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斯宾诺莎【文案整理50句】

admin 2023-06-09 01:52:34 个性说说

斯宾诺莎

1、在他生前不敢出版的著作在他死后终于出版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政治学伦》(因早逝而没完稿),那些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就像瘟疫一样在欧洲的宗教界、学术界及社会各阶层蔓延开来。在他死后的整整一代人中都憎恨斯宾诺莎的名字。休谟说他的理论是“可憎的假说”,莱辛说他:“人们提起斯宾诺莎好像是在提一条死狗”,而就是莱辛,他还曾断言:“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哲学。”在憎恨的同时,歌德却在斯宾诺莎的作品中国找到了“心灵渴望已久”的哲学,并把这哲学思想渗透到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斯宾诺莎的理性和认识论,使得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神学和伦理观点成为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柏格森“生命冲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斯宾诺莎的情感观点成为了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思想;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政治学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谢林、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爱因斯坦、华兹华斯、雪莱等一大批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诗人。美国哲学家维尔·杜兰特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来评价斯宾诺莎是最合适不过了——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2、斯宾诺莎虽然饱受苦难,却不是变得愤世嫉俗,而是变得温和、忧郁。

3、我们可以从莱布尼茨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选取数段有代表性的话。第一段是从斯坦教授于1678年发表的一封信中选取的:“已故的斯宾诺莎先生的遗著终于发表了。我从其中发现了一系列与我自己的思想相似的观念。这些观念也为我的一些朋友(例如特席尔恩豪斯),也是斯宾诺莎的朋友所知道。但是,我也看到其中包含一些不真实甚至连似乎真实都不够的似是而非的议论,例如:只存在一个实体,即神;被创造物是神的样式或偶性;我们的心灵不能认识来世的任何东西;神本身思想,但不能理解或意欲(will);任何事物都凭借命运的必然性而产生;神的活动不是为了目的而是由于本性的某种必然性——这在字句上是保持天意和不朽性,而实际上则是摒弃它们。我认为这部危及例如意志之类的著作为这些朋友自己彻底了解它设置了难题…”这段话写自1678年2月,首次表明了他对斯宾诺莎的公开态度。大约20年后(1697年)的另一段话,由于它对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联系做了有名解释而饶有兴味:“如果他所说的话是健全的,那么可以推断,既不存在自由也不存在天意。凡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是不可能的,凡是发生的都是必然的,正如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用更清楚的语词所表达的那样。人们也可以说,斯宾诺莎除了培育笛卡尔哲学的几粒种子以外什么也没有做。”对于斯宾诺莎的“宿命论”一个观点的主要见解在《神正论》(1710年)中得到了清楚的表达:“…在斯宾诺莎那里,神的王国不是别的东西,只是必然性和盲目的必然性(如在斯特拉图(Strato)那里那样)的王国。每一事物都通过必然性从神的本性流溢而出。在神内没有任何选择,没有任何使人逃脱这种必然性的人的选择…”这些批评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斯宾诺莎的彻头彻尾的决定论被认为损害了人类原先就具有的一切价值。这个评价不过是重复了一些庸碌之辈所说的话。对这个评价,莱布尼茨自己的体系同样也偶尔地认可,但由于历史的偶然性,它却变得具有重大意义了。它统治了人们的看法达一个世纪之久,在德国尤其是这样,因为不系统的莱布尼茨在克里斯提安·沃尔夫那里找到了一个系统的追随者。沃尔夫在他的哲学课程中介绍了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的驳难。德国所有的大学中的哲学讲坛很快就被沃尔夫的门徒们占领。驳难成了固定的模式,斯宾诺莎被人遗忘、无人问津了。斯宾诺莎主义是以显著的方式复兴起来的。耶可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1819年 )得出了一个并非特别新奇的结论:哲学完全是片面的。因此,他提出要重建普通人的看法来取而代之。尽管他早就从沃尔夫的驳难中熟悉了斯宾诺莎的著作,但和同时代的多数人不同,他苦心于寻根求源。他很快便确信,斯宾诺莎是哲学家的典范。正如乔治·亨利·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于一个世纪后所说的那样,“人们对斯宾诺莎只有一个选择,如果你懂得了他的词语,承认他的学说的可能性并领会了他的意思,你就会不再怀疑他的结论,正如你不怀疑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样“耶可比走得更远。他认为,所有哲学,如果一直推论下去,都会符合逻辑地导致斯宾诺莎主义。事实上,斯宾诺莎是唯一有勇气认真研究哲学的哲学家。所以,倘若我们要做哲学家,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有成为斯宾诺莎主义者。

4、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5、由此可见,斯宾诺莎试图通过将笛卡尔的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降低为实体的属性的方式,来化解他的二元论。一方面,思想与广延不是两个实体而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因而两者是同一的;另一方面,由于两者性质不同,所以又是相互独立,互不限制的。斯宾诺莎以实体一元论来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由于他始终坚持不同性质的东西不能相互影响,因而思想与广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彻底解决,仍然存在着二元论的残余。通常人们将斯宾诺莎的上述观点称为“心物平行论”,实际上称之为“心物两面论”或“心物同时发生论”可能更为恰当。

6、“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7、有些人行善是为了获得上帝的嘉奖,好像上帝是个伟大的奴隶主,好像善行和热爱上帝并不是幸福和自由。这种道德观简直荒谬至极。

8、实体是“自因”。所谓“自因”亦即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本性”。实体独立自存,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因而它在本质上就是存在,既不可能由别的东西所产生,也不可能受他物所限制,否则便与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9、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失恋对于斯宾诺莎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恋爱,也是最后一次恋爱。对于失恋的痛苦,他曾愤愤不平的说道:“当一个人想象着他所爱的女人失身于他人,他不仅会感到痛苦,而且还要讨厌她,因为他不能不将所爱的对象的形象和另一个人的生殖器及排泄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也许从那一刻起,斯宾诺莎就成为了一个哲学家。

10、他的父亲有几艘装满了货物的商船,被海盗劫去了!

11、因为他的不同的想法,他失去了教籍也被驱赶出家门,甚至还不得不躲避一些教徒的追杀。斯宾诺莎欣然的接受了所有他的思想带给他的一切负面的影响,然后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总结并探索着自己的“哲学”。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宇宙,他包括了宇宙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斯宾诺莎认为上帝依据自然法则掌控着宇宙中的一切,人类的智慧只是上帝智慧的一部分,并且上帝知道一切,控制着一切。他认为人类如果被任何的外界事物所影响,那么他都会成为它的奴隶,并且永远都得不到自由。只有当人类可以和上帝达成共识,不再被这些因素所累时,才会有相对的自由。

12、聘请书是用了非常恭敬的语句写成的,还许诺给他“哲学研究上最完美的自由”;不过接着,也来了这么一句、也还算客气的话:

13、这一年,斯宾诺莎仅仅24岁,但他至死也没有屈服过。

14、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 

15、有个地位显赫的官员去看望他,见到他穿着一件破旧肮脏的睡袍,就责备了他——因为这太不符合他这时的身份了,就要送他一件新的。

16、情感与理性是人类心灵的两大基本要素。人有情感,动物也有情感。情感主要表现为痛苦、快乐和欲望。每个人都根据他的情感来判断或估量善恶,快乐是善,痛苦为恶。但是,如果人完全由情感支配,等于完全受命运摆布,那么他和动物一样都是情感的奴隶。如果人的行为和欲望都由外在的力量所决定,那么也就谈不上道德不道德了。理性与情感不同,它能够使人认识神、知神、理解神,从而产生对神的理智的爱。换言之,唯有理性能够使人认识万物的本质,摆脱受奴役的状态。因此,仅仅受情感或意见支配的人与由理性指导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行为,不论他愿意与否,完全不知道他所做的是什么,而后者的行为,不是受他人的支配,而是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且仅做他所认识到在他的生活中最为重要之事,亦即仅追求他所最愿望的对象”,所以前者是奴隶,后者则是自由人。因此,我们通达至善而成为自由人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神的认识:“心灵的最高的善是对神的认识,心灵的最高德性是认识神”。因为一切皆出于神,没有神,一切都不存在。而且心灵只有在理解时才是主动的,也唯有当心灵能理解时,“我们才可以无条件地说,它是遵循德性而行动。所以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

17、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8、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 

19、斯宾诺莎要打磨镜片,他靠这个来维持生计,又要进行艰辛的哲学思考,有时把自己关在房内写上个两三天,足不出户;他怎么会有时间与心思去考虑衣着、行头呢?

20、他和弟弟后来在街头被一伙暴徒杀死了,因为暴徒们认为威特是一个不信基督的大坏蛋,又说他是1672年、荷兰军队败于法军的罪魁祸首。

21、第三种是“直观知识”,这是由神的某一属性的客观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这种知识能够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会陷入错误,因而是最高的认识。

22、还有一次,普鲁士的选侯帝慕他的名,让人邀请他,去海德堡大学当个哲学教授。

2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24、说到斯宾诺莎是哪个国家的人,由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所以他家族的故乡和斯宾诺莎的国籍不属于一个国家。在1492年格林纳达被占领后,西班牙实施了驱逐异教徒的政策,被驱赶的众多家族之中有一个犹太家族,当时这个家族的主人叫做埃·斯宾诺莎,这个家族就是斯宾诺莎的家族。他们被无情的驱赶出来,后来有一个美好的国家接纳了他们,也就是斯宾诺莎所属的国籍,这个国家就是荷兰,所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是一名荷兰人。

25、美国哲学家维尔·杜兰特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来评价斯宾诺莎是最合适不过了——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26、完善的法律之于个人,犹如理性之于激情,都要协调相互冲突的势力以避免毁灭,从而增强整体的权力。

27、这就是斯宾诺莎在其表面平淡的拉丁文后面所具有的文采。斯宾诺莎的文采使得三种语言在表面沉闷的语言中震响,产生了三向的伸张。《伦理学》是概念(concepts,第二种认识)的著作,但也是情感(affects,第一种认识)和感知(percepts,第三种认识)的著作。斯宾诺莎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他是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哲学家,是最纯粹的哲学家,而同时又是最面向非哲学家和最引发非哲学理解的哲学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严格地说,所有的人都能读懂斯宾诺莎的著作,都能受到巨大的感动,或产生全新的感觉,哪怕他们并不十分懂得斯宾诺莎的概念。反之,一个只懂得斯宾诺莎的概念的哲学史学者并不能充分地理解他。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即便为了将我们哲学家和非哲学家带向共同的界限,也需要两个翼。而要展现文采,要成为火鸟,则至少需要这三个翼。

28、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29、二十岁时,他跟随荷兰学者凡·丹·恩德学习拉丁文,老师美丽的女儿克莱拉·玛丽夺走了他的感情。可当一个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带着昂贵的礼物向玛丽求婚时,一心向学而充满憔悴和古板的斯宾诺莎在爱情的争夺中失败了。我们无法指责玛丽的选择,毕竟献身哲学只是斯宾诺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是玛丽的,她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权利。

30、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31、因为,被革出教门的人,任何一个犹太教徒都不能与之谈话、交往、同住,也不能走近离他四码远的地方。

32、在斯宾诺莎哲学中,“至善”是认识的最高目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它的最后归宿。

33、据说,他在星期六那天,感到了身体不适,就将手稿锁进了一个小书桌的抽屉里;他将钥匙交给了房东,嘱咐于死亡后,将手稿转交给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詹·里欧沃茨。

34、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35、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36、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37、我们皆因无知,才以为我们能够改变未来。要发生的事总要发生,未来像过去一样定不可移。

38、斯宾诺莎生前发表的作品,除了《笛卡尔哲学原理》之外,还有一本1670年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然而一出版,就被列入了禁书目录。

39、四年后,即1660年,他的房东搬到了一个叫作莱茵斯堡的小城,它距荷兰的大城莱顿不远。

40、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自因,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因此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另外,实体既然是自因,其存在的原因就在自身之内而不可能由别的事物所产生,因为非永恒意味着被产生,那就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所以它的存在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必然是永恒的存在。

41、因此说,斯宾诺莎主义是哲学的纯粹形式。不过,在这里,论证产生了一个新的出人意料的转折,其结果是人们难以接受的。所以耶可比指出,(被斯宾诺莎主义典型化了的)“头脑”并不导致真理,因而我们必须回到“心脏”。值得注意的是卢森·莱维-布鲁尔先生(M.LucienLevyBruhl)在他关于耶可比的论著(巴黎1894年版第6章)中明确阐述的有关论证的双重特点。耶可比坚持斯宾诺莎体系的严密的特点完全是为了损害它的信誉,或者毋宁说(由于这一特点是哲学的本质),是为了损害哲学本身的信誉。他对斯宾诺莎的崇尚是相当真诚的,而且他确实对斯宾诺莎的著作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和许多更靠近现代的读者一样,他不能容忍在他看来是斯宾诺莎的宿命论的东西。于是他认为,这种绝非为斯宾诺莎所特有的宿命论乃任何对事物深思熟虑的尝试的逻辑结果。思想本身就是决定论的(类似的观点也为我们时代的柏格森先生(M.Bergson)所坚持),假如我们要拒绝决定论,按照耶可比的意见,我们就必须拒绝把思想视为唯一的关于真正的和实在的事物的仲裁者的要求,必须放弃理性而保留信仰活动。再者,这个思想并不新颖,但它在当时理智的环境中却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在不严肃的通俗化者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通俗化者对任何问题都有招之即来的办法。这些“启蒙哲学家”,正如人们称呼他们的那样,很快就被康德推翻了。但是,他们的第一个反对者却来自耶可比。耶可比已经从严峻的人那里懂得推理的含义。他的经验亦不是孤立的。在一位怪癖天才所罗门·梅蒙(SolomonMaimon)的《自传》中的一段话(康德哲学进一步发展很多归功于他)说了同样的意思。他写道:“我正在读斯宾诺莎的著作,他的深刻思想和对真理的爱使我兴奋异常…我开始重新考虑他的体系而且逐渐确信其真理…我回答了由沃尔夫派针对斯宾诺莎的体系而提出的诘难,亲自提出了反对他们的体系的辩驳,并且表明,如果沃尔夫的本体论的‘名义定义’变成了实在定义,其结果就会导致与之相反的结论。此外,除了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和借以有意努力降低到为大众心灵共有的思维方式的伪善以外,我无法说明为什么沃尔夫派执着地坚持他们的体系…”事实上,斯宾诺莎的严密思想向那个时代的知识界的领袖们提出了挑战,而且一个偶然事件使人们知道了这一挑战。这一事件是莱辛(Lessing)之死(1781年)。它促使他的朋友门德尔松(MosesMendelssohn)为撰写一部关于他的生平和观点的书做准备。莱辛是除了耶可比以外少有的几位读过斯宾诺莎著作的德国人之他不仅读过他的著作,而且崇尚他本人,尽管他似乎不想把这种事实传播出去。耶可比曾经在莱辛去世的前一年与他谈过斯宾诺莎的问题,他感到应该提请门德尔松注意这一事实,而且他这样做了。结果令人吃惊,门德尔松当即拒绝承认在他看来是指责的东西,而且在几封通信之后,在他的《晨报》(Morgenstunden,1785年)中用了一节(第十五节)的篇幅来公开否认这种指责。与此同时,耶可比准备并发表了一卷以和门德尔松通信的形式写成的著作《论斯宾诺莎学说信札》(UeberdieLehredesSpinoza,1785年)。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斯宾诺莎哲学,同时回顾了他在1780年与莱辛的谈话。看来,莱辛确实曾经说过斯宾诺莎是他的导师,斯宾诺莎哲学是唯一真正的哲学。还有,整个谈话是由讨论歌德(Goethe)的一首诗引起的。歌德也曾说过类似莱辛说的话。整个思想界顿时大放异彩。斯宾诺莎从一个莱辛所说的“死狗”变成了一个为人们虔诚崇拜的对象。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不久后说道:“献上一束头发以纪念这位神圣的被逐者的精神。崇高的世界精神渗透了他。无限是他的开端,又是他的结尾,宇宙是他的唯一的和永恒的爱。”

42、他通过拉丁文,广泛地阅读了古希腊罗马和中古欧洲的,以及其他的各种著述;他还重点研读了布鲁诺的著作,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卡笛尔的哲学思想。

43、#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44、在这个时期,他全力撰写哲学代表作《伦理学》;写这本书,化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与精力。

45、最后,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决为火刑,被“用最仁慈的、不流一滴血的方法”处死了。

46、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47、还必须要提到的,是一个叫詹·德·威特的人,斯宾诺莎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

48、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49、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