他一生中随时都具有一种本领,善于在彻底割断的瞬息中、在包罗万象的突出的随笔中,观察各种现象,而我们只有少年时代,或复苏一切的幸福***时,或心灵获得巨大胜利的凯旋时分,才能偶然有此观察能力。
49、俄国是一个北方国家,俄国文学就总体而言也是更具北方意味的,相对而言比较严肃冷静,内敛沉思。从南俄的海滨城市敖德萨,来到北方的都城彼得堡后不久,巴别尔就发现了俄国文学的这一“北方”属性,他在一一列举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人的创作之后惊讶地说:“如果你仔细想想,难道不会对浩如烟海的俄罗斯文学,还从未对太阳做过真正欢乐、明朗的描述而感到惊讶吗?”因此,“人们都感到——更新血液已是其时。人们已濒于窒息。期待了那么长久而始终未能盼到的文学弥赛亚将从那边,从有大海环绕的阳光灿烂的草原走来”。也就是说,从创作之初,巴别尔就已经有了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的“文学弥赛亚意识”,即要把南俄的“异国情调”带入俄国文学。
50、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家喻户晓,但只有涉猎稍深的读者才知道,同样是以那段苏波战争为背景的,还有另一部小说,《骑兵军》(又名《红色骑兵军》)。这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却得到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海明威等世界众多顶尖小说家的一致赞叹,它的作者,前苏联作家伊萨克·巴别尔,也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天才。
51、101弗洛伊德 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却无能为力。
52、巴别尔只活了40多岁,他真正的文学写作时间只持续了20多年,他写下的文字还至少有一半被秘密警察机构抄走,结果不知去向。巴别尔如今存世的短篇小说不过百余篇,其中还包括一些短篇特写、简短的新闻报道在内。巴别尔作品的主要文学体裁是短篇小说,他即便写作长篇小说和剧本,也写得较为简短,或者干脆就是一些片断,甚至连他的书信、报道和特写,都不仅篇幅不大,同时也是零散不全的。
53、巴别尔如今存世的文字,只够编成篇幅不大的四五本书,我为漓江出版社主编的一套《巴别尔全集》,也就五卷,总字数也就100多万字。但是,根据克格勃档案中的记载,秘密警察在逮捕巴别尔的时候,从他家中抄走一大批手稿,共计有15件卷宗和18个笔记本。
54、兴匆匆地找来《米格尔街》,然后,我发现了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叫短篇小说。每一个短篇都讲述了一个人物。不同的人物之间,互相穿插影响。彼之配角,可能就是此之主角。这样的叙事结构,可以以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以小博大,放大短篇小说的分量。
55、这本薄薄的小说集是如此奇特,它在两个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那就是简洁与深刻。全书只有三十多个故事,长的五六千字,短的仅数百字。但每个字都精炼到无可替代,无法剔除。巴别尔认为,语言“必须像战况公报或银行支票一样准确无误”,而且越明确越有力量。所以他对自己作品要求极为苛刻,每写完一篇,他都会感觉自己老了好几岁。
56、作家首先引述了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差不多人尽皆知的话语:“当初他们屠杀工会人士,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人士;后来他们屠杀共产d,我也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d;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还是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基督教徒。最后他们要杀我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因为能够说话的人都被他们杀光了。”在这里,借助于马丁·尼莫拉这段著名的话语,作家所强调的,就是作为一位人类个体无可推卸的公共责任担当。只有当一个人在看到同类受难的时候慨然地施与积极的援手,到他自己受难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来自于他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57、我已经决定,2017年要读几本以马洛为主角的其他故事。
58、我写作十一年,因为读书才开了窍: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好的创作;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有着怎样的姿态和心境来面对写作。福楼拜、巴别尔、卡佛、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等,这些都是我的师父。而余华、阿丁以及我最喜欢的书评人比目鱼(其代表作《刻小说的人》,这本书我今年重读第二次,依然惊喜),是我的三位师兄。他们代师授徒,让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审美,也明白,文学大师之谓大师,到底“大”在哪里。
59、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充满许多不解之谜,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与巴别尔相关的资料时,常常看到这样一些颇为耸人听闻的标题,比如《被遗忘的巴别尔》,比如《被焚毁的巴别尔》,比如《未知的巴别尔》,比如《巴别尔的未知书信》,比如《伊萨克·巴别尔:真相和虚构》,等等。
60、两个相爱的人不应该有隔阂,因为他们的敌人是整个世界,一旦他们产生隔阂,世界会立即将其征服。
61、这篇译成中文只有两千多字的短篇小说,不仅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还给出了戏剧般的紧张冲突,与杀人主题并列的,还有性的描写,还有浪漫的抒情。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盛赞《骑兵军》,他说:“巴别尔的《骑兵军》独一无二。它具有的音乐般的语言风格,与几乎难以形容的残忍的场景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短篇小说《盐》获得了只有诗歌才能获得的成就,而散文通常很难达到这一境界。”
62、如果说,《国王》等小说是犹太人强人的肖像画廊,那么,童年系列则是一位敖德萨犹太男孩的心灵史。犹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胆怯和敏感、抗争和发奋、恐惧和复仇等极端心理,在巴别尔的小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63、从1920年代下半期到巴别尔遇害的1940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巴别尔春风得意,成为当时苏联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但是,他也风波不断。
64、今年读完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师父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时,兴奋不已,去豆瓣看评论。发现有豆友在评论里提及了《米格尔街》。知道这本书很久了。它是奈保尔的代表作。奈保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65、余华的这篇随笔,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写起。
66、巴别尔善用写景来结尾小说,比如,这是《巴格拉特·奥格雷和他的公牛的眼睛》的结尾:“太阳升至我们头顶。骤然间,意想不到的恬静降至我这个天涯漂泊者的心灵。”这是《潘·阿波廖克》的结尾:“无家可归的月亮在城立徘徊。我陪着它走,藉以温暖我心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和不合时宜的歌曲。”
67、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诅咒黑暗。
68、主要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69、天下没有十足的悲哀,就像没有十足的快乐一样。
70、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初次跟人见面,要是沉默不语,同时又觉得沉默是不礼貌的,想找话说,那么效果一定不会好。
71、只能说,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根扎得太深了,涌现出太多伟大的作家,包括巴别尔(如果不是早逝,他可能成为人类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费定(看他的东西需要很有耐心)等,只要给时间,他们必然能写出大作品来。
72、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73、其次,巴别尔发扬并光大了俄国文学中的南方主题和南方风格。俄国是一个北方国家,俄国文学就总体而言也是更具“北方”意味的,相对而言比较严肃冷静,内敛沉思。从南俄的海滨城市敖德萨来到北方的都城彼得堡后不久,巴别尔就发现了俄国文学的这一“北方”属性,“如果你仔细想想,难道不会对浩如烟海的俄罗斯文学还从未对太阳做过真正欢乐、明朗的描述而感到惊讶吗?”因此,“人们都感到——更新血液已是其时。人们已濒于窒息。期待了那么长久而始终未能盼到的文学弥赛亚将从那边,从有大海环绕的阳光灿烂的草原走来”。也就是说,从创作之初,巴别尔就已经有了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的“文学弥赛亚意识”,即要把南俄的“异国情调”带入俄国文学。随着《敖德萨故事》和《骑兵军》的走红,巴别尔终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奠定了俄国文学中所谓的“南俄流派”。同属“南俄流派”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就视巴别尔为该派首领,“在我们眼中,他已经成为了一把文学标尺”。
74、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无论姓氏还是生死,无论身份还是爱情,无论经历还是文字,都像是“未完成体”。巴别尔的生活和创作之谜,自然源自他所处的时代和体制,那样一个充满动荡的乱世必然会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严酷的社会环境会使他像他的众多同时代人一样,生出许多难言之隐,作出许多被迫的伪装。与此同时,巴别尔疑窦丛生的身世,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与他的性格和美学风格不无关联,作为一位善于故弄玄虚、热衷真真假假的作家,他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生活“文学化”,或将自己的作品“自传化”,他的生活可能是真正的文学体验,而他的作品则可能是“伪纪实小说”,在他这里,生活和文学似乎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调和与统一。
75、反顾一部漫长的人类历史,你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历史劫难,比如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比如,中国1960年代中期一直绵延到1970年代中期的长达十年之久的那场政治苦难,便都是如此。唯其因为人们会在很多时候遗忘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样一种精神价值底线,所以作家余华才要在他的这篇随笔中特意强调这一点。
76、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即使二战结束好几年了,苏联官方对巴别尔的消息仍讳谟如深。1950年代初,一个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有位美国作家问苏方团长,为何长久不见巴别尔发表新作,也没他的消息,苏方团长回答说,“巴别尔挺好,我此次访美前夕,还在作协见到他,交谈了好一会儿,他正在埋头写一部长篇小说呢。”美国作家见苏方代表如此回答,便不再多言。多年后,这位苏联作家振振有词的谎言,不仅在美国,即使在苏联境内,也成了一个著名的黑色笑话。
- 上一篇:廉洁文化七字顺口溜【文案整理1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