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爱情说说 > 正文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文案整理93句】
admin 2023-04-21 02:25:55 爱情说说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1、答案是:爱因斯坦的确改变了。改变的证据可以在他1933年的斯宾塞演讲 (HerbertSpencerLecture)《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OntheMethodofTheoreticalPhysics,NewN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3) 中找到:
2、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3、斯宾诺莎(BaruchSpinoza)是17世纪的犹太裔荷兰哲学家,他的《伦理学》是西方思想的基础作品之描述了完整的宇宙观和现实的图景,同时也为一种合乎伦理的生活提供了指导。斯宾诺莎在书中将上帝描述为自然秩序。(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4、凡是对人类和人类生活的提高最有贡献的人,应当是最受爱戴的人,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人们进一步问这些人是谁,那就会碰到不小的困难。对于政治的甚至宗教的领袖来说,他们所做的究竟是好事多还是坏事多,往往很难有定论。
5、庞加莱在1905年的前一年的演讲《新世纪的物理学》(载:PhysicsforaNewCentury,AIPPublicationonHistory,vol5,1986) 中有这样一段:
6、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7、休谟成功地阐述了一种科学道德哲学,呼吁从形而上学的思考转向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吸引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休谟对此还有一个重要的警告,那就是,单凭观察是无法掌握自然规律的。这一点对爱因斯坦的反直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这心理得多扭曲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前阵子,一群废物拿鲁迅给自己脸上贴金,天天在那哼哼唧唧,现在又搬出爱因斯坦来手刨脚蹬。
9、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10、当你想起爱因斯坦于1903年或1902年至1917年的工作时,那是极其多彩的,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接近物理,有非常惊人的洞察力;然而,在他不得不学习数学,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微分几何的时期以后,他就改变了。
11、首先,爱因斯坦极其幸运:他生逢其时,当物理学界面临着重重危机时,他的创造力正处于巅峰。
12、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13、其中较有影响的英译本为《观念与见解》一书中的译文:“我眼中的世界。”正是这篇文章让爱因斯坦悲天悯人的智者形象深入人心,因而也成为爱因斯坦最常被引用的文章之一。
14、当然,爱因斯坦在童年受过犹太教的洗礼,在慕尼黑学校里接受过天主教宗教知识学习,这无非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甚至童年的爱因斯坦,由于犹太人的身份和学校教育只有天主教的内容,给他造成过很大的困扰,并且对父母不守教规、不作祷告、吃猪肉非常反感。但这在他12岁时,他就脱离了天主教信仰。他在晚年《自述》中说:
15、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16、几乎今天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是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对庞加莱和洛伦兹是否公平?
17、但很好玩的是,爱因斯坦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上帝不掷骰子”,而且还称“上帝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子”,或者有时候就直接以“老头子”来称呼上帝,从这一点你也不难可以看出,他对上帝的态度是揶揄,而不是作为一个教徒的敬畏!
18、如果宗教团体一定要说,爱因斯坦是犹太教徒,或者是天主教徒,那么爱因斯坦在12岁以前是这样的。
19、人类需要对世界进行解释,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深挚在爱因斯坦眼里,这就是宗教情感。
20、(1)作为一个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它是无可匹敌的,因为电影有可能使思想戏剧化,这就比用别的任何办法更易为儿童所理解。
21、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爱因斯坦的这种爱好,不但是从兴趣出发,而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22、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23、★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4、这就是说,洛伦兹有数学,但没有物理学;庞加莱有哲学,但也没有物理学。
25、认真地投入到科学探讨中的每一个人都变得相信在宇宙的规律中展现出一种精神——一种比人的精神更为高等的精神。只具有卑微的力量的我们对此必感谦卑。就此而言,对科学的探讨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宗教感觉,与更幼稚的人们的宗教感非常不同的感觉。”(《1936年1月19日给一位六年级主日学校学生有关“科学家是否祷告”的回信》)
26、“科学研究是基于这么个观念,即每一样事情的发生都为自然规律所决定,人类的活动也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一个搞研究的科学家几乎不会倾向于相信事件的发生能被一个祷告者所影响,也即被一种向超自然的存在所提出的愿望所影响。
27、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驱使我去做的。它居然会得到那么多的尊重和爱好,那是我深为不安的。仇恨之箭也曾向我射来;但它们永未射中我,因为,不知何故它们总是属于另一个世界,而我同那个世界一点关系也没有。
28、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
29、1905年通常称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奇迹年”(AnnusMirabilis)。在那一年,爱因斯坦引发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时间、空间、能量、光和物质)的三大革命。一个26岁、默默无闻的专利局职员如何能引起如此深远的观念变革,因而打开了通往现代科技时代之门?
30、广义相对论代表引力场的几何化。自然而然它使爱因斯坦接着提出电磁场的几何化。从而又产生了将所有自然力几何化的想法,即统一场论。
31、大约在17世纪70年代,牛顿就开始编写了一系列关于基督教的小册子,此时他30岁不到,在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后,他更是专注于圣经研究,他一生写下了大约150万字(单词)左右关于神学研究的手稿,虽然大部分并没有发表。
32、很多人因为爱因斯坦晚年的错误而否定了爱因斯坦之前的成就,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可笑的。
33、您的第二个问题是比较难以回答的。我相信人类已经有力量或者不久就会有力量,用放射性物质来彻底毒化大气层,使陆地上一切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同归于尽。但我还是十分乐观地相信,人类通过建立世界政府,大概早晚会避免这种毁灭。
34、他独自一人通过深邃的眼光,宏伟的设想,经过七八年孤独的奋斗,建立起一个难以想象的美妙体系。这是一次纯粹的创造。
35、他在几篇科普文章中讨论了物理学的基本特点,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介绍了相对论、质量和能量相当定律。从他对古典力学、相对论、统一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科学家毕生追求的目标是,建立自然科学的统一理论。这个理论“是各个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包含最少的概念和基本关系,由此出发,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得出各个学科的所有概念和关系。”
36、-----------------------------------
37、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正是牛顿大神,在四种基本作用力中,万有引力定律主宰着天体运动规律,加上牛顿提出的三大力学运动定律,可以说,人类能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宏观现象,被都牛顿力学包含进来了。
38、虽然你可以同意或反对这些非常简要的论点,但是你必须同意它们强有力地描述了爱因斯坦在1933年关于如何做基础理论物理的想法,而且此想法相对于他早年的想法有极大的变化。
39、下面这篇文章是杨振宁教授为《我的世界观》所作的序。
40、如果这本书有多值得读?我很难给出一个很确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也不同,更不要说一本书了,一定有人会觉得枯燥,翻了几页便会丢在一旁,当然,也会有人感到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但我想说,只要你耐下心来,即使是粗略的把它翻阅完,你也一定会感受到与之前相比,你的生活中似乎多了点儿什么,说不清,道不明。
41、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要感谢古代的少数作家,全靠他们,中世纪的人才能够从那种曾使生活黑暗了不只五百年的迷信和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
42、该概念还可以引出如下结论——我们不仅应该容忍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而且我们确实还应该欢迎这些差异,把它们看成是对我们存在的丰富。这是所有真正的宽容的要义;没有这种最广泛意识下的宽容,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的问题。
43、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是否会担任以色列总统,“不,我干不了。”爱因斯坦否定了这个提议。
44、你们所读到的所有关于我的宗教观的信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而且都表达得很清楚。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那就是对于我们的科学所能揭示的世界,对于这世界结构的我保持无垠的敬仰。
45、 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是普适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依托,而非类同邪教的欺蒙与被蒙。记得年少的时候,因了所受教育的偏狭,国人看待诸多事物总喜欢用二元论来辨是非,不是唯心论就是唯物论,而且教课书上告诉我们,只有唯物论是正确的,唯心论是不足取的,甚至对唯心论判了死刑:唯心论是“反动”的。后来终于渐渐明白,若要排解内心的烦恼,梳理情绪的乱麻,甚至消解人生的不幸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感和深重的创痛感,决非因为唯物论的信仰能够阐释和缓解的。 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只有碰到了钱都无法解决的麻烦,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比如,失恋的酸楚,丧亲失故的悲伤,失去自由的压抑,被侮辱受欺凌的无地自容,等等,这些铭心刻骨的心灵苦痛,决不是一幢别墅,一辆好车,一叠厚厚的纸币能够消弥的,完全有赖于人格意志才可能得到抒缓。用唯物论很难解释超人的精神意志,也很难借助它来调适人的情绪失衡和低迷的精神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此理,心态,决定着人的生存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心态,而非单纯物质的拥有状态决定着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有人说,贫穷是罪恶的根源,然而,拥有权势的权贵和拥有钱财的富人却更容易比穷人造出危害更大后果影响更无法收拾的罪恶。比如贪渎,穷民不可能造就,比如欺行霸市,穷民没有这种势力,比如雇凶杀人,穷民的命总共只有自身一条,哪来的钱可以雇凶杀仇?可以这么说,穷,未必等同于穷凶极恶,富,也未必等同于乐善广施。穷民的节俭和质朴热情,与富人的为富不仁及冷漠,更多的是由于心因的信念所使,而非物质的贫富落差所驱动。
46、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何者是有意义的,他自己并不知晓,并且这一点肯定也不应该打扰到其他人。一条鱼能对它终生常有其中的水知道些什么呢?
47、在《论自由》一文中,他论述了自由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联系。要促进科学的发展,需要各种思想能够自由地表达。“一个人不会因为就知识的一般和特殊方面表达意见和论断,带来危险或严重的不利后果,这种交流的自由对于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要使每个人不能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到惩罚,需要法律的保护,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宽容。
48、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的创造性活动要求一种自由,它可以概括为内在的自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存在于独立的思想中,后者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一般的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是个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49、书中的各个章节由他的演讲、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反映了爱因斯坦对内心的信仰、公共事务、科学问题、与自己同时代的伟大人物的思考。就像本书的序作者、波士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舒尔曼写道的那样:“自从爱因斯坦1955年辞世以来,有一点是一直未变的,那就是,爱因斯坦的文章以其他科学家难以与之媲美的明晰与睿智,仍然得以传颂。”
50、1932年,在给德国物理学家LeopoldCasper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写道,他钦佩歌德是“无与伦比的诗人,是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智慧的人之一。”爱因斯坦还写道:“甚至他的学术思想也值得高度尊敬,他的错误是任何伟大的人会犯的那种错误。”
51、据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缺少科学就像瞎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他也进行了解释:
52、以至于,诗人歌颂牛顿说:“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了。”
53、“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54、这里,拉格朗日引用的是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中第三卷即最后一卷前言中的话:
55、当然没有人能够绝对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也许可以分析他成为这一历史性人物的一些必要因素。
56、爱因斯坦的青年时期声名赫赫,虽然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理论非常超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选择追随爱因斯坦,事实证明,爱因斯坦之前研究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完全可以被应用到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毫不过时的。
57、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著名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最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58、Thereligionofthefuturewillbeacosmicreligion."Buddhismhasthecharacteristicsofwhatwouldbeexpectedinacosmicreligionforthefuture:ittranscendsapersonalGod,avoidsdogmasandtheology;itcoversboththe...religionthatwouldcopewithmodernscientificneeds,itwouldbeBuddhism."-AlbertEinsteinBuddhism."-佛教徒
59、但愿那种促使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其伟大奖项的精神,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信、慷慨和兄弟情谊能在一些决定我们的命运的人的头脑之中占据优势。
60、根据相对性原则,物理现象的规律应该是同样的,无论是对于固定不动的观察者,或是对于做匀速运动的观察者。这样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辨别我们是否正处于这样一个运动状态。
61、她的力量、意志的纯洁,她对自己严格要求,她的客观公正,她坚定不移的判断力——所有这些不易发现的品格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一名社会的公仆。
62、我们共产d人是无神论者,我们也常说,共产d人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未来,人在做天在看等等。这种敬畏大自然,敬畏人民和现实,敬畏道德原则的情感当然是宗教性质的情感,而绝不是承认世界上有超能力、人格化的神。
63、“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
64、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65、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66、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它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工作很成功,那么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作业就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67、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68、拉比说:不是,他的新眼光变成徒劳无益的走火入魔。
69、而至于他为什么烧掉全部的笔记本,有人猜测,这是因为他的笔记里还有更多关于制造核武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核武(原子弹、中子弹、氢弹等)的种类中可以看出,所以才烧了笔记。
70、物理学家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及类似于阿尔佛雷德·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到他那个时代为止最具威力的炸药——一种极强的破坏手段。为对此有所不补偿,也为减轻良心上的复旦,他为促进和平和实现和平设立了奖项。今天,这些参与制造有史以来最可怕、最危险的物理学家们也被同样的责任感——如果不说是罪恶感的话——折磨着。
71、但他的成就并非是从一片荒芜的沙漠上生长出的参天大树,而是像牛顿所说的,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他向历史上最优秀的人学习,这可以从他对阅读的强烈欲望和广泛的个人藏书中得到证明。
72、总之,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现代物理学的重要问题是爱因斯坦没有做过巨大贡献的。当然他有时在创新思维中会错过目标,例如,他对光―量子的假设。可是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因为即使在最准确的科学里,要提出真正新的观点而不冒任何风险是不可能的。 (参见前引A.Pais的著作,p.382)
73、● ● ●
74、原子弹的制造已经带来了如下的后果: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随时随地受到突然毁灭的威胁。毫无疑问,人类如果想证明自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愧于人类这一自封的称号没那么就必须清除这种状况。
75、★陈难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76、宣杨爱国主义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成长阶段的人群,走向像你这类人那样,心智不健全,认知水平低下,心理阴暗扭曲,根本谈不上有思考能力和沉淀的道路。
77、如果有人跟你争辩一加一等于你应该同情他,而不是和他争辩。
78、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79、(3)艺术电影能为普遍和平事业服务,因为它比通常的图画更便于表现出战争的恐怖。
80、由于没有成功,也由于自20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将其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这项研究上而忽略了像固体物理和核子物理这些新发展的领域,他经常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
81、其设想宏伟、美妙、广邃,催生了令人敬畏的宇宙学,而且它是一个人独自孕育并完成的,这一切让我想起《旧约》里的创世篇(不知爱因斯坦本人是否曾想起这个比较)。
82、爱因斯坦晚年犯的错误,后来饱受世人诟病,因为之后的科学研究证明,虽然他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存在一定的疏漏,但这并不是神学可以弥补的,只是因为他的计算方法出了问题,很快就有杰出的科学家弥补了它的漏洞,也批判了他对于神学的盲目狂热相信。
83、爱因斯坦作为一名影响深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不仅为后世创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更是在二战期间开创了核武时代,而爱因斯坦最后是1955年4月18日死于癌症的,此时也正值美苏冷战期间。爱因斯坦虽然开创了核武时代,但他本人却是十分反感战争的,他开发核武的目的本来也是打算尽早结束这该死的全人类战争,并没有想到核武的威力是这样巨大而恐怖的。
84、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85、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86、教育是一门艺术。最糟糕的莫过于用恐吓、暴力、威胁的手段实施教育。爱因斯坦认为,教师不应该利用自己的强制权利使学生们对其产生尊敬,而是应该用其人格和品行。通过竞争的办法促使学生努力也是不可取的。获得赞同和被承认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比伙伴或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的导向很容易导致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会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伤害。“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做生活的目标。”
87、相反地,我却只是以一个人的资格来做出这种性质的决定。我相信个人应当根据他的良心行事,即使这种行动势必要触犯国家的法律。我相信他应当这样做,即使他明明知道他会被当局判罪,他也应当如此。
88、“我还了赫姆霍兹的书,现正在非常仔细地重读赫兹的电力传播工作,因为我以前没能明白赫姆霍兹关于电动力学中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论述。我越来越相信今天所了解的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与实际并不相符,而且可能有更简单的理解方式。(引自:AlbertEinstein/MilevaMarić,TheLoveLetters,eds.Renn&Schulmann,translatedintoEnglishbyS.Smith,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
89、1998年7月号《自然》期刊上有一篇有趣的文章,标题是《顶尖的科学家们依然不信有上帝》,看起来这是一篇在科学家中调查后没有人相信上帝的调查报告,但先不要急,因为凡是调查报告,总有让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90、然而,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盲目的理想主义者,也深刻认识到现实的丑陋与严酷。他说“用理想的品位和道德来衡量这个社会,它绝对是不完美的。”他坚信“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总结自己的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孤独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又甘之如饴。”
91、也有很多文章驳斥了这种说法。令人遗憾的是,宗教团体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误导成员,我们有必要继续予以澄清,做出认真解释。
92、对。可是在他之前有伽利略(Galileo)、开普勒(Kepler),还有更早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成果。他也不是当时唯一在寻求万有引力定律的人。
-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短篇散文【文案整理7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