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道德经里的经典句子【文案整理48句】
admin 2023-05-12 02:14:31 个性说说 ℃道德经里的经典句子
1、(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5、译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释义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6、为而不争,并非消极畏缩,恰恰相反,这是道家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体现的是专注于当下积极正确的做人做事,而对于一切结果,都会以一种豁达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不逃避也并不轻易放弃,实际上,我们只管做自己该做的事,其它的,万事随缘就好,这和佛家所谓“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相同的境界。如果自己没有做到位,争又有什么意义呢?争就可以得到吗?
7、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8、26)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2、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3、1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道德经里的经典句子)。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老子《道德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20、为而不争,就是安静提升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同时保持冷静和从容,不起争斗心,争辩心,争执心。不争,磁场就平静祥和,同时因为你做到位,客观事物自然有条不紊的运行,因为符合规律,结局自然圆满。
21、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2、回复数字 105 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5、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26、信言,善者,知者共同特点,就是诚实和本份。而美言,辩者,博者共同特点,就是虚伪和圆滑。两者之间相对立,又是可互为转化。
27、(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34、3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35、说明有“正能量”的人,内心不积,不留,不藏,不滞任何欲望。一切都回归在“于虚无之道”中,是一个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获的也就越多。
36、(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3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9、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0、(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41、解悟:不执着自我,所以才看得清楚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显了自己;不自我炫耀,反而能够成就自己;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42、译文: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4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4、解悟:顺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越是刻意追求的,往往就越坏事。你踮起脚来,想让自己高一点,却发现很快就站不稳了;你想走得快一点,迈大步走,却没想到没走多远,就已经走不动了。
45、第十章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4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7、(译文)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 上一篇:以坚持为话题的议论文【文案整理4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