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孔子关于读书的故事【文案整理54句】
admin 2023-05-10 08:45:32 个性说说 ℃孔子关于读书的故事
1、“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2、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3、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4、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5、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6、一是,读书要读正能量的书。现在书太杂,什么内容的也有,这里不用细说,大家都知道。读这些不健康的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
7、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8、司马光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9、师趁热打铁: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次我们就来写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写下自己的感想,重在感。
10、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11、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12、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3、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他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14、由于孙敬刻苦学习,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大学问家。
15、有一天,王冕的母亲对他父亲说:“王冕这个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亲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从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庙中,白天替庙里做些杂事,赖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个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像前面的长明灯光读书。由于王冕专心一意地刻苦学习,学问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16、父亲说:“这不是你认为的那样。我们的祸患在于家里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烂衣物,钻穿墙壁,啃坏家具,这样下去我们就要挨饿受冻,这比没有鸡更糟!没有鸡,我们只不过不吃鸡肉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呢!为什么要把猫除掉呢?”
17、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18、孔子十一岁跟鲁大师学习周礼,到二十就掌握了许多文化知识,有着愽学好礼的美誉。孔子熟读古代文化典籍,曾学礼于老子,学乐于长苌,学琴于师襄,大约在而立之年就有突出成就。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他到齐国做了贵族的家臣,几年后国。回国后,整理《诗》,《书》,《礼》,《乐》,《易》等古代典籍。晚年一边招生教学,一边专心编修鲁国国史《春秋》。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客观视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贸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孔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著书颇丰,主要是掌握了一整套学习方法。孔子的学习方法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触类旁通,不耻下问,因徆渐进,欲速不达,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等。孔子的学习方法,对后来仁人志士,专家学者起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作用。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
19、(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0、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21、别人就开始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收钱?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表扬这一个学生,说这一个学生做得很对,这样就会使得更多的落水之人被救。
22、苏秦小时候很有志向,跟老师鬼谷子学习多年。学成后,苏秦的功名欲望非常强烈,于是,他到了秦国,用“连横”的计谋游说秦惠王文王,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苏秦没有其他谋生本领,没有经济来源,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只好破衣烂衫,像个乞丐一样返回故乡。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苏秦认为自己有把握了,于是,再次出山。秦国让他伤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游六国,说服以“合纵”抗秦,苏秦手握六国相印,缔约六国组织,联合抗秦。苏秦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23、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24、 以上三条都是要学生去做,我的任务则是提前做好课件。这也不是个容易的活儿,为了拟问答题,我把《孔子的故事》又翻了两遍。“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确实越读越熟悉孔老夫子。
25、有句笑话说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才华多了自然都能看的出来。别人看不出来,是你的时间不够、积累不足。
26、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7、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28、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9、“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30、孔子的名字肯定不是叫孔子,他本名是叫孔丘,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的思想影响到很多的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创立了儒家,门下有名的弟子非常的多,什么七十二贤人,颜回、子路这些人那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大家肯定也听过,而且孔子当时四处讲学,学生是非常多的,据说是有三千多人呢,可见孔子的学识多么的广,如果不广不渊博那也不会有人跟着他去学习,去追随他的。
31、常艾薪樵,卖以给食: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艾:同“刈”,砍,割。
32、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3、虽然这样,孔子还不满足,他说:“要是能再多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就能把《周易》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了。”
34、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35、王冕幼年好学。他每次牧牛从乡学门前经过,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便停下来了,把牛拴在树上,在门外聚精会神地听个不止。有一次,他在乡学门外听课,一直听到天黑,竟把牛给跑掉了。父亲听说丢了财主家的牛,又怕又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是他并不“悔改”,以后出外放牛,路过学堂时,依然像以前一样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36、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37、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38、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39、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40、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41、本期我们班要学习海读教材《读论语学成语》,《孔子的故事》是前奏曲,是铺垫,“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对孔子多多少少有所了解,这样学起《读论语学成语》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水到渠成。
42、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43、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44、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45、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46、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简单地说,就是权衡利弊,首选利重害轻。
47、可见在孔子心中,如果想要解答内心疑惑,距离不是什么问题,上百里甚至几千里的路程,在他看来都是很平常自然的事情。
48、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
49、逮:到,及。(邻舍烛光照不到匡家,只好“凿壁偷光”。)
50、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51、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么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
52、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5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谚语和古诗【文案整理2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