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刘基【文案整理67句】

admin 2023-06-11 01:51:43 个性说说

刘基

1、早在元朝末年,刘基就曾经历了两次官场沉浮,这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灰意冷,于是决意归隐江湖,便与友人寄情山水,纵酒放歌,开始了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

2、《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刘基)。

3、刘基的立制思想具有构建和谐社会治理的特征,对和谐社会构建是形成自身体系。其和谐之道是以宇宙视野考察人性,以遵循天地人三才互为影响为前提的。他在《天说》中指出了人之所以可以与天地并列为说:“天有所不能而人能之,此人之所以配天地为三也。”“三才一理,治道无二”,天地人及社会治理都与天道相关,天道之变化关系着社会运行的发展变化。他把制度建设提到“王道”层面上,提倡“善盗天地”之思想,强调人性善根的引导和培育,并与时势相谐。刘基和谐社会治理思想是具有宇宙全息性、动态和谐性特征的。

4、以姚广孝之能,既然能在帮助燕王上,给胡惟庸下上一盘大棋,又岂能不对刘基的安全加以防范?以刘基之能,与姚广孝不遑多让,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中了对手的暗算,一命呜呼?

5、安才的第三招是养其能,促其成长。使用人才要教诲要引导,教其所不知,引其所不能,促其逐渐成长。刘基说:“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用才者要视其才质区分对待培养,譬之如树之材,“松、柟、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假如急于求成,不待其成长,栋梁之才就没有了,“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用才者要视才质区分对待更因为“教可行于质近,道难化乎性成”。(刘基)。

6、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7、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8、刘基的父亲叫刘爚,传说他的父母心肠非常好。一日,一位化作癞头乞丐的白鹤仙师来家乞讨,他们不仅不嫌弃,给他饭吃,而且还上山采来草药,为其医治烂头脓疮。白鹤仙师感念他们的善良,就告诉他们将先人的尸骨埋在家后面的五峰山脚下,日后必出将相之才。在仙人的帮助下,刘爚将祖先的尸骨埋在了山脚下。三年后,刘爚的妻子生下了刘基。

9、明初所定处州税粮,仿照的是宋制,每亩加五合,独青田县除外,太祖朱元璋的意思是让刘基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朱元璋巡幸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畏惧刘基之威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朱元璋,得到批准,于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此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朱元璋返京后,李善长向其告状,说刘基在坛土下杀人,是不敬之举。平时怨恨刘基之人也纷纷诬陷刘基。其时正值大旱,朱元璋要求诸臣发表意见,刘基说:“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朱元璋采纳其建意,但十天后仍不见雨,故而发怒。此时恰值刘基妻子去世,刘基请求还乡。朱元璋正在营造中都,同时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刘基临走上奏说:“凤阳虽是皇上的故乡,但不宜作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轻视。”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扩廓逃往沙漠,此后一直于边境为患。同年冬,朱元璋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赏赐甚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固辞不受。

10、刘基认为招才容易安才难:“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亡伤也。”用才除了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还必须安其心、定其性、成其才,必须懂得人性之多层次性多面性,有必要给与一些制度等的外在力量之导引。

11、村老们不服,提出了张良。我认为张良虽对亡秦兴汉有功,但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明确记载,他一生也没有留下治国平天下,或军事学方面著作,我们不宜以推想来给他排名。他们之所以如此排名次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影响,而对刘基的生平他们知之甚微所致。当时的几次辩论似乎难分胜负,但至今我认为我的说法是对的。也许正因为如此,逐步成长后,我对刘基的生平及其著述也较其他历史人物更有所留意。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黄岩见到刘基的琴,立刻引起重视并向省文管会和青田报告,多年后仍不能忘怀,也是我多年关心刘基生平及其著述有关。

12、当年高湖有位乡绅季谦(1306—1372),字伯益,曾经做过官,任过恩州学正一职,“平生好学尚义,乐于施舍”。其见识也非同寻常,他认为,大家都爱自己的子孙,但并不清楚怎么去爱。世人的通病是以为多留田宅财物给子孙就好,殊不知“骄淫生于富溢”,如此反倒可能会害了子孙。

13、当时朱元璋的最大劲敌是陈友谅,决策先打垮陈友谅,再统一全国的是刘基,陈在鄱阳湖的大战失利,而被朱将郭英一箭射死。即由陈的太尉张定边拥陈友谅之子陈理奔向他们的老巢,最后因颓势已不可挽救,就投降了。这批投降的人被杀的不多,大部分被“留用”,封陈理为归德侯。不久就将陈理和明玉珍的儿子明升一起迁送到高丽,并嘱高丽当局善待。但没有见到张定边去向。

14、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15、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16、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17、刘基非常高兴,拿着兵书四卷,回头就走。待他走出洞外,石壁复合如故。

18、《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19、刘集,受父亲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20、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21、刚出生的刘基也不发声,好象是个哑巴。刘爚夫妇正在发愁的时候,白鹤仙师再次出现了。他对刘爚说:“这孩子眉清目秀,天仓饱满,地库方圆,日后必能成为王候将相。”说完,他伸手往孩子的喉管一摸,又拍了拍胸膛,刘基一下张口发出了声音。白鹤仙师随即驾着祥云飞走了。

22、关于刘基遇到仙人黄石公,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刘基从白猿洞中得到无字天书后的一天清晨,刘基拿着一本书,在山上石门洞飞瀑左侧数十丈的崖壁下诵读。突然,一声巨响,崖壁徐徐分开。刘基走着走着,来到一座石室,只见石室正中后壁洁白如莹玉,壁上刻着两个神仙,相向而立,四手同持一金牌,金牌云“卯金刀、持石敲。” 刘基天赋超人,自然领悟了。立刻拿起一大石,连敲石壁。许久,石壁自开,露出一石匣。石匣中藏着四卷兵书。

23、朱元璋因事要责罚李善长,刘基劝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朱元璋说:“他三番两次想加害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说:“这怎么行?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不能掺杂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他气量比杨宪更窄。”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刘基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说:“我的丞相,确实只有你最合适。”刘基说:“我太疾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24、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25、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故居图片住此。故里图片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26、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27、也就说刘基的死因非但蹊跷,而且十分蹊跷。这个“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刘基他自己。笔者分析,刘基是自杀,是通过自杀故布疑阵,令皇上疑心他的死是胡惟庸所为,令胡惟庸先是惊惧。再见皇上非但没有动静,反而将查案的燕王贬为庶民,以为皇上拿他没办法,胡惟庸便交出账册,向皇上“摊牌”,反而中了“骄兵之计”。

28、小时候的刘基,非常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书看几遍,就能背下来,所以深得老师的赞赏。

29、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30、聪明的刘基到了半夜,两寸厚的书就能背记了。道长感叹不已,说:“真是一个天才也!”他随手打开一座石室,引刘基入内。刘基看到室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他异常激动。于是,道士将石室之书连同刘基带来的四卷天书一并讲论。经过道长的悉心传授,刘基终于弄懂了四卷兵书与石室之书的要旨。下山前,道长告诉刘基,他就是当年授兵书于汉张良的九江黄石公也。

31、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3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33、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轰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只留下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创作出了这首诗。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大地显得那么的恬静。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34、高湖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十二都港的中下游,属溪谷平地,前有水后靠山,是个大村落,村民以季姓为多。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总数就超过二千。

35、季谦觉得有一种很好的、爱子孙的方法就是“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族姻之人,咸使知学”,这种理念在今天也是正确的。季谦知行合能想到也能做到,他出资建起学堂,聘请名师,让族中子弟免费入义塾学习。

3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37、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成了其谋臣。其时陈友谅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钟山(南京)。朱元璋不能决断,刘基则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刘基有见地,召入内室与其密谋。刘基认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中,应利用其弱点诱其入伏,一举重创,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使朱元璋茅塞顿开。朱无璋按计行事,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同时按刘基建议,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并取国号“大明”,以号令天下。

38、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39、杜甫有诗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而我是“历历豆棚事,分明在眼前”。我的论据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不绝,百姓遭灾,诸葛亮辅佐刘备使“天下三分”,虽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还是“天下三分”中国没有统战乱频仍。而刘基辅佐朱元璋先平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等,把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赶走,结束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种族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百姓能在较前更清明的环境中生活,其结果是使“天下统一”,这是诸葛亮的“天下三分”无法相比的。其次是诸葛亮虽然有不多的著述传世,却很少。但刘基著述甚丰,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我认为刘基应该是“头名”,诸葛亮是“第三名”。

40、还有一次,明太祖呆在内殿,正在吃烧饼。刚吃了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来见。太祖用碗将烧饼盖住后,将刘基召進内殿。礼毕,太祖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算了算,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碗,果然如其所说。

41、1370年11月29日-1375年5月28日

42、刚出生的刘基也不发声,好象是个哑巴。刘爚夫妇正在发愁的时候,白鹤仙师再次出现了。他对刘爚说:“这孩子眉清目秀,天仓饱满,地库方圆,日后必能成为王候将相。”说完,他伸手往孩子的喉管一摸,又拍了拍胸膛,刘基一下张口发出了声音。白鹤仙师随即驾着祥云飞走了。

43、刘基拿到了死刑复核令,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拿下,就地正法了。这一下可惹恼了李善长,于是,等到朱元璋一回来,他就恶人先告状,弹劾刘基,说他在祭坛前杀人,犯了大不敬之罪。见宰相开始弹劾刘基了,平时对刘基怀恨在心的那伙人便一拥而上,都纷纷上书弹劾刘基,刘基便身处四面楚歌之中,危险已经迫近了。

44、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45、很多人读《季氏湖山义塾之记》会赞叹季谦的办义学之举和刘基的写作才华,其实刘基为季谦所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或办学目的更值得今人去思考。

46、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47、关于刘基的死因,有一种说法,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刘基死后的第四年,御史中丞涂节上书揭发,说刘基重病在床时,胡惟庸曾派心腹医生前往探视,给开了一副药,刘基服用后,病情加重,回到老家一个月后即死去。

48、语出明·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

49、刘基颇有预知的能力。据说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屈。”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就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

50、刘基颇有预知的能力。据说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屈。”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就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

51、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刘基入郡庠(府学)读书,从师习《春秋经》。此经隐晦奥涩、言简义深,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单纯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且能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试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旨要。老师十分佩服,称其奇才。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之教育。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覆船山有《六甲天书》(据传其死后分赠于朱元璋和徐达),前往探秘。此处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基于其中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虚心好学才智出众,于山中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到家乡后很快名声大振,众人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52、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卷任己者术穷》。善于猜忌别人的人,别人也在猜忌他;善于提防别人的人,别人也在提防他。佳句赏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本是我们在交往中对待他人的一个底线,但太过投入,难免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53、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54、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55、得知刘基死亡,老朱又惊又怒,怀疑是胡惟庸所为。因为刘基赴任,必然对“开中谋利案”进行审查。胡惟庸是此案的背后黑手,为了阻止刘基审查,自然是先把刘基干掉,致皇上一个无人可用的境地。这是依据“谁受益谁是凶手”的逻辑推理。

56、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57、我的老家有一个传说:张定边随陈理投降后结识了刘基。有一天朱元璋对刘基说“我在凤阳的祖陵风水很好,所以我做了皇帝。我自己也想找一块吉地,以保子万代。”便请刘基去找宝地,刘基说自己对堪舆之术没有研究,无法胜任,但张定边深谙此道。朱元璋找来张定边使之寻找,张定边说他跑遍了各名山大川,吉地已被历代皇家占了,仅关外有吉地。当时东北三省被视为蛮荒之地,关内的人去东北不是逃饥荒就是流放囚犯。朱元璋听了没有表态,说:“你且暂回,待我考虑后再找你。”尔后,张定边将此事告诉刘基。刘基深知朱元璋为人,便劝他快逃,不然性命不保,并亲自剃光了张定边的头发,叫他换上僧衣逃走。第二天刘基奉召见到朱元璋,朱叫刘立刻将张逮捕入狱。刘基说,昨天我寻他问找吉地事,见他的居室空空如也,既无人亦无物。我虽不知和你谈话的内容,但猜想他是因“忤旨”怕获罪而逃之天天了。朱元璋说:“这个家伙,想为他的故主陈友谅报仇,我活着他无可奈何,企图等我死后将我的一付老骨头流放到关外的蛮荒之地。”其后虽悬赏通缉也无结果,张定边其人已不知去向。又说张定边后来在诸暨店口镇所属叫里市坞的小庙或庵中为僧,一直到过世,还说刘基曾微服到里市坞探望过张定边。

58、还有一次,明太祖呆在内殿,正在吃烧饼。刚吃了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来见。太祖用碗将烧饼盖住后,将刘基召進内殿。礼毕,太祖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算了算,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碗,果然如其所说。

59、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   刘基,生于1311年,卒于1375年。元末明初人,明朝开国元勋。

61、刘基二十二岁时就進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刘基在隐居期间,寻访隐士仙道,据说还遇上了仙人黄石公。他最终具有了未卜先知、洞察今古的能力。

62、胡惟庸之所以对刘基耿耿于怀,缘于朱元璋同刘基的一次对话,那一次,朱元璋和刘基探讨宰相的人选问题,期间谈到了胡惟庸,朱元璋问:“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刘基见朱元璋问起了胡惟庸,立即面露不屑的神情,说:“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意思是说,胡惟庸只是一个小牛犊子,给他这样的重担,会坏了陛下的事的。

63、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64、《季氏湖山义塾之记》是专为高湖的人事而写,很是难得,弥足珍贵,这是高湖的幸运,也是青田的幸运。到目前为止,业已发现、并经认定确系出自刘基之手的、直接写青田人事的文章仅此一篇。

65、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66、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