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文案整理52句】

admin 2023-05-13 01:56:05 个性说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1、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

2、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很多辅导机构都在无限制的讲解知识点和灌输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一种十分致命的错误行为。比如,很多辅导班的教学方式与学校一模一样,都是以知识的反复讲解和反复考试为主。这样,孩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地思考问题,智能匆匆背会固定的解题套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患上习得性思维障碍和习得性失能症。就是表现为越来越傻,尤其是到了高中,整天紧张兮兮的,只会用套路解题,不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旦遇到陌生题型,脑子里就一片空白。这就是过多讲解造成的恶果。

3、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时机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鸭式”“满堂灌”。

4、孔子提倡广泛地学习知识,更要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思考,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道德养成,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l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8、不管你是谁,只要有干肉拜师,我都会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诲他。

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0、l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11、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2、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谓的“胄子”“国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他实行“有教无类”的证明。孔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文武兼备。重视各门课程开设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的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要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授人以渔,才能举一反三。

14、教育主体: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并以此谋生的人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15、详见拙著《论语译释》(43万字)中的附录。

16、l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17、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8、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9、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l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1、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是有差距的。现在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有足够的先天优势的人才能被培养成高端人才。这就好比一个直身高只有八十厘米的人,无论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现在的美国主流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划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模式,孩子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

22、一个人交往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3、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4、l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25、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6、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27、l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平民学校也是由他建立的。

30、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31、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

32、好的老师,都懂得教学相长,好的老师一般都是饱学之士。

3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4、l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35、l             (《卫灵公》)

3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

37、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使他首开系统教育先河,而且成为千秋景仰的“万世师表”。

38、真正好学的人,不会在意饮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谨慎说话,有错误就尽快改正。

39、l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40、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41、其次,孔子认为学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倡“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等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举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善于演绎和推理。孔子“以思促学”“学思并重”的思想,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2、l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4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4、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孔子有些不合时宜的话,就否定孔子很多有益的教诲。

45、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论语·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一个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父兄的意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也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些因材施教的典例,今天对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有教益和启迪。

46、l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47、现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程度还不够。

48、l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49、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有教无类。春秋战国以前,只有王公贵族子孙有资格接受教育,平民子弟是没有资格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才无阶级之分。在《论语卫灵公篇》里,“子曰:有教无类。”为实现这一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上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我没有不收为弟子加以教育的。孔子为什么要收见面礼呢,主要是保持师道尊严。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穷居陋巷的颜回、卞之野人子路、穷困无衣的曾参、蓬户漏雨的原宪、父为奴隶的仲弓;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孔子的弟子品类不齐,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产生种种疑问。南郭惠子讥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虽然这些门人品类混杂,但是孔子兼收并蓄,而且都能教育成为各国的栋梁之才,培养出七十二贤人,这就体现一个教育家宽大能容的胸怀和高明善化的教育艺术。

5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