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胡适为什么去台湾【文案整理56句】
admin 2023-05-03 01:54:55 个性说说 ℃胡适为什么去台湾
1、 于公,毛本身对胡适有极高评价的。我d第一个d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胡适提出建立并修订章程,他写给胡适信中自称“你的学生毛泽东……”。
2、胡适的长子胡祖望与曾淑昭婚后育有一子,名为胡复。生于1955年,名字是胡适所取的,意为收复中华、复兴中华之意,他于197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随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
3、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4、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
5、胡适死后,除了一屋子藏书,身无长物,几大箱书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外,留下的遗产只有一百三十五美元,江冬秀每每想到这些,就心疼的一肚子委屈:
6、· 因胡始终不肯回大陆,大陆开始倒胡运动。学术界为了自保抨击他的水平和道德,说胡适是美国狗腿子之类。史学二陈里的陈垣等牛人、还有自愿留在大陆的胡适小儿子胡思杜宣布和胡适脱离关系,都给他很大震撼。
7、其实梅贻琦先生之所以离开中国大陆,随国民d前往台湾,当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清华大学。因为支撑学校运转的庚子赔款当时在美国,如果不走,那钱也就没了。所幸后来梅先生如愿拿到了这笔钱,并用这笔钱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为台湾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8、下文摘自《蒋介石在台湾》,东方出版社,陈冠任著
9、说实话,少年时了解到这段历史时心中充满不屑,完全不能理解胡、梅两位为何会选择去台湾。毕竟一边是家国故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共产d领导下的新中国;另一边是浮萍飘摇,腐朽堕落被广大人民唾弃的国民d领导下的旧中国。
10、 解放后斗胡适开第一枪的史学大家陈垣,在史学界比陈寅恪成名更早,称为史学二陈,而且更厉害的是他是药商的儿子,无师自通自学成才达到此境界。胡适对有他极高的评价。后来在文革期间被软禁,1971年死。
11、对于丈夫与红颜知己的关系,江冬秀也处理得比一般女人理智,所谓抓大放小,分轻重缓急。
12、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13、青年丧夫,胡适的母亲便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胡适在故乡绩溪上庄的私塾上了9年学,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根基。他妈妈对他管教严格,从小就不跟同伴一起玩闹,偶尔在家门口玩掷铜钱的游戏,被路过的人看见,他们竟惊讶地戏谑道:糜先生也掷铜钱吗?
14、胡适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他在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
15、这次暗杀成为周作人卖身当汉奸的导火索。周作人随后担任了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文学院院长。1941年,周作人直接成了汪精卫伪政权的高级官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
16、比如朱经农猝死,朱经农是华盛顿大学硕士,中央大学教育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这样资历的人50年在美国找工作,投了20封信给大学,15封没回,5封由管理部门回有消息再通知。后猝死。
17、但其实不管是站在国民d这边的还是站在共产d这边的,他们都有着内心明确的选择,根本不会觉得为难,真正让他们内心备受煎熬的,是那些知识分子,就像胡适,梅贻琦这些,他们是自由追求着,他们内心都有着其他的原因,那么胡适为何还要那样选择呢?要知道因为胡适在中国文学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当中中国共产d找了他好几次,都希望他能在大陆,可都被胡适给拒绝了。
18、每当周末的时候,都是胡适闲暇时间比较多的时候,大多数时间,胡适都会和自己的孙子一起嬉戏打闹,年迈的胡适还会经常和自己的孙子道歉,说自己的年纪大了,变笨了。虽然天伦之乐很享受,但是那段时间小儿子胡思杜自戕的消息依旧还是让胡适感觉非常的痛苦。
19、周作人在解放前夕,也没有随胡适等人去台湾,说明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汉奸。
20、“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21、其胡适回台,还与学术环境有关。胡适晚年的一大心病就是《中国哲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下卷迟迟没有写出来。要想完成这些学术著作,一来需要大量的古代典籍做参考书,二来也需要学术助手帮忙。在美国,这方面的资料一来不太集中,二来还需要胡适亲自跑来跑去借阅,这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而言,颇有体力不济之感。与美国相比,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藏书恰合胡适的胃口,而且还可配备学术助手,省时省力。在给赵元任的信中,胡适写道:“史语所的书籍(一九四八年我两次在南京用过)于我最适用,比国外任何地方的书籍都更适用。有特殊需要时,可以向国外买microfilm。更要紧的是年青的助手,在台北比较容易收徒弟,由我自己训练,帮我做点事。”
22、第一次考取庚款留学赴美,1910年8月至1917年7月。共7年。
23、李敖和胡适到底是什么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因缘呢?早在李敖在北京念小学的时候,就对胡适的名字如雷贯耳。李敖曾经熟读《胡适文存》,为胡适的思想所折服。后来到了台湾,上了台湾大学之后,李敖在杂志《自由中国》上发表《从读说起》。这篇文章后来被胡适看到,胡适专门在台大校长钱思亮的家里约李敖见面。胡适说,你在里面提到的很多文章,连我自己都忘了。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24、后来胡适的朋友还在回忆中说到,胡适夫妇当时年纪实在是太大了,并且两人都手无缚鸡之力,没有经济来源,自然坐吃山空。曾经家中要有佣人的胡适先生,已经到了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的情况。经常因为一边看书一边烧水,导致家中都是浓烟。
25、胡适一直认为中共之下没有学术自由,但是为了他奋斗过的北大,我觉得他也愿意再观望一下祖国的情况。于是胡适去了美国,但是随后国内开始了斗胡的浪潮。
2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该如何对待造福生民、泽被苍生的伟大人物?这一般可分作两种态度。第一种以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所撰《怀鲁迅》一文为例:“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是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制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要言之,对于伟大人物,要拥护、爱戴、崇仰。
27、周作人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周作人没有随校长蒋梦麟撤离大后方,而是校长的委托看守校产,和他一起的是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四个人合称为“留平四教授”。
28、后来,李敖后来被聘为台大国家讲座的助教。就跟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一样,那个时候,李敖太年轻,而且是一个“助教”,所以工资少得可怜,还老是拖欠。怎么办?李敖就给胡适写了信,抱怨工资太低。李敖说,我们助教与教授、讲师不同,他们的工资迟发几天无所谓,因为他们钱多。可是我们的工资如果拖欠几天,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谋的不臧我不清楚,说句自私话,我只不过是不希望‘三无主义’在我头顶上而已”。
29、胡适是用自己的事业确立了历史地位的文化巨匠,那些自不量力的小丑是诋毁不了的。
30、1949年,胡适选择离开大陆,乘桴浮于海。对胡适的这一人生抉择,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这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不过,对1958年胡适离美赴台的选择,有一些学者则不认可。他们认为,离开自由有所保障的美国、前往威权统治下的台湾,是不明智的。那么,胡适晚年为何赴台呢?据笔者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31、周作人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散文、翻译和鲁迅研究方面、
32、一个需要伟大人物来拯救的时代固然不幸,一个无法正确对待伟大人物的时代毋宁更加不幸。
33、这两件事能够算得上是胡适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但是却能够通过这两件事看出很多东西来,例如胡适先生即便落魄,却依旧是非常温和的。
34、胡适本来放言过有意回台湾。早在去年,胡适就私下对人表示说,想在南港盖几间小房,透露出想回台湾的念头。蒋介石闻讯,当即表示,愿意用自己《苏俄在中国》的稿费给他盖房。之后,胡适又说想利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藏书完成自己《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下卷的写作,再次明显表露想回台湾的想法。今年7月26日,他在给好友赵元任的信中,第三次明确表示回台决心,并且说这和国民d围剿《自由中国》杂志有关:“这大半年所谓‘围剿《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事件,其中受‘围剿’的一个人就是我。所以我当初决定要回去,实在是如此。至少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个理由。我的看法是,我有一个责任,可能留在国内比留在国外更重要,可能留在国内或者可以使人take me more seriously(对待我的话更认真)……我underscored the word ‘more’(我强调“更”这个字),因为那边有一些人实在怕我说的话,实在have taken me seriously(已经把我的话看得很重),甚至于我在1952—1953年说的话,他们至今还记在账上,没有忘记。”这英文和中文混杂的信看起来费劲,但他确实也找了很多的理由表示想回台湾。
35、「你看他,哪怕与政敌论战,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连一句刻薄话都罕见,更不必说粗口了。」
36、1945年英国大选,多数英国人没有投票给丘吉尔,不是忘却了他的盖世功劳,而是难以接受他的政策。说白了,丘吉尔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英国的前行需要以抛弃他为代价。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胡适,以及孙中山和蒋经国。胡适被誉为一代宗师,其实质则属“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思想以启蒙为主旨,他的工作接近于夯地基,譬如他关于自由、民主、宪政的论述,都是入门级别,卑之无甚高论,常识而已,他因此迎来了浅薄之讥,一方面,这是一种必要的浅薄,常识必须被普及,否则将被谎言和谬论取代;另一方面,胡适必须被超越,如果对自由、民主、宪政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胡适的阶段,这样的知识构成,显然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转型。
37、众所周知,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兢兢业业任职31年,是清华在任最久的校长,是他让清华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存活且壮大,可以说清华能有今天的地位,梅贻琦校长居功甚伟。
38、解放后,周作人上书毛主席,要求给他回复名誉,摘掉汉奸帽子。毛主席批示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周作人,一直深居简出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也不用自己名字。周作人死于1967年,时年80岁,他的遗言是: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憾,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余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39、胡适虽在思想上仍有受争议的地方,有人指责他散播消极思想,影响后人,但从他家人儿女的成长轨迹来看,胡适的家教还是相当不错的。他虽一生情史众多,放荡不羁,但对家庭仍有基本的责任心在,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更是亲力亲为,虽公务繁忙,但仍不行“丧偶式”教育,值得称赞。
40、周作人1909年娶了一个日本老婆羽太信子,周作人精通日语、古希腊语、英语,并曾自学古英语、世界语。他这一生受日本人影响很大。
41、“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丁文江、傅斯年辛苦创办起来的学术圣地,一直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胡适不希望这一机构被d政大员掌控。
42、蒋介石决定把胡适请回台湾,好让他服服帖帖。
43、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当做汉奸抓起来,俞平伯、胡适、郑振铎等人为他求情开脱,最终只判了10年有期徒刑。1949年就被释放出来了。
44、于是落魄的胡适只能够来到这样一个小图书馆,并且还没工作两年,普林斯顿大学就开始嫌弃胡适的工资比较高,非常巧妙地解雇掉了我们这位曾经北京大学的校长。所以说在美国的十年时间,胡适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是精神上的压力还是经济上的压力都不少。
45、蒋廷黻在联合国当代表几乎无所作为,也不懂得行政和管理,甚至在华盛顿闹出其夫人背着标语牌站在联合国大厦前向公众宣示丈夫“违法重婚”的闹剧。这样的人显然难做“中华民国”政府的“行政院长”。
46、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铁花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铁花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
47、「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48、其父亲的因素。胡适的父亲胡传,在台湾做过官吏,而且留有日记。为了让自己父亲的相关史料尽快刊印,胡适希望回台。这在给赵元任的信中也有所披露。他写道:“我诚心感觉我有在台湾居住工作的必要。其中一件事是印行我先父的年谱和日记全部。”
49、我相信,对于历史有些了解的人知道这件事情难免会愤愤不平,根本不知道他们二位作为知识分子要这样选择,要知道,一个是被老百姓喜欢的新中国,一个是被老百姓所唾弃的旧中国,对他们的行为一旦表示不理解,就会觉得他们这样做实在是让人憎恨,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瞬间,所以也顾不得思考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就做不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要知道当时他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煎熬,一直在徘徊。
50、他说出了面包与自由那段话,换句话说,就是他完全不信任新生政权。因此在面临这一重大的历史抉择时,他跟随国民d政权去了台湾。
51、第四次赴美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1936年8月赴美,同年12月回到北京。共四个月。
52、周作人留在北平,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日本人希望拉拢他为侵略战争服务,国民d害怕他成为汉奸。因此1939年,周作人遭遇了一次神秘的暗杀。国民d和日本都宣称是对方要置周作人于死地。
53、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54、胡适的长子名为胡祖望,生于1919年,在胡适母亲逝世后4个月诞生,因此取名为祖望,望他将来能光宗耀祖。长子胡祖望早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期间主修机械工程。
55、报道称,身为地质学者的张其昀告诉蒋介石,台湾物产丰富,最重要是它的稻作可以收到三期,有物资可以供养军队,同时它有台湾海峡的天险。不过蒋介石作出决定时只有极少部分的人知道,就连他的儿子蒋经国一时也摸不清他的想法。除了陆陆续续将兵力转移台湾,有鉴于当时大陆经济崩溃,蒋介石作的最重要决定,就是在台湾重建财政体系,斩断和大陆旧政权的经济相连。
- 上一篇:红色经典革命语录【文案整理6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