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文案整理60句】

admin 2023-04-25 08:47:09 个性说说

儒家思想的内涵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2、儒家的义利观可以避免因物质至上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但其过分强调整体利益忽略个体利益、过分强调“义”而忽略“利”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

3、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

4、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5、  第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儒家生态观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万物一体、和谐用中、人文化成”。儒家开发自然资源的策略是“和谐用中”,主张爱惜资源、取用有节,禁发以时。在儒家看来,天地万物皆为一体,因此,作为“最为天下贵”的人类应当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在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时,应当采取“适度开发”的态度,不可开发无度,竭泽而渔,以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当今时代,人类追求现代化、不断开发自然资源的欲望是合情合理的,但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局限性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必须顾及人类生存的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采取适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与策略。儒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名言及其“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观完全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应当在实践中长期坚持。

6、梁涛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来都是《大学》的提倡者(儒家思想的内涵)。

7、然而,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宗法制之上的公平公正,含有维护君主权威和封建特权的意蕴。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西方平等观和契约法治公正观,克服儒家公平公正观的道德缺陷,用道德约束与法治规范相结合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8、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道理无法彰显,谁来担当实现“天道”的责任呢?这种对存在于“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认知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王夫之对此有一重要的说明,他说:“抑考君子之道,自汉以后,皆涉猎故迹,而不知圣学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之源,所以明天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实,而以其神化之精粹为性,乃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无非阴阳变化之秩序,而不可违。”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说自己要自立,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要通达,也帮助别人通达。这是“忠”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说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或者说自己都不想干的,不要强求别人干。这是“恕”的要求。总的说来,“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10、他创立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至今影响着我们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他的名言警句,朗朗上口,促使我们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使我们泱泱中华成为历史上唯一的礼仪之邦!

11、这种传统已经成为激励世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撑。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领导与群众、“先忧”与“后乐”的关系,使爱国和爱人民相统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2、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主要的规范体系,如何应对新的全球经济整合和文化一体化趋势,而能够使其推陈出新,这是儒家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儒家学说与现代化似乎并不适应。在韦伯看来,尽管代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也得出了功利主义的结论,但较之新教伦理“理性的改造世界”,儒家“理性的适应世界”不仅无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其心态特征反而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儒家思想的内涵)。

13、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这段话,主要是阐述仁义的重要性和“利”的危害性。梁惠王将“利”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孟子认为,这种指导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举国都向钱看,都以利为中心,那么欲壑难填,轻则相互争夺,重则犯上作乱,国家就危在旦夕了。如果以仁义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那么,讲仁的人从来不会抛弃父母的;讲义的人从来不会犯上作乱的。可见,孟子虽然重义轻利,但他所说的“义”实质上是整体的、长久的、国家的利。只有提倡仁义,才能谋求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社会才能安定。

14、  第儒学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对当代政治的启示意义。“以德治国”是历代儒家所提倡的政治理想,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正己正人;二是修德爱民;三是推行仁政、普及德教。传统儒家的“德治”与“礼治”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当今时代虽然是提倡民主、法治的新时代。但传统儒学的“德治”思想并没有过时。正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理想的德法关系是“德本法用”,即德治为本,法治为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孔子的“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思想、荀子的“王霸兼用,礼法共治”思想、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在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15、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16、 在当代中国,诚信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说明诚信有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17、在孔子看来:“爱人”既要存于心,更要见于行;既要有高度(道高德厚),更要有广度(济世安民)。——如此,才可谓“仁”。

18、(1)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掘与实现,儒家对人的完善的终极关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非常一致。儒家非常强调内修内圣,由立德、立言进而立功,积微成显,生而有益,死而不朽。在儒家看来,这种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基础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可以与圣人同,才可以王天下,即天下敬仰与归服。这一思想与马斯洛所说现代社会人以追求自我实现为其最高需求并不矛盾。

19、|投稿邮箱:454554538@qq.com

20、当然,复兴儒学的提出也并非仅仅因为借鉴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社会功用的发掘性研究以及对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文化反思,而是因为面对现代社会诸多问题,儒家文化本身就握有救治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

21、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22、辛亥革命至今一百多年,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举国上下的批林批孔,儒家遭到了批判和攻击,这是一场文化的浩劫。但是儒家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儒家强大的文化阵容,并不是蚍蜉撼树能所动摇。

23、在上期的推送中,梁涛老师深入分析了传统儒学至少应包含孔孟之道和孔荀之制两个面相,因此,以只强调儒家心性内在方面的《大学》来概括儒学是不全面的。但为何《大学》会上升为儒家四部核心经典之一?在儒学众多经典中有如此高的地位?梁涛老师将在今天的内容中为我们揭晓答案。

24、在答疑环节中,陈寒鸣先生就理论与实践、政治立场与思想事实及平民儒学和官方儒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25、“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人”不仅应“知天”(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且应该“畏天”(对自然界应该敬畏,要把保护“天”作为一种神圣的责任)。

26、  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对自己的身心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无论治世、乱世,自己都应修德敬业,这样就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尽伦尽职,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将是很安宁的,所以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话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27、  儒学的根本精神决定了儒学的基本特性,即其道德理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和开放性。所谓道德理性,就是确立道德的主体性地位,人生与社会的终极理想以道德为依归。这是儒学最根本的特性。

28、  这里,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仁”联系起来,正说明儒家思想的一贯性。儒家讲“修身”不是没有目标的,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礼记·礼运》中所记载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要求建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诸多方面的和谐社会。儒家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修养。

29、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30、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31、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32、​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3、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34、  “义、礼、信、和、敬”是当代儒学最应提倡的五常大德,是仁的体现。“义”的本义指合宜,即合于仁的行为。“义者宜也”,基本含义就是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公平。“礼”首先是德性原则,它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所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同时,它还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与制度。“信”指的是诚信,“诚”是讲“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信守礼法。“和”即中和之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荣。《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等等,都以“和”为大德。“敬”源于仁、合于礼,是一种行为态度,其内涵极其丰富:一指敬天,即敬畏天道,尊重客观,追求“天人合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指敬人,包括敬祖、敬师、敬友。敬祖即敬畏祖宗,孝敬长辈。所以“敬”是涵括“孝”的。三指敬事、敬业,就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事。

35、  “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意义的路径。

36、在儒家文化中,“和”的首要内涵就是天地万物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宇宙中最高的状态,也是最完美的状态。《易经》曾说:“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乾卦·象》)“和”即和谐、和美之意,而这里的“太和”是指事物自身天然的、最高的和谐,也是指事物本来具有的状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保持那种本来和谐的至高状态,这种高度的和谐就是万物产生的首要因素,它能够使万物有序地生长,能够使所有的国家都稳定安宁。换句话说,就是天地万物必须保持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才能促进万物的生成长养。同样,国家、社会也必须保持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和谐安定的状态中,国家、社会才能有所发展,人类才能有所进步。否则,万物则不生,国家社会将停滞不前。

37、这一章围绕着“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而展开的。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能够“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的这种强悍和威武可以震慑到天下的诸侯,让诸侯都害怕他们。但是,孟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首先大丈夫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是说真正的大丈夫,其行为是合乎儒家的仁义礼等道德规范的。其次,大丈夫还应该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最后,大丈夫还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只有具备这三点,孟子认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8、“和”作为动词,还具有调和、协调的内涵。《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可见,“和”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在社会政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9、  当今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种种矛盾,例如:对物欲和权力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野心的膨胀,造成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而有“帝国霸权”和“恐怖主义”等等。过分注重金钱的追求和物质的享受,特别是统治者的贪污腐化,欺压老百姓,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帮派林立,黑社会的猖狂等等。在人类社会中,现在儿童有儿童的问题,青年有青年的问题,老年有老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犯忌,在日常生活中的互不理解和仇视,心灵上的隔膜,使社会的和谐全失,这样发展下去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儒学是否能对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呢?

40、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41、他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历代的封建君王所采纳!三纲五常,在历史中影响深渊,尤为君王所喜欢!还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封建制度的统一和延续。

42、综上所述,孔子将仁看作最高的道德范畴,同时又表现为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按照仁的要求践履的人,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毕生都以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就是以弘扬仁道为己任。如果在弘仁与求生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自己捍卫仁,也不能因求生而损害仁,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44、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可以说其起源很早。我们知道,《周易》本来是一部卜筮的书,它是人用来占卜、问吉凶祸福的。向谁问?是向“天问”,“人”向“天”问吉凶祸福,《易经》记述了这些,所以这就成为“天”、“人”关系的书。所以宋儒对“天人合一”思想发挥得更加深刻了,例如程颐说:“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朱熹说得更明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有人矣。”在人产生之初时,虽然得之于天(由天产生的),但是一旦有了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即“人”对“天”就有了一个责任。如果没有“人”,如何能体现“天”的活泼气象,如何体现“天”的“自强不息”,“地”的“厚德载物”呢?所以人应该知道“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能分割为二。所以,《郭店竹简·语丛一》中说:“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知道了“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道”(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这样才叫做知道“天”和“人”有一个统一的道理,然后才可以知道“天”(天道)和“人”(“人道”,社会)发展的趋向。我们可以说,“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不同,“外在关系”是说在“天”与“人”二者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各不相干的;而“内在关系”是说在“天”、“人”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即不离的关系。因此,“天人合一”虽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很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石,它同时也是一常新的人类社会需要不断给以新的诠释的命题。我们在考虑人类自身问题时,必须考虑与“天”(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且应结合“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不断深入探讨“天”和“人”存在着的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当前人类社会不正是由于长期严重地忽略了“天”与“人”的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正在受惩罚吗?不是“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吗?

45、不仅如此,孔子“大一统”的国家观还表现在他提出了“正名”的思想。“正名”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思就是说君、臣、父、子要各安其分、各行其是。如果天下人都能明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各安其职,各守其份,这样就能“名正言顺”,也就不存在以下犯上,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就不会被破坏。

46、廉是指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4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8、从文字演变史可知,“和”字的产生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谐”、“和合”、“唱和”、“和美”等涵义。另一方面,“和”字的演变与作为酒器的“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由酒器能够调酒的作用,引申出“调和”、“调节”、“调味”等涵义。

49、王夫之的话,可以说是对“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很好的解释。“人道”本于“天道”(因“人”是“天”的一部分),讨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同样讨论“天道”也必须考虑“人道”,这是因为“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阴阳变化的秩序。所以张载说:《周易》这部书“得天而未始遗人”。

50、显然,在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极强的现代社会里,儒家的理想主义伦理及其价值体系就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天然对立。尽管在政治学说上,我们可以不赞同儒家尤其是经过后世改造了的儒家学说那种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工具的君权至上的等级主张,但我们又应该看到,儒家学说中所涉及的日常礼仪的伦理规范与现代社会还存在着同构而可以契合的方面:

51、  我认为,也许孔子儒家的“仁学”能对造就“人与人”,扩而大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和谐,即造就“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52、(3)儒家提倡诚信、互助,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互利原则是融通的,也是与市场经济原则吻合的。儒家诚信理论对于培养人们诚信处世、互利互惠的精神和道德意识,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提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幸福感受也密切关联。

53、总之,儒家的“和”文化以及“尚和合”的目的,就在于建构和谐社会,对于我们今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54、  由《周易》开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即“易,会天道,人道也”的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于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或者可以给我们以下三点启发:

55、  概言之,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根本之道、以“义礼信和敬”为五常大德的“一道五德”价值观。

56、  我认为,也许孔子儒家的“仁学”能对造就“人与人”,扩而大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和谐,即造就“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57、在儒家典籍中,最早的诚信是分开来说的,即诚是诚、信是信。如“信”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五常之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可以说“信”是五常之中最具社会道德意义的。“信”作为一种美德和规范性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即真实无妄、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贯穿始终等等,主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对人对事的忠诚和坚守。

58、“总的来说,新儒家哲学倾向于强调儒家道德思想中内向的一面,强调内省的训练,强调深植于个体人心当中的内在化的道德观念,而非社会模式的或政治架构当中的道德观念。”“在新儒家学者的头脑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和内心的思想。它们倾向于转向内在。”(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刘先生虽然所说的是宋代儒学的整体走向,但同样有助于理解《大学》地位的变化。正是南宋儒学的内在转向,使得《大学》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经朱子的诠释,一跃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

59、  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周易》,在1993年于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条竹简大概是在公元前300年前的东西。从这个记载看,“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说的是《周易》是研究天道(天的规律)和人道(人社会的秩序)会通道理的书。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研究“天”不能不牵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