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中庸【文案整理29句】
admin 2023-05-12 02:12:45 个性说说 ℃中庸
1、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2、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做方位词用,比如中原,中间,中央等;二是指在两端中间的,比如中途,中秋,中学等。显然这里的‘中’指的是第二种用法。
3、天下之达道,诚,是天道,能实行天道,即是尽了人道(诚者天知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伦道德与国家经纶的原则都是,自天而来,诚,是人性的本质,同时也是天道的本质。(中庸)。
4、庸,就是用。所以,中庸的理解,在过日子上,就是生活过得好,在具体做一件事情上,就是很好用,以此类推。
5、大环境我们理解后,就能明白,儒学的核心目的就是让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百姓稳定,实用性非常强,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见效果,那就叫中,中庸,中庸之道。
6、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7、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8、第一种常见误解就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就是除以就是匀一匀。这种见解也许很多时候看起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却远不是中庸的正确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机械的调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最恰当的。就像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间,而是根据秤盘里放多少东西灵活移动。
9、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久不变。中庸,就是叙述天下正直而不变的道理。所谓的,中,就是没有偏向的意思。而,诚,就是不虚伪的意思。两者是古代人们的行为|规范。中庸,就是阐述天下事物的一种高超的哲学概念。
10、致诚之道,行之不断,所谓天道,一言以蔽之,即是毫不虚伪。诚,是贯通时间、空间的根本原理。它能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源。唯有修得此至诚之道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性,如此才有助于天地造化,也唯有如此才能与天地并立。
11、 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12、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3、回到中庸二字,这本经典的核心是一个“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理解中庸的时候,一定避免把内涵局限在某一层面,要整体理解。
14、——儒家一直讲“天”。把道之体称为“天理”,这个天理在人出生后,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顺从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渐的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实现让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这里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教化天下人成为率性之真人、圣人,对照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浅层理解,是多么深刻的对照。
15、可见,一个中字,其实内涵真是无比丰富。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国家叫“中国”,河图洛书最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帝德叫“允执阙中”。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华德土而自豪和庆幸。
16、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7、天、性、道、中,天所赋予人的称为性,顺从,本性而活动的轨迹,即是那所谓的,道,将这个道提示出来,做为具体的规范,就是,教。
18、白刃可蹈也,俗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即使如此,中庸也是不可能的。除非舜那样的圣人。颜回只不过小打小闹,难得得到一善。
19、另一个层面,其实中也是讲身体的。比如孔子在《易传》中讲“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讲“命”的。孔子弟子们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讲了,只不过偷偷讲,秘密的讲。
20、第二种常见误解是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就是什么都避免做到极致。这也是有问题的。《中庸》里讲“时中”,所谓时,就是机。当时机需要,那就必须根据时机因势利导,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极”(《大学》)所谓“矫枉必过正”。就如同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那么电击也好,注射肾上腺素也好,这种非常时期的极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剧痛中的患者,吗啡也好,杜冷丁也好,这些也无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实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惊雷的时候,洪水的时候,地震的时候,这是天地用极端手段让自己恢复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风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杀,皆是自然之道。
21、《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
22、比如:有一伙人,生活在一起,大家都要吃饭,12个人,只有6个馒头,每个人半个馒头不够分,那怎么办?方案有很多种,但是符合礼的方式来分配,一定是对大家相对来说合理,而且还能让大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以未必是简单的平均分,每个人半个馒头,因为个人的饭量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类型不一样,甚至有些人还有可能有疾病,所以“礼”就告诉大家,分给每个人的馒头有可能有人分半个,有人分一个,但是多分的人一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出去再找吃的等等。所以就形成了团队的文化,部落的文化,有了“礼”支撑的部落,就越来越强大,就走到了今天,就是咱们的中华民族。
23、说说“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4、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25、从体用而言,“道”是“中”之体,“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讲的“道”和“德”,佛家讲的“真如”和“般若”的关系一样。
26、比如禅宗讲“参念头”,念头与念头之间,上一个念头刚消亡,下一个念头还没生出来的一瞬间,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时”,也叫“本来面目”。
27、儒家说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说众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来说去,名词不同,方法一样。
28、[典故出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 上一篇: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文案整理4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