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文案整理55句】

admin 2023-05-15 01:35:31 个性说说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1、“般若波罗蜜多”:用自己看破世间万物的智慧,远离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2、一般用作“涅槃重生”,在文学语言里,磐涅,就是涅槃。都表示浴火重生了的意思。(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3、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4、而涅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

5、《心经》的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

6、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佛性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虽处涅槃性,不见涅槃,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7、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8、开悟以后只能说叫“见道”,就是见解已经入了真正的见解了,但是要实际断惑,断惑证真,那就要“修”。“修”在佛法来讲,由地前菩萨到地上菩萨,一直到十地以后,才能圆成果位。一地一地分分断,分分修,分分证。在这中间进一步理解、消除烦恼。

9、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

10、“灭、道”是说:出世间法,用正道修行的法门,来达到灭的境地,也就是从智慧到结果都达到有为变无为的境界,抵达寂灭的彼岸。

11、这种认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广行一切善。《心经》的头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广行一切善。不能离相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就不广大。我怎么样,我的工作怎么样,我的父母怎么样,我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由这些我执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12、「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

13、  在这里,佛家经常提到的涅槃,则是一个佛家用语。它还有许多的别名,例如: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而我们通常以为涅槃就是死亡,是对佛陀死亡的美称。然“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者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教的通用语言,指的是通过宗教修行达到最高境界。后来被佛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内容。佛教认为,人生在世,总是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烦恼等等,涅槃就是人们对各种苦难、烦恼,生死的克服,是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而各佛家宗派对它理解不完全一致。

14、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

15、任何人都希望过的幸福,并且能持久的幸福,但通常幸福都是短暂的,一旦感到幸福了,马上就要变,靠不住的,最终还是痛苦,无论是做国王,还是做亿万富翁,也不会长久,纵然长久了,终究还要死,富贵荣华也不会长保,这些想起来都是恐怖可怕。

16、以下为本期惟贤法师对佛学知识的答问,我们后期将陆续整理发布。

17、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

18、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19、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20、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

21、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22、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宇宙之源、万法之本。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证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23、而开悟之后达到什么境界呢?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我们的心都不明啊,被尘垢蒙蔽了,心的光辉不能发出来,那么现在经过修行以后,就把心上的尘垢扫除,使心明,心明以后就可以见性。见什么性?见佛性,众生本具的佛性!见真如性!见法性!见空性!就是如来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24、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动物、人、尸体火化后,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25、“说开悟了就成佛了,达到佛的涅槃境界了”,这是不对的,悟后起修,最后才能圆成佛果,不管密宗显教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这个修行阶段。

26、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27、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

28、与究竟涅槃相反的词,应该是颠倒妄想,白黑颠倒,是非颠倒,本末倒置,都属于颠倒,因为颠倒,一般人所发的思维,皆是妄想妄念,人们才痛苦不堪。

29、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着,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30、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瞋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31、生命旅程中遇到的烦恼痛苦,大都是为人们量身定做的,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时光真的很单薄,什么都很轻,风一吹,烦恼都会走散了,心经的智慧,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方向,哪怕不能天荒地老,让自己有一份信仰,再也不会一路慌张,只要心有所向,万事皆无法阻挡,当人们不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的时候,才能更专注于想做的事,而这个时候人们会发现,会比原来收获得更多。

32、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33、出处:鲁迅《彷徨·伤逝》:“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34、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35、涅槃有四种: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所住处涅槃。这四种涅槃在绪说中已介绍过了。所谓证得涅槃,即是证到自己本来具有的、并非是从外面得到的真如佛性,故谓之“无得”。

36、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而厌生死、欣涅槃。佛已圆满菩萨的果德,三障皆净,三德(即:法身德——佛性万能体,般若德——成就一切事业,解脱德——无尽的受用)齐显,无修无得无证,究竟涅槃。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37、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38、聂,汉语汉字,拼音是niè,释义为捧、捧着;会意、理会、了解;通“嗫”,贴近耳朵小声说话;中国姓氏;古代地名聂北。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

39、佛教从“缘起论”出发,揭示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但是如果什么都“空”掉了,目标,理想和皈依。为了防止这一点,佛教又提出,有一种一空寂为特点的实体是不一因缘,独立自主,永恒存在的,他就是“涅槃”。

40、不只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即生即灭,没有一刹那的停顿或静止,这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此时此刻的我,也不是此时此刻的我,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人生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41、人生是由很多烦恼组成的,处在这样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贫穷终归是烦恼的主要原因,只有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才能得到自在的心灵,修的究竟涅盘境界,并不很难,就像天上随时出现的彩虹,但是很多人没有看见,而有的人每天都会看到,比如在城市里堵车了,大家都烦恼的按着喇叭,在车流里钻来钻去,而有的人,会保持一颗安静的心,耐心的等待,欣赏着车里雅致的音乐,看路边有美丽的鲜花绽放,沾满了清晨露水的绿叶,如同绿宝石一样灿烂,这就是超然的境界。

42、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43、涅槃是佛教用语的专用名词,有圆寂、灭度、解脱、不生不灭等意思,后来被冠以凤凰涅槃,有重生的意义。

44、机体的组织或器官的某一部分丧失或受到损伤后,重新生长。

45、“无明”:心性不开,处于糊涂状态,易受他人情绪左右;看不清事物的本源,易受各种诱惑。

46、学心经,并不是让你烧香拜佛发愿,心经的智慧,只是在启发你的灵魂,让你觉醒,有使命感的人,应当启动自己的小宇宙,点起心中智慧的明灯,寻找自己灵魂的家。

47、问:如何理解“空是根本智,缘起是后得智”?

48、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49、根本智就是直接证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时候,直接了达“诸法无我”,无人我、法我,去掉我执、法执,契证诸法空相,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说。缘起是后得智,就是说,在根本智以后,为了使众生开悟,必须假借言语,以言语分别诸法缘起,觉悟众生,就叫后得智。

50、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51、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也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槃?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槃或圆寂了,而涅槃也经常被一般人认为是死亡的同义语。

52、星云大师曾讲过这样一则趣闻:有一次,二十几位男众跟随我剃度出家。当时我人在台北,第二天有信徒在殡仪馆举行殡葬仪式,需要多少出家人去为他做佛事。在那个时候,要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出家人?佛教界都知道,我一向不做佛事,也很少到殡仪馆。然而我看到这个人情也要随顺,于是说:「你们二十几个人跟我到殡仪馆,为某某人家举行一个殡葬仪式。」他们一听,说:「啊,我们才出家就要去做经忏吗?」我说:「不是,我们是去『了生脱死』。」

53、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54、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