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鲁迅先生简介200字左右【文案整理65句】

admin 2023-05-19 10:42:40 个性说说

鲁迅先生简介200字左右

1、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单身太久了,心理不太健康了,内心是一直都有自觉和省思的。最亲爱的弟弟不理解他,与之分道扬镳,成为他一生最深的痛。

2、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是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3、俄国1905年革命后,鲁迅所作的《摩罗诗力说》在分析19世纪几位最伟大的革命浪漫诗人的诗作时,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4、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5、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6、谁要是告诉我,上学没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小编“子屠龙”翻开白眼,就跟Ta急、跟Ta怼、跟Ta闹。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鲁迅先生是一座无法翻阅的高山,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鲁迅先生不仅文笔好,而且还会翻译,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至今,他留下的著作与思想,依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鲁迅先生的人生简历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去仙台学医,后弃医学文,想用文字的力量影响中国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授课。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教书。(鲁迅先生简介200字左右)。

7、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8、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d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9、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眼中的他,崖岸孤高,柔肠欲断,世故同时真纯,激情却又厌世,愤嫉不失同情。他有本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过得很好,他看破一个荒谬的时代,却又不吝把文字当药丸济世,骂醒一个是一个,救得一个是一个。尽管一个“教习骑射尊孔读经”魂兮归来的时代,他所有的努力与挣扎,似乎都白费力气了。无数祥林嫂还在村里,数不清的国学家仍在高台讲坛,“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10、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鲁迅致力于通过翻译改革和丰富中国文学以改革整个社会、治愈国民的精神缺失。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加上当时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走上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应该说中国新文学的形成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11、1903-1918年,大致是鲁迅翻译的第一期,除开翻译高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1914),其余都是鲁迅在留日时期完成的,1906-1907年鲁迅的翻译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向,主要是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的提出,应该说,一直贯穿的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的理想,“起其国人之新生”。换言之,鲁迅的翻译之选择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选择,和较少的自觉传播科学的行为。

12、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

13、人言“读胡适的书长学问,读鲁迅的书让人长脾气”,那是因为鲁迅霸气外露,招招见血,其文如其为人。

14、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鲁迅先生画像。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低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15、说起来,鲁迅作为公众人物,其“负面新闻”也不是今日才有的。不说生前如何承受各种攻击污蔑,比如学术著作是抄袭日本人的、比如加入左翼队伍是拿了卢布、比如和学生争风吃醋、比如妄图消灭汉字、比如兄弟失和是由于偷窥,甚至还有传言他相貌消瘦是因为染上芙蓉癖的。鲁迅生前承受的非议,只怕比任何一位同行都多。他不大相信人,连施蛰存这种老实人都怀疑背后有人,那是吃得亏太多,领教过的卑鄙与丑陋实在难以尽述了。

16、在1936年末,鲁迅去世不到一个月之际,早有苏雪林等“反鲁英雄”气势汹汹披挂上阵,往死人头上扣屎盆子,痛骂鲁迅“阴狠、毒辣、多疑善妒、睚眦必报、心灵污秽、劣迹多端”,是有严重人格障碍的“小人”。温和一点的流行说法,“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潜台词里也暗指鲁迅其人其文都窝藏毒素,单纯的人最好敬而远之。

17、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18、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是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人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1)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19、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1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1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3种观点。第1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认为是鲁迅与信子有私情,导致周氏兄弟不和。第3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就否定“兄弟失和”是由于两人思想上的分歧来说,这3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界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3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说服读者。

20、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1、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2、他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3、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24、(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5、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26、但他依然是那个,在细雨渡头苦苦等待的船夫。他向你我伸出手,你眼见烟水茫茫之间,漂漾着千朵烛焰,不知此去是天国还是地狱,但他是那种叫你一咬牙,系好裤腿跃上船,想也不用想就跟定了他的那种人。

27、鲁迅最狠,但他当然不是什么暴力狂、反社会人格者。鲁迅的最大悲哀,在于百年来总被两极化处理。他制造了一个美妙的词汇叫“人血馒头”,不幸言中似的,他自己也成了那一块血淋淋之物:

28、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文化界的伟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29、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是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30、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1、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32、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是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33、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34、也曾沙场喋血,依旧寒光四射,鲁迅首先就是个有脾气的汉子。因为有脾气,他也会偏激,也会错怪人,也会高傲慢人。他仗义,他正直,但作为朋友,他也许真的不好相处。身为“作家”的鲁迅,几乎就是完美的,是所有码字从业者的楷模。但是,作为绍兴人、北京常住居民、大学教授、政府中层官员、中国公民一员的“周树人”,他的确不是白璧无瑕的完人。

35、他那时就特别偏爱美国大片,从不会因为人家曾是八国联军之一而排斥对方所有。鲁迅若活在当下,他会有什么表现,可能性有千千万,或许会是沉默的大学教授,或许会是陈丹青那样的“公知”,他的世故练达让人不好猜测。但我敢说,他一定不会是沈逸陈平金灿荣这样的“先生”,更不可能是手持U型锁到处寻觅同胞脑袋的那类爱国者。他会注册今日头条吗,他会西装革履上电视吗,一切都不好说。

36、作家韩石山说,1980年代他去上海送书稿,顺便到了富阳拜访了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老先生。席间,郁老突然发问,民国时代浙江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咖,知道是为什么吗?见韩石山懵逼摇头,郁得意大笑,说这些大都是:家道中落;寡母抚孤;个子都很矮......比如鲁迅,“比如我爹”,个子矮的人狠啊!郁达夫是颇矮,鲁迅身高只有58米,真正“小男人”大丈夫。

37、但这种要么暗戳戳,要么仿佛罗马角斗场张牙舞爪野蛮人的角色,有一点是现实中的鲁迅吗?“神圣化”或者“庸俗化”的鲁迅,都是历史上的鲁迅。比如鲁迅其实是非常爱生活、爱开玩笑、也很有生活情趣的这么一个中年男人。他喜欢书法,喜欢篆刻,喜欢研究设计,喜欢和年轻人谈笑,喜欢各种美食,熟悉北京城大大小小各种餐馆。

38、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

39、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故乡》:

40、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41、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42、 (1)故事情节的三个阶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三幅故乡画面:

43、鲁迅先生是:“ 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 “ 中国的圣人 ”。

44、他喜欢花草,即使没有栽种之地,也爱在书桌上摆上一盆绿植。若活在现在,他一定也是豆瓣大V,是上海滩的第一号“影评家”,因为他的一生是如此酷爱电影,而他的水准又怎么可能比史航那些人差呢?从日记可知,他从1930年代起,社交活动从过去的爱请人吃饭,完全转向动辄请人看电影。生命的最后10年,他看过100多部电影,几乎上海电影院每场必到。

45、他的生活习惯就特别不好,常年过得都是996似的日子,日夜颠倒还是重度烟瘾患者,把肺都抽烂了。他疑心病重,他时常情绪上头乱发飙,当初骂梅兰芳就骂得莫名其妙。他看不惯的人事太多了,但他从未想过致人死地,或者阴奉阳违,或者故意构陷——好些人后来身败名裂只因与他有过笔战,但他无法预测身后人间的险恶如斯,哪能怪他呢?

46、鲁迅的翻译方式选择用“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因此鲁迅先生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也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盗来俄罗斯文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47、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48、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49、(3)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50、鲁迅先生自己写的作品有: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51、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52、鲁迅先生翻译外国作品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他通晓日语、德语,粗通英语,略知俄语。日语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掌握的,会德语是由于德国医学发达,德语在仙台医学学校是必修的。这些外语功底让他翻译外国文学就显得更游刃有余。

53、儿女情长,舐犊情深,家国天下,吟罢低眉,是鲁迅;四面受敌、八方对阵,六亲不认,知己一足,也是鲁迅。人家说金庸是“侠之大者”,可笑查先生躲在前殖民地纸醉金迷声色豪奢精致利已主义了一生,到底“侠”在哪里?鲁迅才是真正的侠,锄强扶弱出刀如飞,是文坛宗师,是行墨者之法的巨子,是快意恩仇的狠角色。陈丹青大呼“大先生酷毙了”,此“酷”不是“酷评家”的酷,而是为人风范的酷,精神格调的酷,英雄襟怀的酷。酷的极致,就是狠。

54、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55、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56、鲁迅太复杂,对他可以有多元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歧义与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我敢赌咒发誓,千秋万代之后,鲁迅的文章仍将是中国最好的文章。他是真正集成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而有所创造,这样的文章必然会像李杜苏黄文集那样万古长存的。

57、这些话,虽然是玩笑话,犹如无伤大雅的段子,但鲁迅留给他“世侄”的第一印象,其实也是狠。而且把为什么“狠”的内因,似乎大体都说出来了。外因是什么,当然是操淡的社会,逼得他从一介本可以养尊处优的高级公务员,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过了“民国第一喷子”的旗帜,投枪匕首发聋振聩,从此无心爱良夜。

58、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d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59、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多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翻译作品的国家有: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60、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61、1907年,鲁迅译写《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但是,由早期的尚武精神转向激励思想、开发民智,鲁迅写道:“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裴彖飞诗论》,也都有激烈的复兴中国理想。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62、这里的“狠”,不是匹夫之勇、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不是摇身一变泼皮无赖耍流氓,更不是处心积虑要把文坛搞成擂台博出位,而是勇敢、决绝、智慧,公而忘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可以爱到粉身碎骨,也可以狠到六亲不认,文章则为百世师天下法。民国百年,文人中论“狠”的综合分数,第一不颁给鲁迅谁敢上台?和鲁迅比起来,郭沫若徐志摩胡兰成这些才子哥儿们,不免婆婆妈妈腻腻歪歪,甚至娘腔娘调饶脂粉态。

63、他练过柔道,他痴迷甜品,他不是整天板着脸,他更不会装比充大师。他口才不怎么好,绍兴乡音很重,但为人绝对比余秋雨有趣。作为文人,他和余大师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对第二任妻子都特别好。

64、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