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巴金的故事50字【文案整理39句】

admin 2023-05-25 02:06:20 个性说说

巴金的故事50字

1、    《灭亡》在大哥李尧枚的面前铩羽而归。可意外的是,它得到了当时青年的理解甚至共鸣。尽管它最初并不是一本要公之于众的小说,没有意图得到读者关注的殷殷期待,也没有什么要鞭策青年之类的目的。小说初版后的第二年,光明书局即发行《灭亡》再版本,此书畅销程度可见一斑。而截止到1951年7月,《灭亡》印行的次数累加起来竟有28版(次)之多。这个惊人的数字或许与当时的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将它视作一本“人生指南”有关。尽管于情节构思上,《灭亡》似乎若隐若现着当时所流行的“革命罗曼蒂克小说”的影子,但小说中那“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信仰,那“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以及小说末尾寄托在新一代思想健全的青年人身上的希望,夹杂着诚实的感情,化作了现实中的鼓励与鞭策。据说,一位叫俞珍华的读者就曾写道:“这部书实在有激励人心之效。至少,我平日所抱的享乐主义,已被它打销。我情愿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去为大众工作。”巴金,于无意中用“他的心燃起他们的心”(李健吾),用真挚的感情唤起青年人的觉醒。

2、李晨风导演的第二部小说《春》(1953),主轴戏依然是较传统的大哥觉新,这一次表妹周蕙(白燕饰)对他暗恋,他竟懵然不知,但为时已晚,觉新的小儿子染病,他不敢请西医,竟使儿子白白夭折。这段戏不仅牵涉到家庭伦理,而且更表露出觉新在性格上的弱点,他的拖延和犹豫不决,如在另一个导演手下会变得无聊可鄙,但李晨风的平淡处理手法和吴楚帆的出色演技,却引起观众同情。

3、在我的小说里到处都找得到我的朋友亲戚,到处都有我自己,连《寒夜》里患肺结核死去的小职员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的东西。我的人物大都是从熟人身上借来的,常常东拼西凑,生活里的东西多些,拼凑痕迹就少些,人物也比较象活人。

4、5章: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感激.也表露了母亲对琴的爱与支持。

5、黄子平在给巴金《激流三部曲》写序的时候指出,觉慧、觉民跟高老太爷在道德观上有其相通的地方,违反传统道德的是克安、克定那一辈人。“‘你们说,你们在哪一点上可以给我们后辈做个榜样?’准则是礼教的准则,权威是爷爷的权威,产业是先辈的产业,支撑‘严辞’的‘正义’并非来自叛徒们信奉的‘新思想’,而是他们深恶痛绝的传统礼教。”(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但是,觉慧怎么放过自己呢?他在湖边愤怒,“我是杀死她的凶手。不,不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任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成反比的。在觉民的劝告下,觉慧在湖边有一段独白,体现了典型的巴金文风——

6、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巴金的故事50字)。

7、所谓培养应当是:帮助作者认识生活,扩大他的眼界,启发他的心灵,丰富他的修养,使他逐渐掌握艺术技巧,并且了解创作是如何艰苦的劳动。

8、无论是“青年革命心态”,还是“青年抒情文体”,其核心都是青年。如果将小说中的人物排张表,会看到比觉新大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人物,比觉新小的大多数都是被迫害的人物,觉新夹在中间是唯一的“圆型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夹在新旧之间的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五四”以后的进化论意识形态,《家》是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图表。

9、我的早期的作品大半是写感情,讲故事。有些通过故事写出我的感情,有些就直接向读者倾吐我的“奔放的感情”。

10、走笔至此,干妈的明快与笑声又现耳畔,他们与父母四人在一起的种种忽地涌上心头……我不知道,此时此刻,是该为他们快乐还是悲伤?但是,泪水已经溢满我的双眼。(巴金的故事50字)。

11、可能以后还会有读者来信问起写作的秘诀,以为我藏有万能钥匙。其实我已经在前面交了底。倘使真有所谓秘诀的话,那也只是这样的一句:把心交给读者。

12、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13、学者们大多认为《寒夜》是巴金生平所著最好的小说,既写实又不过于温情,而且对于战争时期重庆的日常生活细节有极为细致入微的描写。巴金自己事后回忆说:“《寒夜》中的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等等却十分真实……整个故事就在我当时住的四周进行,在我住房的楼上,在这座大楼的大门口,在民国路和附近的几条街。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这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一种临场直接感,在小说中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甚至小说第一章卷首有关汪文宣躲警报的场面都是巴金“在执笔前一两个小时中亲眼见到的”。

14、●文艺批评|刘复生:为什么非得是《伤痕》?

15、觉新不能跟梅表妹结婚,因为二人的母亲不合。表面理由是钱姨妈找人排了八字,说命相克。实际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此事觉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再要来讲亲事,赌气拒婚。小说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梅后来病死,她母亲非常伤心后悔,觉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婚后变成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体现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只好凄惨忧郁而死。

16、巴金的小说,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这里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最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没有标点符号,“五四”文艺腔无法写作。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但两个人私奔还是不成。

17、我在靠墙的高大的书架前浏览,突然,看到有两本小书的书脊上印着“巴金著”的字样。我急忙把这两本书同时从书架上抽出来,果然是巴金先生的两本著作,稍大的一本是《点滴》,稍小的一本是《海行杂记》。这正是我所没有的,巴金先生的著作。

18、音乐:赵季平-寒夜、别离(《大宅门》原声)

19、今日整理书籍,又见这本珍贵画册,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我轻轻摩挲画册的封面,列维坦画笔下的白桦树林浸透着深深的绿,在我手指中间忽隐忽现。我小心地翻开扉页,左边,是画家谢洛夫为列维坦画的大幅肖像,列维坦手搁在靠背上,坐在那里沉思。他的眼前,他的心中,是否展现着他无比热爱的那一望无际的俄罗斯原野大地!右边,在书名的下方,是巴金老人用黑色的粗笔竖写的“送给南南 巴金 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再仔细看,书页的右下角还斜写着一个草体的钢笔签名“金”,字体因年久而浅显,但仍很清晰,很潇洒,猜想是巴老购书后为留存而签下的。

20、要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

21、巴金后来写《随想录》,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对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既同情又不满。现在重读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减少了不满,好像越来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靠拢。

22、我是同时获得这两本巴金先生的著作的。今天坦白地讲,一本是买来的,另一本却是偷来的。

23、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24、(5)(6)(7)(8)(9)(10)(11)(13)(17)《巴金小说全集·家》,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5页,第75页,第218页,第229页,第229—230页,第231页,第233页,第242页,第347页。

25、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伸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

26、8章:在这里面无不透露了当时黑暗社会下的腐败,人的懦弱无能,任人摆布,不得不埋葬真实的自己。觉新作为大家庭里的长孙的命运也不过如此。他的双重人格是黑暗社会的结晶,更是将当时人们的懦弱表现的淋漓至尽。

27、简单归纳:梅与觉新不能成亲是因为与母亲斗气;鸣凤与觉慧无法恋爱是由于阶级鸿沟;瑞珏难产要归罪于迷信习俗;第四段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则完全基于家长制的权力结构。从今天穿越回去,沙盘推演:第母命——难违;第阶级——有点难度;第迷信——或可避免,觉新可以多找医生;但第不管是婚姻、爱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谁最大,说的话就最正确。家庭专制演变成道德结构,恐怕更值得思考。

28、巴金小说贯穿一种青年革命心态。其要点,第认为社会不合理,社会秩序不公平,青年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改变。第认为个人道德目标、人生意义都维系于这种改变社会的理想,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就成了武器和工具。因为反家长心态跟反政府行为混为一体,失望、委屈、怀疑、愤怒、抱怨、控诉、抗议、仇恨,合在一起就是巴金作品中的“青年革命心态”。

29、对照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对节烈观的批判,几乎就是在批判觉民的价值观,而觉民在小说里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巴金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热情,也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的局限。

30、我自己很喜欢它(《家》),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31、巴金的小说,像曹禺的剧本,人物说话之前必定要加上一个表情说明,而不只是由对白本身来显示内容。这里第一个“我是青年”是句号,是陈述句;第二个是气愤,说自己无用,是感叹号;第三个是怀疑自己的身份,用的是问号;最后是领悟责任,坚定使命,又是感叹号。没有标点符号,“五四”文艺腔无法写作。这个从气愤到怀疑到领悟再到坚定的新青年,之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鸣凤变成了小姐,但两个人私奔还是不成。

32、(上世纪四十年代根据巴金《家》拍摄的同名影片)

33、    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这本开明书店1930年出版的《灭亡》再版本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大哥”的痕迹——“献给我底亲爱的哥哥:枚!”“枚”是巴金的长兄李尧枚。《灭亡》的最终完成与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巴金后来那些情深意切的回忆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个“做大哥的人”对巴金而言意义非凡。他最先将五四新文化思潮带给了他最爱的两个弟弟(巴金与其三哥李尧林),并亲手将他们送出去读书,可自己却掐灭理想,画地为牢,背负起一个旧式没落家族的生活重担;在生活日趋拮据之时,他百般为难中仍应下巴金之恳求,筹集了一笔资金,支持巴金自费赴法留学,至于家中经济之艰难则只能默默承担。走出家门与走出国门,是巴金人生中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两个转折点,皆因大哥李尧枚的成全。

34、我始终认为文学艺术不是只供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它属于全体读者(和观众)。我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我写作,也不是为了自己。

35、《家》中的爱情悲剧其实不只三个,还有一段爱情故事就是觉民和琴。年轻时读《家》,只要琴出场,就觉得光明。这次重读,才发现第四个也是悲剧,而且更加可怕。大家族里众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无异议,没有人要来拆散觉民和琴。唯一的障碍,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老太爷许诺了觉民的婚事给他一个朋友,当时恐怕也不知情。重要的不是谁跟谁结婚,重要的不是家人有什么意见,重要的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因为是老太爷的决定,所以不能违背。因为如果违背了,不仅挑战了“家长”,而且挑战了“家长制”。

36、巴金小说贯穿一种青年革命心态。其要点,第认为社会不合理,社会秩序不公平,青年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来改变。第认为个人道德目标、人生意义都维系于这种改变社会的理想,而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就成了武器和工具。因为反家长心态跟反政府行为混为一体,失望、委屈、怀疑、愤怒、抱怨、控诉、抗议、仇恨,合在一起就是巴金作品中的“青年革命心态”。

37、    然而,李尧枚毕竟又是一个旧式的绅士,尽管来自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的各方面的挣扎与痛苦日益加剧,但他也温和地顺从着旧的制度、旧的环境、旧的方式生活下去。所以,他进出着日渐没落的宅院,勉力支撑下,心中无比期待的是两个弟弟可以早日兴家立业、光宗耀祖。在寄给身在法国的巴金的信中,他满怀感伤的字句寄托着这种期望。巴金曾在《谈〈灭亡〉》中提及这段往事,说:“他不断地谈到他的痛苦和他对我的期望。我们间的友爱越来越深,但是我们的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我觉得我必须完全脱离家庭,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终于要跟他分开。”可他又不希望他的拒绝让大哥受到打击,于是他想出了一种委婉的方式——写一部小说来说服大哥。就这样,《灭亡》从一些片段迅速成型。巴金在他所生活的勾心斗角、腐败堕落的旧式家族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封建制度与家庭的痛恨,以及对自由道路的向往,悉数充盈于小说之中。    这是要写给大哥看的,没有进军文坛的勃勃雄心,没有公开出版的丝毫想法,仅仅想借此让大哥明白巴金自己的心境与决定。巴金说:“固然我是流了眼泪来写这本书的,但为了不使我的哥哥流眼泪起见,我也曾用了曲笔,添加一点爱情的故事,而且还编造了杜大心与李静淑的恋爱。”(巴金《谈〈灭亡〉》)在小说中,巴金未尝没有寄托着对大哥勇敢走出那个腐朽专制的封建家族的希望与情谊。遗憾的是,小说似乎终究没能让李尧枚完全理解巴金,也自然没有得到他的回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李尧林,仍然任由这个家族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自己年轻的生命。

38、少年时代的往事,因年深而久远,然九旬老人,居然记得如此清晰……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