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作背景【文案整理78句】

admin 2023-06-05 02:30:40 个性说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作背景

1、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2、   分享会一开始,陈哲丹同学便抛出一个问题:“特蕾莎是重的代表,萨宾娜是轻的代表,反媚俗的代表,她和弗兰茨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周围有一种空虚感,而特蕾莎活得太沉重,这样说来,重也不是,轻也不是,那我们怎么去追求轻和重的平衡?”

3、韩少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至少有三个不同之处。

4、读米兰·昆德拉之前,了解民族背景和时代背景很重要。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幽默与弱小民族的幽默是一致的,这些小民族无法真正地支配国家未来,所以才将希望寄寓于娱乐和幽默之中。他的幽默看似轻松,结局却是无法掌控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作背景)。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6、   2003年换了书名出版后,有网友留言说,就凭许钧换了书名,我就不买他的书。后来在某个场合我说过为什么我要换这个书名。书名换与不换,这是原则问题。我举了个例子,“校园中的美”与“校园之美”,一个指校园中各种事物的美,一个是指校园本身的美。同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可能指向生命中的很多东西,比如爱情、家庭等等。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指的就是两个字——生命。这样,大家就知道,这部书探讨的主题非常明确,不是生命中各种具体的事,而是生命本身。对于这部书,我们要看到,它所要探讨的就是生命问题。

7、没过几天,前岛又遭到一辆小轿车的撞击,幸好得到学生高原阳子的救助,同时从高原口中听到案件的真正隐情。前岛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取证,终于找出了杀害那两位老师的凶手,案件已破。

8、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9、   在此之前,我已经翻译过不少法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比如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等。我也主编过杜拉斯文集。读文学的人应该知道,当时有一个布老虎丛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杜拉斯的作品,是这家出版社打造的“外国文学布老虎丛书”的第一个作家的作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家出版社被查,其出版的作品一度不再在市场流通。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来找我,他们要重译昆德拉,希望我能重译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是作家,我是翻译家。韩少功不懂法文,懂英文,我呢,懂法文。韩少功在自己的译本后记里说,他是翻译游击队,他希望有正规军来翻译。我当时没有答应来找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赵武平。后来赵武平对我说,韩少功的译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现在要重新出版,必须从法语翻译过来。实际上,昆德拉的这部书原先也是从捷克文翻译成法语的,但是法译本是昆德拉本人亲自校订的,而且他坚持此次翻译只能用法译本。我觉得很有意思,把英译本找过来,同法文做了对照,发现的确很多地方有出入。而且,这部书的理解空间很大。最后我答应试一试,但是有个条件,就是和韩少功做一个对话,我想了解一下他对这部书的看法,了解他是怎么翻译的,交流一下我们各自对这部书的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对话呢?因为翻译的一个前提是理解,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说到底,对一部书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不管怎样,是韩少功首先把这部书翻译成了中文,这种开创性是不可超越的。

10、   人生的轻盈和厚重往往与我们并肩同行,若是轻盈在行路中占据优势,则若飞鸿踏雪泥,负重前行也能如御风而行,只留淡淡印记。若让厚重占领先机,则如泰山千钧顶,此时你看那冲淡平和的月光也会好似一层厚厚的雪花覆盖在身上。我们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感受到轻与重的矛盾重重,但其实,它们本就并行不悖,它们本就是构成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11、 托马斯回到布拉格的医院,被要求写份声明,说明不久前他写的一篇文章是错误的。他没有这样做,而被医院辞退。他不得不到离布拉格50英里外一个乡村诊所工作,仍然有警察局追踪他要求他写声明或者提供有关情报。最后他为摆脱纠缠干脆不做医生,到街头去给商店和住宅擦窗户。特丽莎则到酒馆做服务员。托马斯经常被顾客认出来而照顾他,请他喝酒,仍然有女士喜欢他,跟他不断“性友谊”。特丽莎在酒馆被冒充工程师的秘密警察诱骗失身。特丽莎忍受不了在酒馆工作经常受到的骚扰和失身带给她心灵的痛苦,也无法忍受托马斯跟别的女性保持的“性友谊”,在她的要求之下,托马斯带着她再次离开布拉格,去往乡村生活。

12、   我们发现几个词在刚才的讲述中反复出现:政治,性,轻,重。我们可以想一想,政治是什么?性是什么?“生活”与“生命”是不同的两个词,中文中的区分很明确。但是英文、法文中这两个意思是由同一个词表达的,英文是life,法文是vie。我们都活着,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尽相同。生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一讲到生活,就是很具体的。同样,“存在”和“生存”这两个词意义也不一样。有一种“存在感”,是指有一种意义、价值,而“生存”往往给人一种很艰难的感觉,对吧?

13、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又译名《布拉格之恋》),并取得巨大成功。

1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15、画家萨比娜是整个作品中最为轻盈的人物。她与托马斯一样,从不为俗套和成见所苦,也从来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苦恼。她到了瑞士以后,有了一个新的情人弗朗茨,弗朗茨是作品中最为沉重的人物。弗朗茨是一个学者,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他不满足于在学院里当一个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觉得真正的现实在外面的什么地方。他有强烈的对冒险与浪漫的渴望,他参加了一个请愿团,向柬埔寨边境进军。但是在这片东南亚的土地上,一群白人却因为语言和其他不一致的看法闹得混乱不堪。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勇气,为自己赋予光环,这次游行当然以失败告终。在曼谷,他遭到了强盗的打劫,在搏斗中失去了性命。我们看到怀着非常有重量的目标的弗朗茨,最终却死得轻于鸿毛。

16、编者按: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书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这部书书名的更换曾在国内文学圈引起不小的风波吗?生命之轻盈,轻在哪里?生命之沉重,重在哪里?在如今这个焦虑、“人间不值得”的时代,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命的慰藉呢?且听许钧教授的答疑解惑。

17、各位朋友,下午好。大家可以看到,我今天什么都没有带,只带了一颗心来跟大家交流,这颗心当中有爱,因为我们都是爱书之人。爱书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这颗心当中还有真。我愿意用一份真诚与大家交流。实际上,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与书打交道。

18、警方随即展开一系列调查,因为一直遭到暗算,所以前岛老师对此案也十分挂心,并了解到该校麻生老师与村桥老师关系密切,但案子总是并无大的进展。

19、在这个四重奏组合里,最终活下来的只有萨比娜。她陷入了无根的漂泊,我们最后一次读到她的去处,是在美国。这可能是一个东欧知识分子,最有可能的流亡去处吧。

20、清华女子高中的数学教师,射箭社的顾问。因为从来不说和课业不相关的话,所以被学生们称为“机器”。 发现自己在遭人暗算后整日陷入惶恐。

21、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22、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托马斯原本是轻飘飘的。

23、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24、张怡微:所谓的“重”即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承担着不可避免的生活责任、伦理责任;所谓的“轻”即是像萨宾娜这样,逃逸出所有的伦理身份。

2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建立于尼采提出的“永恒轮回”概念,经由爱情来体悟生命。托马斯在与特蕾莎分手后,没有重新做一个浪子,他的轻松只维持了很短暂的时间。他们的爱情其实是不匹配的,是互相折磨的。但即使他与萨宾娜结合,他们的爱情似乎也不是完美的。

26、特丽莎想的是正确的,托马斯从苏黎世辞职回来了布拉格,他也确实找到了特丽莎,但是特丽莎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满意的炙热,他们是那么的疏离,托马斯觉得自己的心在撕裂一般。他们还是会做爱,可特丽莎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尖叫了,眼里全是空洞。

27、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28、  程振飞同学则对特蕾莎关于托马斯“性友谊”的看法提出了自己具有哲思高度的见解,他说:“《孟子》里面有一则故事,齐宣王为人宽容,当他看到一头牛被人拖去祭祀,觳觫不止,他就于心不忍,问能不能用羊去祭祀。但是孟子却说他只见牛,不见羊。意思就是羊和牛都是生灵,您怜悯牛却不怜悯羊吗?用这种观点来反观特蕾莎,她能接受托马斯出轨,但是不能接受自己看见这一事实,因为直观的往往是最残忍的。”

29、 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他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30、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人物。她曾是酒吧女侍,通过萨比娜学会摄影,青少年时期一直在母亲的阴影中度过,婚后也一直因为托马斯的出轨行为饱受煎熬。特蕾莎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她认为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不论在爱情还是在社会关系上,她都处于对托马斯的依赖地位,但在书的最后部分,特蕾莎逐渐摆脱了这种生命之重而几乎转变为生命之轻。特蕾莎对托马斯的爱也是无可置疑的。

31、而萨宾娜背叛了许多人,她背叛了自己的父亲来到布拉格学习画画,又嫁给了一个演员丈夫,但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叫做弗兰茨的情人。

32、特蕾莎在激情的驱使下拍摄照片,哪怕被俄军抓获恐吓她要枪毙,放出来之后还照拍不误。她的社会交际不广,大多数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直接的感情,有时候会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瑞士的女摄影师直接告诉她,她落伍了。对托马斯的爱是她最先考虑的事情,这种理想化的人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33、特丽莎:我毫无办法,托马斯,呵,我明白,我知道你爱我,我知道你对我的不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34、   另外两个人对这部书的评价我也一直记得。一个是中国作家王安忆,她的《长恨歌》我相信大家都读过。我的译本出来以后,她写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十几年前我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当时读出了两个词:‘政治’与‘性’。现在又过去了十几年,我读来读去还是这两个词:‘政治’与‘性’。”。王安忆坚持认为在这部书中,作者就写了这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跟生命有什么关系吗?你们可以去读一读她写的这篇文章,你们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35、 昆德拉反对“在历史条件下引入一个行动,用无意义的时刻充塞人物生命的时间;每次变化布景,都要有新的展现、描写和解释。“作者对托马斯、弗兰克、萨宾娜的外貌特征几乎没有任何细描。读者对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历史知之甚少,而对特蕾莎却有少量身体描写和童年生活的介绍。这是因为昆德拉认为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存在编码,人物的存在编码由若干个关键词组成,对特蕾莎而言,它们是肉体、灵魂、晕眩、软弱、田园诗、天空,因此有必要对她的肉体在自我揭示中的作用加以凸显;而对托马斯而言的存在编码是轻与重,肉体对他的自我揭示没有价值。

36、    “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只是我们是否真的要在人生的尽头,回望过去的时候,才能发现纯粹而宁静的幸福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反复阅读完满的最后一章的时候,我似乎再次知晓了直面生命的赤裸和它的脆弱的重要性。

37、米兰·昆德拉的一生是历史的缩影。这与他的多语言、多种族的故乡相似,体现了历史的多元冲突。他笔下的民族冲突和政治冲突,象征着世界格局的变革。

38、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极其重要,都将为自己、他人和世界带来不可更改的影响,由此带来的沉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而如果生命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根本没有什么轮回,那么只发生一次的事情,又谈不上有什么意义。

39、 在特丽莎刚离开的两天里,托马斯甚至有种轻松感,他们之间的爱既是美丽的,也有些令人厌倦,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而且是特丽莎的选择,他又可以回到过去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快他便感觉到,他忘不了特丽莎,而且他不想与萨宾娜或者其他女友联系,她们都只会使他想起特丽莎,5天后,他赶回了布拉格,两人再次相聚。

40、《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者为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1929年,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等,戏剧代表作则有《雅克和他的主人》。

41、患得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42、Es muss sein出自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即F大调第16首弦乐四重奏,序奏以“非如此不可”的动机抑郁地展开,但主部转为快板,F大调,气氛转为明朗,以“非如此不可”的第一主题开始。第二主题是嘲笑般的,尾奏反复强调“非如此不可”的动机。贝多芬给我们留下的观点是,“人的伟大在于它扛起命运”,他庄严肃穆的四重奏是对重的崇敬: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43、特蕾莎认识到了,她和卡列宁之间的爱比她和托马斯之间的爱更美好。这种互不要求、不存疑问、相互接受的爱,是本质的爱,简直如同牧歌一样。而通过卡列宁特蕾莎意识到,自己以前对托马斯的做法,似乎也有不当。托马斯老了,变得弱小,他们站在了相同的高度上,得以重新审视两人的爱情。

44、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45、  《玩笑》这部小说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书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路德维克的复仇而展开: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就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46、   而那句著名的名言,“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也正是来自萨比娜对于这媚俗的世界的态度。

47、   我觉得托马斯是爱特蕾莎的。托马斯在第一次见特蕾莎的时候,就感觉她是从水上飘来的婴儿,我觉得他需要一个在后面拉住他的人,他承受不住这种轻给他带来痛苦,他享受这种轻和重的平衡,所以他选择了特蕾莎。

48、   我觉得,昆得拉喜欢的那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们都在左思右想,他们跟唐.吉可德和他的仆役桑丘一样。他们不但未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这就是人类的真面目。

49、1958年,昆德拉发表作品《玩笑》,该书出版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1968年8月,苏联共产d入侵捷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因此遭受迫害,所有作品从这个被占领的国家的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之所以要提到昆德拉的早期作品《玩笑》这本书和“苏联入侵捷克”这一政治事件,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捷克社会,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50、我们总希望童话能以美满的故事结尾,对世界上所有的故事也抱有同样的美好期待。周雅琼同学也选择从一个较为温馨的角度来理解本书的结局:“托马斯选择了特蕾莎,他一直问自己非此不可吗?托马斯开始是有家庭的,但因为家庭带来的重负而选择了放弃家庭,甚至和父母断绝联系,追逐轻盈自在的人生。遇到特蕾莎后,他的轻和重失衡了,并且一直在轻重之间徘徊犹豫,矛盾重重。但是最后,他们走向了和解,小说没有直接以车祸结尾,而是以卡列宁的微笑作结,我想他们最后理解了彼此,并在卡列宁的微笑中获得了救赎。”

5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全名叫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在捷克的一个艺术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一方面他学习古典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二战”占领国德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其强烈的捷克本土意识。我们看他的创作轨迹,延续了诗人、剧作家、短篇小说家到长篇小说家的脉络,1967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玩笑》出版,获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的第六本长篇小说,写于1984年。这是他在冷战时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1975年以后,昆德拉移民到法国,至今都用法语创作。如今他已经88岁高龄了。

52、而萨比娜的轻要糟糕一些,在背叛完亲人、家庭、爱情与祖国后,她的周围一片虚空。也许她背叛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背叛本身也没有意义;但完全认识到这些,也就深陷于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本无意义”的论断,是最本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幸萨比娜还不算坏,她还有她的艺术创造,身边还有私人的交际圈子。

53、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54、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可以解释很多东西,绝对认同事业的人,破产或失去工作后可能走向自杀;绝对认同权利和升学率的校长,随意缩减学生们的放假时间;绝对认可麻辣烫的人,你把他的那份吃了他就活不下去。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昆德拉如此反对媚俗:你如此认同被灌输到你脑子里的那些价值观,那么你自己的思考在哪里呢?

55、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56、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57、 萨宾娜的父亲是一个小镇上的清教徒,整天在画布上描画森林里的落日与花瓶玫瑰。她受父亲影响,从小开始画画。父亲取笑毕加索的作品,严格禁止她与男孩子谈恋爱。她中学毕业去了布拉格上美术学院,受过严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与一位二流演员结了婚。随后,母亲去世,父亲因悲伤而自杀。在这样的出身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萨宾娜,一心渴望的是背叛:背叛家庭,背叛父亲的刻板,背叛学校的教育,背叛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式,背叛传统道德。她与酒鬼丈夫离了婚。她追求特立独行的反叛性格与托马斯一拍即合。

58、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59、所以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征,象征着生命中我们必然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必然会结成的婚姻,我们必然要遵从的命运。但Es muss sein的灵感来源其实是贝多芬的一次诙谐的讨债行动,托马斯认识到大多的“Es muss sein”是由社会习俗强加到他身上的,并不是真的非如此不可。他渴望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自认为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60、萨比娜把媚俗视作她一生的敌人,她的各种行为都充满了挑战意味。但她心中唯一曾有的媚俗想法,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除此之外,这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推断的女人。

61、 文学之外这番话放在这篇文章里,好象有点不伦不类。反正我也不是什么学者,这也不是什么论文,总觉得读书不能越读越悲观,越读越没希望,总要得到点正面的,积极意义的东西吧。反面东西也可以想法正面理解。让朋友们见笑啦。

62、 特丽莎生活在离布拉格150英里的一个山区小镇。她的爷爷曾是一位布拉格的商人,特丽莎的母亲年轻时非常美丽,有众多求婚者,而她最后嫁给了其中一位。在众多求婚者中他最有男子气,她不小心怀了他的孩子不得不嫁给他。特丽莎就这样出生了。特丽莎的母亲并不满意这桩婚姻,后来她遇到一个骗子男人,这个男人隐瞒了自己两次离婚的历史,特丽莎的母亲被他迷住了,离开了丈夫和女儿随这个男人出走了。特丽莎的生父因言论过激被判刑入狱不久就死了,特丽莎与母亲和继父到一个山区小镇住下了,继父在一个机关供职,母亲在商店干活,又生了三个孩子。

6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64、  昆德拉用下面的人物和故事展开了他的人生哲理思考。

65、这部书里的第一句话就提到了尼采说的“永恒轮回”。顺着这句话再往下看,“把世界分为两极”。如果把昆德拉的这部书当作哲学去读,会是一种什么概念?如果把它与你自己的生存、你的公共生活、你的私人生活联系起来去读,又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意义?从政治和性这样的一种对立角度去阅读这部书,不失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昆德拉对于小说家的理解很有意思。一个小说家的任务是什么?读者读一本书会有很多联想和反思,他会把自己读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生命相对照。所以昆德拉认为,一个小说家最根本的任务是拓展人存在的可能性。大家是否有共鸣呢?在这部书里他说得非常清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草图。

66、这本书自从被翻译进中国以后,也迅速为人所知,一度成为畅销书。在“小资”这个称号流行的年代,昆德拉的作品被一本一本翻译成中文,手捧一本他的书被视为时髦的象征。不过坦白地说,昆德拉不是那种以讲故事见长的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昆德拉就像卡夫卡、博尔赫斯这些从未得过诺奖的伟大作家一样,注定要在20世纪的文学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看昆德拉的小说,和他之前的许多作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把他的书翻开,即使不读,也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辨认出来:昆德拉创造了一种卡片式写作的文体,每两三页甚至一页,就会出现一个标记好的小部分。这是由他写作的一个特点——用思辨驱动情节发展造成的。

67、在我的译本还未出版之前,我和韩少功的对话就已经发表了。重译本一出版,的确很轰动,上百家媒体来找我,一定要我说我的译本和韩少功的译本哪一个更好。我都没有回答,最后写了一篇文章《文学翻译是文化的积累》,发表在《文汇报》上。我谈到了韩少功的贡献,也谈到了我的译本和他的译本的不同之处。把我们的两个译本对照着读,你们会发现很有意思。

68、19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69、如果说政治与性是对立的两极,那么所谓的灵与肉也处于相似的位置。灵是什么?精神、理想。肉是什么?就是现实的生活,沉重的生活,人的肉身。在小说的第二章,昆德拉就问,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重就是跟大地越来越近,是生活中的困难。轻是什么?轻是远离大地,是理想。这两者是否都和生命相关?当然。一个有灵没有肉的生命,不可能是真正的生命,怎么可能有形而上,没有形而下呢。一个人只有重,就看不到希望。一个人只有轻,那就永远生活在虚幻中。

70、昆德拉以此三人盘根错节的关系为焦点,直面人生的困境。人,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是轻还是重?也许你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将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在我们生命中缠绕。小说中没有给出的答案,我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生命的答案。

71、在这天晚上,托马斯带着巨大的胃痛进入了梦乡,他梦到了一个体型庞大的赤裸女人和他自己做爱,在这场梦中,托马斯挣扎在选择无尽的性爱徘徊于众多情人之间和选择特丽莎中,可托马斯也突然发现了他对特丽莎的爱是与众不同的,是与性爱不同的。他静静的看着特丽莎,因为他发现自己对特丽莎的爱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72、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73、这种表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

74、托马斯向往自由,向往生活的“轻”,而灵与肉的统一则意味着他必须承受起生活的“重”,这对他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75、作为浙大人很幸福,在冬日的下午,阳光和煦,我们在“建工之家”,手捧一杯清茶,一起进入喜爱的文学世界。

76、   总体而言,小说的主题剧情是线性的,十分简单的。可正如所言,“昆德拉的小说不怕剧透”。因为在昆德拉笔下的小说剧情中,剧情中所穿插的人生命运与价值和每个人物所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道路都是远比剧情更值得我们思索和考量的。

77、特蕾莎登上山路,惊奇地发现一个人都没有。山顶是一望无际的草坪,点缀有枝繁叶茂的槭树、悬铃木,开着花的栗树;山下城市在温柔的喃喃低语,除了鸟儿的歌声,听不到一点喧闹。她看到三个惶恐不安的自愿受刑者,在三个宽容善良的持枪者的引领下温和地走向死亡,而枪手温柔地询问她是不是自愿死去。这一段关于死亡的描写太美了,以至于很多读者读完这段后心灵为之一颤。持枪者与特蕾莎的对话是颇值得玩味的,短暂的几句对话是我们理解作者用意的关键。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