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论语中有名的句子并赏析【文案整理84句】
admin 2023-05-17 03:40:15 个性说说 ℃论语中有名的句子并赏析
1、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d,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d,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2、杀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3、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4、(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5、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6、(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7、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0、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12、搁笔而后,复念诸多赏析皆当时之性情语,且编号亦随遇为之,故又动手整理一番,将两百副合为一处,略有更改。无情实是多情物。于此中觅得真趣,不亦乐乎!
13、(解析)材料由传统文化经典中的《论语》变成了后人对《孟子》的批注。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划出关键词组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配夫道义”“无所惧”;所以概括为: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14、孔子认为富足了而不骄傲容易,贫穷时保持心态平和就难了。人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后,再去追求礼乐文明是不难做到的;但倘若总是生活在艰辛贫苦之中,就很难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了,必然不堪其忧。
15、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
16、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17、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
20、(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21、赏析:君子处事求同存异,即便是意见不合,也能相处的融洽,而小人则是立刻翻脸。
22、 (2014浙江)《周而不比》(答案)
23、 在历史上,仅因一则不起眼的小事而留名者不少。沾一副无情对之光,陈海鹏是第一人。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5、)”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26、③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gǒu)。
27、曾子提出了“慎终追远”的概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曾子看来,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而且还要时时追念自己的祖先,因为对自己的先祖有敬畏之心,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数典忘祖”这类事情的发生。我想起一个死刑犯人被押赴刑场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我对不起自己的祖先。”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肯定是愧对先祖的,如果他心里早就有祖先的存在,也不至于有如此下场了。
28、《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29、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乐崩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3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31、人活着,不可能一直幸福快乐,总会有悲伤和烦恼。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努力忘却烦恼,把快乐迎接。
32、(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
33、“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
34、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35、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
36、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37、Whenyoumeetsomeonebetterthanyou,turnyourthoughtstobecominghisequal.Whenyoumeetsomeonenotasgoodasyou,lookwithinandexamineyourself.
3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4) 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该做,应该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显得这事该做……你俩记住这个分寸。
40、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4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2、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43、越没本事的人越做事马虎,喜欢说: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
44、(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5、孔子:____________韩非子:____________
4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7、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4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49、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5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5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3、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5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5、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d,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d,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d,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d,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d,他们暂时结为朋d,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这就是君子的朋d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d,进用君子的真朋d,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56、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57、(赏析)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58、(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59、我们生而为人,是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对于我们自己的优点要保持和提升,并虚心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缺点,我们要抛弃、要改正。
60、越没本事的人越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喜欢说:我的伯乐在哪里啊,怎么不来找我呢。
61、“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过于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62、我的感悟:如果你怕别人知道你做的这件事儿,那么这件事儿十有八九都是不该做的。
63、我的感悟:道德之名,说着容易,做着难啊。你看《火影忍者》中的鸣人让人放下仇恨是不是被黑出翔来。
64、《论语》的背诵难度高于《三字经》,所以暂时只对娃做跟读的要求,每天读几句。至于英语翻译,完全是我自己学学,有时候对着娃说说,他是不会理解的,其实中文的他也不可能完全理解。
65、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6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6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学了不思考,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背什么,而不是把它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越学越糊涂。而光“思”不“学”,就像一壶开水,你只让它开了却不放米。那么,这个“殆”字什么意思?还是疑惑的意思,跟迷惘差不多。有人把它解释成危险,那不是这里的语义。所以这段话强调的是学思并用,告诫我们要做有心人。学习,一边学,得想想为什么,找找里边的内在逻辑和窍门,从而理解了,把知识化为己有,将来才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此外,学在前,思在后,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68、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69、 这是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的学生嘲先生叶广文的一联,公认的最早的无情对之一。
70、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71、年富力强: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7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73、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74、(解析)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应该也是十分熟悉的。
75、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
76、当我们遇到那些品德差、能力弱、文华少、缺点多的人,就不要讥讽他、嘲笑他。从他们不足的地方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可以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改掉之。
7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9、(解析)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
80、 至于舜之时,文章写道:“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读第一声。“称美”,是称颂人家的美德和好处,“推让”是谦虚礼让。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大治。等等。
81、压力不要总背着,委屈不要总憋着,累了,就休息,苦了,就倾诉。要学会自我释放和缓解,给自己减负,让自己轻松。
82、我的感悟:人不要脸了,钱就来得快了。笑贫不笑娼的时代,这是时代的痛楚。
83、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 上一篇:叹为观止的反义词【文案整理22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