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文案整理50句】
admin 2023-05-28 01:45:36 个性说说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1、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2、“我决定写下来;但是一个回忆唤起千百个别的回忆;一切接近遗忘的旧事复活了:少年时代的理想,青年时期的憧憬,豪迈的青春岁月,监禁和流放一一这些早年的厄运没有在我心头留下一丝阴影,倒像穿越长空的春雷,以它们的巨响唤醒和激励了年轻的生命。”(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3、 我常天马行空遐想,这背后是否有一条如命运般同质的东西将他们串联,而不是引入别的他者。
4、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5、我把它们放在我的书架上,如果没有叶子了,它们就在书架上到处爬,还会爬到书架的最边缘,但尽管它们是瞎子,却从不会掉下来。它一到书架的边缘,就会在掉落之前从嘴里吐出丝来,这样,它就会依附在丝上,把自己放下来;它会在空中悬挂一会进行观察,如果它想再下降一点,它就下降,如果它不想下降,它就用丝把自己拉回去。
6、 三位可钦佩的人中,托尔斯泰是先驱。他富于热情与想象,对人类充满悲悯与博爱,他不满于艺术与理论的纸上探讨,更以行动来指导实践和见证艺术,于是,这注定了一场关于信仰、爱与现实激烈冲突的磨难人生。
7、 精神,永远站在腐朽的肉体上方,被信奉它的人们虔诚地传承与仰望……
8、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9、这部书选取了托尔斯泰经典启蒙读物中的故事和寓言,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儿童读物,这里面有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有经他改编过的印度寓言、有他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也有他编创的儿童故事。这部选集的写作风格轻松愉快,偶尔来点幽默,但他从不傲为人师。这些奇妙的故事显示了托尔斯泰对儿童独特的创造力和道德识别力的充分尊重和欣赏,也体现出他在开拓教育事业上的尽心尽力。其中的故事《高加索俘虏》被拍成过精彩的电影。
10、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11、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3、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14、赫尔岑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二十几岁时他因呼吁革命而被判流放,后又被迫成为流亡者。然而,即便远离祖国,他的斗争依然在继续。在流亡期间,他完成自传《往事与随想》,用忠于事实又具有艺术概括力的文字,记录下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心灵的成长之路,又把个人放置进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以个人映射历史,让本书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政治与生活的编年史。这部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巴金便是其中之他因对《往事与随想》的热爱,决心翻译此书,以学习,以致敬。
15、《哈吉穆拉特》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中的一部分作品,收录中短篇小说27篇,包括:《舞会以后》、《瓦罐阿廖沙》、《孩子的力量》、《霍登广场事件》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一生创作浩如烟海,他的俄文版全集初版九十卷,后又扩大为一百卷。全集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剧本、哲学论文、文艺论文、寓言、故事、政论、书信、日记,以及大量作品的异稿。
16、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17、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的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宝训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的教条。
18、《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19、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20、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21、《战争与和平》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22、 据说,现实主义让作家心碎。一个文学青年,他该比寻常人对现实有更严峻深刻的洞察,这种深邃有力的洞察,反过来又观照着他独到地观察世界的方式。
23、到了第九天,最老的蚕虫完全停止了吃食,爬到书架和杆子上去了。我把它们抓拢来,给它们新鲜的叶子,但它们把头抬起来,继续爬动。于是,我记起了蚕虫准备结茧变蛹了,它们不再吃东西,向高处爬去。
24、 人生途中,一些精神上的路标和向导,他们热烈的求索、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爱和理解,象探照灯的强光,瞬间照亮了我们晦暗不明、疑虑丛生、阻塞着的道路,在偶然的机缘与追寻的必然里汇合,引领我们像朝圣一样追随。在各个不能以实物佐证的精神领域,貌似都需要一种信念和信仰,才能支撑人们走下去,不至懈怠。
25、 喜欢托尔斯泰塑造的复杂人性。这是一种向美丑、善恶、天使与魔鬼面孔变幻的平行角度,向两极无穷广阔的延伸,这些多样元素的注入,令人物形象丰满、圆润而真实,因而形成可信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笔下人物都可自足成了一条宽泛而跌宕的河流,因一些缺点和瑕疵也会令他生气勃勃、永不枯涸地流淌。
26、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27、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28、《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复活》
29、《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30、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但是未取得学位。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31、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32、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33、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34、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35、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
36、《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37、让《往事与随想》来总结我个人的一生,作为它的纲目吧。而我其余的思想将诉之于行动,其余的精力将付之于斗争。
38、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39、春季的一天,我到果园去,发现桑树发芽了,太阳一照,叶子就长出来了。我想起了蚕卵,就把它们随意分开,给它们更多的空间。大多数的卵不再跟以前那样是暗灰色的,而是有点浅灰色的了,还有别的卵颜色更浅,带着一种乳白色的影子。
40、最老的蚕虫爬到了天花板上,到处都是,朝各个方向爬去,并在各处开始吐出一条条的丝来。我观察了其中的一只,它爬到一个角落,吐出六根各两英寸长的丝线,从这些丝线垂下来,弯成一个马蹄铁的形状,然后回过头来,结出一个丝网,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到了晚上,它好像包裹在一层薄雾里一样,蚕很难看得清了。第二天早上,蚕完全看不见了,它被丝完全包裹起来了,但还在里面吐出更多的丝。
41、这些卵就这样随意放在我的桌子上,我都几乎忘了它们了。
42、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家庭》(1862~1864)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
43、 细节,以及揣摸细节酝酿出的丰富情感与柔软,在粗略和悄无声息里陨落。而自我,有时,又非得在时光停顿处翻找、辨认、与己对峙。小说里的细节,在生活的奔流处截停,细观,总令人动容,因为,它是时间表象,内置于每个作者的感悟,它凝固着一段段人类漫散的精气神,无意的意义。
44、这次我提起笔来可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已经没有地方急于要去了。
45、俄国小说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最有名的作品是其史诗般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这被认为是两部空前绝后的伟大著作。但他本人对儿童和儿童文学一直兴趣不减。他用自家的房产为农村儿童建了一所学校,后来又建了一所实验性质更强的学校,校训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早期开放式教育的楷模。托尔斯泰被孩子们简单而天真的故事所打动,也开始写有关自己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出版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题名为《ABC》和《新ABC》的字母书。这些简易读物在苏维埃时期被俄国的教育系统广泛采用。
46、那时,俄罗斯有很多非常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就是其中之一。涅克拉索夫也是其中之此外,他还是《现代人》杂志的主编,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编辑。他们的眼光都非常独到。
47、 托翁的作品裸露绝对的真诚,正是这种真诚挽救了他年轻时的错误与放浪。有些人的真诚能让他人也有坦白向善的力量,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人格魔力!他的作品,由生活的痛哭呻吟与报复式的岔怒两股巨大力量汇聚而成,一是以爱来缔造人类的联合,另一种是向爱的敌人作战。
48、《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
49、 我想,正是这种隐秘的力量,把他们拽在了同一轴线上,罗曼·罗兰至少部份追随了托尓斯泰的脚步,傅雷也部份追随了罗曼·罗兰。或者说,整个文学承继,都是这样一条脉络和支流的延伸。
- 上一篇:滔滔不绝造句形容流水不断【文案整理53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