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庄子的思想主张【文案整理91句】
admin 2023-02-27 10:37:19 个性说说 ℃庄子的思想主张
1、在2700多年的那个时代里,庄子作为一个的知识分子,他的理念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而达到一种超前的境界,其思想的深刻与内涵的厚重,令人叹为观止的。
2、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3、问题又来了,我们常人该如何成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庄子的思想主张)。
4、“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的思想主张)。
5、正是因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又无处不在,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是同源同根且地位平等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致力于道德实践修养的儒家精神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源泉。
6、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7、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
8、明朝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画家在创作时追求心灵的涵养与开阔,人格也就自然提高和升华了,这也体现了庄子悟境的思想内涵。
9、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10、 庄子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
11、特别是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升了“道家”的哲学思想高度,并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人称之为:“庄学”。
12、庄子十分重视精神境界的自由解放,渴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大境界,正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中国画创作尤其重视作品的艺术格调与境界,所以创作时需要摒弃不必要的执着,使心灵尽量处于轻松的状态。一件格调与境界较高的艺术作品必然源于一位心胸旷朗的作者。
13、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14、也正是因为这样,庄子的思想注定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6、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17、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18、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19、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20、这场关于人知乎,鱼乐乎的近似于哲学问题的争辩,出自于《庄子.秋水》。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基本宗旨是:世界万物是可知的,主体与客体不同并不妨碍认识的进行。也就是他尊循了一种“道法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21、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
22、实际上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其精髓是主张“道德”。所谓“道德”,按庄子的理念认为,世间万物中的道理,就像车上的道枢一样,道是圆心也就是车轴,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圆心而转动,自有它的固有规律,该怎么就会怎样。任何的外力是不可能,制约它的行为的。
23、我们可以从庄子自己对“道”下的定义中看出,“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是客观存在的,;“道”,“无为无形”,是没有意志、形体的虚无存在;“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超越感性、无法掌控的;“道”,“自本自根”,自己以自己为根源,没有其他根源;“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万物诞生的本原;“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超脱了时空的限制,是绝对、终极的。
24、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25、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26、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27、再来,“道”创生了天地万物之后,又以何种方式存在?
28、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29、 本次课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安排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陈松辉教授主讲《老庄思想——庄子精读》。张教授是著名文化学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
30、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31、在外界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庄子·田子方》中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这段话传达了绘画创作是一种自我精神力量的自然抒发,当绘画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时,其作品必然是饱含生命力和冲破束缚的张力的。
32、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远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33、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34、对于庄子这种古代哲人,早已经道尽生命的过程,解答人生的疑惑,只是我们仍迷惑于现实的虚荣,无法放下,所以焦虑不堪。我感觉《庄子》就是心灵的太极拳,能打开我们的心,使人霍然开朗。
35、庄子不仅肯定“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还肯定“道生万物”之后,“道”存在于天地之中。因此,东郭子向他询问“道”存在于何处时,他便直白地说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中,并告诉东郭子说,因为“道”无处不在,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越是取喻于卑下的事物,就越能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36、可能读哲学是一件比较累人的事,但庄子的哲学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庄子》中,他把深奥哲理,用寓言式的故事,生动活泼地说得引人入胜。比如《庄周梦蝶》比如《消遥游》。因而,他的哲学著作,常常被后世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7、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38、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39、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40、韩非、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当然,还有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据史载当时林林总总,各种流派达到了百家之数。
41、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42、庄子说:从你说的:‘怎么知道鱼是快乐’,就说明你很清楚我所知道的,所以才会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
43、“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44、 庄子家里比较贫困,居住的环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还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不过在职没多久就归隐了。
45、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46、诸子百家之中,庄子以其浓郁的艺术气质独树一帜,对中国画的创作取向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探讨庄子美学思想的意义在于,中国画创作者不仅要对绘画技法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对绘画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意境进行解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在艺术创作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47、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48、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49、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50、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51、认识论一一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述乱而无所收获。
52、回到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我们兴许能有一些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的想法。
53、在道家看来,世界是一个阴阳交合的生机世界,气化氤氲,流衍不绝。“我”作为生命和宇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广无穷的宇宙会主动来亲近“我”、扶持“我”,这就是“道通为一”的境界。中国艺术境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产物,而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老庄哲学在提升中国画创作意境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54、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样,人生的苦恼和生死都可以得到解脱,这种“真人”的境界,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道”与老子有区别。
55、因而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基本的思想理念就是认为世间就是“道”是“无”,万物的基础就是“气”。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从道生,灭亡后又复归于道。“人生的生老病死也是极其自然的。“
56、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57、那么,在这种普遍意义的知识之上,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呢?
58、庄子一方面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且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因受到了种种不可避免的限制而难以悟“道”,获得“真知”。
59、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60、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
61、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62、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63、因此庄子的思想中,从来不承认什么上天鬼神,和信天信命的观点。反而认为人死是一种幸福:
64、他认为“道”是超感觉的,“无为无形”,又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道”则自己生出自己,这和老子的解释是一致的。但他进而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
65、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66、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67、庄子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是空明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方式,“道”就存在于这个空明的精神领域中。庄子的这些思想同样对后世艺术创作构成重要的影响,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
68、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69、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70、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71、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72、因此而言,庄子哲学中充满了“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消遥超脱”和“淡泊清心”的思想。这种哲学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而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73、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74、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75、“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76、“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77、简而言之,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且无处不在,而人又可以通过“以明”、“见独”和“坐忘”等方式,突破种种不可避免的限制,进而悟“道”,成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
78、这是庄子的用意跟用心,也是他给这个世界,尤其是战国时代的答案。
79、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80、庄子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对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茫茫人海之中,大家浑浑噩噩,像是乌龟那样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如同耗子一般东奔西窜,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惊惧什么,又为什么而努力,偶尔省悟之时,兴许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却仅此而已。就算每个人都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那样,“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个人和社会,岂不全都陷入静止之中?
81、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实生活中,庄子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行为举止都要超出“形骸之外”。
82、在众多的经典中,《庄子》一书可能提供了最少的理智科长我的知识讯息,但却可以引发最大的生命能量。因为庄子的语言不是理智的语言,不是正经的制式语言,不是引人入胜的日常八卦。他用的是神话的隐喻,是诗歌的比兴,是与生命同时兴起的漩涡之语。庄子不写形式意义的诗,但他的文字长满了诗意,他本质上就是一位诗人。这位诗人诗三古时期(《易经》说的上古、中古、近古)的诗人,这样的诗人不谈风花雪月,他的诗、似、志、辞一起呈现。诗人庄子的文字表现出了道的语言,道的语言就是所谓的“道言”。庄子说:“道言”是既荒唐、无端崖,但又最活泼,最能引发生机。
83、一天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84、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85、所以据史书记之,当他妻子死的时候,他竟然“鼓盆而歌”而舞蹈着。
86、庄子从来不教我们如何处理人事,只示范用什么方法可以摆脱人世,进而看见更大的世界。他认为,我们只要改变眼光,改变尺度,便会认识到,我们原来计较、在意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投入这么大的心力,不值得我们耗费全部的时间去关切和应付,让这些事情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让我们的心灵可以得到解脱,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87、“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88、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89、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90、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 上一篇:简简单单的幸福的短句【文案整理111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