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论语学而篇赏析【文案整理66句】
admin 2023-04-27 08:30:21 个性说说 ℃论语学而篇赏析
1、白话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2、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3、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4、(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5、白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6、(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7、这样就明白了每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读“睡”)乎?意思是:学了,就要使用,经常学以致用,不也就能做“说服”的工作了吗?意思是,学以致用,人人可以为师。
8、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章有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9、这里,孔子假设了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说(读“睡”)、乐(读“月”)、君子,并给出了超出常人的解释——告诉大家他理解的这三种表现形式的最低程度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做到说、乐和君子。其实不难,看到上面的解释,孔子也就是传达这么一人意思:
10、《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1、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能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之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是做人做事的学问,即“做人到位,做事正确”。强调的是“学”之后的“行”。一门心思的学习知识,造就出来的只会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12、(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3、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四书》是《论语》、《 》、《 》、《 》的合称,其中《 论语 》以 体和 文体为主。
16、(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7、(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18、 (1)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19、 (1)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0、(评析)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弟是忠的前提,孝悌也是仁的根本,在家中实行孝弟,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后世发展而来的“以孝治天下”,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21、 (1)就:靠近、看齐。
22、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23、3月15日 | 周日 |阴 | 8℃—19℃
2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25、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2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27、(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8、(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2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30、(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31、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学而时习之”第一个人“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很多人把学习当作知识,那么这种认识就有些偏差了。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做不了了。
32、(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3、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34、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5、(评析)本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6、(评析)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
37、(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38、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39、(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0、(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2、(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4、 (3)临:对待。 (4)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做动词。
45、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46、《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47、《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8、 (2)阙:缺。意为放置在一旁。 (3)疑:怀疑。 (4)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4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第一章的首句话,浅释本意就是先学,再学习时要常常复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你说能不高兴吗?程子说过,“重习之,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这句话的重在“学”与“习”,后就是悦(说)。固知需学,德也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
50、(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51、(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2、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习”是指从“学”到“习”的两个阶段。夫子最为好学,一个“学”字贯穿他的一生。《公冶长·第五》篇里,夫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对于自己究竟好学到什么程度,夫子也有描述。《述而·第七》篇里,他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记了,学习的快乐,把忧愁都遗忘了,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夫子就是这样的好学之人,他认为除了学文献典籍,掌握六艺,还要学格局、学境界,学价值承担。只是“学”不足以成为君子,更重要的是“习”。这里的“习”不是温习,而是一种实践过程。古代繁体的“习”字上面是两个“羽”,代表一双鸟儿的翅膀,《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是指小鸟反复多次的练习飞翔。所以“习”就是要找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有所领悟和收获,只有到这个时候内心才是愉悦的。
53、(注释)(1) 奚:疑问词,“为什么”。 (2)《书》:指《尚书》。 (3)施:施行、延及。
54、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5、《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56、(注释)(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57、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8、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59、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60、白话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61、(评析)《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62、(评析)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6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4、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我们做学问为人为事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整日怨天尤人。
65、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上一篇:无庸置疑【文案整理3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