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歌德浮士德【文案整理67句】
admin 2023-05-04 01:47:53 个性说说 ℃歌德浮士德
1、《浮士德》两部共12111行,第一部25场,第二部5幕。浮士德博士的生活经过了五个阶段。起初浮士德博士致力于求知,在阴暗的书房里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直到垂老才发觉所学知识毫无用处,因此与魔鬼签订契约返老还童,开始恋爱生活,但却阴差阳错导致恋人家破人亡。随后浮士德博士来到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弄臣经历政治生活而后失望。然后浮士德博士穿越回到古代,与希腊美人海伦结婚生子但又一次失败,儿子夭折海伦也离他而去,浮士德博士对古典美的理想追求又失败了。结束对虚幻世界的探求回到现世时,浮士德已经又是垂髫老人了,最后浮士德发动群众填海造田开发自然,在对自然感叹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的时候死去。
2、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
3、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4、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23)一书中称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是西方近代整个文化时期的象征。他认为浮士德式的文化是“意志文化”。这种文化的动力就像浮士德不断“追求”那样,促进历史向前发展,而赋予行动的主体在世界和历史上以自我完成的目的。(歌德浮士德)。
5、地灵的语言充分说明了歌德的生命宇宙观:“以生命的浪潮,以行动的狂飙,我上下翻滚,来去飘摇,诞生与死亡,一座永恒的海洋,一件变化的织品,一个热烈的生命,在飒飒作响的时间织机上,我为神明织出了活的衣裳。”那么,在这样的充满生命和活力的宇宙中,作为生命体的人应该怎么活着呢?这是浮士德的终极问题,也是歌德一生追问的问题。
6、歌德称整部作品为一部“悲剧”,这其中包括天堂序剧和山涧一场。然而单是这一形而上的框架,无论人们如何理解,它都消除了剧作的“不可和解性”。若论在框架中发生的一切,虽然进取–迷茫的浮士德一次次失败,他在尘世游历的每一个驿站都导致灾难,但因此框架它们便绝非“纯–悲剧–事件”。人们习惯于把《浮士德》分解为诸如“学者悲剧”“格雷琴悲剧”“海伦悲剧”,或者如汉堡版将之分为“思想者悲剧、爱情悲剧、艺术家悲剧和统治者悲剧”,要知“真正的悲剧”并非如此由“个别悲剧”组成。
7、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8、故而我再说一遍:您待在我们这儿吧,不止这一冬,而是把魏玛选为您的居住地。从那儿,所有的大门和街道都通向世界各个角落。(1823年9月15日,歌德对爱克曼)
9、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0、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当摩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
11、浮士德失去视力之后,心里豁然明朗。两位老人的惨死,使浮士德警觉到自己与魔鬼为伍,以及受到魔鬼帮助的恶果。他感到自己并没有进入自由境地,因此希望清除自己路上的一切魔法(11403-11405行)。他认识到自己以前只顾追求,总是猛冲蛮干,现在他要明智、谨慎行事。他不再求助于魔鬼,而是动员所有人抓紧干活。他号召大家万众一心,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时,魔鬼看到浮士德快死了,就招来一些游魂僵尸之类为他挖坟。听到挖坟的声音,浮士德以为是民众响应他的号召,正在挖排水沟和筑拦水坝。他兴奋地憧憬,在未来的人间乐园里,百万民众如何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如何奋勇地保卫自己的土地免受大海袭击。一旦海水冲破大堤,人们会一起去堵住缺口。于是他得出“智慧的最后结论”: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能获得自由和生存。
12、马歇姨妈却因为喝了魔鬼调制的酒变得神经兮兮。
13、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14、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抵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
15、(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浮士德精神”。
16、这家“钉子户”让浮士德心里很恼火,觉得他们搅乱了他的宏伟计划,破坏了他疆域的完整。而且,他自己想在那块高地上建高台,好站在上面,一览无余地眺望自己的成就,并规划工程。于是,他命令魔鬼想办法,以把那二老搬到分配给他们的美丽庄园里去。魔鬼带了三个人破门而入,两个老人一下就被吓死了。混乱中,木炭点着稻草,整个屋子连同美丽的菩提树都化为灰烬。这件事给浮士德心里投下了阴影。不久,他的眼睛瞎了,大概是因老人之死而受到了上天惩罚。
17、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18、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
19、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
20、关于《浮士德》的解读和注释,已有160余年历史,在此期间,有很多研究一度追随过时的问题意识,制造了不少学术包袱,本注释版力图卸掉这些包袱;还有很多研究是对作品的误解和曲解,本注释版或对之加以清除,或对之进行重新审视。此外还有某些部分,则完全出于习惯,或出于无知,至今无人注疏。这尤其涉及作品与时代史、自然科学、神学和文化史的关联,而恰恰是这部分内容,使《浮士德》成为一部恢宏的尘世之诗。
21、*本文节选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谷裕译注,商务印书馆,2022年,附录一前两部分,感谢商务印书馆授权转载!
22、布赫瓦尔德:这部诗剧是一种新的德意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总汇,浮士德是永恒的德国人,并在剧中显示出德国人的本质特征。
23、前面提到过,浮士德想在灵魂深处体验全人类所注定要体验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在这个爱情悲剧里,如果像魔鬼希望的那样“放荡”或只满足于“平庸而无聊”的生活,如果对玛格丽特的感情不是那么真挚强烈,他就不可能有对欢乐和痛苦的深刻体验。为自己对姑娘不负责任,浮士德感到极大的内心谴责。他和魔鬼打赌时,担心到头来内心没有任何新的力量增长,比从前没有丝毫提高。这一爱情悲剧,实际让他得到精神上的成长。过了很久,他还怀念着玛格丽特,视她的爱为最珍贵的宝贝,也将对她的感情视为自己灵魂中最美好的存在(10060-10067行)。这说明,他在感情方面比以前更加成熟。
24、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离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25、向崇高的境界飞升无疑是他主导的方面,但他那“沉溺于爱欲”,亦即贪图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去干镇压起义的勾当。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习气的一面。正是存在着这一面,那善良、纯洁的葛丽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牺牲品。
26、首先,《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穷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1768年开始创作,于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纪人们都在传有个人博学多才,传说他获得了恶魔的帮助,他于恶魔做了交易。
27、对于信仰基督教的人,把灵魂交给魔鬼,即死后灵魂不能上天堂,而是在地狱受魔鬼折磨,可以说是最大的代价。所以,欧洲自古就有活人用灵魂和魔鬼做交易的故事。有学者考证,早在五世纪时就有故事,写一个奴隶同意死后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只要魔鬼能帮他实现和主人的女儿结婚的愿望。此后,流传最广泛的是浮士德博士为获取知识、权力和享受,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的故事。在16世纪出版的关于浮士德的民间故事中,他为了享受世上的荣华富贵,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随后,英国著名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Marlowe)曾用此素材撰写了一部悲剧。他笔下的浮士德,追求的主要也是各种物质享受和权力。
28、第三阶段:政治悲剧,描写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29、一切都已过去。无论给歌德的作品上了什么颜色,无论是黑–白–红,还是棕或红,都已褪去。《浮士德》成为背负着共同历史负担的德意志各邦的遗产,成为它们共同的财富。它的任务是把诸继承者们更好地联合在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再度分开。1827年,歌德警醒地对德国人说道:“倘若公民们不懂得相互共处,那各民族为何要统一?(……)正如一个民族的军事–物质力量从内在的一体中发展出来,道德–审美的力量也会从类似的一致性中日渐显露。只有日久天长才会看到成效。”
30、作家、画家、前文提到的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都可谓得益于歌德吸纳而后又吐出的东西。如此得益的还有很多其他群体,比如神学家和哲学家,歌德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而后又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可供思考的东西;比如语文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德语字典》的编者格林兄弟,《歌德辞典》的编者);再如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见相关文本的注释部分)。
31、从体验世俗爱情到追求艺术美,浮士德似乎在精神追求上攀登到了更高的层次。魔鬼带他去朝廷,是想引导他满足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一但他满足于这些,魔鬼就可以收取他的灵魂了。可是,浮士德并不乐意为最高统治者服务,更不能忍受被呼来唤去。对管理宝藏那样条件优越的职位,他也毫无兴趣。官场生活没让他内心产生任何新的力量,也没让他得到任何精神方面的满足。相反,朝廷政治生活只让他感到厌烦。因此,海伦所代表的艺术美,一出现便激发起他的生命力和激情。
32、通过浮士德从精神到肉体复活,深刻而细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征,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封建意识形态,反映了这个时期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闷。
33、我做了什么呢?我不过是对我所见所闻的种种进行收集和加工罢了。我的作品是由成千上万不同的个体所哺育的,他们之中贤愚不齐,老少兼备。所有人都纷纷来到我面前,向我吐露他们的思想,展示他们的才干,呈现他们的存在方式,我所做的仅是常常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我的作品本是一种集体创作,不过是冠以歌德之名罢了。
34、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35、魔鬼不仅没能赢得和浮士德打的赌,还输了另一个赌约,那就是他和天主打的赌。在诗剧的序幕里,魔鬼和天主打赌,说他能诱惑浮士德堕落。天主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尽管会在奋斗中犯错误和迷惘,但终将会走上正途(317行,328行)。浮士德有局限性,也会犯错误、走弯路,但始终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所以,他得到了天主的肯定。
36、《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
37、歌德的人性观凝缩在了《浮士德》悲剧之中,人始终在善恶之间摇摆和徘徊,不过歌德相信人类有向善的天性。他认为,凡是善良的人们,总会让现实角色服从内心的呼唤,这种具有高尚使命的内省最终会让人们过上正当合理的生活。这就是歌德所谓的心安之处,也就是说作为高贵的人应“发乎情,止乎礼仪”,即内在自然情感与社会规范彼此符合,否则就是野蛮的甚至是罪恶的。
38、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39、浮士德一生研究学问,到老深感自己从未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他想在灵魂深处体验全人类注定要体验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欢乐和痛苦。这说明,他的追求属于情感、精神领域。他的最大愿望是获取生活的最大意义,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1765-1775行)。这时,他并不明确生活的最大意义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可是,从他的“诅咒”可以得知,他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和财富、名声、感官享受都没有任何关系。
40、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
41、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不追求知识,因为他已是精通哲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的饱学之士。他也不追求世俗之人追求的物质享乐,甚至诅咒诱惑感官的一切世象。他也诅咒哄骗人们相信声名不朽的诱惑、占有欲以及让人们为财富铤而走险的财神(1590-1605行)。那他到底追求什么呢?
42、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43、在小的朋友圈子中传播和接受文学作品,直到18世纪还相当流行,作家可口头–直接传播,听众是一个熟悉的圈子,可直接对作品进行“应答”。这样的形式逐渐被在无名读者中的文字传播、面对陌生观众的公演所取代。献词中哀怨的诗句无疑是对这一深刻作用于作品的、充满危机的过渡阶段的反思。
44、在寻找海伦(也就是艺术美)的过程中,浮士德游历了古希腊,见到很多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他在艺术王国里尽情漫游,心里充满奇异之感。带领他去会见海伦的,是一个没有身体,只有精神的人造人。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也表明艺术美属于精神世界,而且是特别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艺术美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财富(8517行)。在这个一切都带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世界里,浮士德拜倒在海伦脚下,让海伦来统治他的王国。他们很快结合,共同治理王国,并育有一子,取名为欧福良。小家伙已显示出是一切美的继承者,对音乐的感觉非常灵敏。他有强烈的、向上飞翔的欲望和冒险冲动。稍稍长大一点儿,他又想奔赴战场当一名勇士。总之,他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又有过盛的勇气和过高的心气。父母早料到他会夭折。果然,在一次向上飞翔的时候,他掉下来摔死了。
45、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极力将理性主义和古希腊的这种感性主义结合在一起,诞下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这个人物,以及欧福良这个人物的消逝,无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学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的审美观念。
46、作为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其探索“囊括着人类全部的历史”。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此外,浮士德的身上也体现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的矛盾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47、所以,浮士德与魔鬼定约之后,他说:“我要投入时代的激流!我要追逐事变的旋转!让苦痛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尽量互相轮换,只有自强不息,才算得个堂堂男子汉。……我要委身于最痛苦的享受,委身于陶醉沉迷,委身于恋爱的憎恨,委身于爽心的厌弃。……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中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着至高和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最后我也和全人类一起消亡。”
48、然而虽称之为悲剧,剧作并未排除“有许多按经典分类规则当算作喜剧的场景”,或可算作悲喜剧的场景。剧中不少地方表现为严肃与搞笑、令人震惊又令人惬意的混合风格,不仅如此,可以说《浮士德》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学中多种文体、准文体、文学式样、塑造方式、戏剧传统的集合。它留有木偶剧和流动剧团演出的痕迹,在天堂序剧中借鉴了大型宗教剧模式,在夜一场加入了中世纪复活节剧,在格雷琴剧中展示了当时代市民悲剧的特征,在“海伦”一幕中模拟了古希腊悲剧,重拾了酒神节的羊人剧,此外还有与巫魔滑稽剧、粗野闹剧、宗教剧、道德剧,与歌舞剧、假面联欢、假面游行、宫廷或酒神节庆典相对应的“文本形式”。
49、《浮士德》是舞台剧,是朗读剧,但同时也是一部阅读剧。这并非说要把《浮士德》当作阅读剧来接受,而是指它同时具有阅读剧的特殊品质,或曰只有通过这种传达形式和接受方式,才能感知到其深意。比如在高山一场中,紧随梅菲斯特关于地壳运动、高山形成的故事之后,是一处重要的对圣经的影射,给出了火成说所包含的政治–革命寓意,这便是戏剧表演所无法传达的。
50、然而无论哪个年代,所有这些做法都曾引起反对的声音。其中最富批判性的反对声音,出现在1933年波莫以《非浮士德精神的浮士德》为标题的檄文中。檄文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至善论者”[认为浮士德不断追求完善],称歌德的《浮士德》为一部“衰落史”,浮士德“从头到尾都是一位无可救药者”,扮演着一位蹚在“越来越深的血”里的“狂徒”。
51、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52、遭受各种打击而精神失常的玛格丽特,因溺死自己的婴儿而被关进监狱,后又被判处死刑。浮士德得知消息后心如刀割,前去监狱营救玛格丽特。但是,玛格丽特拒绝跟他走,一方面因为她已感受不到他的挚爱,另一方面,她也认为自己有罪,宁愿接受惩罚,以向上天赎罪。这一惨痛的经历,让浮士德感觉好像体验到人类所有的悲哀,心好像被撕碎了(4406行)。
53、魔鬼见浮士德拒绝享乐,以为他又产生了飞上月球之类的幻想。实际上,浮士德在经历了虚幻的艺术世界之后,已经决定要在广阔的地球上创业,有所作为。不过,他并不想做别人做过的事,而是要创造新的、惊人的奇迹。他的目标是拦海扩地,为大众建造新的家园,听起来好像是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但是,他并非为了自己发财,而是为了给大众谋福利。魔鬼献上一计,让浮士德帮助陷入内战、皇位不保的皇帝打赢战争。这样,他就能要求皇帝把海滩封赏给他。这一幕结束时,浮士德成功地得到了帝国的海滩,成了这一片土地的主人。
54、第二阶段:爱情悲剧,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55、还在《浮士德·未完成稿》1790年出版后,谢林在他1802—1803年的耶拿大课中,称浮士德博士为“我们的神话的主角”,并且,“至于其他人物我们可与其他民族分享,而这个人物我们则要完全占为己有,因为他是从德意志性格、从其基本面相中刻出来的”。
56、然而至今还没有哪位才能与《浮士德》相媲美的作曲家,为作品中全部与音乐相关或为音乐而设计的段落谱一整套曲出来。贝多芬曾计划创作一部《浮士德》歌剧,多年后也终于搁浅。在1829年2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浮士德·二》尚未出版),爱克曼对歌德说,自己“不会放弃《浮士德》终将被全部谱成曲的希望”,歌德的回答是,这“根本不可能”,因届时音乐中“难免会有令人反感、厌恶、惊悚的段落,不招时人喜欢。音乐当有《唐·璜》的特征,莫扎特是为《浮士德》谱曲的最佳人选。迈尔–贝尔或许有能力,只是他不会情愿去做;他太过纠缠于意大利戏剧了。”
57、本版的注释将充分展示,诸如此类的想象如何与歌德的作品相去甚远,它们如何片面地理解作品,从“以认识为导向的兴趣”出发误解作品,甚至有意曲解作品。人们援引天使为永不满足的进取者的辩护(行11936),而忽视天堂序剧中天主的诫语:伴随进取者的是偏离正途(行317)。人们也不顾歌德如何在其他地方对把进取神圣化的做法表现出的忧虑:“无条件的行动,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注定让人一败涂地。”另一处:“在这个有限的世界中去无条件地进取,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为可悲;这在1830年显得更不合时宜。”再一处:“正是那种无边际的进取,把我们驱逐出人类社会,驱逐出世界;那种无条件的激情,使得人们在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只能在绝望中寻找满足,在死亡中得到安宁。”
58、以前,浮士德比较自我中心,重视的是自己的精神体验,自己的最大愿望,也就是自己如何攀登到人生最高点,如何得到精神满足。正因为以个人精神满足为奋斗目标,他的行为才总在客观上使他人受到伤害。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广大民众的美好未来,或者说是整个人类的终极目标。他感到,只有为全人类的终极目标有所贡献,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才不会泯灭。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生命价值。
59、此类想象包含在那个广泛流传的、流光溢彩的所谓“浮士德精神”概念中,而这一概念则完全脱离了歌德的作品本身,成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化的公式。1900年前后,出现一系列充满激情的口号式的书名:《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式信仰》《浮士德的天性》《浮士德的千年》等等。伴随这些著作,德意志使命感远播到近代的欧洲各处——当然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歌德所设想的方式:如前文所述,歌德曾设想,从魏玛条条街道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60、浮士德的拦海扩地事业,让当代批评家们联系到牺牲个人和小企业的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现在的全球化等方面。虽然浮士德一心为民众建造家园,可他的事业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他建的港口,实际上受到魔鬼的利用。魔鬼带着船队出海掠夺。他们知道浮士德对财宝不感兴趣,就把财宝都私分了。魔鬼在浮士德面前一个劲儿歌功颂德。魔鬼夸赞浮士德的业绩如何伟大,实际上他自己趁机捞到不少好处。
61、海涅: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最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享受,恢复肉体的权利……不过要等待一些时间,那些在诗剧中所深刻地预言出来的东西才能在德国人民中间得到实现,德国人民才能看出
62、也就是那种重视现世享受,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温克尔曼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变得伟大,如果可能的话,伟大得无可比拟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63、歌德的作品之所以成为格律大全,独具魅力,是因为他对所有学到的格律运用自如,它们在他笔下呈现为富于变化的形式游戏,更因为他同时把格律所携带的文化史光环、所附着的历史记忆、其中蕴含的潜在意义,植入了作品的语义框架。这样,格律这一媒介本身也成为文学信息的组成部分。
64、在歌德看来,如果一味满足自己的私欲、爱欲,那么必然会导致现实的悲剧,从而给对方和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65、第四阶段:美的悲剧,描写浮士德对美的追求。
66、总的来说,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看似对立,实则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中。二人首先是对立,浮士德代表善,梅菲斯特代表恶,但正是梅菲斯特的恶从中怂恿,才使得浮士德的善一步步前进。二者体现了善恶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两人的精神存在相通之处。在对待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方面,二人都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面对土地和资产,浮士德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贪婪,所以,两者的思想和性格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精神特征的两个方面。二人的对立统一正验证康德关于人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观点。
- 上一篇:适合高考励志的话【文案整理5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