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行有余力【文案整理69句】
admin 2023-05-15 20:45:39 个性说说 ℃行有余力
1、这种自私,实际上他是有点像什么呢---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牢笼当中,因为一个人的自私,从我们的思想角度来看,就是他只考虑自己,在只考虑自己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事物的认识,思考的时候,其实这个人和外界就完全隔绝了。
2、定期YY屯蒙学舍频道55876338音频同步
3、对比到我们的职场,“礼仪”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文”就是我们在职场中对于自己价值满足的追求。
4、《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行有余力)。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行有余力)。
6、(译文):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泛爱众〉原文:
7、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译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8、李毅多先生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感悟经典,以博大的太极智慧体察人心,以平实的现代语言诠释先贤教诲,以平和的谦卑之风诚意正心,以睿智的人生领悟解读经典,并以其深厚的个人修为赢得了广大听众朋友的认可与喜爱。
9、王阳明一直提倡“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10、为什么要泛爱众?是为“亲仁”来做出一个准备的。亲仁,亲近仁爱。你如果总是考虑自身的好处、利益,而不能够看到身边的人,那你怎么能够换位思考?那你很难去取信于人。
11、《弟子规》,在其净化心灵,激发人性向善,陶冶情操,规范日常行为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正是当代青少年,甚至是父母所欠缺的。
12、《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13、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4、父子的关系呢,是没有做到,不及。但是有一句话我们也知道,叫过犹不及。我们在这里理解这个君臣,不是说一定是一个皇帝,皇帝已经没有了嘛,但是总是有上下级的,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的这个关系在现在的社会上来看很多是做过了。见了上级以后就去摇头摆尾、摇尾乞怜,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见到的这种过分地对领导的表现:比方说帮着打伞呀,抢着开门呀,等。当然这是我们见到的,其实在其他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就是吮痔舔痈。
15、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16、孝顺父母是爱,敬爱兄长也是爱,因为爱,所以会去维护,因为爱所以会敬重,因为爱所以会顺从。这种道,在家里叫做“孝”,在社会上叫做“悌”。
17、《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18、(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才有成就。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19、所以孔子说有余力才学文,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品德的教育。
20、所以孔子说有余力才学文,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品德的教育。
21、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篇》。
22、现代人注重文化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文化而缺乏道德教化,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3、饭菜要打到自己刚好能吃饱的量,这样不会浪费。
24、最近,我在读《弟子规》,颇有感悟。现在,就结合《弟子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5、但所有的这些,你在行动,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都叫做行善,因为这种孝啊,悌啊,信啊,爱众啊,其实都是一种很善良的表现。
26、 所以,记问之学所知有限,你所学的只能叫知识,知识很丰富,读得多、记得多,但是那不是你的,是孔老夫子的,是圣贤人的;而且你所知的也有限,你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圣贤之学,它是圆融的学问,一通一切通。譬如说《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你从这一章入手学到底,你就通到自性了;通到自性,《大学》说的能“明明德”;你明德一明,统统都明了,那叫开悟。所以,任何圣贤的道理拿来,马上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你就能跟人讲,讲得一点也没错;甚至拿世间任何一个学科的书籍来看,你都能看得懂,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智慧现前,这是明德的作用。你能明明德,这个作用大用无方,这时候就是无所不知,真正通达心性的学问。没通到自性,所知还是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且所不知的比所知的要多得太多。《礼记·学记》里面有一句讥讽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不配做别人的老师,为什么?你都没通。什么人有资格称为老师?通了自性,他开悟、他明明德了,他已经完成大学之道,这个人是圣人,他才能够堪称人师。没达到这一点,都叫学生,圣贤的弟子。所以学,贵在落实,贵在力行。力行,我们下手处不要好高骛远,就用《弟子规》,这就是最好的起步。你看《论语·学而篇》第六章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用“学而篇”第六章这章来做为总纲领开解,从七科来开显,第一个是孝、第二是悌、第三是谨、第四个是信、第五是爱众、第六是亲仁、第七是学文,这统统都是教我们去落实的,你真正这样去落实,你才是真正圣贤弟子,孔门弟子。
27、最后贴上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的关于亲子关系的一段文与诸君共赏:
28、这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除了要教&学怎么去读书,更要教&学怎样去直面与承担生活。面对死亡教育也好,接受理财教育也好,学习为人处事也罢,都是让人变得更强,承担应该承担的家庭角色责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最大的“孝”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给自己和家人更安全的生活。手持刀剑,心有善念。
29、我们所指的隔绝,首先隔绝的就是和他人的真诚的沟通,因为你要和人真诚的沟通,首先就得有信,如果无信的话,那你怎么去进行真诚的沟通?你说一句话别人不相信,别人说一句话你也不相信,大家都把所有的时间花在这个验证上。而验证呢,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做过什么,所以我信,把它变成一种逻辑推理。说到底,信还真不是一个人从逻辑上就能推理出来的,它就是一种感觉。你信与不信一个人,你非要讲一个道理,那是你自己讲的道理,实际上信与不信它也就是一个念头,我信你就信你,我不信你就不信。如果把这个信断掉,那这个人就和外界完全隔绝了,因为和别人没有沟通了。
30、如果你知道很多的条文,你知道很多的道理,但是你遇到事情做不到,对父母的孝做不到,和兄弟甚至反目成仇,和朋友之间做不到信,那更不用讲是去爱众人了。这样的话,你去学习这些所谓的文,进行这种知识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31、因此,道德教化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道德是成才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做到位,才能把学问事业做到家,这是自古以来成就事业的真理。
32、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33、古语讲“德行天下”,德是方向,是舵手,才是本事,是技艺。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你航行的技术再好,如果方向错了,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而且还会越行越远。
34、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传递着谦逊、好学、感恩、正德、修身的文化理念。倡导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力行,坚持修己爱人,成就幸福人生。《弟子规》内容以《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句话为全文纲领。
35、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36、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那么这个弟子呢,我们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子弟,子弟呢,其实就是指的一个家族当中的晚辈。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入则孝”,讲的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就是要孝顺。“出”,主要是讲和朋友的关系。”悌”的发音从弟,它的含义是指我们所讲的四伦---夫夫妻妻、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兄兄弟弟中的兄兄弟弟。
37、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38、----------------------------------------
39、我国是世界上浪费粮食较多的国家。我国一年所浪费的粮食,可以供三个小国家吃一年。全世界一年总共浪费的粮食,可供两亿人吃一年。
40、《弟子规》,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41、新一代的年轻人,包括我们,没有经历过新中国刚成立之初的艰难,没尝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心酸,没有想过要学习那一代人的简朴,而如今随着时代变化科技发达,吃的穿的哪样会少?现在的美好岁月使我们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变得奢华了。
42、怎么样做到亲仁呢?首先就要能够“泛爱众”,你要能够使你的爱泛化。这个泛化就是指无差别的爱。
43、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是这样教的,觉得小孩子把书读好就好了,孩子也觉得自己把书读好就好了(其实最后书可能也没读好),其他可一概不知不管。
44、我认为《弟子规》不但孩子们要读,做父母的也有必要读一读。《弟子规》里涵盖的思想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45、但这里面的逻辑顺序是先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和价值追求,如果连基本的处事能力都没有,而去追求读书和价值实现,就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
46、人格修为如何养成呢?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面。在家庭当中养成。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父母的言谈举止与价值观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孩子的人格,所以在家庭中需要父母、长辈做出正确的榜样;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实现。老师给孩子们展现怎样的风采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反思一下,我们教孩子三年、五年,到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如果满脑子都是考试的知识,那他的人格、胸怀、情怀、德行、高贵文明的教养,究竟给学生传递了多少呢?中国是泱泱大国,是国际文明的代表,我们培养的孩子,能够代表中国人最高贵的形象走向国际社会,给世界人民展现出中国人的伟大风采吗?身为老师,其实是要反思的。还有,社会教育。孩子们从学校步入社会后,身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给年轻人展现出的是什么?
47、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48、 我们观察中国近百年的教育,缺失了最重要中华美德教育,而中华美德是人性的教育,是生而为人都要遵守的基本规则。从更深层次来说,它强调的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比如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怀,孔夫子提倡”老者安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其实每个民族的老年人的心愿都是一至的。国外的老年人也希望身边有孝顺子女承欢膝下,尽享天伦,这一点可以说是老年人共同的生命渴望与需要,也是对老年人人权最大的尊重。由此可见,中国的思想与理论是非常超前的、文明的、也是非常现代的,它早已把西方国家提倡的基本人权具体化,并落实在日常的人际关系当中。
49、人到成年,嘤嘤求偶,这时节不但自己着急,家长更是担心,可是所谓代沟出现了,一方面说这是我的事,你少管,另一方面说传宗接代的大事如何能不过问。一个人究竟是姣好还是寝陋,是端庄还是阴鸷,本来难有定评。“看那样子,长头发、牛仔裤、嬉游浪荡、好吃懒做,大概不是善类。”“爬山、露营、打球、跳舞,都是青年的娱乐,难道要我们天天匀出功夫来晨昏定省,膝下承欢?”南辕北辙,越说越远。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念,现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坚持。羽毛既丰,各奔前程,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
50、出门之后呢,和朋友之间是兄兄弟弟,就说也要有一个长幼的关系。实际上长幼的关系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只要是有一群人,两个以上的人出现的时候,大家总有一个做事情的时候要合二为一的过程。很多人出去办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就会有这个体会。如果你是跟了一个团,这种跟团的旅游,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去很痛快地去玩,都花在了集合上。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纪律性也不是很强,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没法合在一起,是一盘散沙。如果仅仅是旅游的话那还好办,因为你这一次去旅游了、跟团了,觉得不好你可以下次不这样,你可以自己去。
51、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2、人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其实就是亲仁,亲近仁爱。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亲仁”是人来到世界上的一个使命,或者说责任,或者说意义。因为在《大学》当中有一句话叫做“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其实和这个“亲仁”是相近的,非常相近的,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相等的。你如果没有能够从孝道上、从兄弟之道上、从朋友之道上扩展到这个对众人的爱,然后能使自己达到仁的境地的话,可以这么讲,这个人其实做得是蛮失败的。
53、这一句我们大家听得比较多,因为在弟子规里面就有“有余力,则学文”,其实它的原始的出处,就是在论语当中的学而篇的第六句。那我们还是把这个字面的意思稍微了解一下。
54、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5、《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意思是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56、而不是那些条文,不是说你知道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做不到就等于不知道。
57、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超过十三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你们为我国这一最大的问题忧虑过吗?
58、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人是人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59、我们接着讲父父子子,如果说因为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所以父亲和儿子在一起也是平等的,就把他们的身份,把他们的长幼尊卑也去掉这就不合适了。但是这些标准呢,其实很难恪守,最大的原因倒不是说因为没有这个规矩,而是因为人们自身的修养问题。
60、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1、一定要以你的行动作为这个准绳,作为一个核心来展开你的学文。所以它在这里讲明白了一个层次,就是:从父母到兄弟,到朋友,到众人,然后使你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成人的过程当中,是以行动来时刻作为一个检验的基准。
62、 朱子在底下又反面来更加加强这个论点。他说,“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於心”。什么叫记问之学?我们读《论语》,字都会念,念得很熟都能背诵,意思听讲之后也能懂,甚至能讲给别人听,但是自己都没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悦乎,没有这种体验,只能叫记问之学,这是你记来的,你博闻强记,你记性好,你记得多;不懂的你就问来、你就听来,但是它没有真正变成你的存心、你的行为,所以只停留在表面,叫记问之学,无得於心,心里没有真正的体验。我们的恩师对记问之学,送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叫儒学。你是学儒学的,学得也不错,《论语》可能从头到尾倒背如流,讲得也能头头是道,甚至讲得倾倒一片;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烦恼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还是长戚戚,心里很多忧虑烦恼。《大学》里讲的,心里充满了好乐、忿懥、恐惧、忧患,心不得其正,身不得其修,家也不能齐。怎么家不能齐?你看,《论语》学得很多,可是夫妻间还常闹矛盾,跟父母、兄弟、儿女关系都处不好,这家没齐。人家学圣贤之道学得不亦悦乎,我们学得不亦烦恼乎,这怎么能说有得於心?统统叫记问之学,搞儒学,不是学儒。儒学和学儒这两个字一调换,意义完全不一样。学儒是什么?真正向孔老夫子学,向圣贤学,入他们的境界,你就真正得到不亦悦乎。
63、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64、我们举个例子,现在的社会当中有非常多的家庭特别溺爱子女,我们都知道这是很不对的,溺爱和这句话里面的泛爱和仁爱,都有一个爱,但是它们有时候不是特别好区分。
65、我们还是回到说人为什么要去亲仁。在中国字里面“人”和“仁”是一个音,有时候我们就把它换过去,这里面本身就含有很深很深的含义在其中,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够没有教养。
66、我们所指的失败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不成功了。一个人做人做得成功是什么样子?能够定义出来吗?我们常说成功人士---成功人、成功士,加起来成功人士。好像说他的事业有成就叫做成功人士了。其实这个成功人士指的是他的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不代表这个人成功啊。如果说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事业搞的成功了,然后这个人就成功了,那这个也太简单了,是不是?那么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啊,我们何必还去学习那么多。我们大家都去从商就好了,都去做买卖,都去赚钱就好了嘛,何必又是要上大学啊、又是要去看书啊、又是要去学习?没有必要嘛是不是?比如说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是辍学的人,但是他辍学之后又会回到哈佛大学好好读书,是不是?所以这个事业成功和人的成功它不是一回事儿。有的人事业很成功,但是做人很失败。这种人非常多。这个也是有道理的。《圣经》里面讲过一句话,说一个富人能够升到天堂的机会就像一匹骆驼钻过一个针眼那样困难。这也有它的内在的原因和逻辑在。
67、一旦你的心胸变得更大,你的眼界变得更宽广,你见过很多的人和事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不能够这样,不能每天把百分之八九十的想法都放在吃喝玩乐上,应该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让自己如何做到正派,正直。入则孝,其实就是说,要明白在家庭当中自己所处的位置。
68、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 上一篇:含蓄而柔情的现代经典情诗【文案整理1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