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文案整理73句】
admin 2023-04-28 09:02:54 个性说说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1、在我沉醉于其中时,故事却还是结束了,不过巴金却没有写结局。对此我认为,未曾完结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去书写,将来怎么样,又有谁可以决定呢?就如同巴金在文末所写:“一个人会到什么地方,当然要看他自己走的什么路。一个人一直往北,他不会走到南方。”
2、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
3、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
4、 通过阅读《激流》,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5、“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在当时的封建时代里,追求民主自由就犹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寻找绿洲。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而且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看了《家》以后,我们是否应该为享受到民主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呢?
6、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受大家喜爱,最近我正在读这些作品。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7、然而,巴金的《家》却彻底颠覆了我对家庭的认识。这个姓高的大家庭充斥着封建思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都是长辈按自己的意愿和与亲戚的关系来安排儿女孙儿的婚配对象,不论他们喜不喜欢对方,都必须顺从安排,毫无商量的余地。
8、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9、读完巴金《家》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内容就不需要介绍了。
10、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11、 我们这个年代有多幸福也映射了五四运动时期的艰难与困惑,现在家庭的和谐更凸显了封建家庭的不幸,对人性的摧残·······
12、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既有专横、冷酷的高老太爷,麻木顽固的五老爷克定,腐朽残忍的冯乐山,敢于向封建专制抵抗,追求自己忠贞爱情的刚烈丫头鸣凤,温柔贤惠的瑞玉,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觉新以及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年轻一代。
13、他们,他的哥哥和他的两个朋友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先前的一切仿佛是一场梦。他再也看不见他们。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影。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
14、 鲁迅曾提到过“侨寓文学”的说法,在他看来“侨寓”多指作者自己,即那些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因为无法回到曾经的“故乡”,不得已在作品中隐现着“乡愁”。鲁迅用“侨寓文学”来解释“乡土文学”,用一种“间隔”的眼光来审视已经远去的“故乡”和以“乡愁”为标志的情绪。事实上,“侨寓文学”的产生伴随着地缘间的地理迁移,是由田园乡村向现代城市“移民”后所产生的特有的文学种类。作为城市的“侨民”,“寄寓”在城市中,对遥远的故乡进行怀念、反思,产生审美,追寻精神上的“原乡”,以慰藉“身”未能至,“乡”未能回的遗憾。虽然巴金与鲁迅一样都远离家乡飘散于外,可来自成都的巴金他所裹挟的“乡愁”却并非指向“乡土意义”上的故乡,而是“家族意义”上的“成都”。巴金小说中的人是正在适应城市化,或者完全城市化的人,他们并没有对曾远离的“乡土”产生太多的眷恋,在那些游荡的人的眼里,眷恋、期望、矛盾、冲突的来源不是“故乡”与寄居的“城市”,即原始田园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对抗,而是来自于现代文明内部的,“家”与“城”的对峙。某种程度上,为了制造这层冲突,“家”被巴金赋予了很多现代文明中的诸如拜金主义、滥情主义等“反面”色彩,以及残留了旧有的“威权主义”,而“城市”则被巴金以更为鲜活的、明朗的、积极的“现代视野”来形容,形成了特有的“家里”、“家外”的内外之冲。
15、虽已读完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我只是略知其一二而已,然而感触颇深,甚是感叹青年朋友们为从族权、神权中解脱出来曲折的诉求和斗争。
16、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17、高家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直至顶峰,同时却也揭示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人所遭受的戕害之大,揭露了它的必然崩溃。
18、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19、余明照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这是他在写作领域里辛勤耕耘所致。
20、小说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是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矛盾和爱情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钰、海儿、慧、枚诸如此类的年轻生命的血泪悲剧沉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它的罪恶和没落,同时歌颂了年轻生命的觉醒与斗争。
21、整部小说以“五四”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过程。这个家庭拥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门大家世代书香,其实在这层光鲜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那些所谓的“卫道”“护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竭力维护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这一类的旧话。有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这对于期望新生活却身为长孙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的觉新来说无疑是道枷锁,将他的身体心灵牢牢禁锢着,在矛盾,挣扎,痛苦,懊悔中艰难过活。
22、这本书籍是由逝去已久的巴金所写,被称为《激流三部曲》。全书以高家这个大家庭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历史。
23、老三高觉慧 本来暗恋琴小姐 后来恋爱对象:凤鸣
24、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章节。一个是第二十章节中,那段夜晚遭遇了一场战斗的描写,尤其是屋外打起来了,大公馆内那种人人都担惊受怕的那种神情,描写的十分逼真,让在室内看书的我,也有种心跳加速,不安的感觉,巴金爷爷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我猜他也一定品尝过这种恐怖的味道吧。还有一个是第三十八章节的觉慧与大家分离的那一段,我读着读着就哭了,因为那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那种苦的感觉,令人有身临其境的苦感,眼泪情不自禁地扑簌簌的掉下来,滴在纸上。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人物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肮脏的官员。这些官员依仗这自己权力大,官位高,到处横行霸道,欺压别人。使他人顺从自己;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官,他们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肆无忌惮地从公家手中榨取钱财,是门门精通。社会中也有像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一类的青少年,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所变换出的画面,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弥漫于空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那神圣的光芒。
25、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为了分数而努力,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终于换来了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正是为我们的将来真正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充满激情的度过每一天!
26、只恨封建的强大和觉新的懦弱,为了不与祖父的亡灵相冲突,在生产前几天不得不搬出城外,孤单寂寞,最后竟死去。这时候他才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数,整个迷信压着他,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在挣扎,但他无力,懦弱,无法抵抗这一切。于是他绝望了,双腿一软,跪下,无力地哭泣。
27、最近在家办公,自己的时间比较多,尤其是白天的时候,总是“喜出望外”。
28、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29、巴金一再宣称,是过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笔来。巴金在谈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时,说:“倘使我没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过十几年,不曾身受过旧社会的种种痛苦,不曾目睹过人吃人的悲剧,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绝,对真诚,纯洁的青年男女并未无热爱,那么我决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30、一直就有想录视频的想法,今天终于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我这歪瓜裂枣的脸的凑合看吧......
31、 在近现代的成都,以茶馆为据点的公共空间的发展甚是热闹,也是在茶棚艺术中,经常有各种说书人,说书的内容大抵是英雄、侠客,尤其是英雄叙事在成都广受欢迎,一些演讲会也时常开展。郭沫若说过他曾于1912年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听过名为《英雄与性冲动》的演说。(21)在成都的一份近代报纸《娱闲录》中也出现了不少武侠小说,这些小说将“性”的表达上升了一步,演化为“情动”,情动中不仅有个人感情,也将这份激情冲动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勾连,统称为“侠情”。与古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不同,《娱闲录》中的“侠情”小说还多描写民间身负绝技,心怀天下的平民女英雄。例如《彩姑娘》、《义妓》等。在晚清之际,很多士大夫阶层乐于勾画“西方美人”相,在他们看来,“东西方美人之争不是比拼容貌,不是竞赛诗文,而是‘妇女救国的责任’”,为了让女性承担这样的表意功能,做一位“理想的女豪杰”,“批风抹月、沾花弄草、不商不兵、以弱为美”的具有传统东方古典美的美人们多被视作为“亡国灭种的万恶之源”。在这样的强国保种的现代诉求下,东方女杰焕发出雌雄同体的色彩,甚至在描写和论述中有意强调女性的“雄强尚武”。符杰祥说虽然在晚清之际士大夫阶层多强调“东西方女杰并驾驰”,可在阐释过程中,“被赋予救国意义的‘西方美人’还是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22)可是在《娱闲录》中一些被赋予救国救民责任的女性侠客的身上,我们既能够看到她们“眉宇间有伟男子之度”、“性尤豪爽”的“雄性特征”,也能够找到她们“翩矫若夫飞鸿游龙”(23)以及“雪肤花貌”(24)的传统女性化的一面。这些女性英雄除暴安良,营救危难,“言情必能推强侮,而能洁身以报知己”,也可“言自由结婚”。(25)这些“侠”接受了“自由结婚”之类的五四时期的文化议题,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对女性力量感和“感时忧国”的追求。可以说,《娱闲录》中所写的“侠”,不仅已经有了五四时期的一些精神内核,且跳脱出了梁启超艳羡的“西方美人”的思维模式,同样是“尚武”、“救亡”、“婚姻自由”,刘觉奴、定水等人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可能。
32、在读《家》之后,由于所写的年代不是这个年代。虽然,读到伤心处是和书中人物一样伤心,读到开心时和书中人一起开心。但是感觉确实淡了很多。
33、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34、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35、“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觉慧的话,在我的心头萦绕,并且令我为之一震,热血澎湃!
36、(1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37、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贪腐,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38、如果说觉新在封建制度下是无反抗主义者的话,那么不如说他是残酷现实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觉新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民的勇敢与追求。即使文章中并不是正面的表达这一个牺牲者,但其细腻的心里刻画让人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承受着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随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无疑是把生活处理的最好的一个,他深爱着梅表妹,却从不辜负瑞钰的感情,面对两个深爱的女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却深沉的藏在一颗受伤的心里,想着麻木,因为这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却放不下身边爱着他和他爱着的女人;而孤独月夜,偶然的思念,却化成深深的自责。在现实社会下,他可以放弃追求新潮的梦想,可是却放不下两个女人之间的爱。对于毁灭的梦想,他拥有着下一代人最后的底线,那就是没有随风漂流,而是用诠释爱的这种极端的苦痛变成了对封建社会提出挑战的最后利刃,是悲壮的离去,无声的战斗。
39、由于我借到的书是57年出版的竖排繁体,读起来十分吃力。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热情。他们的精神仍存在于今天的社会,教会我们要与社会的贪腐做斗争!此时,我感到我正和那些青年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40、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41、淑英的英文教师是远房亲戚陈剑云,是一个身体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里他是悲观怯弱的,在淑英看来他也无法给自己真正的实质性的帮助。可是他把淑英当成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他靠着这亮光寻觅前进的路。他因着淑英的开心而开心,因她的难过而难过,他总是在她难过的时候叫她要对自己有期望,他总是先察觉到淑英的心态变化。虽然总是愧疚地感觉自己不能真的给她帮一点忙,却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们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却无能为力,也是这样的感觉。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别无其他,只能期望当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过去。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悲伤时,必须要学会倾听,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帮到对方,但是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逃跑之前身边人的精神抚慰,淑英恐怕也是会郁郁而终的吧。他十分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尽力帮忙到如此,淑英很幸运。我深深地为《春》里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愿意倾听和全力帮忙,以积极的思想相互鼓舞。亲友如斯,还有何求?
42、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43、这次寒假,由于时光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说一说自我的感受。
44、“你路上要好生保重啊,”觉民说罢,便跟着张惠如、黄存仁两人上岸去了。
45、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46、杜甫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更是人们宝贵的财富。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成绩,还能陶冶情操、开拓眼界。读书不但要多读,还要挑好的读。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三本令人感动的书,它们是巴金爷爷的著作《家》、《春》、《秋》,也就是激流三部曲。
47、巴金,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是这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48、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礼教安排的婚姻,最终郁郁寡欢,绝望而死的梅芬;顽固封建,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奴隶的高老太爷;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因高老太爷的死而搬到野外待产,最后因难产而丧命的瑞珏……这些都是在批评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带给社会的黑暗。
49、 可是,任何事物都非绝对的二元对立,纵使是巴金倾泻了许多个体情感,控诉着家族不合理制度的《激流三部曲》,其中的“家”与“城”都非完全的对立,“城”中的晦涩与阴暗也被巴金留在了小说中,城市中生活的艰辛,底层人民的不幸,林林种种,都借助于觉慧和觉民这些“游荡的人”的“观察”给揭露了出来。巴金写的“城”不是新感觉派的“片段”的、“浓缩”的城市体验,集中表现城市的“一景”、“一类人”,他笔下的“城”是铺展开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而非“折叠”的。当然,我们不否认巴金并没有过多地向我们展示这些底层民众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这些多阶层、多类型的描写中,“游荡的人”是叙述的主体,在所有描写中最具权威性,既是故事的体验者,亦是外围的叙述者,对城市进行多维透视。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借助觉慧、觉民这些游荡的人,巴金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底层世界”。司昆仑考证说,在巴金生活的青年时代,“监管成都的人试图限制成都城区内部及与周边农村间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在杨森接管后,管控更为严格,(5)对于这些底层生活的人,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没办法走出成都,成都鲜活的城市体验自然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为他们带来了一套“成都模式”的生活理念。
50、(5)(17)(18)(21)(美)司昆仑:《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王莹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57页,第152页,第229页,第227页。
51、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52、在新一代中,觉慧是写得很有光彩的一个人物。经过新思潮的洗礼,他成为高家“第一个‘过激派’”。他不满长辈们的生活,决心做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他不以“少爷”自居,同情仆婢的境遇。他对整个封建礼教、制度抱着否定的态度,以“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信念与之坚决斗争。他蔑视长辈的权威,敢于违抗祖父囚禁他的命令,走出家门,敢于帮助觉民抗婚出逃,敢于平等地爱着婢女鸣风,敢于顶撞三叔克明和陈姨太,敢于蔑视无耻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敢于激烈地批评大哥觉新的怯懦和顺从。他还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社会活动,领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意义。觉慧是大胆的,又是幼稚的。他过分夸大了自己的责任,“未知的”新生活在他脑中还只是一幅朦胧的图景:他对与鸣凤的爱的结局感到迷茫,又希望鸣凤出身富家,更表明他身上带着时代和家庭的烙印。最后,觉慧为寻求新的力量、新的生活,离家出走,这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表明了五四青年无畏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觉慧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庭中的年青人,在他的影响下,觉民和琴更加坚强地站在斗争的前列,淑英、淑华也在反抗旧家庭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起来。正是这一批生气勃勃的青年,从内部冲击着黑暗腐败的封建家庭,并成为加速它瓦解崩溃的一支重要力量。
53、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作文
54、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55、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56、琴是小说中唯一幸运、幸福的女子。因为她不仅拥有自己的爱情,而且也有体谅自己的母亲,不像淑真那么命苦,淑真就是不能再忍受母亲的打骂挑井自尽的。她也不像淑英和惠那样,不用忍受家庭带来的压力,也不用忍受那一套套成旧的发霉了的旧礼节。她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学堂上课,虽然是女子学堂,但她毕竟迈出了封建礼教约束女子的大门。在觉明的鼓励下,她又担任了报社的工作,她和觉明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他们还一同努力帮淑英度过了难关等等。
57、我最想谈的是觉慧,很许多人一样,通过对作者自身的一些了解,觉慧这一任务形象的确是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同样激进、爱恨分明、纯洁刚烈。只不过觉慧更敢于已死抗议封建专制,作者自身却有一些矛盾了,他的矛盾在于并非那么的肯定无政府主义,这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吧。觉慧大部分故事出现在《家》中,脍炙人口,然而《春》《秋》中却及少出现了,作为逃离出封建家庭的他,已经暗示了青年的成功。
58、但是换位思考。她总是为我们好的。每一个的想法都是为了我们,心中就觉得顺畅了很多。
59、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60、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来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开来的,可是因为本人的懒惰,暂时只看完《家》这部作品。
61、《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62、觉慧在《家》中走后,在后来的《春》和《秋》中就很少提到了。觉明开始代替觉慧,成为了高家大宅院的新思想的游说者。的确,他功不可没。他让他的妹妹淑英、淑华在旧的封建大家庭中站了起来。淑英和淑华本来只能在大宅院里跟着一个老教书先生学那一套成旧的伦理道德,可是她们在觉明、琴和觉慧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学英文,开始去学堂,后来淑英还去了觉慧那里。更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对长辈的不满开始用嘴说出来了,不再只是埋在心里或在背后发牢骚。如觉明和淑华配合默契地对陈姨太和四太太进行“教训”,把她们骂地真是太痛快了,让我十分欣赏。我真是感谢巴金,因为他要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伶牙利齿、豪气冲天、不“中规中矩”的淑华!
63、我想这样更能避免很多的误会,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来判断一些事情。在我自己家中,感觉母亲就很很喜欢用自己的标准也要求别人那么做,比如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好,就希望我们也这么做。又比如让我们吃一些我们觉得不好吃但是她觉得好吃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她很多时候用的都是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有时真的无法理解她的思维。和她交流真的会有些吃力。
64、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65、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
66、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67、《家》写于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积最初19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正如巴金所说的:“《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那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这时我已经无心再欣赏这美丽的风景,走到回家的路上,仔细回想捡钥匙的经过,心里不由得一片温暖……长篇小说《家》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进取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终,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68、在那个年代作家的写作是很辛苦,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怎么可能更现在动辄数百万字的网文相比呢?
69、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70、《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71、巴金先生的系列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被誉为“现代《红楼梦》”,其中《家》被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八位。小说细致刻画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中,性格思想各不相同的七十多位人物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极具可读性。《家》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启迪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
7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家很熟悉吧,《家》便是其中一部。暑假里,我品读了它,它给予我许多道理。
- 上一篇:强军战歌完整版【文案整理33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