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文案整理52句】
admin 2023-05-13 01:55:21 个性说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孔子提倡广泛地学习知识,更要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是近期奋斗目标。
3、孟子强调道德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他认为作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谓“尚志”?他进而释之,“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无 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教导学生要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4、(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5):104-10 (3)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01):50-
5、每名学生的基础、习惯、性格和天赋各不相同,根据这些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可能的促进学生进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正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有了根本的保障,最典型的一个例
8、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这些治理国家的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安排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9、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是有差距的。现在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有足够的先天优势的人才能被培养成高端人才。这就好比一个直身高只有八十厘米的人,无论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现在的美国主流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划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模式,孩子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
10、 孔子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适当的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才能,不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无论是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人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即使是像子路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接受教育.
11、《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12、“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3、《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14、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5、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16、子路过猛,就要求他差不多就算了,过了就会惹祸
17、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主张要让学生们尽可能多的去独立自主地、积极地思考和自学,不到关键的时候,不要随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更不要随意地去做过多的讲解。
18、“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19、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21、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22、《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3、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一个人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说,充足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育教化是洽国发展的三大条件,而教育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4、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5、 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状,来决定教什么。不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东西。这一点,与儒学宗教化以后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26、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27、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8、教育对象,即什么人可以和应该接受教育。孔子既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在教育对象上,他自然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类”即类别,汉代马融注:“言人之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事实上,确实如此。孔子的众多学生来自各个国家,甚至有来自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公孙龙、秦商等人,且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
29、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30、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31、《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2、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33、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34、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公平。
35、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36、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37、针对一件事是否应立即行动,不同学生询问,孔子作出了不同回答,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子路)胆大冒失,所以要约束他。孔子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后,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38、而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爱人”,即是承认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权利,“爱人”是超出等级、阶级和家族的界限的,强调对一般人民的重视。“立人”,孔子把爱人推及到修身养性,认为“恭、宽、信、敏、惠”则是立人的宗旨。“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或者说爱人。自己的满足首先要施与别人,要“博施与民而能济众”。
39、那天才是否需要后天学习呢?是否需要老师的指引与教导呢?相信很多人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给出了他的答案,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这句话是在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学来的。”
40、孔子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普通学生,只要学一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不要教他们与他们的智力水平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41、在孔子一生教学授徒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42、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4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4、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45、不许学生沉溺游戏,自己首先不能带头打游戏。
46、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一个人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47、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8、 家长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最好能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最好经常去教育咨询机构,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本状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这样做,不仅成功率高,而且成本更低。
49、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
50、上一节中我们讲到了子贡、子贱以及公冶长,这三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班里的尖子生,一般这样的学生在遇到良师之前就已经是读书的好苗子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把他们这样的学生叫做“天才”。
51、但是,“不公平”,“歧视差生”等舆论压力纷至沓来,为求稳定,不能办快慢班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名确要求。
- 上一篇:青春的诗青春励志短诗【文案整理1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