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佛说盂兰盆经【文案整理94句】
admin 2023-05-14 01:51:15 个性说说 ℃佛说盂兰盆经
1、※ ※ ※ ※ ※ ※(佛说盂兰盆经)。
2、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3、慈童女一听此言,认为他母亲许可他去,便约诸同伴入海取宝。一日,向母辞行,母对其子道:「我唯有你一子,怎可放你入海取宝。」其母说著,便拒绝其子的请求入海。
4、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shù)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zì)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yú)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5、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6、农历七月十五已经入秋,肃杀之气盛行于天地,草木开始凋零。此时疫病为多,自古流传为鬼月,中元顺理成章就成了“鬼节”。中元节有打醮、放焰口(饿鬼口有火焰,放焰口即解脱饿鬼)的习俗,意即超度饿鬼。这个习俗源于六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有所倡举。(佛说盂兰盆经)。
7、主证信,主,是一经最主要的角色,若无主,就不能产生其他的配角。佛是人天最有权威的万能,佛一出世,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有一首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佛俱一切智,了达宇宙万法,佛悟道后,身俱六通,足迹遍满天上龙宫,天体地形,知之甚详,若以现在一般科学家,以精心研究世上各种科学,这种技术上的智慧,若以佛的智慧来比较,真是沧海一滴,所以佛的智慧,才可称为世中最万能的智慧,现在这佛,并不是别佛,就是现今本经主讲的释迦牟尼佛。
8、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不?」
9、问佛在世,我等以佛为师,佛灭度后,我等以谁为师?佛答云:以尸波罗戒为师。
10、佛(fó或fú),多音字。读fó时,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出自于《后汉书·西域传》“西方有神,名曰佛,”读fú时,表示违背,违反,在《集韵》中“佛,戾也。”有提及。
11、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天人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12、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13、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14、目莲救母用儒家思想是很好解释的,就是一个孝顺儿子的故事;但如果用佛家的理论来理解这个故事,却是矛盾重重。
15、三十二玉女欣然同声答道:「这是君之宿福,我们与君有一段宿世因缘,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迎接,愿君勿却,且受我们的欢迎吧。」
1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鉢盛飯,往餉其母。母得鉢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17、佛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
18、佛说经,自然是有年月日的,但阿难结集,不言年月日,统称一时,这种原因,是有关佛当时所说的法,没有一定地址,有在天上,有在龙宫,有在人间,若以这些时间,以人间时日计算,甚难标准,如四天王天,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忉利天,人间百年为一日,夜摩天,人间二百年为一日,兜率天,人间四百年为一日,化乐天,人间八百年为一日,他化自在天,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这样比例,天与天时日,尚且如此相距之遥,照这样说,也就很难计算。如从前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同修唯识观,发愿同生兜率内院,相约谁先去者,回来报讯,后师子觉菩萨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讯,三年后,世亲菩萨圆寂,他临终时,无著菩萨吩咐道:「你见了弥勒菩萨之后,须来回我一音。」世亲死后,过了三年才来,无著责他背信道:「你一去,这么久才来?」世亲答道:「我到兜率内院,听了弥勒菩萨一席法,礼三拜,绕了一匝,马上就回来,谁知这样短短时间,人间就已三年了。」现在人间东西半球又有日夜不同,如美洲是白天,亚洲是黑夜,如经说:「东胜神洲日将出,西牛贺洲日将没,商瞻部洲日当升,北俱庐洲打三更。」故阿难结集,不举年月日,只云一时,就是这种道理。又一说,乃是机教相契,师资道合,听说究竟,名为一时。
19、子言:「我父入海取宝,我今何故,不我入海取宝?」
20、《盂兰盆经》云:目连比丘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勒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为尔可否?”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果之形,极工巧之妙。
21、目犍连尊者照着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脱饿鬼道之苦。目犍连又问佛陀,如果未来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顺,是否也可以奉行盂兰盆供,救度现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答说: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22、佛陀告诉目犍连,由于母亲业报太深,不是目犍连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须在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仗十方众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养僧宝的功德,即能救拔现世父母、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出三途之苦。
23、结束语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目莲救母》的故事就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有人看到了孝,有人看到了善,有人看到了因果,有人看到了轮回……
24、厄难中者,义通存殁,存则现生父母,或受沉坷,或受枷锁。殁则如七世父母,或沉三途,受诸苦难,但愿此等父母苦难,皆悉脱离。
25、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26、始得六通,就是尊者得道以后,初得六通,通,是天然智慧,照彻无碍,人未得道以前,以识覆障本源,所至之处,皆是壅塞障碍,如蚕自茧,故名不通;现在目连以成道果,还归本然,六根清净,故处处皆得通达无阻,故名为通。六通:
27、安徒生是在棺材里出生的,棺材并没有给他带来厄运,他最终成为成了文明世界童话作家。
28、本画卷是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平安时代晚期绘制的《饿鬼草纸图》中的一个片段;画卷以明快的线条赤裸裸地描绘出,堕入饿鬼道的饿鬼令人厌恶的容貌及姿态。以及佛菩萨如何救济饿鬼的场景。欲了解更多,请参看《京都国立博物馆:救济饿鬼道之饿鬼草纸图详解》。
29、止谤故,阿难位居罗汉,结集时,既云如是我闻,则表法有所宗,显非阿难臆说,以是能止他人之谤。
30、盂兰盆节起源于印度,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按照相关书籍推算,印度这一节日形成于公元266年(我国晋朝)以前,西晋僧人翻译梵文《佛说盂兰盆经》中描述了盂兰盆节的概念,而唐朝玄奘西行取经带回来的佛经中并没有这一部,可以推断当时《佛说盂兰盆经》并没有形成或者流传范围比较小,笔者认为《佛说盂兰盆经》应该是唐朝至晋朝初期这一段时间出现的。
31、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32、《佛说盂兰盆经》,是佛教中的一部孝经,主要以宣扬、阐发大乘佛教的孝慈之道为其核心内容。良以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而出家修道,本为成等正觉以报父母之大恩大德故。但如来用心,不专为报答自己一人一生之父母,而欲报答“尽虚空、遍法界”之一切有情众生皆得离苦得乐也。故开此盂兰盆法会,以福自他二亲。这便是如来宣说此经之本意,诚可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也。
33、慈童女知道了这段因缘,不客气就在这里住,但住不久,也生厌离,也和他们告别,诸玉女在这时似乎也领略到阎浮提人实在是靠不住,也感到无限的惋惜,就让慈童女告别。慈童女别后,向前而行,进一座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欣然相迎,慈童女又觉奇异,便问她们道:「你们也是这样兴高釆烈的来迎接于我,但我有何宿德,而受你们这样厚礼相迎?」
34、佛说盂兰盆经。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35、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36、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e)莎(suo)诃(he)(108遍)
37、到了宋代,又有所增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卖冥器彩衣。以竹斫三脚如灯窝状,亦谓之盂兰盆,挂冥钱衣服在上焚之。介绍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梦梁录》云: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鸡冠花供养祖宗者,谓之洗手花。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鬼神。
38、乙二如来广示,文分八段:丙示母罪根深重,丙直指孝子德薄,丙呵斥邪外无力,丙明其正法有能,丙许以救济方法,丙不出正法超胜,丙孝子转悲为喜,丙慈母顿脱鬼道。
39、至于孝的反面,就是不孝,当今世风不古的今日,要找一个真以行孝的人,真是少如凤毛麟角。骂父打母,不孝之举,充耳常闻,比比皆是。如佛经里所说:「横簪头上,既与索妇,得他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内室,共妻语乐,父母年高,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妇儿骂詈,低头含笑!」
40、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好运气,和优点是最突出的。因此,在7月15日,佛陀准备吃米饭、五种水果、炖锅、烧香,并把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物放在博南盆地,以支持十方。和尚。在公共场合哀悼,诅咒祝福,祈祷灾难,这样世界可以变得富有和智慧,和死亡第一。
41、这几句,乃述其母恶习未忘,而不得食的劣缘。文分两种解释,上三句,正示恶习未忘,下三句,示出内障劣缘。
42、三是供养僧:我们到寺院捐香火钱,供斋给出家人,送衣服送医药给出家人等等,就是供养僧。
43、狱卒一听此话,不但不与辩驳,像野蛮地又不与他讲理,一股瞋忿心用铁叉打慈童女头,慈童女骤时命终,即生兜率天。
44、甲二正宗分,文分二:乙目连悲陈,乙如来广示。
45、目连本身勤修四谛,已断见思二惑,得六通,出三界,位登罗汉,已非凡品,又已俱这样孝诚,尚且不能施救,何况那些凡外天魔的外道呢?故三藏云:「纵汝感天灵于上界,激地只于下方,纵摄邪魔,横罗外道,统六合以同家,总八部为一众,并其神力,亦不柰何!」天灵即天将,如金刚密亦,散腊大将之类。地只,如城隍土地诸鬼神。邪魔,如他化自在天,魔醯首罗天王,此等均是魔王天摄。外道,如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心外取法,故名外道,如拔发,自饿,投渊,持牛狗戒等外道。道士,如吾国道教之类,佛教初始传入中国,国人呼僧为道士。四天王神,即四方护国天王。
46、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47、报效父母养育之恩盂兰盆节也是孝敬祖先父母的节日,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佛说盂兰盆经》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48、 盂兰盆节就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内容,为了追荐祖先,阴超阳泰而举行的佛教超度法会。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此日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49、经文大分三段:甲序分,甲正宗分,甲流通分。
50、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51、尔时目连比丘及此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
52、慈童女又是知道了这段因缘,便在这里住下,享受她们的艳福,三十二玉女又再告诉慈童女道:「我们与君有三十二万岁因缘,君可安心住在这里,享受我们的快乐吧。」
53、慈童女住在这里,但住不多久,不知怎样,又生厌离,想欲他去,便对诸玉女告辞,这时诸玉女状似留恋,慨叹万端,便带警告般的口吻挽留劝道:「君前后所住,均是艳境,受大快乐,恐君此去,就无乐境可言,以君不如在这长住,长期享受我们姊妹的福气,此是吾等姊妹为君之计,才出此之良言,以免君后日之悔呵!」
54、漏尽通:漏,即三界见思二惑,如钵破漏,不可复用,凡夫被诸烦恼覆障,永不出缠,亦如破器一般,故云漏,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不受三界生死,故名漏尽。唯此一通,仅限四圣独有,余则无此一通。现在目连得斯六通,已是了断见思二惑,跳出三界生死,从此永不受三界后有之身,故云始得六通。
55、在先秦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官方会在七月十五日左右举办祭祀活动,祭祀的主题是庆祝丰收,是秋天的重大节日之最初并没有鬼节的说法。先秦时期盛行的阴阳学说则认为,七月十五日是气象由阳转阴的开始,当日阴气最盛,后逐渐与民间的鬼神崇拜相结合,这才有了鬼节的说法。早期民间活动中,七月十五日祭祖,向祖先报告丰收景象,后来逐渐演变为鬼魂返回阳间的说法,汉朝以后鬼节的称呼才开始盛行。
56、盂兰盆节实际上是佛教的节日。“盂兰”是梵文,意思是保存疼痛和减轻痛苦。据佛祖记载,佛陀的弟子亲眼目睹了主的弟子,并发现他已故的母亲在饿鬼之路上受苦受难。他见证了孝道,并用神的力量把食物送到母亲的嘴里。谁知道食物在喉咙里会变成木炭,不能吃,而且极其痛苦。
57、目莲行善积德,为何在他母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制止她作恶,反而是死后才解救她?如果能够及时制止,他母亲的恶因也许会少一些,相应的受害者也会少一些,但目莲为何没有把罪恶掐死在摇篮里?
58、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59、目莲救母的故事来自于《佛说孟兰盆经》,这部经书最早是在东汉的时候传入中原,到了东晋时期有人给翻译过,后来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目莲救母的版本越来越多。下面先和大家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
60、这是推广孝思,就是七世父母也应超拔。七世父母,我们从无量劫来,何只这七世父母,而今略举七世,这不过指在近数而说,事虽隔世疏远,她们总有生我养我之恩,既有恩泽于我,理应酬答。
61、目莲找佛陀问原因,佛陀说:“你母亲生前罪孽太深,如今坠入饿鬼道,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救她的。现在你只有找十方众僧帮你才能救她。”
62、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3、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zì)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è)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jí)灌盆器、香油锭(dìng)烛、床敷(fū)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huā)光。”
64、 本片段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内容,描绘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连为了拯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经由释迦牟尼佛指点救济的方法;即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救出母亲的故事。
65、乙发起序:是详明每部佛经发起因缘,若如此经以目连度母为发起因,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如楞严经阿难示堕婬室,以此为发起说经之因,如法华经佛放光东照,弥勒腾疑,舍利弗三请,佛方说之,诸经所发起因缘,各有不同,故名发起序,亦云经前序,佛未说法之前,先现一种瑞相。在证信序中,大分五种证信,证明此法可信,故云证信。亦名六种成就,但五种证信,与六种成就,名词虽别,义则相同。
66、宿命通:是知过去世一切事无碍,不但能知自已一世二世至百千万世以前的事,而且能知他人八万四千劫内的事。
67、救济方法,指定七月十五日,因这日子,是十方众僧自恣日,又名解夏日,佛择定这日子救济,就是胜时。佛在世时,佛制诸比丘,由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九十日为结夏安居日,不许比丘远行,应于所在地加紧用功,结夏安居竟,就可自恣,自恣有三日、今举中间十五日。自恣,自,即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陈露忏悔,不可覆藏。恣,恣他所举,如有过失,应对僧众忏悔,如云:「白大德长者,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佛要比丘履行此自恣法,此是深恐当局者迷,必藉旁观得失,以有这样如法忏悔,纵不断惑,也可灭罪增福,一切禅定解脱,便可由此奠立,以是此法,却成为每年间诸比丘应行的定法。
68、江西吉安:居民无论贫富,咸备佳馔祀祖先,且焚化纸锭。折锭忌孕妇,忌晚间,传孕妇折锭,焚化后鬼举之不动。请僧人放焰口,置包子水果,法事之后将包子向下掷,众皆相争。有妇人抢到包子来年可得子;有小孩抢到包子一生不受惊吓。
69、是除众疑,佛涅盘后,迦叶尊者为要把佛说的法流传于后世,召集佛诸弟子,结集法藏,阿难高登法座,承其宿福,顿感相好如佛,当众起了三疑:疑释迦再来,疑阿难成佛,疑他方佛至,至阿难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70、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爥、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時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呪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呪願竟,便自受食。
71、通天眼:凡夫肉眼,神识混浊,只能见近,不能见远,有一纸隔,使不能见!天眼通则不然,以清净本然之体,发出见性,故能观色无碍,能观六道众生,前世因,后世果,何处生,何处死,若苦若乐,历历分明,若近若远,皆无障碍。
72、编辑:极简主义的禅ID:chan99mini
73、文中两句,首句,正显目连为孝度亲,次句,正显目连度亲,偏重度母,此经所说,对于度父;全无提及,目连既得道果,而得六通,对他去世父母,生于何道,升沉苦乐,以他道眼观察,了若指掌,目连或观他父亲,生于善道,暂可容缓度拔,盖此时,目连观他母亲堕于鬼道,受饥渴苦,故应急度,所以此经所说,偏重度母。
74、慈童女发是愿已,头上铁轮顿然堕落于地,这时慈童女便驳问狱卒道:「你说此轮,不曾堕地,于今为什么会堕落于地呢?」
75、他心通:是知他人心事无碍,凡六道众生,心中有何念头,不用说出,便能知之。
76、吾今当说,正是许辞,救济之法,正是许事。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每说一法,其动机必是为令一切众生离苦,故佛假目连之问,藉以发扬盂兰盆供,人们能行此盂兰盆供,便可远离一切苦难。
77、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78、目莲求得十方众僧,在七月十五那天一起施法念经,然后再给母亲送去食物,终于令他母亲摆脱了饿鬼道,重新投胎转世。
79、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8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千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都要在清明节气的前十天和后十天之内祭祀祖先,悼念英烈。中元节和清明节一样,民间都是祭祖追远,崇尚神灵。
81、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82、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83、盂兰盆节佛弟子该做什么盂兰盆节又称佛欢喜日和僧自恣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三个月是僧众精进用功的结夏安居之时。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僧众皆精进用功,持戒、习定、修慧,戒行清净,福慧俱增,佛陀欢喜,是为佛欢喜之日。
84、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85、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86、目连复曰:“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87、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88、闻,是由耳根发识而闻,所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即是阿难结集之语,阿难是佛侍者,佛所说法,阿难一一面提耳闻,阿难未出家前,凡未听佛所说的法,佛则对阿难重说,阿难是多闻第凡有所闻,皆能忆提不失,此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此是表示阿难的记忆力极强之故。
89、此则责其子德薄,所以不能施救,像你目连这样小根小器的人,怎能救你母亲这样深重的罪恶呵!须知你母悭时已久,事历多人,你虽至孝,骨肉至亲,也是莫可奈何的,老实说一句,现在要救你母,己非你目连个人的力量可能施救的,故云非汝一人,力所柰何!
90、天津虽然建城只要六百多年。但是,四时八节,祭祀祖先从没有怠慢。像正月初一的祭祖,清明节的祭扫,七月十五的烧纸,十月初一为先辈送寒衣,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腊月二十八的上坟礼。
91、此乃示出供品物质。在供筵中,以饭为主食品,故云具饭,百味是为配合,百味,及指大数而说,实非一定须要百味,五果,乃百味中之一少数,如桃李柰枣柿,此等皆是食品,为舌根所尝。汲灌盆器,乃属沐浴用具,如口壶面盆。床敷卧具,乃属睡眠用具,如蚊帐被席,此等皆是身根所觉。香油锭烛,此属供品,香能闻薰,是鼻根所触,香油涂身,是身根所触,锭可焚化,烛可照亮,是眼根所见。尽世甘美,是世上珍贵食品,亦属舌根所摄,这里所讲尽世甘美,拣非荤酒之甘美,是指素食中之最甘美食品。
92、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93、目连之母,既是这样罪重,饥不可济,苦不可拔,这难怪目连看了,悲号大叫,涕泪横流。虽然,目连有倾山河之神变,转日月之精能,尽其孝诚,终不能解救其母之苦,这时目连才知道力敌不过业力,由此著急,目连才把这事情奉告于佛,求佛解救。
- 上一篇:赞美母亲的话20字【文案整理64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