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关于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文案整理82句】

admin 2023-05-10 08:45:06 个性说说

关于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1、亲爱的小朋友们,通过读书,你可以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获得很多知识和本领,这个世界很大很大,还有很多地方等着你们去探索呢!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就会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上期节目的第二个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有一个小朋友给杏儿姐姐留言说,他第一次知道萤火虫就是在爸爸给他买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看到的,继而了解到萤火虫会发光的原因。针对我们节目提出的问题,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读书了!(关于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2、囊萤映雪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3、“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4、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5、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6、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勤奋努力,终于使他成了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汉元帝在位时,相继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

7、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8、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9、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关于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10、据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邻居家常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

11、于是他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薄布袋中,做成了一盏灯。就借着这样的灯光,他在夜晚也能继续读书了。

12、  不幸之中有万幸,那就是匡氏好学的家风,还是传承了下去。虽然有匡昌这样的顽劣子弟,但匡衡也有如匡咸这样的好学之子。史书记载称这位匡氏子孙“明经,历位九卿”——也就是学问高深,并因此在九卿的序列中干了很长时间。须知九卿可是仅次于丞相级别的中央高级官吏,没有点真本事是难以坐到那位置上去的,何况还要坐很久。匡咸的学问,不会比他父亲差。

13、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4、     第15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15、示例: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16、  庆幸的是,公平的上天给这个穷饿少年安排了一个藏书家为乡亲,名为文不识。

17、凿壁偷光的故事由此引出了一个成语:凿壁偷光。多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成语出处晋朝时期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18、    一个亲戚看到匡衡这么渴望读书,就好心教他认字。匡衡很快就认识了许多字,有了自己看书的能力。

19、白话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死亡所寄,不吃不睡的。”

20、“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21、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2、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23、译 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24、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25、“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26、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

27、小朋友们,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喜欢今天的故事么?明天的故事同样精彩,不见不散哦~晚安喽!

28、    心里想:“白天种地干活,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想容易,做就难了,因为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邻居家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可是找不到自己家。

29、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

30、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31、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32、《谈谈d校学员的学习——在中央d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9月1日)

33、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以供他夜间读书。于是他在墙壁上凿出一个洞,“偷”来邻家的光亮,借以夜读。

34、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自己家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35、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36、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37、 原 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8、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匡衡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在学习上的恒心与毅力呢!我们生活在丰衣足食,生活条件优渥的今天,要多珍惜读书的机会,就像开头杏儿姐姐说的,多读书才能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39、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40、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41、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42、  找到这条路并不难,但要将这条路走通,却很难,对于匡衡而言,尤其难。

43、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44、汉代,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怎么办呢?匡衡白天要帮助父母干活,只有晚上能读书,聪明的匡衡想出了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的烛光读书的办法。书籍在汉代是很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藏书。匡衡为了读书,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有人家打工,并且声明不要报酬,只要能读遍家中藏书就行。

45、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46、囊萤映雪,汉语成语,读音为nángyíngyìngxuě,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47、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很喜欢读书,借了很多书在家里读。匡衡白天要帮家里干活,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读书。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以后,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8、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49、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50、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51、    村里有一个大户人家,主人叫文不识,家里很富裕,书房里的大书橱装满了书。匡衡心里想:“如果他家主人能把书借给我,我就再也不为没书看发愁了。”

52、    下期的主播会是你吗?小朋友们,期待你参与到我们的绘本故事中来!

53、元末明初,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4、  就这段经历而言,匡衡算是一个带有许多正能量的励志人物,可为后世楷模。遗憾的是,这位好学之士,后来的心思却放到了做官上,为了做官而做官,以至于开始是非颠倒,更有贪腐之举。做官做到丞相的他,先是因为儿子匡昌酒后杀人受到波及,后又被查出侵占国家土地,在皇帝给了很大面子的情况下,匡衡逃过一死,被免职罢官,贬为庶民。

55、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

56、(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7、《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8、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59、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60、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61、汉朝书生孙敬,勤奋好学,为了避免读书时犯困,他就把绳子的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拴在房梁上。这样,只要他一打盹儿,绳子就会拉扯头发,他就会感到疼痛而醒来,继续读书。这就是“悬梁”的故事。

62、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63、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64、  (释义)凿穿墙壁,靠邻舍家的烛光读书。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65、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66、战国时期,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67、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68、“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合在一起,便有了“悬梁刺股”的成语。

69、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70、启 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71、  匡衡出身贫寒,通过好学改变了命运,被当时的人用“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来称赞,意为他能将很复杂的东西用很简单的方式讲出来,让一般人都能听得懂,最关键的是,如此来教导子孙的话,效果一定很好。而他虽然最终晚节不保,身败名裂,但他的家族却并未因此消亡,因为他所开创的好学家风传承了下去,子孙大多受到了良好教导。由此观之,好学家风能量强大,不仅能让出身贫寒的个人改变命运,还能让家族长盛不衰,所以与其留下千金给子孙,不如留下好学家风给子孙。

72、“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73、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74、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75、“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76、    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77、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78、晋代书生车胤从小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昂贵的灯油,晚上没有照明,就没办法读书。有一个夏夜里,他在院子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他想,把这些闪着亮光的萤火虫聚集在一起,不就成为发光的一盏灯了吗。

79、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80、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

81、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