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荀子一书的简介【文案整理45句】
admin 2023-05-22 02:17:44 个性说说 ℃荀子一书的简介
1、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甚至也可说是根本没有读书,即刘宗周所说的“字字不明白”。
2、荀子要人们先从“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入手,然后认识到“人有其治”,人具有这种“能参”天地生养万物过程的主动性、能动性,即“制天命而用之”。不过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们一定要“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如此才能达到“天地官而万物役”的人天和谐状态。荀子这些论述天和天人关系的观点,对我们今天依然颇有启发,值得深思。(以上引文除《王制》一则外,其他均出自《天论》。)(荀子一书的简介)。
3、《荀子》为散文集,主要为荀子所作,但书的组织肯定有改变之处。司马迁记载,荀子晚年对其大量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存世,现存著作全部来自于刘向整理。西汉末年,宫廷史官刘向整理皇室藏书,收集了322篇荀子的著作,并认定其中290篇为重复的。刘向编辑出32篇荀子的著作,并合称《孙卿书》。
4、《荀子》一书,现存共三十二篇,是先秦学者荀子思想的集中展现。本书由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主持撰写,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荀子》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标点与注释,解释词义、疏通文句,深入分析荀子思想,并对部分旧注加以评论。每篇前又有“说明”,对本篇的基本内容作以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全书由字词到章旨逐层疏解,使这部先秦经典易读易解,为了解荀子思想开一便捷门径。
5、读书的目的乃在于获取前人借着这些字所要表达的经验与智慧。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7、至宋代,程颐对荀子的评论,则走向了极端,如说:“韩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极好,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言荀、扬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悖圣人者也。”“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虽曰尊子弓,然而时相去甚远,圣人之道至卿不传。”(《二程遗书》)由于程颐在学界的影响,之后虽仍有不少对荀子思想持公正评价,甚至高度推崇者,然就整体社会影响来讲,并不很受重视。
8、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9、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10、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1、《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2、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13、《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14、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非相》)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法后王,一制度"即是把一切都纳入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制度与范围上来。
15、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6、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7、②《庄子·天下》:“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1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19、荀子言心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也是“大体”之意。即心是出令者而不是受令者,心有自己的潜能与自由,所谓“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要求心应专一而静,若博杂则必乱,而难以知“道”。故荀子雅言心是为了知“道”,而其盛言解蔽,乃为求一“虚一而静”之心真能知“道”。
20、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题干中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2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22、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23、荀子雅言性恶,看到了人性的负面,从而欲矫正这个负面,于是,重视外在的礼义法度,把人拉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但荀子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觉,这对于人性的开发方面是不足的,蕴含着走向暴力与专制的危险,后来其弟子韩非与李斯完全走向法家,正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仅仅依靠外力,是无法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的,韩非就没有这么说,他也不这样要求。荀子这样要求,而这种要求只可能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而荀子的思想实际上蕴含着一条通向性善论的隐线,只是他未察觉而已。
24、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25、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2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27、⑦“遇难之年”当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周谷城还被关进“牛棚”受折磨。当时书面批判周谷城的图书有《关于周谷城的美学思想问题》《周谷城美学思想批判文集》《周谷城美学思想批判论文集》《周谷城反动的历史观批判文集》《批判周谷城反动史观参考资料》《批判周谷城的反动史观论文资料选辑》《批判周谷城文艺观“写中间人物”、〈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资料》》等,单篇批判周谷城的报刊文章更多。
28、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29、本书是《荀子》的全本全注全译本,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详细的字词疏解和全文翻译,并对关键概念进行精彩的义理辨析,是一部了解、学习儒学思想的入门作品。
30、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31、这就是荀子要人类自我认识到的第三个特点:“能参”。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财养万物,人有其治管理、运用万物。所以,人必须认真思考,要如何“参”与到天地中去“治”万物,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和共存。
3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33、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34、意思是: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6、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在求取科学知识与技能,这自然也是一种理,唯这种理取得后是应用在“物”上的,它可以与做人无关。
37、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38、今年,中华书局决定,最迟要在年底出版,不能再拖延了。于是,我就在我的博士生中组织了一个《荀子》读书小组,他们有:肖磊、吴继忠、徐佳希、卞景等,大家边读、边讨论、边修改(我的另外一些博士生也不时参加讨论和提出修改意见)。他们不仅把三十二篇的“说明”完全重新写过,而且多次修改,同时也改正了原来注释中的一些体例(如去掉直字注音)和错误等。在此期间,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邹旭女士也仔细重读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具体的修改意见。所以此书得以再次出版,也是一项集体的成果。
39、④《荀子·性恶》:“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
40、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荀子,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介绍,之前已经带领读者了解了荀子思想的基本特征(点击左方蓝字即可查看详情),现在我们来看看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41、开国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书法真迹欣赏
42、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43、魏承思先生是严谨的学院派学者出身,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著作颇丰,自从上世纪末结缘并跟随南怀瑾先生修学以来,秉承南老师倡导的“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治学方法,让传统文化回归其本来面目。
44、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联,只实在论地看人之生物性之存在,从而力主性恶论,这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他由此而完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是学有未达。如实说来,孟子并非不承认荀子之所言,且其陈义更高。孟子看到了荀子所看到的东西,但荀子没有看到孟子看到的东西。是以在对人性之开发上,荀子较孟子毕竟差一筹。
- 上一篇:关于诚实的名人名言和故事【文案整理8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