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海德格尔有多伟大【文案整理50句】

admin 2023-06-02 02:04:05 个性说说

海德格尔有多伟大

1、((7))海德格尔,《“我亲爱的小心肝”:海德格尔与妻书,1915-1970》,慕尼黑2005年,第264页。

2、德里达:当海德格尔的话语在纳粹主义阵营中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时(何等样要求高的读者会相信这个盟主地位,是一个被孤立的、很容易被界定的插曲呢?),海德格尔又一次使用“精神”这个词,他规定了它的空缺;他使用了引号把精神圈了起来。他限制了他早些时候开始的解构活动。他保持一种他后来对之产生怀疑的唯意志论的和形而上学的话语。至少在这个程度上,海德格尔通过赞美精神的自由来拔高精神,从而与总体上反纳粹主义的其他欧洲话语(如唯灵论的、宗教的、人文主义的)有相似之处。这是个我试图通过辨认对纳粹主义和反纳粹主义、对于相似性法律、走入歧途的不可避免性等互相交织的线索,来解开的复杂的和不稳定的结。这种反映的效果有时使人眼花缭乱。我把这个思索放在了书的最后……

3、技术发明释放了自然力,自然力已经在一种涵盖整个地球的消灭过程中爆发出来。

4、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么多人研究海德格尔,但是海德格尔怎么来说?人也长得不大好看,政治上也不太清白,个人作风也不大好,对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优点。

5、德里达:从法国这方面来看,是有遗憾的。因为对我感兴趣或涉及我的争论和工作,在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好。但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我或我所研究的领域。凡涉及到所渭的困难的事情,甚至尤其当它们与法国的习语紧密相关时,国外的讨论就显得远为丰富和开放。(海德格尔有多伟大)。

6、而反“现代主义”是天主教的核心之一。虽然后来海德格尔走出了天主教的教条(在与他妻子结婚时期,他明确终止了他的天主教信仰,改为信仰新教),但是终其一生,海德格尔对于现代主义都是持保留、批判、反对态度的。当然海德格尔对现代主义的反对不仅仅是他的宗教背景,他自己对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也让他走向了反现代主义的道路。

7、(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8、((8))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第189页。

9、但是在技术的帮助下面,我们且不说不死,至少我们做到了一点,把寿命延长了1倍,再延长一倍完全有可能。延长一倍的人,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人了,是另外一种人了。

10、有些先天聪明和富于心机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

11、埃里邦:那么,《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是一本既关于纳粹主义又关于海德格尔的书,是吗?

12、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日益凸现。近年来,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并广受国民追捧,就是诗歌等传统文化回归大众的明证。

13、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14、埃里邦:你的书特别显著的一点是,你在海德格尔的文本与其他思想家,如胡塞尔、瓦莱里等的文本之间确立的和睦状态。

15、近现代,巅峰型或集大成式的哲学家,人们马上会想起康德和黑格尔。这些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宏伟浩大。他们对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一种奠基性的或者是总结性的表述和论证。

16、英美哲学视维特根斯坦为分析哲学的导师,而欧陆哲学家却对这个在哲学史上没有太深研究的哲学家嗤之以鼻,欧陆哲学家们认为海德格尔才是真正的圣人一个让指引他们通往真理的圣人,《存在与时间》对于存在的追问是他们一直想说却又没有说出来的圣经。同维特根斯坦一样海德格尔也被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后期《林中路》中的去遮蔽过程,诗意的栖息抛却了晦涩的辩证逻辑回归某种情感体验。

17、勒内·夏尔说,“面包掰开了人”,策兰则说,“面包掰开了上帝”,我想说,对于将全部救赎之希望投入诗歌的策兰来说,诗歌掰开了诗人,而诗人却不堪词语的强硬,最终破碎为齑粉了。策兰在其早期诗歌《阿西西》中,就述说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故事,“一只过去的手/掠动在眼前/制作了一只陶罐;/这陶罐上/一只永远跑不动的兽/在一个砰然关闭的词的面前/来吃手里的睡眠”。总结一句,奥斯维辛之后,面包不仅掰开了人,也掰开了上帝;奥斯维辛之后,陶罐上的猛兽,可以突破限制,一口吞噬掉人的睡眠。

18、贝隆主义既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问题是已经改变不了了。大学应该支持我们去钻研古人和别人的东西。如果只是支持自己和当代的东西,那么大学就没用了,因为它只是在拓展媒体已经担负起的功能而已。丁尼生说过,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仅仅一朵花,我们就能明白我们是谁和世界是什么。都说我是个大作家。我对这个奇怪的想法心存感激,可是却不认同它。将来会有些智者轻松把它驳倒,给我安上一个骗子或者粗制滥造的标签或者两个同时安上。妒忌是个很西班牙风格的主题。那些西班牙人总是想着妒忌。他们形容什么东西很好会说:那可真让人妒忌。革命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迷信,是一种统计学的滥用。过去的弹药是无限的。过去是构成时间的物质,因此时间很快就变成过去。假如你像个男子汉那样战斗,你就不会像条狗似的被人绞死。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即使我要下地狱,但愿天国存在。快乐不需要转化成美,而不幸却需要。历史更像是虚构的一种形式。领悟的幸福远远超过想象或感觉。某些道德家认为拥有钱币不一定表示幸福,另一些幸运的形式也许更为直接。那帮英格兰人的蠢东西一种美学上的丑恶运动:十一个人和另外十一个人追着一个球的对抗一点也不优美。女人们让我倒霉。可是我获得的快乐足够补偿所有的不幸。痛并快乐着好过不疼不痒。任何一种命运,再长再复杂都好,事实上都有那么一个时候:在这时一个人永久地知道了他是谁。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我的父母、我父母的父母找过那个字母;我自己也找过,把眼睛都找瞎了。失明是孤独的一种形式。诗歌需要韵律。诗歌永远记得它在作为文字艺术之前首先是口头艺术,记得它曾是歌。时间就是组成我在干的事情的物质。时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集编纂者。使人着迷是一个作家应该具有的几个最主要品质之一。事实是我们拖延着能拖延的一切;假如我们都深知自己是长生不老的,那么早晚所有的人会干完所有事情并且懂得一切。他不是为后代,也不是为上帝写作,因为他对上帝的文学喜好一无所知。他殚精竭虑、一动不动、秘密地在时间的范畴里营造无形的迷宫。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引导一个梦。我的故事从布宜诺斯埃利斯开始,对我而言它像水和空气一样永恒。我孤独而镜中空无一人。我们管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叫做命运。我们很容易便接受了现实,或许这是因为我们直觉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我们往往为小说人物的不幸一掬同情之泪,结果我们自己的不幸更让人伤心。我们应该感到恐惧的异教徒是会和东正教混淆的那些。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政府。我想应该发明一种没人能赢的游戏。我有时猜测,唯一不神秘的东西就是快乐了,因为它只需靠自己来证明。无知的人以为无限的抽签需要无限的时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有的人都有共同之处,因此,把花园里的一次违抗说成是败坏了全人类不是不公平的,说一个犹太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就足以拯救全人类也不是不公平的。一家大型公司的运作者肯定相信它已经完备了,并且给它强加一个像过去一样洗刷不掉的未来。疑问是智慧的名字之一。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鸟的世界;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水的世界;而对我来说,我无法去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语言是需要有共同记忆的一些符号。在挑选敌人的时候要小心,因为他可能只是看起来像罢了。在现实中,在历史上,每次当一个人在面临抉择时必然选择一个然后放弃其他几个;而这并不在像那个属于希望和遗忘的,艺术上有着多种可能性的时间概念中。战争,像女人一样,是男人的试金石。专制的政权才会推行愚昧。

19、巴: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是的,但也就是在那里,他误入歧途了。恰恰相反,存在问题等于是最终要鼓起勇气去理性地面对无意义的东西。之前,在海德格尔的传统中,人们在实践上无法容忍无意义的东西。这很荒谬,在面对无意义时,有一个很可怕的存在主义的做法,这就是萨特的恶心。存在问题成为意义问题。但真相是,存在没有意义,这就够了。从我们可以理性的无关联地用数学去思考任意的多元的时候,存在即是其所是。这既不是快感,也不是意义,更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有一种十分明智的写作编码形式,这就是全部的存在。

20、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21、即使是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也知道有答案,只是现在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人知道罢了,但我们相信,我们现在不知道,未来一定会知道,或者会出现一个天才,就会解答这个难题。

22、卡尔·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创作的《资本论》和《宣言》都深深的影响着后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思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23、海德格尔所谓的“常人”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人,普通的生活方式、普通的思维方式、普通的行为方式、普通的认知,正如他说:

24、然而,由于种种理由,对海德格尔颇为赏识的系主任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海德格尔甚至都没能进入候选人的名单。这是海德格尔在学术生涯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这一次失败也让他明白,需要寻找更有话语权的学术靠山。海德格尔教职论文的导师李凯尔特是德国学界的大牛,后来他受聘前往海德堡。海德格尔写信给他,希望追随他而去,但是,李凯尔特显然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劝他安心在弗莱堡好好发展((5))。导师对他的遗弃,给海德格尔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他认识到了私人关系对于学术研究的展开的重要性。

25、此处有没有任何引起流言蜚语的东西?没有,除了在那些人们很少感兴趣的地方,这需要其他的更严密的、更困难的工作。我此刻想到的是这样一些人的工作,这些人,尤其是在法国的人,知道这些“事实”和这些“文本”的绝大部分,他们明确地谴责海德格尔的纳粹主义和他战后的沉默,但他们也寻求超越传统的和舒适的先验图式的思考,确切地说,是理解。理解什么呢?他们试图根据某种方式或前面提到的“翻译”的其他方式,去理解那种得到保证或得不到保证的即时性的通道,这一通道沟通了纳粹的雇佣(不管以什么形式的雇佣),和在一个持续的并且还将继续引起思考的工作中最根本的、最尖锐的、有时是最困难的东西。至于说到对政治的思考,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拉库-拉巴尔特的作品,还有一些由列维纳斯(Levinas)、布朗肖和南锡所写的各不相同的文本。

26、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而不是幸福才是好老师。因为生存在深渊的孤独中。

27、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海德格尔

28、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29、((2))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第62-64页。也可参见恩斯特·拉斯洛夫斯基致海德格尔的信,参见登克尔等编,《海德格尔与其思想的开端:海德格尔年鉴·第一卷》,靳希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第22-23页。

30、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31、随着时间的流逝痛苦会变得淡薄,然而我并不想让时间来治愈我的痛苦,就算从痛苦中逃脱,忘记一切,得到的得也只是停滞,无法前进。

32、可见“真”对生活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有的与幸福相关,有的则不然。那么海德格尔的“本真性生存”是一种什么样的“真”呢?拥有这种“生存状态”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有“使命感”吗?如果是,“使命感”为何重要呢?难道也是幸福吗?

33、劳动是现代人的生活要素。不同于古人,对古人们来说,所有劳动都只不过是休闲的中断,也就是休闲的否定,即neg-otium(事务、劳动)。

34、人生是一所学校。在那里,不幸不是幸福,而是好老师。因为生活在深渊的孤独中。

35、但有些时候就不起作用,例如善良肯定比邪恶更“真”,但我们也知道好人不长命,有时候坏人倒是过得很不错,可见这个善良的“真”未必有好的结果。

36、编者按:下面这场对话发生在2016年1月30日,这是柏林艺术大学(UdK)一次学术会议的一个环节。阿兰·巴迪欧与让-吕克·南希先生接受邀请,参与这次大范围的讨论,并对最终的成稿进行了校对。

37、不要,我不要——就算父亲和母亲不怨恨任何人,但那和我的怨恨毫无关系。

38、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和译文的详细了解,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39、我们哲学知识的目标是对普遍东西的讨论,谈到个体的时候比较麻烦了,一个个体每天都在变化,我说一句话,这不是我说这句话之前的我,个体都在变化。还有个体和个体都不一样,世界没有两个意志是一样的。

40、我觉得应该要把本真性与社会分开来,因为本真性更多是关乎个体的。至于个体的本真的决断、使命导致了什么社会性的结果,那么或许再完成后进行评判,除非是那种有明显的严重后果的“决断”。

41、相反,农民的记忆有其朴素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前些时候,那里的一位农妇快要去世了,她平日很爱和我聊天,告诉我许多村子里的古老传说。她的质朴无文的谈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她还在使用村里许多年轻人不再熟悉很快就会漂没的不少古字和习语。去年,我独自在小屋里接连住过几个星期。那阵子,这位农妇经常不顾83岁高龄,爬上山坡来看我。照她自己说,她一次次来,不过是想看看我是否还在这里,或者,是否有人突然把我的小屋洗劫一空。整个弥留之夜,她都在跟家人谈话。就在生命最后一刻前一个半钟头,她还要人向那个“教授”致意。这样的记忆,胜过任何国际性报刊对据说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聪明的报道。

42、在海德格尔(下简称“海氏”)的视角下,一种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承载者,即具体思考者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生活之思不是数学和物理,谁来想都必须走向同样的真理。生活之思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上会得到具体的呈现,这种思想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具体性,和关联恰恰就是我们所欠缺的。

43、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个人主义要求个体的commitment(*李注:与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个人主义不同),我倾向于把它译为“使命(感)”。

44、这就是海德格尔的“道德观”,就其积极意义而言,他将我们从传统的道德命令中解放出来,将理论化的、压抑生命本身的道德消解掉,而提出了一种更为原初、更符合生活本身的道德观念。而恰恰因此,海德格尔才成为了“实存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与尼采、马克思等哲学家一起,给当代世界及其哲学带来了新的力量。

45、既然我们之前已经对陈直的生活有所了解,那么对于了解海氏哲学,从中获得对我们生活的启发,有什么会比听陈直来谈他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更合适的呢?因此他的思想,他的阅读和对海德格尔的翻译,对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让他如何具体地理解他的生活和世界?

46、即便海德格尔的反犹主义——可悲的是,他求助于他的时代的最庸俗东西——也见证了某些东西,因为反犹主义就是我们的罗马-基督教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到导致了“西方”身份的区分和自我拒斥的形式的最基本的动机。海德格尔代表了这种自我批评或自我憎恨的高阶观点,碰巧,在马克思和尼采之前,这种观点还相当另类。也正是这个基本特征让海德格尔从根源上区别他自己。

47、你提到的“使命”与“运气”在道德上的关联,我认为海德格尔的讨论要高于这个问题,或比这个问题更深。他一直强调他的“基础存在论”不是伦理学或道德论,他的“基础存在论”要为所有一切道德基础或伦理价值奠基,但是它本身不是伦理学。

48、大学时期,海德格尔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难、异常刻苦,用四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由于身体原因,他一度失去奖学金,在大学的最后两年(1911-1913年),他只能依靠一项私人贷款和做家教维持生计。在写给同学的信件中,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当时十分迷茫,他心里设想着未来的可能道路:也许继续读神学,但是身体不佳;也许研究他所感兴趣的哲学,但他对这条道路并没有多少把握;也许读个师范,以后当个老师,有个稳定的收入……((2))然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哲学。尽管如此,他的研究还是尽可能和宗教保持关系。从学生时代起,海德格尔就学会了这种“和稀泥”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哲学)和自己在当前条件下必须接受的东西(宗教)结合在一起。后来到了校长时期,他做的也是这样的工作:把自己的理想(一次伟大的哲学性的、民族性的思想革命和现实革命)和纳粹政策搅和在一起。

49、(本文节选自三联中读精品课《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位思想家》之《海德格尔:未来时代的哲思先行者》。主讲人:王庆节,澳门大学特聘哲学教授,海德格尔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与陈嘉映合译《存在与时间》。)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