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描写战争时期的成语【文案整理44句】
admin 2023-05-30 01:35:25 个性说说 ℃描写战争时期的成语
1、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公元前262年,秦赵在长平爆发大战。战争初期,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计可施,后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王以赵括取代廉颇。同时,秦军主帅换成白起,白起故意诈败,引诱赵括全军出击,然后出奇兵截断赵军退路和粮道。被围困四十多天后,赵括在突围中战死,剩余赵军投降,白起将降卒四十余万全部坑杀。
3、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4、龙战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5、(成语举例)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6、一马平川: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7、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8、C项:错误。“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初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的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故“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9、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使兵疲民苦。
10、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11、(典故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12、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描写战争时期的成语)。
13、兵连祸结,汉语成语,拼音是bīng lián huò jié,意思指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出自《汉书·匈奴传》。
14、(成语举例)今日你们缔结了良缘,祝福你们百年好合,万事如意。
15、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16、造句:洪水来了。他带领千军万马直冲上去抢险救灾。
17、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8、《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19、例句:他参加革命几十年,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0、成语接龙:枪林弹雨 雨丝风片 片云遮顶 顶名冒姓 姓甚名谁 谁是谁非 非亲非故 故人之情 情不可却 却之不恭
21、(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宋·赵令畸《侯鲭录》:“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
22、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23、来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扬子县令》
24、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25、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
26、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赤膊上阵
27、(解析)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28、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29、(解释):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30、(成语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31、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32、(拼音):fēng huò lián nián
33、穷兵极武:穷:竭尽;极:用尽。极力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34、(典故出处)《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35、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36、生财有道:原指生财有个大原则,后指搞钱很有办法。
37、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38、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39、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40、(成语解释)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41、枪林弹雨(qiānglíndànyǔ):枪杆像树林,子弹像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42、(典故出处)晋·崔豹《古今注·鱼龟》:“龟名玄衣督邮,鳖名河伯从事。”
43、①出自《孟子》,为战国时期;②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为清朝末年;③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三国时期;④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为唐朝时期。故时间顺序为①③④②。
- 上一篇:关于教师节的优美段落摘抄【文案整理11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224℃公司团建三句半台词【文案整理87句】
- 150℃以和为主题的名言警句【文案整理20句】
- 140℃做人先立德的名人名言【文案整理77句】
- 137℃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的句子【文案整理55句】
- 128℃邪不压正经典台词【文案整理50句】
- 110℃名人名言网络弊大于利【文案整理52句】
- 107℃进击的巨人语录经典【文案整理67句】
- 104℃幽默风趣的故事300字【文案整理29句】
- 102℃诚信的分论点事例(古今中外)【文案整理49句】
- 101℃十二种说明方法及例句【文案整理60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