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心情说说 > 正文
海德格尔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文案整理36句】
admin 2023-06-01 02:37:38 心情说说 ℃海德格尔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1、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28岁的柏拉图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彻底绝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加等地以寻求知识。据说他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即著名的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2、因为,人的一切感受、情绪、思想,都是由心所发,控制了心,就能控制对世界的感受、情感、认识。三教都认为,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我,它与天是一体存在,它就是最公正的,最知道生命该往哪里去,事情该怎么办,只要把人的后天私欲尽可能地除去,这个本我就会显现并发挥主力作用,决定人的行为。从科学角度说,有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呢?现代心理科学认为:有!
3、我们知道,“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意识既然也是物质,肯定还在吗?
4、巅峰期:《理想国》(《克里底亚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海德格尔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5、苏格拉底的角色都出现在这些对话录中,他们也都被视为真正代表了历史角度上的苏格拉底;因此这些对话录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录。它们大多都是由苏格拉底讨论一个主题的对话构成的,通常是和伦理有关,如友情、虔诚等,并且有一个人担任贸然挑战苏格拉底的角色。在经过一连串的对话后,苏格拉底会证明那些挑战者对于辩论主题本身根本一无所知。这些对话录将结局交于读者决定谁才正确,这使得这些对话录具有“间接”的教学功能。这段时期也包括了一部分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刑有关的情节。
6、比如一张木制的淡黄色桌子,有基质,有第第二属性。
7、E-mail:lilunjie2007@1com
8、这跟把物质认识分唯心与唯物是俩意思,问题不够完全准确。唯心根本不承认物质,因为唯心只承认意识是绝对存在,物质是由意识产生的。
9、学者们很早便在研究为何苏格拉底从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古希腊文明在进入苏格拉底的黄金时期之前便已经有数百年成熟的读写技术历史了,数十名其他诗人、哲学家、科学家、和诡辩家都留下大量著作和文件残稿,但苏格拉底则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因此许多人还怀疑苏格拉底是个半文盲。在《斐多篇》里,苏格拉底暗示他的哲学思想是来自于一名大声朗诵一本书的人,他说那个人告诉他书本的作者是阿那克萨哥拉(斐多篇 97c)。而在《申辩篇》里当柏拉图替自己辩护时,他则批评阿那克萨哥拉所主张的太阳是一颗石头、地球是一个圆柱体的理论根本毫无价值(《申辩篇》 26d,e)。苏格拉底坚持这些不敬神的言论并不是他所提出的。
10、有人说,佛家是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因为“万法唯心造”。所以不科学。那么,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选取有限现象,进行严格界定以后,寻找出因果关系。它是有限思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可是在爱因斯坦的世界中,它就不是科学,到了量子力学,前面的一切又都推翻了。佛家是以一种世界观来拯救人心,不管世界是否是心造还是物质造,你只要相信是心造,你就能解决巨大的精神痛苦。世界是什么造的,与你何干?只有精神痛苦与幸福才是实实在在的,是你能够觉知的,并深刻影响你生命的存在,佛家认为这才是实相,物质世界反而是幻相。它讨论的与科学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如果坚定地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相,那是把自己限定在有限思维里,跟无限思维较真。科学都这么发达了,到现在还是灭不了宗教。不仅灭不了,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如果心里只有科学这一根筋,那还有什么理由嘲弄宗教是迷信?有的科学工作者不顾客观条件,为了证明假设成立,宁肯数据造假,这算迷信,还是走火入魔?
11、柏拉图曾数次暗示他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一名追随者,但他从没有明确承认过。在《斐多篇》中他写下一串名单,列出那些在苏格拉底服药自尽那天陪伴他的朋友,并且记载道“柏拉图生病了”(《斐多篇》 59b)。而在《申辩篇》里,柏拉图则疏远了他与苏格拉底的关系;记载中苏格拉底宣称有几名他之前的同伴也在观众席内,他并指出阿狄曼图(Adeimantus)的兄弟柏拉图也在场(《申辩篇》 34a)。阿狄曼图也曾在《理想国》里以辩论者的角色出场。
12、柏拉图的对话录被学者切割为数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古典历史学者Gregory Vlastos认为《伊壁鸠鲁篇》、《申辩篇》、《克力同篇》和《斐多篇》是最早的一系列对话录,因此或多或少呈现了苏格拉底真实的原貌。他主张早期的对话录代表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而中期和晚期的对话录则是柏拉图自己的哲学,但柏拉图在对话录里从没有这样注明过。
13、还有二元论,这个种类的学说根本统一不了唯心和唯物,二元论把精神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唯一力量,用神把“精神”和“物质”两个绝对存在统一起来,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逻辑只有一条路,逻辑矛盾就是错了。
14、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15、以原子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唯心、唯物论,代表了人类文化世界观的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阶段或类型。西方古典文化、中国道家哲学、佛教世界观,均不同于唯心、唯物的看法。
16、统治的(统治者或卫国者)—那些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适合替共同体进行决策的工作。这些工作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符合此一条件的人数极少。
17、(21)(德)海德格尔著.同一与差异(M).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18、唯物主义还有一个很难反驳的例子:太阳和月亮。很多人会说,太阳、月亮的存在是客观的,因为无论人们看没看见,它们都是存在的。
19、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生目的是利己、强调物质享乐。强调感官刺激。
20、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是两个东西,从理念上,前者是整体观、后者是分析观;从思维上,前者是无限思维,后者是有限思维;从手段上,前者是以身体力行为介质,后者是以机器工具为介质;从研究对象上,前者针对的是人,落脚点在人心上,后者针对的是现象,落脚点在物质上。两者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应当有高下之分。若说高下,必得依据一个公认的标准,但两者不是一个范畴,无法比较。就好像我们一谈哲学,就要分出唯心还是唯物,若是唯心的,那就是洪水猛兽,以前代表反动,现在代表不科学、落后;若是唯物的,就让人觉得安全可靠。
21、然而,上述论断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曾一度认为马克思真正领会到了存在。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之后,海德格尔紧接着对马克思的劳动唯物主义展开了尖锐的批评,“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它主张一切都只是质料,而倒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按照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表现为劳动的材料。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劳动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已经得到先行思考,被思为无条件的制造的自行设置起来的过程,这就是被经验为主体性的人对现实事物的对象化的过程。唯物主义的本质隐蔽于技术的本质之中”。〔16〕可见,在海德格尔看来,就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于劳动的理解而言,马克思仍然是黑格尔的学生,即把劳动理解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海德格尔因此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基督教一样,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可见,海德格尔的晚年论断与其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的观点并无本质冲突。
22、(2)(4)(6)(7)(8)(9)(11)(12)(13)(31)(33)(35)(法)费迪耶等,录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丁耘,摘译.哲学译丛,2001(3):
23、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
24、I. 《游叙弗伦篇》、《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
25、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能影响环境,叫做境由心造,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水结晶实验可以有力证明,人的精神、思维、语言、文字、歌舞都能影响水的结晶。即天人合一是对的,人是万物之灵也对的。
26、为了领悟“无条件生产的过程”(p.337),“所有存在者显示为劳动的材料”(p.337)的观察是否正确还未能确信。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资本的对象,任何事物成为资本运动潜在的和实际上的对象,这就证明所有存在者反而成为资本的对象(资本已然将人的主体性置于问题之中)。因而这就是确定资本的本质的问题,这当然并不排除资本会被追踪到劳动——肯定地说,追踪在一个确定的特殊规定之下,在一个确定的特别的“形式确定性”之下。然而这个问题将不会进展到对马克思早期思想批判地阅读的水平,因为在手稿中甚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尚不能发现价值概念的线索。只是价值概念——一个仅仅是从亚当·斯密或李嘉图那里获得的概念,但经历了根本的深化、改造和奠基——才将马克思置于把布尔乔亚—资本主义社会带入概念的位置。在1844年马克思只是宣称资本作为异化的力量与劳动者是对置的,他尚不能在其无家可归状态(Unheimlichkeit)——一个在海德格尔的文本中为人熟知的概念——当中掌握资本。
27、综上所述,笼统地把“道”看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把“器”看成形而下的唯物主义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方法,应该以器为本,以道为用。不要把道说成是迷信,也不要把道无限夸大而形成的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又要反对盲目的动辄乱扣唯心主义大帽子的无知行为。实事求实,才是正确的态度,非白即黑的观念要不得!
28、(1)意识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29、 祝薪闲,女,1991年生,四川乐山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0、宋朝时的哲学家张载认为:“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太虚不是虚无静寂的真空,而是充满着“气”这种极为细致,为肉眼所不能觉察的物质颗粒,太虚和万物都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的运动形态。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一太和篇》气凝聚而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
31、再如康德哲学。大多数人认为,康德哲学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因为康德主张,不是世界影响了人,而是人影响了世界,即著名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论。
32、VIII. 《克利托芬篇》《理想国》、《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
33、如把柏拉图称为唯心主义者,亚里斯多德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古代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东汉王充是唯物主义。
34、他说,由此,可以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它们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过于贴近日常生活而难以把握。
35、如果我们仍然指望借由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创造性对话来摆脱马克思历史存在论长期所处的遮蔽不明的状态,我们此时便有必要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对海德格尔的上述断言进行一番反驳。依笔者所见,整场对话的焦点在于,马克思哲学是否沿袭了现代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原则,即马克思哲学是否依然在意识的内在性中构建其哲学的基础。
- 上一篇:修心励志禅语【文案整理66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