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柏拉图会饮篇【文案整理57句】

admin 2023-05-18 02:05:26 个性说说

柏拉图会饮篇

1、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正是在这种爱情观念下,柏拉图才得出这样的精神之爱。因为男子之间爱慕,没有欲望的加持,更多是一种精神、灵魂的交往,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爱,也是人们向往的那种理想的爱情。

2、这个观点要从柏拉图生存的那个时代说起,与当时的希腊男女地位和爱情观有关。

3、《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式文学作品,在前385年后不久写成。它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交谈心内容,有9875个字。

4、  作为一个得意的贵族美少年,亚尔西巴德难免有轻浮和自以为是的毛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他也不可能真正学习到苏格拉底所强调的那些智慧。在《理想国》当中就可以看出,正义和智慧是统治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但恰恰这样教育出来的统治者是不适合统治的。换言之,现实中成功的政治家不会是哲学家。这就是柏拉图构想理想国时发现的最大悲剧,和他自己的人生一样。

5、但是殊途同归,现实世界里爱情的观点是正确的。两个人的爱情里,双方平等自愿,相互契合完美,却是正确的,也是人们追求的。当时,这个观点还是针对同性恋。只不过后来被引申开来而已。

6、柏拉图能够给予西方两千多年的指引,并不在于他如同后世哲学家那样的体系和概念、命题,而在于他思想的整体风格。因此,只抓住某些概念命题而无视柏拉图的众多篇目中零散的思想火花,读者既容易误解柏拉图也容易自身陷入迷惑。

7、在柏拉图的理论中,认为现实世界的两个人,没有哪一半是重要的,两个人是相互平等的。在生前和死后的观念世界里,你们两个人合体的完整人本来就是完美的,现实世界分裂后,两个人则是相互之间最完美的对象。就像拼图一样,两个人完美的拼接在了一起。

8、对于阿里斯托芬,爱欲来自对完整人性的怀念;对于苏格拉底,爱欲最终是对不朽的渴望。

9、  《会饮篇》结合了爱、美和智慧,完全契合着“哲学”最原初的含义,那就是爱智慧和爱的智慧。虽然《斐德诺篇》当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无疑《会饮篇》在思想上更丰富深刻,语言上更生动精妙。

10、柏拉图式恋爱后来引申为精神恋爱。是指一种男女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11、古希腊有推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爱的风气,年龄稍长的称为情人,年幼的青年称为爱人,爱人要借助情人的教导完成道德的完善。而与女人结婚生子只是随俗罢了。

12、显然,这句话与他老师的伟大形成了鲜明对比--苏格拉底和他所钟爱的哲学有着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魅力和影响。虽然听到这一点,格罗肯很早就提出了这个话题,但却充满了好奇和质疑,他在阅读之后发现了精明:他实际上是在“无意间”中完成了对老师的赞美,这为塑造这一光荣的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柏拉图会饮篇)。

13、由于柏拉图学园的长期存在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沿袭,使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得以流传至今,与德漠克利特著作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4、  会饮在希腊是一种庆祝的礼节,通常有乐伎的助兴。但这一次是悲剧家阿伽通的悲剧获奖,他宴请的几乎都是文艺家和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喜剧家阿里斯多芬,还有医生厄里什马克,诡辩家修辞家斐德诺和泡赛尼阿斯,最后进场的有美少年政治家亚尔西巴德,也即苏格拉底的学生。总之他们让演奏的乐伎出去,而自己开始了高谈阔论,谈论的主题是给爱神厄洛斯进行礼赞。

15、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伊拉·瑞斯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就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一种欣赏。是男子之间的灵魂交往,精神交往,与欲望无关。

16、柏拉图式恋爱是什么?古今理解各不同,灵肉完美相融也许最美好。

17、显然,约翰•邓恩继承了柏拉图爱情里面的神圣纯洁精神的一面,向前发展的一点是,加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完美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是神圣的,自然的,同样是纯洁的。

18、柏拉图式恋爱最初是指同性恋。古希腊女权地位低下,崇尚同性恋,柏拉图在这个客观大背景下中指出,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而这种高尚而珍贵的爱,仅限于同性之间。

19、  “苏格拉底看起来像个情人,而实际上却是一个爱人。”

20、灵魂与肉体结合是柏拉图式爱情观的继承和发展。精神之爱必须经由肉体之爱才能达到,灵肉相融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理想爱情。

21、  而海德格尔虽然满怀热情地投身于纳粹工作,但事实上,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后来的结局来看,都是一个极大的挫败。海德格尔出身并不高贵,来自南德小镇的他平凡卑微却又野心勃勃,难得靠其天性中的禀赋和勤奋成为哲学教授。但也许对于平凡之人,欲望的驱使力和名利的诱惑力都更强烈。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对国家的护卫者要进行各种考验,其中一项是将其陷入贫穷饥渴之中,而一项是将其放入锦衣玉食之中。海德格尔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但并不是好的政治家,因为他居然幻想和纳粹的理念产生共鸣,并利用纳粹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

22、后来,柏拉图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同样的让他在一片树林里走一遍,同样的让他找到一个最大最粗的树回来。同样只准向前,不准回头。这次,柏拉图带着一个很普通的树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带回来这么平凡的树,柏拉图答道:“我一路上是错过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树,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树比现在的还小还差,所以就选了支较为平凡的。”苏格拉底说笑着:这就是婚姻。

23、  哲学家去亲近政治,获得的从来都只是相互的伤害。

24、由此可以说,文章开始进入主题,叙述的主体也成为直接参加会议的亚里士多德。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苏格拉底喝酒迟到,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以前所知的形象,这主要表现在亚里士多德和阿加顿关于苏格拉底为什么进门却不进门的问答中。

25、  但亚尔西巴德虽然深爱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却并不爱他,至少表面上从不热情,不过也没有明确拒绝,惹得亚尔西巴德最后不得不懊恼地说:

26、  因此,《会饮篇》虽然是歌颂爱情,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歌颂哲学,因为柏拉图所认为的爱就是一起追求智慧,爱情的极境就是哲学的极境。最高的美的形式,也就是理念自身。最初的美只是一个追逐智慧和哲学的起点和契机。而没有智慧则不明白爱也打不到最终的美的形式。

27、中国学者陈河伊在《柏拉图爱的思想探析》中也指出,真正的柏拉图式爱情观是一种以获得"美"和"善"观念为目标的男性之间有节制的生活的爱情观。

28、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拥有能使人灵魂上升的力量。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这种高尚而珍贵的爱,仅限于同性之间。

29、显然,约翰•邓恩继承了柏拉图爱情里面的神圣纯洁精神的一面,向前发展的一点是,加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完美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是神圣的,自然的,同样是纯洁的。

30、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邓恩的理想主义爱情观是:恋人间的爱是排他的、相互的、自给自足的、疯狂的、平等的、灵肉相结合的且神圣的。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31、  其实学习哲学,没必要早早地或者一辈子就忠实于一位哲学家。如果说有什么要忠实的,就是忠实事实本身。

32、我指的是全世界的男男女女,我说全人类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自己的爱,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总之,还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种还原既然是最好的事,那么,达到这个目标的捷径当然就是最好的途径,这就是得到一个恰好符合理想的爱人。爱神就是成就这种功德的神,所以他值得我们歌颂。在今生,他保佑我们找到恰好和自己相配的人,在来生,他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如果我们能敬神,爱神将来就会使我们还原到自己原来的整体,治好我们的毛病,使我们幸福无涯。

3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V6kJg_XgYnPwuR4T-xMWg密码:ngvh 书名:会饮篇

34、在《会饮篇》里,古希腊哲人们边饮酒边谈话,主题是爱情。

35、  在这二十多部作品中,最受人重视的精华篇目应当是《斐德诺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其中前三部是柏拉图五十岁左右成熟时期的作品,《法律篇》是晚年对《理想国》的修正。《斐德诺篇》虽然是论修辞,但其中对爱和迷狂的说法影响深远;《会饮篇》中对爱、美和智慧、哲学的论述语言优美典雅、思想纵情恣肆,整个行文自然流畅如喷薄而出,而其中所展现的文艺家和哲学家举杯畅饮讨论哲学问题的场景令多少后世人心驰神往。《理想国》全面而集中的阐述了柏拉图的正义和政治思想,而《法律篇》则是年老的柏拉图对自己的修正,其中的思想更加深厚大气而语言更加成熟典雅。

36、苏格拉底是严厉反对娈童现象的。文末有个美少年冲进宴席,对各位宾客大倒苦水,本来想和苏格拉底发展成爱人和情人的关系。没想到苏格拉底不为所动,盖着棉被纯聊天。哈哈哈,好搞笑。

37、简单的来说,当时主流的爱情观点是男子之间的同性恋爱,正好与我们现在主流的爱情观点相反。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到,陷入爱情中的男人愿意为他迷恋的少年做任何事情,不惜一切代价。

38、  柏拉图的有些对话,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比如《伊安篇》就有些逻辑问题而且单薄,而《大希庇阿斯篇》则不仅重复,还观点犹疑,而且语言枯燥,虽然是谈论什么是美,言词逻辑则完全不美。《理想国》虽然完善但思想极端,《法律篇》典雅圆融,但已是暮年思想,缺乏激情。

39、时至今日,柏拉图式的爱情仍时常被人提起,但其具体的内涵却鲜有人深究。《会饮篇》被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讲的是爱情,并且是不同角度探讨下的爱情。

40、为庆贺,苏格拉底难得地梳洗打扮,穿上了别致的鞋子出席。席间,斐德若提议向爱神祝辞,毕竟雅典诸诗篇中,独没有歌颂爱神的经典之作。众人恪守游戏规则,甚至好辩的苏格拉底都献上了一篇完整的颂词。

41、  学习柏拉图,就要正视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的阴暗面,明白政治在柏拉图思想整体中的地位。学习海德格尔,就要接受海德格尔和纳粹关系的事实,并从思想的角度分析此时的根源、影响和结局。

42、  因此,虽然柏拉图也经常讲迷狂,但他所推崇的是理性之下的迷狂,也就是能反映理念的真善美统一的迷狂,实际上也就是哲学的迷狂。这才是他说的最高的迷狂。

43、灵魂与肉体结合是柏拉图式爱情观的继承和发展。精神之爱必须经由肉体之爱才能达到,灵肉相融的爱情才是完美的理想爱情。

44、这次会饮,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整篇对话主要由六篇对爱神厄洛斯的颂辞组成。

45、柏拉图式恋爱本义是指双方平等完美的爱情。柏拉图认为相爱的双方是自愿、平等的,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人,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且仅对你是完美的。

46、但是殊途同归,现实世界里爱情的观点是正确的。两个人的爱情里,双方平等自愿,相互契合完美,却是正确的,也是人们追求的。当时,这个观点还是针对同性恋。只不过后来被引申开来而已。

47、柏拉图式恋爱后来引申为精神恋爱。是指一种男女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48、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49、  虽然苏格拉底运用了反讽的方法,顺着对手的观点逼迫到极致而发展出荒谬的结论,但更多的时候,是苏格拉底自己在表达观点,是苏格拉底为了反对对手而直接陈述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理想国》中对于城邦的构想,就完全是苏格拉底自身的说法,而后世人对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专制极权、抹杀个体和人性、尊崇集体,甚至种族的优生学等等,这类为后来希特勒提供无穷思想渊源的句子,是无论怎么热爱柏拉图,都无法为之辩护而将之抹去的。

50、  在古希腊诸神的面前,凡人是不完善的,和神只是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在柏拉图的理念面前,所有感性的事物和整个感性世界一起,都被贬低到极致。那么,人的地位何在?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可能在任何时候凸显出来。早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的重心已经回到了人身上,只不过当他讲灵感的时候,又将人的力量归之于神。苏格拉底时,给予灵感的神还是诸神,是掌管文艺的那些神。当苏格拉底讲“善”时,还是人自身的德性。柏拉图时,在阿波罗和缪斯之上,还要尊崇理念,也就是最高善。此时善已经成为本体的、理念的,超越人和诸神之上。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恰如从柏拉图到普洛丁,普洛丁在理念之上再加入第一本体“太一”,太一超越理念之处在于它甚至还创造世界,因此与一个创世的上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51、古希腊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看起来,无论一存在或不存在,其他事物存在或不存在,他们都以所有事物的方式和样式,对于他们自身或在他们之间,显得存在有不存在。”

52、约翰·邓恩凭借对灵魂、肉体相互关系的思考,提出精神之爱必须经由肉体之爱才能达到,灵肉相融的爱情才是真正完美的理想爱情。

53、本周让我们跟随日半一展,一起回到数千年前的希腊,去尝试描绘柏拉图给我们展示的爱情图景。

54、KoninklijkMuseumvoorSchoneKunsten,Antwerp

55、柏拉图式恋爱是什么?古今理解各不同,灵肉完美相融也许最美好。

56、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