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绝对是超越【文案整理96句】

admin 2023-05-13 01:53:52 个性说说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绝对是超越

1、(13)同上,第16段:“自由的深渊与时代的新秩序”,第195页以下。

2、如果你用语言提到某事物,这种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永远都存在。

3、对此,早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就已从上手的用具的生存论分析出发解释了对作为最普遍、最一般、最自然的存在者的“物”的设定是现代早期的认识模式,部分地完成了对“物”的现代形而上学发端的存在史考察。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将“存在的真”的源初性发生的现象学经验及其历史性命运作为理解存在之存在性的出发点,因而就无须再与传统本体论关于存在者之存在方式有任何瓜葛了。作为一般存在者的纯粹的“物”被视为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设定,于是,作为批判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设定的决然二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就在解构形而上学更大的“存在史”的视野中逐渐被消解了,海德格尔中晚期基本上不再使用“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了。

4、(15)Dion,在避难游历生涯中,柏拉图结交的一个很有才华和抱负的朋友,据传,他是西西里叙拉古(Syracuse)城邦的僭主狄奥尼修一世(DionysiusI)的内弟。

5、    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萌芽。然而亚里士多德终究以解释最具存在者特性的ousia,而使得这一区分被埋没。基督教的思辨神学家们将这一区分贯彻到底,甚至成为了论证上帝得以成立的唯一理由。上帝作为无限者乃是“存在的行动”(actuessendi),唯有它使得万物分有其存在。创造和“无中生有”成为专属于基督教世界观的概念。

6、年轻时,海德格尔是一个狂热的滑雪爱好者,滑技娴熟,甚至专门作过这方面的讲座。那些当年的弟子们永远不会忘记,海德格尔怎样先在弗赖堡大院讲解柏拉图,接着踏上雪橇,传授滑雪技巧。有时出点小小的意外,当然是无法避免的。有一次,海德格尔在做单橇转弯示范时,不慎跌倒在雪地上。这一跤大煞风景,几乎断送了他身为人师的表率作用。我们可以想象,雪地上的这一跤也许比哲学上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失误都更深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学生们呆呆地站着,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海德格尔自己也有点精神恍惚。但是,随后他还是一跃而起,恢复了常态。学生们也就平静下来了。

7、1933年,海德格尔加入纳粹d,并在同年5月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胡塞尔与其决裂。

8、就像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一样,这其实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题目,涉及到了记忆和时间。

9、巴门尼德认为,通过火、水等可见、可感的物质来解释世界,原本就是错误的。

10、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时常可以读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赞许。但是,在1948年,也就是在纳粹时期以后雅斯贝尔斯开始研究海德格尔时,他在划了一条破折号之后,附加了两句话。于是,在此我们读到:“在同时代人当中,令人激动的思想家——没有什么是可资利用的。”在此,雅斯贝尔斯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们不知道他们与谁有关系。”尽管雅斯贝尔斯会把海德格尔对“虚无”(Nichts)的基本态度当作他的主要著作的最真诚的和最真实的东西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海德格尔是从某种深刻的边缘体验中获得这一基本态度的。但是,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在他那里一定弄错了另一个本质性的东西,即“从大全中,恰恰借助虚无之可能性的清晰表达反复地与存在照面”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依然不清楚,所信奉的东西和所爱的东西是什么。(24)信(Glaube)与爱(Liebe):在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哲学》里,乃是他在那里称作“被充满的绝对意识”的首要样式。(25)所以,雅斯贝尔斯会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为什么存在与神性不是统一的。(26)而且,在此意义上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不仅是无神的,也是无交往的,因而是无世界的。(27)是的,雅斯贝尔斯一直追问到这种地步:“海德格尔在真理的尺度下,抛弃了哲学思维活动。”(28)因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那种思维是“让存在的真理显现出来”,然而,这一思维总是“仅仅发生在主观—客观—分裂之中。”在这方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这种二者择一也许是某种神秘经验,因此他认为,这种经验“本身不再是区别、语言、传达等意义上的思维,尽管[源自这种经验]也罢……但是,这种经验是孤寂的,[不过],它重新在主观—客观—分裂中讲话了。”(29)

11、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发现了作为意志到意志的意志,因而发现了作为权力意志的意志……在海德格尔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看出,这一[意志的]本质与思维相对立,并对其产生毁灭性的作用。⑩

12、     而“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SeiendesalsSeiendes,ὄνᾗὄν)则是指“使得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者的东西”,也即“存在者性”(Seiendheit),它部分地当然等同于“存在”(Sein),但仔细区分来说,“存在者性”是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者的揭蔽方式,而其中最突出的一种就是“ousia”(实体)。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活动于ὄνᾗὄν的领域中。形而上学的表象就是把存在者表象为存在者。以这种方式,形而上学总是把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表象出来,把存在者之存在者性(Seiendheit)即ὄν之οὐσία表象出来。但是,形而上学是以双重方式来表象存在者的存在者性的:一方面是在其最普遍的特性意义上来表象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ὀνκαθόλου,κοινόν);而另一方面也在最高的、因而是神性的存在者意义上来表象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ὀνκαθόλου,ἀκότατον,θεῖον)。”(GA9,378)

13、    海德格尔的“存在”也是行动,它许诺存在者存在,它保证存在者的存在。但是,海德格尔清除了奠基于范畴的种属框架下的最高存在者概念,而代之以生存论的实际生活经验中的存在者概念。神依然无处不在,因为创造无处不在,作诗无处不在,让人崇敬莫名的令人震怖之物无处不在。每个存在者都是神性不已。

14、其次,存在。是的,绝对是的。除了如下之外,在我看来,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概括最重要的就是他要求——尽管他很少写到它,因为这不太行得通——不能将存在看成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而这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及物动词。我得说的是,有些东西我不可能轻易撼动。我们要去解释“是,那就是,即是”——“那不是,但可以存在”?这就是《什么是哲学?》的一个部分,在那本书里,他说在聚会一起阅读的意义上,我们回叙可以尝试类似于阅读(Lesen)的东西。存在=在一起,阅读。在《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以及最近的《黑色笔记本》中,他也说道,存在需要(braucht)存在者。需要(Bracuhen)意思是使用和需要。在《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中他评论了需要的形式,他自己说是翻译自古希腊语的chreôn,他也用过拉丁语frui,fruor来翻译,他将其视为奥古斯特那里与需要等同的东西。他说道:“存在享受着存在物”。所以,我们又回到了快感问题。享受某物——是否是严格地及物动词?我们说,可以用及物形式:“存在享受着存在物”。我并不太确定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15、这意味着他所回到的存在问题,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并不纯粹(或不完全是)认识论或哲学概念问题。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问题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的神秘构成之类的问题。现在,我必须要承认阿多诺批判过的“海德格尔的黑话”对我的影响极大。我认为这十分正确,也十分必要,即必须让存在之所为存在的问题重新在哲学思考的层面上浮现出来。即便我的方法在这里非常不同于你的方法(我的方法很粗陋,就是反历史的数学),我会说,海德格尔恢复存在问题,让其成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姿态。

16、当然,仅仅从胡塞尔掀起的20世纪之初的现象学革命中接过全新的方法还是不够的,海德格尔还必须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加以改造才能将它用于存在问题。胡塞尔的现象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内在意识的存在”与“超越的存在”的区分以及内在意识经验的优先性之上的。海德格尔以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的现象学”批判了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内在意识现象学,彻底翻转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向,将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与生存论的方法论。

17、     (注:图片有识别错误,scMechthin应为schlechthin)

18、世人有不屑者,讥其浅陋;有不服者,病其狂妄。然不见有正面抗衡者,何也?以己之浅见,尚不能自圆其说,怯也;以学院派自居者,于官方尚能谋得一粥一饭,若弃其职位,独立为学,成一家之言,难也。于是,见东岳先生崇论宏议而贬斥之。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世界不但需要劳心者也缺不得劳力者,像高楼难道不是普通人修建的吗?你能说他们没有价值?粮食,蔬果也是普通人种的,你能说没有价值?只不过价值有大小而已,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是小,但千万个普通人的价值就大了,况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对集体似乎价值不大,但是他于他的家庭而言,价值就特别大了!

20、因此,历代哲学家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问题,自然更不会深究它。

21、南:我的回答非常果断:是的。因为我认为存在和意义,或者无关性和意义之间的差别,首先就是存在与存在物之间的差别,即存在内部的差别。在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及物)动词,而不是名词那里,在德里达的带字母a的延异那里,在阿多诺的“无存在物的存在”那里,以及在巴迪欧的多元的“任意事物”那里,我发现了这种差别——这种差别本身就是当代的结果。当代也就是既与自己同构(isomorphique),与自己同时(isochronique),这是一个相对于它的过去和未来,在私下里引导自己的时间,它并没有一个唾手可及的永恒,这就是在狭窄山谷里前行的时间。

22、对于人类来说,问题不是关涉想像中的存在命运和被动的命运体验,而是关涉他们做什么,与他人做什么,他人可以做什么……每一个认真思考过或者有魔力地思考过的思维都在倾听中[起作用]……并在全体的事物进程方面遭受某种严酷的命运,但是,命运如此严酷,以至于这种命运成为我们思维的本质契机,我们的责任本身具有经受考验的哲学,我们借助于此效劳魔鬼和上帝……(35)

23、不过,自柏拉图以后,还原论便占据了绝对优势,形成了西方社会、文化、科学的核心,延续至今。

24、沃:最后,我们要谈谈一个非常微妙的名字:海德格尔。对你而言,巴迪欧先生,海德格尔是纳粹,但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或许你会同意这个看法,南希先生,是吗?不过,我们是否以将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与他的哲学分开?我们该如何对待海德格尔?更进一步,谈个相关的问题:是否可以设想一种法西斯主义的哲学?让某种民族或种族具有优先地位(即便这些观点包含在他对存在及其表象的概括中),这是否不仅会败坏思想,以及从根本上来引导思考?最后,海德格尔是否命名了法德哲学关系中的一个替代关系——即不停地替代自身的替代?

25、海德格尔或许继承的就是这个思想,他将世界分为存在者与存在。

26、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MaxNiemeyer)的压力。

27、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28、    我们只能互相问候,因为我们本就已经是被问候者了。谁在之前问候过我们?谁通过第一声的问候系下关联?这声问候在哪里有其处所?或者它并不需要,因为它本身就是创建处所者?如果一切出声的发出声音者,那最开端的词语就是问候,会是如何?

29、   (朱按)《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说:“人是τὸδεινότατον,dasunheimlichstedesunheimlichen.”(GA40,158) 荷尔德林把δεινόν翻译成dasUngeheure和dasGewaltige,海德格尔新添了一种译法,dasUnheimliche.(参见GA53)但他在这里也并没放弃荷尔德林给出的解读,他认为dasFurchbare(令人恐惧的东西)和dasGewaltige(充满暴力的东西)是δεινόν的双重含义。而这里的dasunheimlichstedesunheimlichen我们可以翻译成“无家者中最无家者”、“出离者中最出离者”。

30、作为独立学者的王东岳先生,脱离“正统”意识形态的羁绊,纵横于“学院派”与民间,独与先哲对话,深耕睿思几十年,境界之高迈,视角之独特,哲思之深邃,可谓独辟蹊径,碾压群伦,其所言者,无不惊世骇俗,其所涉者,无不广博深远,其义深,其旨宏,其论也精。

31、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32、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家中,最早通过思想和语言进行哲学推断的一位,让我们来看看他如何得出上面这个推论。

33、海德格尔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最初学的是神学,后来慢慢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34、坤鹏论认为,海德格尔受到现象学很大影响,胡塞尔的思想是其哲学思考的重要源点之说他是现象学派也没错。

35、可以说,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思想“转折”(dieKehre)的实质就是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的意义”的主题与“此在的解释学”,转向《献给哲学的论稿》之后的“存在的真”的源初性发生事件及其“存在史”的命运的主题。当海德格尔将其“存在问题”从“此在分析”所揭示的“存在的意义”的层面推进到“存在的真”的源初性发生事件及其“存在史”命运的层面时,“存在的真”的发生现象学或“存在史”的主题就全面取代了他早期的“存在论差异”的基本思路;作为最一般的存在者的“物”的种种存在论设定以及传统关于存在者之存在性的形而上学,都将被视为对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存在的无蔽之发生的源初经验的遗忘而被彻底解构。于是,海德格尔早期的“存在论差异”思想就逐渐消失在其晚期的“存在史”思想之中,而“存在论差异”这一术语也被不带定语的“差异”(derUnterschied)或“争执”(derStreit)或“分解”(derAustrag)之类的概念所取代了,比如在《献给哲学的论稿》第266节“存在与存在论差异以及区分”以及《同一与差异》之中。

36、“存在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绝对先行的概念,而不是刚刚被设定的概念,因为海德格尔展示一个存在者并称之为此在,这个此在据说同时又不仅仅是存在者,还是这个存在者的纯粹条件,但又不损失个体化过程(Individuation)中的什么东西,如肥胖、身体性等。……包裹在主体同一性中的社会关系,被去社会化为自在(Ansich)。绝无可能再信赖任何固定财产的个人,在其最极端的抽象性上紧紧攫住自身,就像攫住最后仅存的、其臆想为不可失去的东西。形而上学结束于这种悲惨的安慰之中:人们还继续存在,继续是他们之所是。因为人们根本就不再是他们之所是了,在社会的意义上不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也不曾是,所以他们就用自身等同性的空洞残余来补偿自身,以作为存在和意义的醒目标志。”

37、阿伦特附加说,人们对她的海德格尔的报告沉默无语:“在其他情况下,我通常听到热烈的反应,可是反应微乎其微,而且[事情]依然悬而未决。”④为了怂恿做出可能的决断,她在报告出版时,添加了涉及纳粹时代德国大学教师的一段长长的脚注,在这方面,与海德格尔部分相比,其他次要部分都被修剪了。但是,作为她想望的反应,她确实当众羞辱了海德格尔一顿。一方面,她指控海德格尔为了一个犹太女人而做出不体面的决定,短暂地为纳粹政权效劳。另一方面,她的报告作为一种缓和姿态,对海德格尔的“尝试”(Versuchung)⑤予以轻描淡写,对其“短暂而忙碌的十个月”⑥表示敬意。由于此,这种缓和态度本身是可以感受到的,因为她出身于一个犹太女人。

38、他的弟子芝诺进一步发展了老师的思想,并提出了著名的阿喀琉斯追龟的悖论(参看《熵这只时间之矢要将宇宙带向死寂?》)。

39、不是海德格尔……而是[他的]思想决定性地参与决定了世纪的精神风貌……这种思想具有某种独一无鞭辟入里的质,而人们想要从语言上把握和证实这种质,因为“思考”就位于动词的及物使用中。海德格尔从不思考“关于”某物,他只思考某物。在完完全全非沉思的活动中,他深入钻研到事物的深度,但是并非为了发现……某种终极的……根据,而是为了停留在事物的深度上,树立“路标”。⑦

40、对此,我们有可能了解到由萨尼尔(20)仔细鉴定出版的雅斯贝尔斯关于海德格尔的笔记。早在1928年,也就是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一年后雅斯贝尔斯就注意到,他的时间概念有别于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的超负荷”,他的[雅斯贝尔斯]时间概念是“用历史性与历史”来协调的。(21)对此,两年后他写道:“归根结底,海德格尔完全非历史地在某种实在的平面上[想像]所有过去的哲学”,并且,“尽管在此他的时间性是无时间性地[想像的]”。(22)

41、按照海德格尔的这种看法,最核心的一点是:虚无并不是由人们自己引起的,而是虚无袭击战胜了人,就像人会感到恐俱,但不会自己使自己陷入恐惧之中一样。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来说,就是虚无本身是主动的、积极的。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虚无使得变得虚无。”尽管如此,我们又不能把虚无想象为一个超验的主体。虚无是一个过程。它不是别的,只是使得人生变得虚无的这样一个状态。

42、   1) 从“最普遍者”的意义上,是“理念”

43、坤鹏论在之前在关于意识的系列文章中讲过,西方哲学一直存在着还原论和活力论之争。

44、巴门尼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哲学、神学、心理学等领域公用的基本概念——实体。

45、因此,老子的思想是这个世界最伟大最具生命活力的智慧源泉,就像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除了老子之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获得如此高度评价的思想家、哲学家,寥寥无几。

46、另外,虽然海德格尔的思想很伟大,但是,他比较自私自利,工于心计,人品实难恭维。

47、显而易见,这种对人生的理解恰恰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在这段时间内,所有传统的思想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时代处于难于自拔的危机之中。时代要求哲学对人生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时代在寻找着一种新的精神出路。海德格尔一夜成名,成了那个时代哲学运动的先锋,也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四面八方,弟子与崇拜者蜂拥而至。

48、王东岳先生的绝世而独立可能是一种现象,一种庄子所云“独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洒脱与自信,一种脱离世俗束缚,勇辟蹊径,直面对话先贤的勇气与担当。

49、     -王庆节老师指出,《形而上学导论》中对Seiendstes有明确说明。

50、不仅在国内,在国外,老子以及庄子的思想更是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起,被誉为“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甚至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焚毁所有的书籍。”

51、伊壁鸠鲁说:“诸神就在那里,他们不关心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但不是这样,并非是存在不关心我们周遭发生的一切,因为存在不是什么人,它既不会关心,也不会不关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的意义的无关性——因为它或许就是一个我们这里讨论的动词,因为你理解的“意义”就是“带有最终意指关系的意义”——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发生。我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它,我所理解的“意义”仅仅就是发生了某些事情,它们彼此相关联。从海德格尔那里,我还获得了其他的东西。当海德格尔说世界就是产生意义(Bedeutsamkeit)的总体(马尔蒂瑙(Martineau)将其翻译为法语的significabilité),那么这是一种才能,即获取意义(bedeuten)的能力,而不是预先给定的意义(Bedeutung)。世界就是产生意义的总体,这意味着一个不能在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的总体,而是所有事物会发生,也能够发生的整体,它不停地指向自身的不可能性,即外在于可能性计算框架之外的不可能性。我称之为意义,但我并不一定要用这个词。尽管我认为,里面有一个差别(écart),无论我们称之为意义还是无关性。

52、比如:你提到庄子,如果你没有瞎编乱造,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庄子,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

53、但是,如果一个人孤陋寡闻不知道庄子,庄子就不存在了吗?

54、海德格尔这种不研究个别事物的性质,而是思考某物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问,被称为存在论。

55、总之,当我们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或“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的真”时,“存在论差异”首先通过生存论的“此在的解释学”在一定程度上被独特地显示出来,最终将通过作为存在现象自我显现的方法论的“存在的现象学”被一般地、更为根本地显示出来。

56、反对者认为,他的文章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57、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的基本原理就是区分了本体论的差异,即区分了“存在与理念”、“存在与实体”、“存在与本质”,并在一系列的本体论差异之上建立起整个本体论体系。然而,传统本体论的朴素实在论立场和方法没有充分考察“存在与现象”、“存在与时间”、“此在与存在”之间的紧密关系,无法确保明确地区分“存在的二重性”即“存在与存在性”,因而用“实体”与“本质”等范畴(海德格尔将它们解释为“在场”)来把握“存在性”。传统的本体论的这种“本质主义”或“在场中心主义”必然要将存在者整体的“宇宙论的世界”以及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最高的存在者的神/上帝”作为理解存在之存在性的原因、根据和逻辑(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机制),而不是就存在之存在性的自行显现(尤其是理解存在性得以显现的“无蔽与遮蔽”的二重性)去理解它。整个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神学”的形而上学机制,尽管一直以各种形式区分本体论差异,但总是以光、形式、可见性、制作性、对象化、活生生在场等范畴去把握和规定存在之存在性,实际上遗忘了“存在之存在性”,也就是“存在的真之为无蔽”的本义。于是,“存在”成了一个教条而不是有待追问的问题。

58、    被问候就是照澈。谁被照澈,就能够认识其本质以及在这本质中才能认识自己。

59、我觉得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价值的,只是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而己!像科学家,政治家他们对国家,对集体的贡献大,那么价值就高一些而己,普通人也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怎么会没有价值呢?

60、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现象学地揭示存在现象的“存在论差异”的呢?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首先是在“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层面上通过“此在的超越性”被揭示出来的,而“此在的超越性”又体现在“此在的世界性”与“此在的时间性”之中。“此在的世界性”,即此在生存于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此在的时间性”,即此在的生存性自行绽出境域(Ekstatisch-Horizontalen)。因此,“存在论差异”是以“此在世界性与时间性”的解释学显示出来的。首先,它通过此在(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生存性存在”与非此在之物(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者)的“范畴性存在”之分显示出来(第12节,第40节,第63节),这是生存论与范畴之间的差异。其次,它又通过“上手”的用具所牵连起来的关系意义的整体以及生存性的境域的不在场性与“现成在手”之物的在场性之分显示出来,这是此在的世界性与现成物之间的差异。第它也在此在这种独特的存在者身上通过此在的“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之分显示出来,这是此在的存在论差异。第它也通过此在的本真的、有限性的、绽出性的时间性与非此在之物的通俗的世界时间之分显示出来,这是此在的时间性与世界时间之间的差异。第它也通过“存在的敞开性”(ErschlossenheitdesSeins)与“存在者的被揭示性”(EntdecktheitdesSeienden)之分显示出来(第2节,第44节,第83节)。最后这一点更为重要,但在《存在与时间》中却并没有被加以重点论述,它直接通向《存在与时间》之后的《献给哲学的论稿》的思想转向。

61、    - 朱清华老师指出,Seiendstes指理念,在GA34和GA36/37中海德格尔已经系统地在用了。

62、(王老师自注:dasungeheimliche和dasungeheimlichste为dasUnheimliche和dasUnheimlichste之手误)

63、在这份报告中,海德格尔得到了理应得到的承认,但是在庆典报告框架里,用某种具有讽刺性意味的笔迹形式表达了这种联系。

64、一直以来,哲学家们都在思考存在者,比如:世界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

65、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存在”就意味着“被制作”,简而言之,“存在=被制作的存在”。

66、    在《物》中,海德格尔说:“今天,一切在场者都同样地近,又同样地远。无间距的东西占了上风。但是,所有对距离的缩短和消除都没有带来任何切近。什么是切近(dieNähe)呢?为了发现切近的本质,我们已经思索过切近的壶。我们已经寻找过切近之本质,并且已经发现了作为物的壶的本质。而在这种发现中,我们同时也体察到切近之本质。物物化(DasDingdingt)。物化之际,物居留大地和天空,诸神和终有一死者;居留之际,物使在它们的疏远中的四方相互趋近,这一带近即是近化(dasNähern)。近化乃切近的本质。切近使疏远近化,并且是作为疏远来近化。切近保持疏远。在保持疏远之际,切近在其近化中成其本质。如此这般近化之际,切近遮蔽自身并且按其方式保持为最切近者。”(GA7,179)  

67、西方人说本体,中国人也有这个概念,但是中国人更多的时候会说为道。道,本来存在着,中华文化的各大体系,皆以究竟之道而建,吾人体道就能究道合道契入道要,与道相合了就能揭开中华文化的奥妙之门。这种体道悟道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太极拳,这司空惯见,其实这是基于道而创立的拳法,修习这可以悟道。儒家的方法在生活中行仁义礼智信就能悟道。道教的金丹大道,更是能够悟道。中国的禅宗提撕向上一路明心见性智慧微妙岂非道乎?少林武功,是曹洞宗心法与世间武术的圆融结合,照真达俗,亦是人道妙法。举一个历史人物王阳明为例,王阳明悟道的方法来源于哪里?他至少有儒家、中医、佛法、武功这些基础,换句话说,他尝试了很多方法,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所以才能龙场悟道之境,亦有了悟道之后的大用。

68、④这时就体现出他身上最珍贵的专注品质来,永不放弃,向死而生的精神才是超越任何资质的成功真谛。

69、   在前面的讨论中,还包含一个让人困惑的理解难题,什么叫做“最存在者(dasSeiendste)的切近”?

70、     感谢就是以保存作为开端的问候的方式而被问候了。

71、南:但你在这样说的时候,忘记了德里达,他将存在问题看成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问题,并命名为“延异”(différance),他用字母a取代了之前的字母e——存在的延异,或者不断与自身相异的存在。现在人们写了很多关于“延异”的文章,他们会贬低这个词,他们不断研究这个词,希望将这个词理解为某种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断延搁,仿佛德里达说的是“明天有免费啤酒”,“明天自由思考”,或者“明天自由享乐”一样。但我认为,通过带有字母a的延异(当然,这也是某种书写的东西),德里达想要从阿多诺的陈述中得出某种结论,即“若无存在物,即无存在”。当然,现在并没有无存在者的存在,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忠实于海德格尔的陈述,它贯穿了时间和多。

72、    接近是亲熟。亲熟的条件是此-在的在-此。人作为此在是绽出的生存。世界性在此在绽出生存中打开。准确而言,世界打开自身,世界世界着。亲熟的触手可及性(Zuhandenheit)抵抗现成在手的(vorhanden)陌生。因为属于亲熟的那种接触是不带前提的接触,是先于理论的实践,是好奇,是展示。能够有这种接触的存在者,是此在。石头无世界,动物贫乏于世界,而人是塑造着世界(weltbildend)。人作为此在而在此之游戏空间中,此在充盈于时间性的世界视域中。世界向此在敞开,此在本身也就是敞开。这敞开是此在的超越。

73、(12)参见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第二卷,纽约/伦敦1978年,第15节:“海德格尔的不愿意的意欲(Will-not-to-will)”,第172页以下。

74、(35)卡尔·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汉斯·萨尼尔编,慕尼黑/苏黎世1978年,第99页。

75、意思是说,人只有把自己置于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能够彻底地激发自身的潜力,最后获得重生。

76、事实上,阿多诺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评性关注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在被视为其思想萌芽的就职演说“哲学的现实性”中,阿多诺就着重反思了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阿多诺认为,“存在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最不彻底的问题”,因为它“与空洞的形式原则没有什么不同”,而对“存在”追问的前提则在于“思维绝对适应于存在并与之关联”。(见王凤才译“哲学的现实性”,《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这种与“存在”绝对适应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在日后《本真性的行话》一书中,便成为了“本真性的行话”。

77、巴:我所能说的就是思考的工作,对于存在、意义和无关性之间,概念合理性及其历史直观之间的差别,与人们对存在之所为存在的理解的关系,就是德国思想和法国思想之间的保持了一定差距,有彼此共谋和相互友爱的矛盾的特征。我们见证了如下事实:在法国迷恋了德国思想之后(最典型的就是萨特和德里达),法国结构主义与德国解释学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现在可以期望出现的是一种新的思考形式,我认为这种思考形式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如何在本体论基础上重构一种肯定的辩证法,而这种本体论也承认存在的无关性?是的,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的问题。

78、存在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海德格尔从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出发进一步解释了这一观点。首先,在大部分情况下,人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周围世界,他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普遍的人,受到普遍的制约。尽管如此,人的任务却是:将自己从这种复杂的缠绕中解脱出来,真正地成为自我。当人处于某种基本的心理状态时,他就会感觉到这一点。这种基本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看到,他自己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并且促使他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清醒过来,抛弃幻想。继承克尔凯廓尔的衣钵,海德格尔认为恐惧首先是这种基本的心理状态之一。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不会被所有的现实所迷惑。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必然看到死亡是无法抗拒的。世界也许是完全的虚无。在恐惧中,所有暂时的生活支柱就会失去支撑的力量。表面的掩饰将被揭开,人会觉得自己“被投入了死亡的怀抱’,,被“束缚在虚无之中”。这时,良心就会呼喊,要求人摆脱存在的这种可怕性,将他从平庸的日常生活的束缚中,从非自我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使人赤裸裸地面对终于成为自我的可能。而这种可能,要靠人的自由决定和自我选择才能得以实现。在“准备死亡的决心中”,在准备承受“无聊的存在”时,人才会发现和成为自我。他决定不再服从于陌生的、外在的法则,而要从自我出发,从最切身的利益出发而生存。这样,人才能真正地成为自我。

79、此在是什么? 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提问方式,此在是什么?海德格尔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在陈嘉映和王庆节所译的《存在与时间》中第9页中开始提到此在:“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80、    “准确而言:存在根本上不可解释——无论哪种方向而来的解释——也就是说,不能作为原因之后果来推导!为什么不能?因为不是存在者。但侟在之本质现身不是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最存在者!然而也恰恰是这存在者,只是这存在所‘是’的东西。存在本质现身地作为此-在—起源—(Ereignis)—‘本质’。存在不是从存在者而来可以解释的——而是作为最存在者跃出,以及如此成其本质的!”(GA82,104)

81、并不是作为滑雪教练,而是作为哲学家,海德格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讲话没有一点激昂之情,也不讲究修辞。没有多余的词句,声音嘶哑,发音吃力,喉音很重。强调每一个单词,但句子常常不完整。尽管如此,他自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他举办讲座或演说时,大学里的所有教室都显得太小。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是思维的艰难与紧张。他紧扣主题,但从不回避任何提问,对草率的答案不屑一顾。早在弗赖堡当讲师时就是这样,后来成了马堡和弗赖堡的哲学教授也同样如此。特别是早期,他对自己的学生特别关心。到了今天,这些当年的学生们已经登上了相当一部分哲学教授的席位。他们肯定还记得在海德格尔家里的一些聚会: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打着灯笼在花园里跳来蹦去唱民歌,当然也少不了严肃认真的讨论。

82、阿多诺认为,“在这种行话中,那些有血有肉的、非隐喻的东西的香味,都悄然地被精神化了”。质而言之,本应反思并超越人类生存困境的存在哲学,只不过是一种“故意地将它的日常生活神圣化”的本真性行话。它所蕴含的“更多”,不过是一种与现实生存状况别无二致的空洞幻想。

83、但与其他类型的存在不一样,人的存在之特别之处在于,只有通过人,世界才开始被打开,被观察,被认识,被感知。没有人的参与,世界只能停留在混沌状态。通过人“参与到整个存在之中”,整个存在才被“显示”出来。海德格尔称此为人类存在的“超验性”。这个概念并不是说,人把自己与某种超验的事物或者某个超验的世界联系起来。在海德格尔的语言习惯中,“超验性”的意思是:着眼于存在,人本身已经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存在。人的存在同时构成了所有理解、感觉及认识的标尺。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这个词也是同样的意思。他经常把这个词写成Ex-sistenz,给中间加了一个分节号。意思是说,生存并不意味着人的赤裸裸的生存,就像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那样简单存在着。确切地说,人才是真正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就是真正地从自身向外延伸,即超越已经理解到的其他生存方式。

84、这样的思考为探究“存在本身对人类来说是什么”的存在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85、然而,我们想要提出实质性的问题:“在自身祖传的居住地上”,海德格尔是以什么样的结果“把这种经历[定居于]自身的思维中的呢”?对此,阿伦特在报告中认为:

86、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译本《本真性的行话》(译者:谢永康;2021年8月)书封。

87、新来的人,因为大多数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所以只知道西方的科学才能获得知识,就是不知道,中国的古老智慧也能获得:人的本体的奥妙。中国的智慧中对于本体的了解,广大的存在于各个领域。

88、现在,我坚持认为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原本的“真实-真实”——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迫切需要,也是最终的哲学激情(在某种意义上,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让我们激发了这种哲学激情)。真实就是存在与/或意义,如同它们二者的区分一样。有一种打着“新实在论”,“思辨实在论”、或“物导向的哲学”旗号讨论“真实”,这证明了的当代主流十分热衷于谈论“真实”——这个问题在法德结合的问题之外。如今,这场运动认为哲学已经被封闭在主体性之内,认为所有其他一切都与主体性相关联。但这是非常幼稚的假设。思考从来步涉及到一个与“对象”保持单边关系的“主体”——即便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也是如此。通过在世存在,通过被抛入世界(世界既不是给定的,也没有得到任何保障,不过世界绝对存在),一切事物已经开始,并反复重新开始。

89、第人类的发展史一次次证明,人们在历史中唯一能够学到的经验就是这些自以为是的智慧人什么都没有学到(好像是某人说的)!我觉得王老师说的人们天天搞科学,天天向上,事实上的所谓的物质进步和精神的颓废,得失心自知!

90、因为时代的因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用西方的知识型文化来打量中国的传统智慧文化,这无疑是削足适履的研究,这样就无法显现中华智慧的奥妙,更为极端的做法就是,就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落后的,不科学,反科学的,所以,要打倒、扫荡、舍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应该用体道的方法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奥秘,这样我们就开启了本有的智慧,这样我们再来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就能对西方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我不是机械刻板的搬运、山寨,这就会中华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就能进行融合的平行性的存在,我们也就会学到西方的长处,也能避免其短处,这终将造成一个伟大的时代:既有别于古老的传统形式存在,也与西方文化的现在有质的差别,这是一个创新型的中华未来文明的存在。以这中医,有文献表明中医,它是流传于宇宙中的超级医学,这是究竟的人与宇宙之道而建立的超级医学大系统,以现代西方的科学,他还无法真正了解中的奥妙。相反的就是,终于他能够启礻现代的西方科学,比如说中医他能够利用人本身来运化万物的能量,天地的能量,宇宙中遥远的星系各种能量,西方的科学,在近代它已经能够运用各种能量,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直接运用人本身的运化能量,天地宇宙万物,有各种微妙的能量,西方的文化,他能够直接来运用医学的创设吗?到目前为止,西人还只能引用一些放射性元素,对人进行简单的治疗,这种治疗有很大的副作用,这种治疗,它需要找另外造仪器,这与中医的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医的方法,它不但能治病,还能进行养生,进行人本身的进化,中医的方法他的观念教育,还能对人类进行宇宙意识的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人数千年的通识教育。

91、巴:绝对是的,非常糟糕,对我们来说,尤其对你的快感来说。

92、罗素认为:“巴门尼德混淆了回想与回想之物、提及和提及之物的概念。我们现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回想的对象则不是现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脑中对过去的事物进行重读,而过去的事物依旧在过去,并没有随着重读而来到现在。”

9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在变化的同时保持着同样的形态)。

94、1933年在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已经出现了实际的,但也许不是有意的破裂,而《论真理》一书正是根据这一历史背景拟定的。但是,任何个别段落都看不出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即从中看不出“偶尔想到海德格尔”。在这部著作的主要部分的开头,雅斯贝尔斯简要讨论了历史的“尝试,真理意义的规定”从中,有两处可以记起海德格尔的地方:真理作为无蔽(aletheia),真理作为存在。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雅斯贝尔斯都是从大全论视角(periechontologishe)(19)看待有关真理的意义,即一方面,有关意义被分化成真实存有(Wahrsein)的样式;另一方面,任何真理的意义都不能还原为另一种意义,即每一种意义都以自身的样式拥有某种真实存有的意义。因为对雅斯贝尔斯来说,如同存在一样,真理显现为超验的“一者”(Eine),而这个一者并不能为人的思维所理解,而只能为人的思维所统摄。只要这样的段落确认为是对海德格尔的思索,那么这种思索就只能看作某种争论性的思索。不仅如此,关于“无蔽”的讨论和其他历史的真理概念导致强有力的大全论的解释,即导致时间乃至历史时间性中有思维的人的真理可能性,因此可以说,大全论阶段,即雅斯贝尔斯存在之思的第二阶段可视为与海德格尔的尖锐争论。

95、然而,这两种姿态都搞错或者弄错了,因为这份报告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鉴于既定的动机,这份报告本质上并非任何一种敬意,而是在世纪哲学家当中,对海德格尔首要地位的某种承认。这种承认的核心内容如下: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