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文案整理80句】
admin 2023-05-15 01:32:24 个性说说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
1、从医理的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潮热难耐,人们普遍食欲不佳。在这个节气里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还可以消肿。
2、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3、五彩缕又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4、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才学,他许多对国家有益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一个致命缺点。
5、小智读书:原来《沁园春·长沙》还能这样品?
6、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7、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8、ความเป็นมาของเทศกาลตวนอู่เรื่องตำนานของชวีเอวี๋ยน
9、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春秋五霸”之首。因为楚国的实力最强大,有雄兵百万,战马无数,战车千乘。屈原就是楚国的一个大臣。屈原给楚王献了许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没有采纳。有些大臣对楚王说:“大王,如果你听了屈原的话,楚国将毁在屈原的手里,连您都活不成了!”楚王便将屈原削职为民,逐出京城。从此以后屈原便被流放在一个小村庄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屈原也老了。在屈原晚年时,楚国被秦国灭亡了,屈原很伤心,便来到汨罗江边,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投江自杀。
10、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11、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12、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13、屈原,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一身抱负却怀才不遇,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他。屈原被流放到沉、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14、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
15、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遗憾。
16、慢慢地,这种用树叶包扎起来的饭团,就变成了今天的粽子。渔夫划船打捞屈原的行动,演变成了现在的一项赛龙舟的体育活动了。
1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在当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18、《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19、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楚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楚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20、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21、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22、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来源。
23、江上渔夫和岸上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4、在这时,端午这个节日的时间也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并且开始渐渐和夏至节气一样的重要。与此同时,上古时期,人们对于农历五月的看法延续到汉代,认为五月是"恶月",所以"避恶"逐渐成为端午的主要内涵,一些相关的避恶手段成为端午的主要活动。在端午的习俗中,出现了五色丝作为佩戴物,寓意避恶。
25、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26、在农历五月,人们蓄兰沐浴,清除自己身上的污浊,以求健康。这大致也是端午风俗的最原始的节日状态,可以被看作端午节的原型。
27、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8、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29、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0、บางคนก็นำข้าวปั้นไข่ต้มที่เตรียมไว้ให้ชวีเอวี๋ยนโยนลงแม่น้ำเพื่อหวังว่าปลาปูกุ้งห้อยในน้ำจะกินอาหารพวกนี้แล้วไม่ไปกัดกินร่างของชวีเอวี๋ยน
31、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32、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33、东汉时期的文献表明,数字已经具有阴阳的属性,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五属天属阳,五月五日阳月阳日重合的时刻,又属于天地交接,阴阳相争的时刻,自然很是神秘。就是在这一天的化解禁忌所用物品方面,也与"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就渐渐确定了端午的具体时间,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并且在端午的习俗中,五色丝的内涵也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34、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35、学者黄石、何新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
36、这时,姥爷说:“先别忙着吃,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呢?”我忽然想起了前几天看过一本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书,于是我便脱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
37、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38、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39、而今,端午节更多地被说成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意在表达对于祖国的忠诚,体现了民众对于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认同。
40、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姥爷家吃午饭。一开饭,姥姥就端上来一盆自己包的粽子。我见后很高兴,急忙伸手拿了一个大的,剥开粽子叶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粽子里有蜜枣、花生和红枣,非常好吃。
41、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
42、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43、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44、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45、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46、屈原被流放到湘南后,心中非常苦闷,就常在汨罗江边徘徊吟诗。
47、传说屈原死之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48、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大夫一职。
49、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50、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51、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守旧派反对,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汩罗江。
52、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53、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54、在汉代,关于这种"避恶"的习俗都集中到五月五日这一天。这可能和当时阴阳五行学说和数术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数字有了阴阳与天地的属性,如《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天中之数地中之数六"。尤其是在汉武帝以后,"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尊",战国时代的民间阴阳五行学说在武帝以后取得了官方的认可,而且逐步向民间扩散。
55、屈原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56、后来,人们将米包成了粽子,把划小船变成了赛龙船,使纪念屈原的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
57、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58、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59、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60、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守旧派反对,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汩罗江。
61、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62、在古代,端午节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端五"、"端阳"、"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道教还有自己的称呼"地腊节"。不同的名称,但代表着人们对于这一天同样的重视。
6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64、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65、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66、故事概括: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67、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68、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69、公元前299年,秦国攻下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和谈。楚国大夫屈原劝楚怀王说:“大王不要去,秦王一定设了圈套等着你呢!”
70、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十分担心自己的国家,建议楚王联合齐国一起来抵抗秦国,遭受到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
71、端午节,又称端阳、重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72、在春秋时期,中国分为许多个小国,秦国是其中最强大的国家,而楚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威胁。
7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在当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74、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了,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去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75、上古时期的历法在我国上古时期的历法,常常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看到完整的历法纪年。在以干支纪岁的历法中,就有"值五曰午"的说法,凡逢五之日都称午。因此有专家学者著书认为端午的"午"就来源于此。著名学者于省吾认为:在传统的纪年历法中,夏代以寅为岁首,夏历建寅为正月是毫无疑义的。则五月其实为"午月",可以说五月五日最初来源于"午月午日"。
76、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77、在汉代以前,许多习俗是作为五月的习俗,而并不是局限于五月五日。
78、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姥爷家吃午饭。一开饭,姥姥就端上来一盆自己包的粽子。我见后很高兴,急忙伸手拿了一个大的,剥开粽子叶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粽子里有蜜枣、花生和红枣,非常好吃。
79、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 上一篇:致敬祖国的诗【文案整理2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