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如何理解舍生取义【文案整理66句】
admin 2023-04-26 02:11:31 个性说说 ℃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再如易甲的故事。据说楚国白公胜因为怨恨楚王曾经放逐他的父亲,就想要弑楚惠王及子西,希望得到易甲的帮助,于是就用武力相威胁,对易甲说:“你如果帮助我,我会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你如果不帮助我,我现在就可以把你杀死。”易甲笑着说:“你曾经对我说过什么是义,难道你忘了吗?即便马上就可以得到天下,如果用不义的手段而获得,我也不敢。即便是以武力来威胁我,如果是不义的话,我也决不服从。现在你想把你的国君杀了,又想让我帮助你,这决不是我所追求的义。你虽然想以利益来诱惑我,以武力来威胁我,我也是决不会听从你的。你现在就行使你的威风吧,那么我也会因此实现了我以往对于义的追求。……我听说士为了义决不会相争,也决不会贪生怕死,拱手站着等别人来杀而面不改色。”
2、在日寇猖獗、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杨靖宇靠吃树皮草根还要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和日寇周旋搏斗至死不息,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是舍生取义;十年前汶川地震,人民空军的小伙子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直升机中飞跃而下抢险救灾,也是舍生取义;像胡适和华罗庚那样,在讲台上站到最后一刻,同样是舍生取义。中国人历代追求不朽,人活百年终有一死,能够不朽的永远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意义。只有用生命去实践那些高远的理想和崇高的价值,才可以达到不朽;而那些只追求生命本身的人,早就与草木一起腐朽了。
3、沉木李扬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级的需求以低级的需求满足为基础,譬如,人只有在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才会进一步追求安全的需求。但是,信仰的需求似乎例外。例如,古人“不食嗟来之食”,宁愿饿死也不失其气节;无数圣徒和革命志士,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生命。可见,信仰似乎是人最高级的需求,它可以超越人的由低至高的需求层次,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4、西家看到牌,发现唯有缩短明手的将牌才有机会,只要消灭明手的将牌,则庄家手中的另外三张草花终将能够擒获;不过从叫牌进程及明手的牌力推算,同伴几乎无法在边花中获得进手打出将牌.。于是果断的打出SK,庄家以SA吃进并打出D西家立即以DA赢得并续出S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1)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司马迁选择接受刑罚,忍辱苟活,是否违背了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请参读《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谈谈看法。
7、孟子说:鱼,也是我想得到的食物;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食物,但二者不可兼而有之,权衡之下,我为了熊掌而舍弃掉了鱼。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孟子为什么舍弃鱼而选熊掌。首先,鱼和熊掌只是一个比喻,目的是引出下文的舍生取义;其次,在先秦社会,熊掌是比鱼更难得、也更昂贵的珍奇美味,孟子用二者进行比较,意在表达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就把价值低的那个舍弃掉。接下来,孟子转入正题:生命,是我所希求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之时,我只有舍弃生命来保全道义。舍弃生命来保全道义,就是舍生取义。这里,我为了行文方便,把“义”翻译成道义,但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义”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极为宽广,包含了道义、情义、恩义,家国大义等等。这里孟子所说的“义”,主要指道义、大义而言。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接下来解释道:生命,是我所渴求的,但是我渴求的事物里面有超过生命本身的,所以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令我厌恶的,所以即便遭受患难也无法逃避。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之外别无渴求了,那凡是可以求生、偷生的,一定是无所不为;如果一个人只是恐惧死亡,那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的祸患的,也一定是无所不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偷生却不去忍辱求生,可以躲避死亡却不去苟且逃避,能够做到这种地步,还是因为他知道有比生命更值得去追求的价值,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患难。并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而是人人都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只有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初志而不丧失罢了。
8、孟子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9、舍生取义的近义词: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舍身求法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10、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11、[典故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在我看来,对于“义”的理解可以是多层次的,也可以有高下之分,但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即道义至上)的基本立场不能动摇,这种价值倡导应该承认。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里围绕“道义至上”的核心观点的所有论述都是恰当的,至于有些具体操作方法的层面,孟子只是没有说到。一种价值倡导在表述时往往用极端处境来强调,至于如何智慧地生活,甚至尽量避免这样的选择困境,那是后话。我们应该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达成共识的是,“舍生取义”应该是人们面对此类极端选择时的最后底线。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以死相逼、以命相搏,在成全大义的路上,不作无谓牺牲,不莽撞蛮干,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价值观的问题,应该另外开辟专题讨论。所以,即使要做拓展性的讨论,也不应该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立场上去质疑,而是应该在“义”的内涵等方面去分析、挖掘和深入。
13、晋景公三年,晋大夫屠岸贾杀了赵朔全家。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怀有遗腹子,就逃到晋成公的宫里躲了起来。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对他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为赵氏而死呢?”程婴说:“我听说赵朔的妻子有遗腹子,若幸而生男,我将要奉养他,若是个女孩儿,我再去死。”
14、自古以来,为了心中的正义,选择牺牲自己的英雄还有很多。清末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拒绝逃往国外。他说:”外国的变法,没有不经过牺牲就能成功的,而中国还没有人为了变法而牺牲。那么,就让我谭嗣同来做第一个牺牲者把!“谭嗣同与其他五位维新派人士英勇就义,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5、这段话,可以说是两千年来儒家生死观的最精辟论述。如果让我总结,可以分成三层:
16、“知性”的“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知道”但不认可,也就是常规意义中的“两张皮”;第二个是“知道也认可”,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孟子所谓的“尽心知性”,自然是从第一个“两张皮”层面步入到第二个“知行合一”的层面。
17、这种对《鱼我所欲也》的“创造性解读”消解了经典的神圣感——当然,消解神圣感这件事本身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因为“舍生取义”确实是一种极高的道德理想,但是不能因为这种理想难以实现而被污蔑为一种“谬误”。这样的所谓的“思辨”宣扬的是一种的是一种恶俗的“权变哲学”,有的简直就是“曲线救国”理论的翻版。还有些课堂刻意避重就轻,与学生讨论“珍爱生命”,看似客观辩证,实则离题万里。我发现,对于《鱼我所欲也》中的思想争议确实存在,而且处理方式各有不同。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呢?为了启发思考,我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三个问题:
18、舍生取义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收录。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也就出自这一段话。
19、关键词:舍生取义 生命 自然性 万物有灵 委屈求全
20、这个意思也是说明一个人非常的够义气,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姓名,也会选择自己的兄弟,做一个义气的人
21、示例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22、首先,生命是可贵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孟子讲“仁者爱人”,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还特别举例子,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在井边走,摇摇晃晃马上就要掉进井里了,哪怕和小孩的父母素昧平生,也一定会去扶一把,不让小孩子掉下去淹死。这就是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恻隐之心。所谓“爱人”,既包括爱别人的生命,当然也包括爱自己的生命。
23、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感化着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让他们构建起了坚强的心理防线,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又激励着不同阶层的人士在遇到灾难祸乱时,能够高擎大义之旗,出生入死,赴汤蹈火,除暴安良,无惧无畏。
24、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想要的有超过生命,所以就不会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厌恶的有超过死亡,所以就不会躲避有些祸患。假使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什么超过生命,那么只要可以求生,什么方法不能使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什么超过死亡,那么只要可以避患,什么手段不能利用呢?这样做就得生,然而却有人不做,这样做就避患,然而却有人不干。由此可见,人们想要的东西有超过生命,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这种心不只是贤人才有,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6、看了这些先秦君子们舍生取义的故事,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
27、(1) 张英,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看儒家生命价值观(J),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2)屈永刚,从杀身成仁到舍生取义 ——孔孟生死观发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3)毛安然,从原初神道到国家神道——兼论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J),大连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4)葛园,孟子舍生取义思想中的生命伦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26卷(5)冯笑寒,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J),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第1版,1960年(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第2版(8)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9)孙隆基,《中国的深层结构》,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版(10)《鲁迅文集》,《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6卷
28、作者:戴柳青,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
29、也就是说,对于“舍生取义”,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可能不够深,甚至是错误的。误认为成就大义必须有付出生命的决绝,孟子的“舍生取义”其实更加“惜命”,这里的惜命,并不生理意义上的“苟且偷生”,而是更珍惜“人格生命”。
30、同样是在这次楚国白公之难中,还有另一位义士庄善,他的义行也得到了当时人的赞美。据说庄善听说白公杀死了楚王,就告辞了他的母亲,要为楚王而殉死。他的母亲说:“你放弃了自己的母亲而不抚养,却要为国君而死,这能算是义吗?”庄善说:“我听说事君的人,享受了国君的俸禄,也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他。我今天所以能供养自己的母亲,就是因为有国君的俸禄。我怎么能不为国君而死呢!”于是告辞了母亲而去死义。就在他走到白公门前的这段路程中,三次跌倒在车里。他的仆人说:“您是不是害怕了?”庄善说:“是。”仆人说:“既然害怕,为什么我们不返回去?”庄善说:“我所害怕的,是我爱母的私情;我所要赴死,却是为了公义。我听说君子不会以私情而害了公义。”到了白公门口,庄善就刎颈而死了。君子听说后赞叹道:“庄善才真正是好义之人啊!”
31、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芝麻告诉你的不仅仅有成语的出处和含义,还有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孩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32、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儿。屠岸贾听说后,就到宫中来搜查,一定要把赵氏斩草除根。赵朔的妻子把儿子藏在裤中,对天祈告说:“赵氏的家族要是绝后,你就哭;要是不绝后,你就不哭。”等到屠岸贾来搜查时,儿子果然一声也没哭,这样就得以幸免。
33、生活中,以上的两种人都随处可见.假如有个人在马路上找东西,没有留意到汽车的渐渐逼近.那么上前给那人伸出双手并且为了他人而不惜一切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相反,理都不理会的走自己的路,那么那个人便可以用“躬行不义一词来形容!
34、摘要:孟子的“舍生取义”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理念。本文通过对“舍生取义”中“义”与“生”的概念进行追问,将“舍生取义”的情况具体化分析并且对儒家轻视人生命的自然性进行批判,再者对“舍生取义”与“委屈求全”两者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生命与道德的新理解。
35、在人类的历史上,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先秦君子则用对“义”这个字的理解,对人的生命价值问题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诠释。
36、幽默搞笑的成语嘻哈漫画,不仅帮助孩子加深理解,还大大增加了该书的趣味性。
37、而现实的另一端,冷漠麻木的群众看客却保持着明哲保身的姿态依旧在行走。因为害怕被碰瓷,许多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以冷漠态度处理。那些热于帮助别人的人在碰瓷现象里多被称为“傻”。动物世界尚有关爱,而一直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却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都做不到,这是进化还是退化?如今因为害怕被碰瓷而选择“明哲保身”的人与古代士大夫因被贬而选择“穷则独善其身”在本质上无异,都是从“是否利己”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正是道家的乌龟哲学“凡事少出风头”的体现,其从“利己”角度出发以求达到“少惹事上身”的效果。道家的“守柔”思想与儒家的“凶吉”思维共同组成了“委屈求全”的乌龟哲学。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委屈求全”的态度对一切事物、一切命运逆来顺受,在生活的困境中磨去了人的生命感受和思考,只是“活着”罢了。这种“委屈求全”、“逆来顺受”恰恰给了权力者机会,从而形成权力者越来越猖狂,被压迫者越来越卑微。例如近日新闻里的市委书记的“一记耳光”正是其写照。笔者认为,“委屈求全”的乌龟哲学只会让猖狂者与卑微者之间的对立愈加张力化,卑微者更应该呐喊发声,只有一个不愿挨,另一个才会不愿打。
38、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39、 “舍生取义”之“生”指的是人生命的自然性,即人的身体。儒家文化轻视人自然性的生命,轻视个人利益。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根据是建立在人的道德性上的。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有道德。因此,儒家强调人的道德性来区别人与动物的不同,以此来提高人的地位,认为人不应该只满足于个人欲望,否则就与禽兽无异。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人的道德性、人的精神性,忽视甚至贬低人的基本生理欲望和人的生命感受。而“舍生取义”正是儒家轻视人生命自然性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儒家重视人生命的道德性和精神性。儒家文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讲道德、道义。如周敦颐所认为的那样“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如果一味满足物质欲望,则被认为是禽兽。儒家文化轻视人的基本生理欲求,以伦理道德约束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压抑生命状态。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禁欲作为人的基本准则,磨灭人的生命力。然而欲望之火越是禁锢,就燃烧得越旺。《金瓶梅》里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纵欲描写也许是对文化禁欲的挣脱,却从禁欲生命的现实走向的另一个极端。无论是禁欲还是纵欲都是生命的毁灭,如何健康地面对欲望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尊重欲望,适当地满足欲望,不要压抑欲望,也不要沉溺于欲望。于欲望之外,始终坚持生命的信念去持续努力。欲望是生命展开的正常现象,尊重欲望,也就是尊重生命。
40、知恩报恩,受人滴水之恩就当涌泉相报,这就是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人的人生信条。为了保护赵氏的后代,公孙杵臼先死,这是可以理解的;而程婴把孤儿抚养成人,恢复了赵氏家业地位之后,却还要以死来回报赵朔和公孙杵臼的知遇之恩,这种行为,后人就很难理解。
41、应该说,马斯洛的这种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求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发展规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对于认识人的需求本质,了解人自身,并据此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2、(4)蹴(cù)尔:践踏貌。赵岐注:“蹴,蹋也。以足踐蹋与之乞人,不潔之。”
43、然而,生命并不是唯一的价值。除了生命本身,人生还有许多价值,比如忠诚、美德、爱情,甚至快乐。其中,有些事物的价值和生命平行,有些低于生命,但仍有少数几个价值是高于生命本身的。
44、本章孟子提出了“本心”的概念,本心就是原本固有之心,实际也就是“良心”、“仁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就是在乞丐也不例外。但本心又是可以丧失的,那些不顾礼义贪图富贵的人,就是丧失了本心。
4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6、 “舍生取义”是儒家的观念,而“委屈求全”则是道家的观念。儒家的“舍生取义”是推崇道义的至高无上性,而道家的“委屈求全”则是保全自身的哲学。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进退”文化现象,或是古代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或是统治者的“进退驭术”;或是推上道德神坛的“捧杀”与冷漠麻木的行路人。如何解构这一独特的“进退结构”,需要人作为自然生命的立场出发。
47、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48、成语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49、如《新序》所记,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服从的,就赏给城邑,不服从的就把他烹死。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田卑是中牟之邑人,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宁愿为义而死而不惧斧钺之罪,宁愿为义而受穷,也决不接受轩冕之服,要让他不义而苟且求生,不仁而苟且求富,还不如受烹而死。然后田卑就准备人鼎。但他大义凛然的话却把佛肸也感动了,最后制止了他要跳进油鼎的举动,把他放了。
50、与儒家文化不同的是,日本的神道教认为“万物有灵”,即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事物按照其本来的方式发展就是善。在日本文化中,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以人作为世界中心,而是把人当作生命的某一种类。漆原友纪的《虫师》这部动漫正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代表作品,它以虫师银古的视角讲述了各式各样的虫与人相处的故事,传达出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观。其中的《棉孢子》讲的是棉吐这种虫寄生到婴儿的体内,将婴儿杀死,却以婴儿的形体骗取婴儿父母的扶养来得以生存的故事。其中,银古与棉吐的一个分身的对话很有趣。棉吐问银古,我有什么错,你为什么要杀死我时,银古回答到“你没有错,人类也没有错。都只是按照各自的生存方式存在,只是我们更强大。”常见的回答可能是,“因为你们杀死了那对夫妻的孩子,这就是你的错,所以我要…”但银古不是从人类的利益角度去说服棉吐,而是告诉它自然规律的准则,完全没有人类居高临下的姿态。在中国文化中,如果是侵犯了人类利益的动物,我们便认为这是恶的动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童话故事里狼大多是坏的,而羊却总是善良的。中国文化中以“是否对人有利”来区分事物的好坏,由此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妖怪鬼怪往往是害人的、恶的,而日本文化中从“万物有灵”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和事物,因此影视作品中妖怪鬼怪多是善的、美好的。
51、先秦君子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似乎并不是看得那么重要,《左传》《国语》等文献典籍中经常记载某些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事;但是和后代比较起来,这些先秦君子们似乎又特别看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的价值并不是可用活着的时间长短来计算的。
52、生动的情景对话模式形象地模拟成语应用的场景,通过正反举例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让孩子们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53、孩子的奇思妙想,查阅到的科普答案都分享给大家!文末留言即可,我们将不定期随机抽取幸运嘉宾,赠精品童书一册,免费邮寄到家!
54、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
55、恰恰相反,于颜小二看来,孟子的“舍生取义”表达了孟子的“惜命”。在孟子心里,最可贵的是伦理道德社会中,人在精神世界拥有人格的“命”,而非简单的生理层面上动物意义的“命”。
56、十五年以后,赵氏孤儿已经长大,取名赵武。这时候晋景公杀了屠岸贾,重新恢复了赵氏家业和赵家在晋国的地位,赵氏孤儿在程婴的保护下也重新回到了赵家。
57、其同任何理论一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从哲学上讲,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时空限度或理论覆盖面,而这种覆盖面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作全息式的毫无遗漏的覆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不例外,它只是从单个人的五种需求的维度剖析了其内在结构关系,而舍弃了作为社会人的其他的需求,如道德的需求、信仰的需求、家庭的需求、集体的需求、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等。实际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存在物,并非离群索居,孤身独处,而是要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并承担多种社会义务。因此,即便不是宗教圣徒和革命志士,一个普通人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女家人或为了某种信义,而作出舍生忘死之举。诚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可见,为了爱,为了道德信义,即便平凡之人,也能做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义举,只是圣贤之士能够将这种本体善性予以弘扬光大而已。
58、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往往有许多人都会因自己的金钱、名利以及权威的诱惑下而失去了正义的心灵.也会有不少人因自己天生的羞恶而陷入了自身与不义的事情中.当然,也会有一种心有正义的人:他们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且舍己为人!
59、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60、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1、孟子指出,生命的确可贵,但人绝不能为生而做不顾礼义廉耻的事。如果人人都选择为保全生命而舍弃大义,那么最终就会让所有人都成为苟且偷生的人。
62、公孙杵臼和程婴与赵家并没有什么亲属关系,原本不过是赵家的两个门客而已。他们之所以要保护和抚养赵氏孤儿,只是因为赵氏对他们有过一些恩惠。
63、日语翻译:命をなげ舍てて正义のために尽くす
64、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5、西家首攻草花K,明手摊牌,东家跟出草花J,告知西家自己没有Q。
- 上一篇:自信的味道【文案整理4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