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索尔仁尼琴的忏悔【文案整理107句】

admin 2023-05-17 03:39:58 个性说说

索尔仁尼琴的忏悔

1、有人称索尔仁尼琴以笔代剑,戳穿了苏联政权的虚伪包装,使这头巨熊颓然倒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索尔仁尼琴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2、索尔仁尼琴生于高加索的基兹洛沃兹克,他是遗腹子,母亲是位中学教员。后来随母迁至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此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及大学。他大学主修数学物理,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他也是莫斯科大学文史哲学院文学系的函授生,成绩同样非常优异。

3、1998年索尔仁尼琴在“欧洲新文艺论坛”上发言时说:“整个20世纪,技术成就如此辉煌,人心如此急进,反而以各种途径使文化衰落了。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毁灭进程,年复一年地持续着……精神价值的失散和消耗,甚至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对今天的文化状况,他评价说:文化的实用性扼杀了高雅文化,使得平庸的东西乘虚而入;物质进步压倒了人的“自我教育”,人的心灵无法控制物质的涌流;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脱离了自己的真正意义,等等。(索尔仁尼琴的忏悔)。

4、我们看到,小说就是索尔仁尼琴自身黑牢经验的语言总汇。因在一封私信里批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这位青年军官在前线被捕,头戴所谓“反苏”罪名,在劳改营里度过长达8年的苦难岁月。铁窗是他全部文学书写的起点。他从此获得了反抗性叙事的动能。

5、“你们被判处死刑,而我们则被逼着站在那里鼓掌,表示拥护判决。岂止是鼓掌,连枪决也是人们要求的,是的,是要求的!您大概记得,当时报上是怎么写着的:‘全体苏联人民了解到这些无比卑劣的罪行,无不义愤填膺,就像一个人一样……’您可知道‘就像一个人’这种提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我们这些各不相同的人,忽然间,‘就像一个人一样’了!鼓掌时还必须把手举得高高的,好让旁边的人以及主席团都看得见。有谁不想再活下去了呢?谁敢出来为你们辩护呢?谁敢唱反调?这样做的人如今在哪儿?……连弃权都不行,哪里还敢反对!”

6、神父切尔内绍夫:在九十年代初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家人返回俄罗斯后不久,就和妻子娜达丽雅·德米特里耶芙娜来到我们的教堂。他走向我,现在想想,那情形就像走向教堂里初次见面的神父。但索尔仁尼琴因病来的较少而他的妻子娜达丽雅·德米特里耶芙娜会定期过来。上帝命我接受她的忏悔,于是她把我请到家里来接受病中的索尔仁尼琴的忏悔。虽然我无法将这定义为灵魂性的,但我相信我们的交往,感谢上帝,是互利的是救赎性的。的确,无论谁怎样对待他的个性、他的作品、他的生活和他为我们所做的贡献,这一点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国内外已有关于索尔任尼琴的著作,当然他还将会被更多的谈论研究,这些研究和评价是多方面的,褒贬不一。人们一直对索尔仁尼琴争论不休,当然,当谈及一个真正意义重大的人以及这一类群体的个性时,这可以理解,不足为奇。现在就立刻评价他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提出这个任务。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我是什么的见证者,那么我趁着还没遗忘某些细节,趁着那些印象依然鲜明,立刻就可以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出来。

7、索尔仁尼琴的悲剧在于他的“双重背叛”,他亲眼见证了信仰的双重幻灭;索尔仁尼琴的幸运在于他得到了双重背叛的机会,这才让他有机会能够活着忏悔,让挣扎的心情得到些许平静,让脏脏的灵魂得到些许升华。

8、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 苏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评奖中,蒲宁成功击败了深受斯大林青睐的被称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蒲宁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苏联方面明确表态,这项奖颁给蒲宁,完全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并且明确称蒲宁是“革命的敌人”。因此,这个奖项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受到了苏联的无情谴责。

11、  在很短的时间里,苏共曾经的首脑,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竟然转变为一个体制的异议者,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12、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照。“日子比斯大林时代轻松”连斯大林的战友、骂赫鲁晓夫是“暗藏的敌人”的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晚年也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13、而至于试图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来——“这是我们同一阵营的或者这不是我们阵营的”,这些划分很可怕,他们仍在毒害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也是折磨着索尔仁尼琴的“病症”之一。这些精神上的划分本就难测,而一旦觉得所有的罪恶都源自布尔什维主义,就应该推翻它,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14、他有了获得自由的机会,他在国外谈到这一点,而当他被抨击正在错用自己的自由时,很多西方的社会活动家对之置之不理。

15、第二天清晨,那位犹太裔的基督徒医生,就死在了手术台上。但是他的话,却像光,照亮了索尔仁尼琴心中的黑暗;像盐,给了后来成为作家的索尔仁尼琴试图医治人类心灵腐烂的永恒药方。索氏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种道德传统与宗教情操。

16、他曾拒绝叶利钦颁赠的“圣安德烈勋章”,却欣然接受普京颁赠的、标志着人文领域最高成就的“俄罗斯国家勋章”。原因是他认为叶利钦走西方资本主义路线,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而普京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路线,却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公开赞扬普京,认为他是俄罗斯文明的捍卫者。他也因为西方国家批评普京“专制”,挺身为普京辩护。所以,有人批评他是俄罗斯沙文主义者。

17、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个人的独立信念,而不被各种政治势力所收购?索尔仁尼琴在自传里宣称,被捕就是他开始忏悔并获得神启的时刻。他在囚室里听到了上帝的声音。癌病房境遇还提供了另一次更重大的契机。在流放地哈萨克斯坦,做完手术的后半夜,他和另一位基督徒囚犯,展开了触电式的对话。越过无边的黑暗,病友向他低声说出福音,闪电般击中了内在的黑暗。他从此获得了毕生战胜恐惧的勇气。

18、历史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关注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区别。我尊重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传统,但也迷恋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知识分子谱系中,索尔仁尼琴的形象很高大,但在俄罗斯文学谱系中,他却显得有些矮小。在爱的前提之下,与人类为敌、与自我或语言为敌、与历史中的制度或权力为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三个等级。托尔斯泰以人类为敌,将所有的非理想状态和伪善的现实撕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我和语言为敌,将所有自我的包装和语言的自明性残酷地摧毁。索尔仁尼琴则是以历史中的制度和权力为敌这一谱系中的一员。随着时间流逝,他只能在托氏和陀氏的光辉中勉强地闪烁。

19、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20、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1、索氏先到德国,后迁居瑞士苏黎世,最后流亡美国。

22、2008年8月3日,这位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和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的继承者,离开了我们。他给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除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著名小说之外,他的精神立场也是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3、和他交往的时候总会被他的简单、天真震惊。他总是和人平等对话,完全没有一点大人物架子。毫无疑问这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好感。也许你不会问别人一些事,但一旦你想这样做,只有问一些最有意义的东西,别人才有可能绝对真诚地说出一切。

24、在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之前,人们已经加过许多形容词和前缀,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然而,最适合他的名誉恐怕只有一个:个体。被称为个体,在尼采和柯尔恺郭尔等大家眼里都是最高荣耀。索尔仁尼琴显然是无愧这个荣耀的作家:他不仅仅以普遍的个体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护者。在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时,瑞典皇家学院曾委托其常务秘书卡尔-拉格纳-基耶罗宣读了如下的授奖词:

25、赫鲁晓夫与加加林(左二)等人合影。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

26、因为这也是这种人的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这种人知道自己生命每一个瞬间的意义并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真的像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的那种真正的苦行僧。而且这种将自己生命每一分钟视为天职的人在我们教堂里如此之多。

27、依据艾克曼所著的《伟大的灵魂》,索尔仁尼琴是在面对死亡时,才遇见上帝的。当时,他在监禁与劳动的重压下,得了腹腔癌。开完刀,在万念俱灰之际,在漆黑的夜里,他与邻床一位陌生的犹太医生进行了整夜的心灵倾谈。

28、1971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在生前的最后一个生日与妻子尼娜·彼德罗夫娜合影。赫鲁晓夫直至下野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德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29、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一个另外的政府。

30、  1968年,勃列日涅夫出兵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这使他大为愤怒。回想自己1956年也曾下令出兵匈牙利镇压群众示威游行,他意识到,这是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如故,任谁当政都会在这条轨道上狂奔。他怒吼:“这个国家的大门被关闭了,被锁链绑住了。当你不得不将人民用锁链捆绑起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果上帝让我有继续执政的机会,我会将大门和窗户都大大地打开!”

31、  于是他经常念叨这句话:“如果我还当政,一定要改变这些!”

32、永远不要鼓励人们去寻求快乐,因为快乐本身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偶像罢了。而应该鼓励人们互爱。一头野兽在咆哮眼前的猎物时会感到快乐,而我们人只有在互爱时感受爱,这是人类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

33、记者:感谢上帝!神父,我们相信索尔仁尼琴将会轻松点儿,因为他以创作的方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34、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争论。同人们传闻的“大老粗、没文化”相反,赫鲁晓夫在国外脱稿讲话时,语言简朴、有说服力。他相信只要如实讲明真相,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人民就会由衷地同情并喜欢苏联。他于1959年9月在美国访问了13天,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

35、您知道安魂弥撒是怎样结束的。请相信,我们完全没有实现计划,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就在当晚上帝命我为索尔仁尼琴的孙子进行洗礼,这是完全没料到的。我们提前约定在八月底举行这一仪式。而当天全家所有人,包括小孩儿,孙子们,甚至还在摇篮里的婴儿,都参加了安魂仪式。

36、索尔仁尼琴成名于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被苏联驱逐,作品也在苏联被禁。此后,索尔仁尼琴长期居住于美国。可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他在全世界声誉卓著,如日中天,那时候,索尔仁尼琴是右派自由主义分子的旗帜和标杆。因为,索尔仁尼琴通过对苏联劳改营的描述,狠狠地打了全世界左派的一个耳光。索尔仁尼琴的劳改营文学,为自己树立了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形象,被誉为“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给予索尔仁尼琴很高的荣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评论家,尤其是左派人士,把索尔仁尼琴认定为西方政治的产物,以否定他的价值。对此,右派人士虽然也肯定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价值,但是,同样不否认他的政治色彩。2008年,90岁的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逝世,一些右派的评论,依然没有脱开政治,例如将索氏冠以“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等等。

37、 “良心作家”及晚年忏悔的索尔仁尼琴。在获诺贝尔奖的俄罗斯作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1918年生于高加索。

38、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索尔仁尼琴名言

39、左派不待见他,因为他背叛了苏联,索尔仁尼琴因《古拉格群岛》而声名大噪,他通过对苏联劳改营的描述,控诉了苏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罪恶,狠狠得扇了全世界左派一个耳光,让无数的人开始怀疑、否定、憎恨苏联以及苏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40、  他开始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一手制定的很多法规政策,并将需要改变的地方罗列在本子上——尽管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再有人听到和执行,但这样做了,他心里就安慰了许多,仿佛弥补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41、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

42、于是他又开始深思这个问题:“接下来该干什么呢?”我觉得,或许此时我唯一能够说的一件事就是上帝注定不透露,而只是稍微提醒我们这种使命感,这些对自己内心和自己生命的思索时不时地会以各种出乎意料的形式出现。

43、索尔仁尼琴像是一位时代的先知,总是郁郁独行。因为先知从来不会受万人拥戴、众人景仰。相反地,他们往往因为直言无讳地痛斥罪恶,所以会遭致恶人的攻击与毁谤;也因为能洞察世事的险恶,发出警世忠言,却遭致世人的讪笑与讥讽。

44、1959年10月,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访华。在国庆宴会上毛泽东面无表情,一脸凝重。

45、 在获诺贝尔奖的俄罗斯作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索尔仁尼琴。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1918年生于高加索,2008年去世。早在1962年,索尔仁尼琴就发表过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社会上引起了超出纯文学的反响。1968年他因写成了小说《第一圈》和《癌症楼》并在西欧发表,不仅内容被质疑,其做法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于是1969年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而他的否定丑化苏联时期政治制度的作品,却受到西方的特别垂青。1970年,索爾仁尼琴被告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在苏联国内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苏联此时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丑化歪曲虚无苏联历史的做法依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46、虽然失去了可以呼风唤雨、令无数人匍匐在脚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拥有一辆配备司机的小轿车、一幢配备厨师和保姆的豪华别墅和一份足以维系优渥生活的“特别养老金”,在很多人看来,赫鲁晓夫应该满意了。

47、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

48、1962年,他以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创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当时批判斯大林的风潮下,他的作品甚至受到赫鲁晓夫的鼓励和推崇。他的朋友形容说,这本书像原子弹一般震撼人心。在短时间内,这本书共卖出85万册,使他一夜成名。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3篇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49、正如卡夫卡《地洞》里的鼹鼠,索氏躲藏在专制的黑夜里,以敏感的触须,率先感应着某种巨大的威胁,喊出民族苦难的真相。他擅长用最细小的字形写作,而后把这种蚂蚁天书卷起来塞进小瓶,以孩童的方式隐藏和传递。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古怪的游戏,他不仅要叙写故事,还要发展出一种中世纪异教徒的生存异能,以便其作品能够在超越被捕和失踪的命运,在尘世间继续流传。这种苏联版的猫鼠游戏,为铁幕国家的思想传播学,提供了卓越的样板。

50、这本书是索尔仁尼琴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没有之这本书是他的巅峰;

51、索氏的终极关怀,与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如出一辙。他们的三位一体,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近现代轮廓。这是东正教文学的巨大光芒。在某种意义上,索氏就是两位先贤的翻版——不仅叙写反抗黑暗和寻找光明的先知话语,而且还擅长文学叙事(尽管索氏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他的前辈,甚至不如同时代的纳博科夫)。他是孤独的民族祭司,怒气冲天地审判着这个问题倍出的世界。

52、实际上这种毒害很深,关于这一点索尔仁尼琴对此多次谈到。当他又一次被问到他是怎样看待祖国发生的这些变化以及他努力争取的自由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自由很多,真理很少。”这里谈及了某些变换,这些变换现在无处不在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很久很久才能克服。

53、这本书于1973年发表,因为这本书的发表,苏联当局把索尔仁尼琴驱逐出境;

54、右派不待见他,因为他“晚节不保”,晚年的索尔仁尼琴在亲眼看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后,又忍不住开始肯定和赞美那个曾经被他诅咒的斯大林和苏联,此举无疑等于又狠狠得扇了全世界右派一个耳光。

55、神父:在他逝世后,娜达丽雅·德米特里耶夫娜说出了,我个人认为,可靠的想法。现在有两种版本是可靠的。一股力量千方百计泯灭索尔仁尼琴的作用,那些他不得不遭受的、他自己都没料到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显得微不足道。

56、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57、当索尔仁尼琴开始反思、忏悔并肯定和歌颂苏联和苏式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那些曾将他奉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的人开始容不下他的“不同政见”,他们开始攻击他,羞辱他,甚至将他描述成因为在监狱待了太长时间,性格已经扭曲,精神已经不正常的“疯子”。

58、这本书,表面上是对苏联最黑暗的揭露,其实满书散发的都是作者对国家的爱;

59、  这是一次完美的宫廷政变——之所以“完美”,不仅因为对赫鲁晓夫权力的虢夺没有遇到一丝抵抗,更因为在苏式国家里,最高领导人被解职后,下场都很凄惨,而赫鲁晓夫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度”晚年的优厚待遇。

60、  当然,他已经无力给任何人打开门窗,即使给自己,也仅仅是把窗帘拉开一道缝隙,这道缝隙就是——偷听敌台。

61、 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62、流亡期间,他不改对时局的批评态度,指责西方社会的道德堕落,批评西方音乐(特别是摇滚乐)令人难以忍受,新闻媒体喜欢揭人隐私等。逐渐地,他不再是西方媒体的宠儿了,而逐渐地变成一只旷野里离群的孤鸟。

63、《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在转折关头》。

64、但在自己的故乡,国家主义先知遇到了比专制更阴险的敌人——它从不囚禁作家,而只是冷藏他们。在索氏批判市场之后,市场对他实施了反审判。富裕起来的“新俄罗斯人”主宰了这个自我更新的国家。索氏著作的销售量急剧下滑,他的短篇小说集《崩解的俄罗斯》只卖出区区5000本,甚至不到一个平庸的畅销书作家的百分之一。人们在书店里已经很难闻到他所散发的气息。老先知在各地行走,发表愤世嫉俗的演说,偶尔也闪现于电视屏幕上,犹如一件沾满尘土的古董。在全球娱乐时代,先知早已丧失了“逗你玩”的功能。而这正是思想和文学的最大悲剧。2008年,他和反抗文学一起中风,死于人类狂欢的午夜。

65、 死而复生的基督在第40日升天,自此,基督将复活每一位死者,并对他们进行审判。2008年9月11日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逝世第40日,克林尼克(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地方)圣尼古拉教堂教士,大祭司尼古拉·切尔内绍夫接受了索尔任尼琴最后的忏悔,在安葬日对他进行了最后的祈祷。下面是由拉多涅日广播电台播送的对尼古拉神父的访谈录。

66、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

67、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68、大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参与对德战争。他曾因战功,获得2次勋章,官至大尉,担任炮兵连长。当时他虔诚信奉马列主义,在写信给妻子的信中说:“我很高兴把生命献给列宁。”

69、有些人为所有人活着。他们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面对他们,我们必须表示敬意。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70、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那么索尔仁尼琴应该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他们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信仰。他们的作品,都在揭示着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体现了对不可摧毁的人之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企图之批判。

71、197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偷窥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越过“内部资料”的栅栏,他的反面乌托邦叙事令我感到震惊。一位从未听说过的陌生作家,正在用畸零的手指,痛击着中国人昏睡的灵魂,让我们闻到了浓烈的叛徒气味。

72、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这正是前苏联时期各种黑暗帝国的成因。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形成了人类机体之癌。小说中的主人公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社会的病症和人们灵魂的癌细胞——对于个体性的蔑视、压制、消解。无论是官僚主义,还是个人崇拜情结,实际上都是对无数个体独立品格的蔑视、压制、消解。这种意义上的癌症是反个体综合症。当它爆发时,人们会以集体、理念、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进行合法性授权,理直气壮地剥夺他人的个体性,并因此体验神圣之感。此时,癌细胞就会裂变为不同形态的古拉格群岛,各种各样的癌症楼便将迅速崛起。小说中的癌症楼是个体性泯灭之所。它被命名为13号楼,无疑是意味深长的。倘若《旧约》中的13代表使徒对耶稣的背叛,那么,癌症楼就象征着对人类的背叛。人类是个体的复合体,剥夺人的个体性就是背叛人类。这是个素朴的真理,但人类为了认识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古拉格群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各种各样的劳改农场,数以千万计的个体被折磨、践踏、消灭。个体性的泯灭是悲剧之源。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索尔仁尼琴追查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悲剧之根,开始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正是为了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索尔仁尼琴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揭示历程。他反思和暴露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无数患过灵魂之癌的人承认“是,我曾是刽子手和杀人犯!”,并为此而忏悔和受到必要的惩罚,以活生生的案例启示后来者,让人类永远告别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73、正是基于一种政治抗争的立场,他被视为国家的危险叛徒。1971年,索氏在公共场所被人注射蓖麻毒素,差一点丧命,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告而已。三年后,他被克里姆林宫逐出国境,移居美国的偏远村庄。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并未高声赞美收留他的白宫,而是开始痛斥西方消费时代的道德沦丧,呼吁以基督的价值重建社会伦理。这种左右开弓的先知立场,令他在东西两个方向都失去了支持者,成为愤世嫉俗和不合时宜的批评家。

74、右派需要他,因为他虽然背叛了美国,但他毕竟是西方解体苏联的“有功之臣”,他的作品依然可以作为他们控诉社会主义制度的利器。

75、但是,正如大卫王和众先知一样,索尔仁尼琴也服事了他那一世代的人,然后就安息了。不知道在具有俄罗斯精神深度和宗教气质的作家中,索尔仁尼琴会不会是最后一个?

76、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77、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里他偷了朋塔尔的一条丝带而栽赃给厨师玛丽永;

78、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79、记者:太不可思议了,神父,一个逝世了,而另一个精神上获得新生?

80、神父:是的,经常是给了他机会,但他却不会把握。而在这里我们看到某些机会被剥夺了,仅留下他为上帝和人民效劳的真诚意愿。正是这种真诚地意愿促使索尔仁尼琴奉献到生命的尽头。

81、  颇为讽刺的是,这位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之自己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竟然也会被苏联当局宣布为禁书而不得出版。于是他拿出当年搞地下工作时的机智,从敌台中获得蛛丝马迹,在很多当年被他收拾和批判过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帮助下,和克格勃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手稿偷运到美国,并于1970在美国出版。

82、  可是,赫鲁晓夫不满意,最初是由于不甘心,后来是由于反省。

83、索尔仁尼琴能够成为当年右派眼中的反苏反社斗士不是偶然的,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索尔仁尼琴的“经典名言”:

84、索尔仁尼琴曾对他的这种“复调”展示方法作过重要阐释:个人不应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当行动与个人有关时,个人便应成为“主角”。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

85、   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

86、1961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欢迎卡斯特罗到来。

87、1974年,索尔仁尼琴因持不同政见,被苏联政权驱逐出境,1976年定居美国。他经常以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的名义发言。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那些言论和立场,他的《古拉格群岛》等作品,得到了世界性的回应,他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他曾经渴望苏联人民能够摆脱东方式专制主义的生活模式,过上自由而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到了美国之后就不大习惯。两年之后的1978年,当美国人都快要将他遗忘的时候,他耐不住寂寞,到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分裂的世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道德沦丧、民主和自由过度发展、游戏的人生态度、空虚的灵魂、盲目追求快乐、浅薄等等。他的言论受到了美国知识界的冷遇。

88、神父:是的。当然,很多人都盼着他投身于政治或者某些与俄罗斯复兴背道而驰的地下活动,但他就是不陷入任何极端。

89、为了饱口腹他放弃了新教皈依了天主教(宗教信仰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信仰,甚至可以扩大到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性);

90、索尔仁尼琴反复地批评大众文化的浅薄(他不懂大众文化,既不会跳迪斯科,也不会唱摇滚),反复地强调精神生活的深度、高雅文化的历史感。难道这些东西他见得少吗?任何一个专制主义时代,高雅文化都非常发达,法国的中世纪建筑、中国唐宋时期的诗歌、叶卡捷琳娜时代的俄罗斯文化,乃至苏联时期的文化(肖洛霍夫的小说、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爱森斯坦的电影等等),都很高雅。因为,所谓的高雅艺术,正好是在个人生存的苦难、人的不自由的前提下发育起来的。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种高雅文化,都是以人类的苦难生活为代价、做素材的。当全世界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无法创作出《古拉格群岛》那样的作品,那不是很好吗?

91、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92、小编评:区分文化与政治是一件很难的事,从来没有纯粹的文化和纯粹的政治,自古以来一切文化或者艺术都是与政治相连的,扩大说都是与民族和国家相连的。我特别推崇我们的领导,经常会提出一些貌似很高很远到很管用的口号和理论,比如以前的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非常通俗易懂,如果你在人的社会里活着,一点政治都不讲,那只能是举步维艰。

93、游戏爱情的人应该都能明白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因为B背叛了A,并不代表他背叛B的时候能够回到A的身边,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只会让自己离原点越来越远。这种觉悟索尔仁尼琴应该也有!当初,索尔仁尼琴因为美国和资本主义而背叛了苏联和社会主义,当他再次因为苏联和社会主义而背叛美国和资本主义的时候,却发现,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因为苏联已经不存在了……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悔恨!

94、http://radonezh.ru/analytics/poslednyaya-ispoved-a-i-solzhenitsyna-k-40-mu-dnyu-po-konchine-472html

95、1949年在斯大林70寿诞上,赫鲁晓夫陪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出席宴会。

96、当然,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某些而且还是他一生中所有的功绩。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也就是在90年代初,正是国家发生巨变的时候。其中很多变化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又有很多使他紧张不安。正是他的那次难忘的从东到西的环国旅行,让他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相识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已经对他所看到的剧变有了强烈的感受,他觉得他完成了他能够做的一切。他做完了他本可以置之不理的还有想都不敢想的一切。

97、真有他所说的那么严重吗?对于他的“毁灭”、“高雅”、“平庸”、“文化的真正意义”之论,我不想多作分析。我只是觉得,他的整个发言,不像一个有理智的作家,倒像一个诺查丹玛斯式的骇人听闻的预言家。像年轻的时候一样,索尔仁尼琴依然是一个激进的勇士。所不同的是,如今更添加了固执的成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原来所反对的是苏联的专制主义和非人道主义的统治,而现在,他所反对的是大众文化、物质主义潮流和资本主义市场。

98、作为作家,索氏最值得炫耀的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而是他的两度被清除:1969年11月,他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1974年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以“叛国者”的罪名剥夺其苏联国籍并驱逐出境。索氏先是丧失了官方“作家”的称号,继而又丧失伟大祖国的国籍。这种身份的双重剥夺,正是这个人的最高桂冠。他是作协体制外最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没有国籍的伟大公民。在20世纪,还没有任何作家获得过如此奇特的荣耀。

99、八十多岁的索尔仁尼琴,平常孤独地蛰居在自己的深宅大院。但他俨然一头老狮子,常常用骇人听闻的吼叫,给自己平静而孤寂的生活带来短暂的喧嚣。但无论如何,人们都试图要将索尔仁尼琴和他曾经生活过的悲惨时代一起忘掉。

100、仅剩的文学巨匠之东正教堡垒、“俄罗斯良心”和“政治恐龙”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2008年8月3日弃世而去,留给世人一个形迹可疑的背影。

101、全文大篇幅介绍了他年幼时期,父亲对他在自学能力和思维模式上的塑造,很多家庭教育的细节很是震撼。同时,还描述了很多他在思辨方面“自我训练”,有不少漂亮的元思考。非常推荐,对于个人思维的改造升级,甚至下一代的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02、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等。

103、正是这个过程在他心目中挥之不去,圣言再次提醒了他关于这一点:“去了解真理吧,真理使你自由。”当然,索尔仁尼琴早就知道这些。对他而言,这正是精神真理,正是这些年他不断深入地审视自己的目的所在。

104、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也称赞他“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每次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上述授奖辞,我都想起《古拉格群岛》中的名句:“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是宇宙中最值得珍视的存在,这是现代人道主义的精髓。人类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复合体,热爱人类就是热爱无数处于中心的个体,守护人类就是守护个体思与在的权利。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对个体负责就是对人类负责。为此,人类“应当公开谴责宣扬一部分人可以惩治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本身”,消解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正因为索尔仁尼琴时刻将个体置于中心地位,正因为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我才称他为人类的文学良知。

105、在黑夜中,索尔仁尼琴看不见那位医生的脸,但那位犹太医生讲解了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如何从犹太教徒转为基督徒的心路历程。他洋溢着喜乐的声音,将福音信息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106、但是,当索氏于1994年离开美国,回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世界主流媒体对于索氏晚年的声誉和评价,远不如当初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的那段时间。对于索氏的晚年,更多的评价词语是“充满争议”、“极富争议”之类。为什么?索氏当年抽了左派一个大耳光,右派们欢呼雀跃,把索氏抬到很高的地位。结果,等索尔仁尼琴到了美国,居然腾出手来,又抽了右派一个大耳光。1978年,索氏已经定居于美国。当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猛烈批评西方社会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此后,索氏还多次批评西方社会的道德堕落,并认为西方民主不适合俄罗斯等。因此,左派、右派对于索尔仁尼琴都有严厉的批评,有人说他是反复无常的怪人、易怒者、专制主义者。还有人说,索氏因为在监狱呆了太长时间,性格已经扭曲,精神已经不正常,已经疯了,等等。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