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孔子周游列国【文案整理87句】
admin 2023-04-18 08:43:42 个性说说 ℃孔子周游列国
1、据有人统计,记述孔子生平的年谱、年表等不下170种之多,重走孔子周游列国路的人,据我所知,也有好几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曲阜文管会项春生走过一次,摄影后办展览。日本学者井上靖走过,为了写《孔子》。九十年代大陆与台湾记者、学者走过一次,两岸作了报道。辽宁孟宪彬走过一次,写出《孔子周游列国志》。上海钱钧华走过一次,写出报告文学著作《跟孔子周游列国》。他们走过一遍,各有成果。历史上汉代王充,清代崔述及现代学者钱穆,对周游列路线都曾提出过不少怀疑。曲阜师大陈东教授近年来对路线问题,曾提出许多质疑,对人也很有启发。
2、孔子是宋人,宋国的栗(今河南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多次出国的孔子,难道只去过一次宋国?还被司马桓魋赶的狼狈逃走?应该不是这样。二十年前,我和河南夏邑及国内的学者研讨过孔子祖籍问题,当时我们认为孔子一生中至少三次到过宋国。
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
4、于是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带领着自己手下的七十二位贤德弟子周游列国,希望可以获得当时各国国君的赏识。孔子在自己55岁的时候从鲁国出发,途径了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然而小编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为何孔子唯独没有去秦国呢?而秦国后来可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国家。(孔子周游列国)。
5、孔子带着学生,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虽然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但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
6、《孔子大历史》李硕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7、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8、孔子是被迫出国的,走以前恋恋不舍,“迟迟我行”,吟诗明志,对故国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况且妻、子都在鲁国,有些弟子(如颜路、曾点)等在鲁国也有些影响。走以前他并没与当权者当面冲突,俗话说大家都没撕破脸。当他们在外走投无路时,不是不可能回去的。
9、孔子西行没渡过黄河,多年来已成定论。但近年来河南的史学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却用大量文献及实物等资料证明孔子曾渡过黄河。他们从孔子的《陬操》中得知孔子要去晋国的都城绛而不是太原。去见赵简子,从卫国都城到绛(今山西侯马)正是西行。如果去赵简子的封地太原一带,则是北行。当孔子“至于河”时,听到晋国二贤人被杀,便不去了,即回车了。今济源至晋国都城绛古轵关道上,有一“圣回头”村,正是到此回车。此村就在黄河边上,说明此时已过了河。后世在这里建了夫子堂,即纪念孔子在此停留及作《陬操》的地方。济源学者闫合作、田孝建、李立政的《孔子周游列国渡过黄河考》一文,也说的很清楚。他们的结论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不但过了黄河,而且在黄河北的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广大地区都有广泛的活动。孔子西见赵简子,就是从黄河北西行,从济源的古轵关道,到了离晋国都城一百多里的地方。回车后经过济源三峡夫子堂休息,且作《陬操》,南行至孟州,经焦作,回到卫国。今天在黄河边上许多地方的一些传说、碑刻、文献等许多资料均可证明。
10、子贡又问:“怨乎?”伯夷叔齐放弃了君位,最终结果是在首阳山饿死,他们内心有怨念吗?
11、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但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12、孔子一行人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孔子的学生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学生颜回与子路立刻在一间破屋的墙下为孔子做饭。
13、 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而陈国亦处在动荡中,孔子想不如离开这里吧,恰好楚昭王来聘,那就去楚国看看吧。前往楚国,必须经过蔡国,与陈国的处境一样,蔡国亦饱受楚国与吴国的侵扰。陈国与蔡国的大夫对于孔子前往楚国一事忧心忡忡,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孔子乃贤者,一旦为楚国所用,楚国必将更加强大,而陈国与蔡国的处境将更加危险,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陈国与蔡国的大夫联合起来,派人包围了孔子一行,孔子一行不久就断炊了,一些弟子也因此病倒了。
14、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
15、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16、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17、听完老师的话,子贡把自己刚才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
18、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三站是宋国,宋国作为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在当时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位于二流国家的上游(比鲁、卫要强)。宋国的国都在商丘,其疆域大致在今天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
19、神州风物|高寒无人无路无图,他们跋涉2000多公里为长江源头“体检”
20、孔子平静地说:“我相信颜回的品德不止一天了。你虽然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但其中肯定有别的缘故。等一会我问问他。”
21、总之,孔子一生中观殷道、学殷礼、行迎亲礼、与弟子习礼,在宋国做了四次有关礼的事。直到临死前,他还说“丘也,殷人也”。临死前“梦奠两楹”时,也“梦坐奠两柱之间”(东为夏人,西为周人,中为殷人)再次申明,“予始殷人也。”
22、还有:端木赐、曾参、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张、子羽、子贱、子思、曾皙、公冶长、南宫括、季次、颜路、子木、子羔、子开、子周、子牛、子迟、子华、子旗、叔鱼、子柳、子鲁、子循、子析、子石,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
23、三因孔子主持隳三都的事件。当年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鲁国叛乱,孔子态度明朗地反对阳虎,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认为孔子和自己政治观点一致,便请鲁君任命他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成绩突出,又不断擢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一旦大权在握,便开展了维护鲁君利益、削弱大夫势力的“隳三都”活动。他先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说:依照周礼,“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三家的家臣分别占据三地,城池大,势力大,严重威胁到三家的利益。以此为由出兵拆除了叔孙氏的郈城,在对季孙氏费城的攻击中,遭到强烈抵抗后,才勉强拆除。当要拆到孟孙氏的郕城时,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坚决反对,孟孙氏回味自己的家臣公敛处父对自己忠心耿耿,并未威胁到自己,原来孔子拆郕城的矛头是对着自己。郕城没攻下来,三家却醒悟过来,三家大夫意识到孔子隳三都的主要目的是削弱来三家大夫的力量,孔子和自己并不是一家,所以在鲁君面前屡进谗言,把孔子挤走了。
24、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25、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26、草地周刊|农家女自家超市办“图书馆”12年,在乡村推广阅读
27、草地周刊|北京姑娘扎根广西偏远乡村11年,只为帮一群孩子实现梦想
28、犹豫再50岁的孔子决定接受三桓的邀请,正式出来做官,先做了一年中都宰,第二年就当了大司寇,取代了臧孙氏的地位。相当于鲁国四号人物。以孔子这样的出身,短短时间进入权力中枢,这在春秋时期是没有先例的。紧接着,孔子很多弟子也纷纷出来当官,大弟子子路任季孙家族大管家,就是以前阳货的角色。
29、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30、这是上天赐给禹九种治国安民的大法。它是箕子对武王说的话,实际上正是孔子考察殷礼后得出的结论,司马迁托箕子之口记下的。《论语》中明确记载着孔子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通过到宋国学习,孔子了解些殷礼,在宋国尽管所获不多,但“其损益可知也”,自己也可在了解殷礼的基础上进行增加或减少。
31、在孔子率领弟子们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中,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十几年来对外活动也有不少收获。
32、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姓名:子产、子之、子南、子敛、子骄、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泽、子明、任不齐、子正、子里、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颜祖
33、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34、为了从政,他带领弟子们由北方跑到南方,由这国跑到那国,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他不惜面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甚至连背叛晋国的佛肸对他召唤,他也“欲往”。尽管他相信自己“不缁”、“不璘”;有信心改变坏人,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打算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争取坏人,改造坏人。
35、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利用太史公的优越条件加上自己超人的努力,写出了史学名著《史记》。把孔子当作诸侯卿相一样对待,写出《孔子世家》。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前面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孔子的生平,后面部分对孔子的事迹进行了重点补充。
36、春秋末期的中国,有多少个大小诸侯国呢?说法很多,有说140多,有说170多,不管哪种说法,100多个肯定是有的,那么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多少国家呢?
37、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38、济南市青少年宫奥体分宫:济南市历下区锦屏家园中门
39、孔子周游列国的第六站是晋国,晋国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之其雄居于华北。晋国建都在绛城,晋国统治了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40、草地·观展|黄永玉:“木刻是个累活,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
41、天下大治,政治清明之时,臣子各司其职,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社会动荡之后,大道废弛,红尘淹没纯朴,人心堕落,社会道德破产,臣子不负责其职,权为私用,利为身谋,天下苍生异常艰辛。大道废,仁者兴;大伪出,智慧生;六亲不和,修孝慈,世事乱,圣人生。
42、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魏书生也是当代了不起的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魏书生初中毕业后失去了读高中、入大学的机会,18岁上山下乡,19岁曾在小学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在工厂工作期间,因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说过孔子的好话,而被打成“准反革命”,挨过批斗,受到诬陷和迫害。为了能当一名教师,在工厂工作期间,他曾先后写过150次申请,最后一次是在1977年9月份,是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那时的教师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他递交申请的时候,恰是“宁挣三斗糠,不当孩子王”、“好好干,我让你去当售货员”的年月。魏书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口头、书面向领导提出申请多达150次。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怎么啦?别人看不上、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答案是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正是由于这份爱,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3、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44、孔子又到了陈国,在陈国居住了三年,正碰上晋国和楚国争霸,轮番攻伐陈国。吴国也经常侵犯陈国,陈国屡受劫掠。孔子叹息道:”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小子志向远大,努力进取而没忘记初衷。”于是孔子离开陈国。
45、宋国的司马家族有个人叫司马牛,是桓魋的堂弟,他不认同司马家族的很多做法,跑到鲁国去定居了,拜了孔子为师。《论语》中关于司马牛有好几条。其中一条很有名:
46、孔子周游列国的第四站是齐国,齐国在当时算是一流的诸侯国,之前齐国的齐桓公开创的霸业一直为齐国所继承,是极其重要的诸侯国。齐国国都在临淄,其疆域大致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东南部地区。
47、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48、孔子晚年最后这五年,季康子待他完全是国师的礼遇。《论语》里记录了不少季康子求教孔子的对话。
49、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
50、子贡正在井边打水,他远远望见颜回正在吃米饭,以为他是在偷吃,非常生气。
51、当上大司寇后,在夹谷之会上为“相”时,取得成功,更信心勃勃,才敢于触动三家大夫,展开了隳三都的活动。一旦被排挤,认识到鲁国非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之地,于是另辟蹊径,另找出路,到别国试试。
52、 孔子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的学生,他们也讲这些传承了下来,孟子就是孔子优秀的学生之儒家文化到现在也是传承了很久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倡一种人性的光辉——仁,二是自觉遵循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的总和——礼,三是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和。在现在的社会,仁、礼、和,恰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方面,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和学习。你觉得呢?
53、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54、 离开匡城后,孔子又回到了卫国都城,卫灵公为先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抱歉。孔子在卫国度过了三年时光,离开卫国后,孔子经曹国到了宋国。正当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树下练习礼仪时,宋国的司马桓魋却领着一队人来砍树,他来孔子这里的目的当然不是要砍一棵树,而是要孔子的命。弟子们都劝孔子速速离去,孔子自信地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然而,宋国是不能久留了,孔子辗转到了陈国,这时应是公元前492年。
55、 孔子周游列国驾驶的是牛车还是马车?这个问题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争论。正确答案就是--马车。
56、孔子首先去了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躅家。卫灵公得知孔子在鲁国时的俸禄是粮食六万,也给孔子送来粮食六万。孔子对卫灵公的礼遇十分感激,准备向卫灵公献上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是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也派人监视孔子的举动。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便离开了卫国。
57、《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
58、“老师,有仁德的人也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
59、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60、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拔起了那株大树,孔子又仓皇逃离了宋国。
6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62、社会调查还包括了解各国的国情。从各国的历史、到各国的现状。从这些具体实例中吸取经验,汲取教训。在他对各国历史人物及当时人物的评价中体现出他的思想。如卫灵公虽本事不大,道德不高,但用了几位贤才就能保住“不丧”。陈湣公对他的主张比较支持,但孔子考虑到陈国国小民贫,又介于大国之间,不敢在陈国有所作为等等。
63、三桓家族渐渐发现,让孔子当这么大官是会损害到三桓利益的,决定把他打发走。孔子也渐渐发现,虽然自己官已经足够大,但还是无法解决鲁国最大的难题——三桓专权。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告别了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决定出国碰碰运气。
64、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65、狼狈逃离宋国后,孔子一行向西边的郑国逃去。郑国和鲁国一样,政权被贵族垄断,在郑国执政的是“七穆”家族,分别为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都是郑穆公的后代。所以,被三桓家族排挤出鲁国的孔子,不可能得到郑国贵族的欢迎。
66、 这个时候孔子已经63岁了!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并没有因被困断粮而有丝毫烦恼,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地讲学,弦歌不衰。并且,孔子还利用这次逆境,对弟子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人大受启发。
67、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8、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69、然而即使是大圣人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若干年后秦国在嬴政的统治下,一扫六合统一天下,也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不能与其他六国抗衡。
70、孔子在这些诸侯国之间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大了。他最终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71、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各国的奴隶主政权岌岌可危。奴隶主们为了生存和延续统治,敲骨吸髓地对广大奴隶剥削压榨。其实,剥削压迫越甚,奴隶们反抗越厉害,各国奴隶制的统治越不稳。孔子,这位出身奴隶主家庭,一生忠君尊王,即忠心奴隶主服务的奴隶制思想家、奴隶主的代言人,想的却比各国奴隶主更深些,更远些,但却不切合实际。他认为如果奴隶主对奴隶放宽剥削,让他们吃饱穿暖,如果承认奴隶们的人格,不任意役使、买卖、杀戮、殉葬,奴隶们就不会反抗了。奴隶制就可延续了。于是他所到各国均宣传仁政、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他认为这一剂良药,足可治奴隶制衰亡的顽症。殊不知惯于残酷奴役奴隶的奴隶主本性不改,人家不用他。他反对的那些争权者——各国大夫,正是各地反对奴隶制的力量,更对他不客气。所以孔子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像宋国司马桓魋那样的人,与他的主张本来敌对,当然对他更不能容了。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不被任用的主要原因。
72、 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73、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74、 孔子在楚国碰壁,决意离开,第三次来到了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又待了三年。与前两回在卫国的境遇不同,这一回孔子受到了重用。孔子的运势似乎在好转,正是在卫国的这三年,他看到了回鲁国的曙光。孔子的弟子冉有率鲁国军队打败了进犯的齐国军队,鲁国大夫季康子问冉有的军事才能是生来既有的,还是后天学来的,冉有答道自己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进一步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有对于自己的老师不吝啬赞美之词,这似乎打动了季康子,季康子希望延聘孔子,冉有告诫他倘若打算延聘孔子,就要摒弃小人之言。不久,季康子就派人将孔子迎接到了鲁国。
75、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已经55岁了。此前,孔子身为鲁国大司寇,专心政事、成绩出色,而这却招致了邻国齐国的嫉妒。《史记·孔子世家》谈到了齐国人的担心:“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于是,齐国设计离间孔子在鲁国的关系,此计成功,而孔子也无法留在鲁国了。
76、在宋、郑受到冷落,孔子一行该何去何从?西边是秦国,蛮夷之国,孔子不想去。他们决定继续往南,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都是中原古国,夹在两个超大帝国楚国和吴国之间,被两国交替争夺和控制。孔子想借机观察一下吴、楚这两个蛮夷之国。
77、《史记·孔子世家》记“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记“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孔子依理推测,鲁国失火,烧了祖庙,只能是桓公、僖公的。此文证明孔子周游列国前去过陈。
78、孔子教学生不是免费的,大家知道他的学生数量高达整整3000人,这么庞大的数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免费,对孔子来说负担比较重,所以每一个学生在来他这里学习的时候,都是要交一定数量的学费。孔子的名气在整个国家当中都是很有名的。连皇上这么繁忙的人都知道,所以很多官员也把自己的小孩儿交给孔子,想让孔子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孔子开办学校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官员,这些官员有钱,这部分的费用一定也很大。
79、其孔子及其弟子们十几年,到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到各国与各阶层人们广泛接触,实地了解到各国的民情、国情,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少作用。学界一般认为孔子早年重礼,晚年重仁,就与其周游列国、广泛调查有关。六岁便“陈俎豆,设礼容”的孔子,早年习礼有成,曾被誉为鲁国最懂礼仪的人。孟僖子临死前对儿子说:因为自己对周礼不熟悉,难以担当大任,“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孟僖子临死前托孤让两个儿子向孔子习礼,此后不久,孔子率弟子南宫适等到周都洛邑观礼乐。他多次强调礼乐治国,认为礼是最大的事。经周游列国,到处了解些国情民情后,其思想则逐渐向仁德方面转变。如孔子归国后,季康子向他问增加田赋的事,他不回答,就是心中反对。冉求帮助季氏聚敛,他大发雷霆,“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路问君子,孔子接连回答“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对郑国的子产,更赞扬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的好思想,好作为。这些主张大都是在周游游列国时,多次实际见到民间疾苦的反映。
80、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81、孔子解释:这是古时肃慎国贡献来的楛矢,周王赠给先王之后及功臣勋戚,在陈国库内还能找到。陈惠公在位时间在公元前532-506年,此时当孔子21岁―47岁之间,还未周游列国,依陈惠公在位的最后时间算,也还有八的时间,两者显然不是一回事,只能理解孔子周游列国前也去过陈国。《孔丛子·嘉言》记陈惠公时为修陵阳台,工未成已死多人。孔子去后,对陈惠公讲起爱惜民力的道理,陈惠公赦免了三名监督修台的官吏的罪。孔子九代孙孔鲋书中写的这一故事,又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足证孔子去陈国并非一次。
82、鲁昭公时代,鲁国掌权的是三大家族,分别是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这三家出自鲁桓公三个儿子季友、叔牙和庆父,所以,叫“三桓”。三桓中,季孙氏实力最强,大概占了鲁国一半的土地,另外两家平分另一半。季孙家族世代为司徒,主管财政和人事;叔孙家族世代为司马,主管军事和外交;孟孙家族世代为司空,主管民生和建设。三桓家族之外还有一个臧孙家族,世代为司寇,主管治安与司法。
83、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五站是郑国,郑国是个二流诸侯国,此时的处境比较糟糕,夹在南放大国楚国和北方大国晋国之间。郑国建都在新郑,其大致疆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84、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说起“七十二贤人”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由于咸、贤同音,“七十二贤人”就这么叫开了。
85、神州风物|修个路也能挖到恐龙蛋,这座粤东北小城堪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86、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 上一篇:写两句珍惜时间的谚语【文案整理4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