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谭嗣同最有名的一句话【文案整理63句】
admin 2023-05-02 10:37:27 个性说说 ℃谭嗣同最有名的一句话
1、这把大将军,与其说是刀,称他为一块铁更为合适,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刀刃,甚至比锯子还不如,安排谭嗣同第五个受刑,无非是让他看到同伴被杀的血腥场面。
2、简单地说,就是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写信谈及改革路径,具体到改革经费的筹措时,他考虑过一种方式,就是将新疆和西藏等地卖给英俄,先将以前的战争赔款付清,剩下的钱可作变法的费用,并让英俄保护中国十年。(谭嗣同最有名的一句话)。
3、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4、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5、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6、新浪新闻:同样是湖南人,同样是书生救国,稍早的曾国藩走到了传统“人臣”道路上的最高阶段,而菜市口引颈待戮的谭嗣同,则有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这种悲壮,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13)
7、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8、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9、不过,谭嗣同对当时现状及慈禧为何要杀他,心中是十分的清楚。我们现在熟悉的那绝命诗其实是被梁启超整过容的,原诗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何为“公罪”?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一书中有说明,“谋反,公罪也”。
10、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
11、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12、译文: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13、作为高干子弟,谭嗣同犯事后,其父亲又缘何不施以援手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谭嗣同犯的是“泼天大罪”,想营救是根本不可能的;何况他自己也受连累被撤职,自身难保,他只是在谭嗣同就义后,写了一幅挽联,内中也道出了自己满满地无奈之情:
14、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15、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6、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17、说他是维新派其实我不是太认可,就我看来,谭嗣同是一名爱国者,却不幸跟康有为这种欺世盗名之徒一起出现在变法一幕中,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侮辱。
18、简而言之,慈禧归政后,光绪雷厉风行地进行着革新,一天数道圣旨地下发到各地,但收效甚微,于是帝d便认为是慈禧的肘掣,而且认为光绪的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胁,于是谭嗣同便去天津找袁世凯,让他先杀其顶头上司荣禄,再率后包围颐和园,然后另派杀手进园刺杀慈禧,一举扭转当前不利之局势。
19、变法的过程很是复杂,可谓惊心动魄,号称“百日维新”,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曲折之事件,说法之多,认证之繁,资料庞芜,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其中与谭嗣同最为相关的便是所谓“围园杀后”一说。
20、清 谭嗣同《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1、当看到请出大将军刀时,愚昧的老百姓竟然欢呼起来,拍手称快,俨然是鲁迅笔下看客的形象。
22、花钱捐官,这在清代官场上是常见现象,即使是那被历代看不起的商人都有了红顶子,但毕竟对由科举而仕的众举子来说,怎么也是看不起这买官之人的,这也是后人对谭嗣同的诟病之我至今也没弄清楚,一直高傲的他,以他的大才,为何要行这等被人看不起之事。
23、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
24、参考资料:《谭嗣同传》、《谭嗣同就义目击记》
25、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26、其实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可想而知的,毕竟慈禧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光绪帝想要重新获取权利是比较的困难。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彻底被慈禧太后囚禁了,而且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一派的成员们也遭受了捕杀,谭嗣同就是这样被逮捕的。
27、不料事泄,慈禧囚禁光绪,并大肆抓捕帝d,康梁逃亡日本,而谭嗣同及其它五位在军机处行走的帝d成员,一起被押解菜市口处斩,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28、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29、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30、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31、“问鼎”一词据《左传·室公三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挥军伐周,向周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鼎即周王朝王权的象征)。以此看来,楚庄王“问鼎”的本意并非鼎的本身,其真正意图是谋位夺权。
32、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33、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
34、湘潭大学副校长、湖南湘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继平教授: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
35、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36、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
37、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38、以此来看,围园杀后确有其事,无此不成其为谋反,也可以看出,谭嗣同不是康梁一类地维新d,而是铁板钉钉地革命d,也许他没有孙中山等人要推翻满清那么彻底罢了。
3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40、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41、从这点来看,谭嗣同与康梁是有着本质地不同,他是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大罪,且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对。但康梁出于自己集团的利益,努力地将谭嗣同包装为同其思想基础一致的保皇d。这使素来认为应该冲决君权之网罗,救光绪只是为公心而死义的谭嗣同不得不戴着一张保皇派的脸谱立于后世,不得不说是很可惜。
42、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仅凭康有为这种野狐禅氏的改革派,以及梁启超这样握有如椽大笔的辩论先锋,戊戌变法是很难和谭嗣同以热血唤醒民众来救亡图存的作法联系到一起的。
43、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44、清 谭嗣同 《似曾》: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45、现在来看,这简直荒唐之极,他的意思是,这些地方太大,“毫无利于中国”何况以清政府的力量是想守也守不住,还不如早些卖掉换些银子来“供变法之用”,这不是卖国是什么。
46、若果打点不到位,刽子手一刀下去拖泥带水,只砍掉半拉脑袋,让受刑者受尽无尽的痛苦。
47、方志敏原名远镇,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d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
48、故居原为周姓房产,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买下。1859年(咸丰九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中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其官阶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因此谭嗣同故居又简称“大夫第”。
49、意思是: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现在中国没有听说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请从我谭嗣同开始。
50、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51、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52、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3、《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的记载,“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第五个受刑的谭先生,一直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砍了30多刀才断气。”
54、谭嗣同死后,其父亲谭继洵被免职,两年后也抑郁而死。
55、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56、这就如同文革中废除高考,以推荐的方式整了一大批所谓“工农兵大学生”一般,如我这样没背景之人,是一辈子也不可能被推荐的,而在农村,很多女知青为了上大学,也付出了惨痛地代价。
57、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58、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59、原文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60、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失败原因,后人论述多多,这百日维新过程中的波澜起伏也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我是不敢对此进行评价的。但我只是觉得至少其中“废除科举”不妥,它直接阻塞了平民百姓上升通道。
61、其实这个要放在当时的情景中去看,在当时汉人观念中是没有现在中国观念的,他们只有自古以来的华夏观,也就是汉人聚集地,至于什么西藏、青海、蒙古、新疆和宁夏这些地方,原本就同汉人没甚关系。
62、他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后在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 上一篇:责任的文案【文案整理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