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黑格尔绝对精神【文案整理101句】

admin 2023-06-13 01:57:28 个性说说

黑格尔绝对精神

1、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舒曼、门德尔松、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最典型的还是舒曼。舒曼综合了巴赫德国式的典雅,贝多芬的古典音乐的自然观,德国浪漫派的神秘主义,最能代表德国浪漫派的高贵的柔弱的内省的心灵。门德尔松音乐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德国浪漫派和斯宾诺莎的犹太精神综合的产物,门德尔松的音乐一方面表现无与伦比的古希腊的神灵的天真自然,一方面又隐隐散发出死亡的静寂的气息,一个过去的神的国度的记忆。海涅优美的诗歌也表现出门德尔松音乐的两面性。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来自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北欧神话《埃达》,瓦格纳音乐的一个主要目的为缔造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种相对狭隘的大众的民族主义,瓦格纳对德意志新神话的创造的推动是巨大的,纳粹神话大部分要归于瓦格纳,看看二十世纪瓦格纳在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瓦格纳的影响形成了德意志精神最大众的一面,在这里,希腊的天性与德意志的典雅很少见到,如巴赫与舒曼所具有的。马克思说,杜林也可成为瓦格纳,但没有瓦格纳的才华,论断很准。尼采分析巴赫的音乐是反宗教改革的新教音乐,后来尼采说到底存在新教吗?巴赫音乐在意大利音乐中转化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成就了伟大的德意志音乐。勃拉姆斯作为摹仿大师,其意义输于舒曼。

2、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界一直围绕“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问题展开着深入讨论。结合前面的分析,在此本文对于该问题的重要回答是:“要黑格尔,也要康德”。这是因为,虽然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各自具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平行发展关系,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信心问题以及追求认识高峰问题,康德哲学的“开放性”能够帮助人类解决认识外部世界的开放性问题,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既需要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也需要康德哲学的“开放性”。

3、那么希腊的外在性的理性,理性与自然达到了和谐,这种古典的素朴的终结,通过耶稣基督这样的事件,希腊理性的意志的多元性提升到对外在命运的克服,城邦的不自由的状态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独立性,人人都获得了内在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人平等,人在精神内是无限自由的。那么这样一个人人同在的上帝,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注入了精神性,个体人格。柏拉图的精神现肉体的外在性关系,转化为精神入住肉身,将肉身的外在性的牢笼,转化成肉身的神化。那么,黑格尔在马丁·路德的内在个体性之中,获得了个体内在精神。那么黑格尔这种民族情感这样重的人,普鲁士邦为中心的民族又是一个封建意识这样深重的民族精神,能做到人人平等、自由吗?(黑格尔绝对精神)。

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5、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6、上面的追问及回答用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与“异延”的方式,通过解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绝对性”并将其“异延”到新的语境下,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元一”概念与鲍德里亚的“内爆”概念,对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发展路径展开新的深入剖析,是一种力求超越黑格尔哲学自身的思想解读。正是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对黑格尔哲学有了新理解,即认为正因为黑格尔客观唯心论极力主张的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所以从深层次上说它实际上向人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内爆性”特征的绝对体系,在此借助内爆概念,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当代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曾用“平行论”来解读黑格尔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因此本文还将借助关于黑格尔哲学本质的上述理解,论证平行论的合理性,并得出“要黑格尔,也要康德”的结论。下面本文将对上述内容做具体的论证与说明。

7、尼采的分析,“对于斯宾诺莎,歌德说:‘我感到自己与他很近,尽管他的精神世界要比我的深刻得多,纯粹得多’,——歌德有时把斯宾诺莎称为他的圣徒。”(13)尼采认为歌德借助斯宾诺莎,才超迈于德意志的狭隘之上,斯宾诺莎的超善恶的理性精神克服的是希腊精神中的偶像崇拜和德国精神中的地方的神祗。但实际上德国自身的虔敬主义与斯宾诺莎的犹太神秘主义是貌合神离,为什么要讨论斯宾诺莎,因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是德国虔敬主义最好的解毒剂,但作用仅仅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的审美理想决不是德国人追求的。如果将基督教与基督信仰分开的话,自由思想家不会反对基督信仰,因为在欧洲的语境中不可能找到比基督信仰更好的信仰。黑格尔如此,歌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8、应该承认,哲学思想是指导新闻传播活动的最基本的思维基础,而新闻传播思想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并且掺和着许多现实因素而形成的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根本、最直接的指导思想。

9、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0、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这句话是黑格尔的,是客观唯心的观点。(黑格尔绝对精神)。

11、自然阶段有三个发展阶段:机械性(物质出现,但一片混沌)、物理性(秩序和属性出现)、有机性(生命和意识出现,如植物、动物、人)。

12、承前段所述,就辩证思维来说,时代精神的替代进程是一种自身否定的残酷斗争,但是从历史整体的发展来说,则是精神的现实化过程,即自由原则的具体实现。黑格尔依据历史进化与精神自由原则,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区分为四个时期:历史的幼年期——东方;历史的青年期——希腊;历史的成年期——罗马;历史的老年期——日耳曼世界,即东方王国、希腊王国、罗马王国与日尔曼王国。

13、(9)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869-871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14、对歌德的价值,可以从这些人的评价中看出来:马克斯·韦伯说歌德在德国是千年难遇;尼采的超人形象的原型为歌德;黑塞说两个最让他困扰的人物,一个是歌德,一个是尼采;托玛斯·曼的最重要的两个主角为歌德和尼采;卡西尔的人文科学的最高点为歌德;狄尔泰的世界观的逻辑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最高类型为歌德;蒂利希说,歌德太伟大了。歌德成了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象征。这表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在歌德身上体现出来。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是什么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其有什么关系?

15、黑格尔对歌德这样恭维,大半出于真实情感,但也有面子上的话,歌德身上有官僚气,黑格尔身上也有官僚气,出于歌德的地位与名声,恭维一下也正常。相比贝多芬与歌德的会面,可见三人之间的气质区别。黑格尔与歌德的关系,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有一个分析,以莱布尼兹为中介,强调了莱布尼兹形成德意志精神中的重要性:

16、人的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17、雷峥嵘详解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守中——千万别总想做个好人

18、天主教政府建立在不公正的制度和伦理的败坏和野蛮的基础上的。国王的东西归于国王,上帝的东西归于上帝。神圣精神必须内在地渗透到世俗东西里去。企图给国家和宗教指派一个彼此隔绝的领域,法的自由的原理只能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引申出的国家制度站不住脚。法和法律同宗教分离开来,最多只能看作在无力下降到宗教精神深处和把这种精神提高到它的真理这种现有情况下的权宜之计。(17)

19、他这样认为: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和运化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自由”“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

20、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21、还承蒙您的好意。指出了我对您的依念,并以此为慰藉,对此我感到有必要对您讲一讲这种依念以至虔敬的根本动机。因为在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时候,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为是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儿恢复了力量,获得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作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8)

22、黑格尔认为,“对绝对精神的主观的意识本质上在自身之内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信仰客观真理,或对客观真理具有直接的“确定性”,经过相互融合、转换,最终到达调和——“精神的实在性”的过程。

23、绝对精神是德国黑格尔提出的哲学概念。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24、(1)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549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

25、青年时代的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图宾根郊外为庆祝法国大革命种植了一棵自由之树,黑格尔后来对德国浪漫派持批评态度,谢林和荷尔德林属于德国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但黑格尔也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样黑格尔偏向歌德的同时,对荷尔德林也有所很深的相通。1825年4月24日,黑格尔致歌德的信:

26、在他的长篇巨著中,黑格尔继续说,精神如果只是片面地作为“概念”存在,那还是抽象的,是不现实的,“概念”只有在人的精神中才是具体的,才具有“现实性”。

27、绝对精神包括伦理、宗教、哲学,三者使理念得以复归。

28、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企图运用辩证思想凝聚世界万象,据以揭示出现实世界的本源,黑格尔称之为对于历史的哲学或思想的考察。黑格尔将理性超脱于康德知性思维能力范畴,使理性成为一种实体(thesubstance),一种实现宇宙目的的无限力量。换言之,理性用于掌握概念的无限性,并成为一切合理性事物存在的基础。诚如黑格尔的名言:「凡合理的(rational)东西皆是现实的(real),凡现实的东西皆是合理的。」看似杂乱无章的精神现象,如果以思辨概念来掌握它们,则必能理解其理性规律。

29、德意志民族一直执行着一种特殊使命,重要的运动收摄到人类灵魂之内部,让它们在心灵的最深渊旋荡至其极限(ausschwingen)。经院哲学黄金时代出现了艾克哈特师长(MeisterEckehart),把亚里士多德-多玛斯哲学所代表的理智主义传统(lntellektualismus)以最衷心虔诚的感触掌握住,转化为一种密契论(Mystik)。Mystik源自希文μ挺纽搔,闭目密契论,不重视推理思考而强调与一种神秘的、一个超越的领域(或理型、或太或上帝)契合的途径。柏拉图的观照理论(θεωρ相当于日后的拉丁文contemplatio),柏罗丁(plotin)缘用了观照理论θεωρ抱元合一说(aπλεσι-ενωρι),灵魂与太一(εν)契合。(6)

30、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多处说,人不能超越他的时代,黑格尔在《逻辑学》的结尾,阐释绝对精神的逻辑,有这样的话:“最丰富的东西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二者把自己收回到最单纯的深处的东西,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最高、最锋锐的顶峰是纯粹的人格,它唯一地通过那成为自己的本性的绝对辩证法,既把一切都包摄在自身之内,又因为它使自身成为最自由的,仍保持着单纯性,这个单纯性是最初的直接性和普遍性。”(1)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黑格尔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

31、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32、(8)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1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页。

33、黑格尔指出:“在理念否定的统一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可以说,这一论述与鲍德里亚阐发异曲同工。鲍德里亚认为,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来看,它“并不仅仅意味着讯息的终结,也意味着媒介的终结”。因为在此,“媒介,即电子大众媒介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将不同真实以及不同真实性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因此,“严格说来,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两极之间的消融,差异性意义体系之间的短路,关系和对立的消解”。经过鲍德里亚的解释可以看到,如同黑格尔强调在绝对精神的世界里“无限统摄了有限,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客观性”一样,内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解对立关系的过程。一旦在绝对精神里,无限无法统摄有限,思维无法统摄存在,主观性无法统摄客观性,那么内爆就无法成立。因此,黑格尔极力强调上述三种统摄关系的存在,以保证内爆得以成立。

34、(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23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35、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36、(7)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98-9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37、因此,黑格尔关于精神概念的解说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在既定时间内精神发展的水平,即在特定时空之间的理性力量,称之为时代精神,另一种是永恒不变的精神的自我意识,即普遍与永恒存在的理性,称之为世界精神。

38、(10)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212-213页,三联书店2002年。  

39、「它(理性)既是自我生存的惟一基础和绝对的最终目标,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力的权力,这个目标不仅展开在自然世界现象中,同时展开在精神世界的现象,即世界历史之中。」——黑格尔

40、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41、黑格尔处于歌德与德国浪漫派之间,也有后来的瓦格纳的一些影子,民族主义的。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世界只肯定其理性的一个阶段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在笛卡尔的两个分裂的实体向一个实体的过渡阶段,斯宾诺莎的思考有重要性,莱布尼兹要克服斯宾诺莎的无个体性,黑格尔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莱布尼兹。黑格尔否定斯宾诺莎的理论是无神论的,但斯宾诺莎的神是一个无底的深渊,这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致命的危险性,黑格尔的理性的白昼在这里就完全消失了。康德也面临一个物自体的深渊,但很快就回头,康德的深渊是新教虔敬主义的深渊,与斯宾诺莎的深渊还是不同。

42、这一阶段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的阶段,绝对精神在这一阶段是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的转化。

43、黑格尔指出,斯多葛主义其实还是一种奴隶意识,尽管斯多葛主义已经具有自由的意识,斯多葛主义自我意识单纯自身自由。处于斯多葛主义同时代的怀疑主义,自由得到了实现,自我意识否定了另一方面即确定的有限存在的一面,双重化自身,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自我意识之内二元化,两方面的统一没有达到,这就是苦恼的意识,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矛盾着的东西。(16)

44、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绝对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绝对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45、1802年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对费希特的先验的主观精神的批判,谢林的先验的客观精神的肯定,黑格尔还处于谢林的精神影响之中。1807年写《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体系基本成型,思想也成熟了。谢林也说过自己是斯宾诺莎派,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直接借鉴,谢林的总体精神直接分化出来的自然与精神,与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的神的实体相似。谢林的总体精神也如斯宾诺莎的实体一样是静止的不动的施动者,生命开始就成熟了,没有黑格尔那样的一个生长的过程。把已有的内容不断展示出来。谢林属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唯心论传统,黑格尔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客观唯心论,亚里士多德在思维的隐特来希这个概念上升到对柏拉图的理念的突破,行动代替静观。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指出谢林的同一性问题:“直观是一种为理性的确定性所充满的意识,一个总体,诸规定充实的集合体。谢林在这种意义上谈过智性的直观,没有精神的直观只是感性的,仍然外在于对象的意识。充满精神的真正的直观把握住对象的纯真实体。天才的历史学家直观地把握他加以描述那些状态和事件的全体。直观认识只是认识的开始。”(12)

46、在这个过程中,“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就可以看作是这种“现实性”(亦即对概念、对绝对理念的认识)逐步成长和成熟的“道路”,而这条漫长道路上的最高峰就是“绝对精神”。

47、黑格尔的这个精神的肉身建立在启示的哲学理解之中,那么黑格尔说的在古希腊的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的自由的德国精神,这个内在性的精神自由到底给个体性带来了什么?如果这种精神不能达到理性的诚实,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就会存在根本的缺陷。黑格尔的上帝到底指什么?黑格尔的上帝已经死了。那么黑格尔的上帝死了失去了什么,保留了什么?黑格尔说古希腊获得了理性,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那么古希腊人的理性在受外在的命运观念的制约。苦恼意识,黑格尔说的是宗教意识,那么是什么样的宗教意识?黑格尔的上帝是指哪位上帝?黑格尔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神祗和天主教的上帝,但并没有说新教的上帝死了,作为整体的基督教的上帝死了是尼采在黑格尔基础上的推进。

48、原始的历史(OriginalHistory)如诗歌一般直接记述历史事件的所见所得。

49、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近邻的斯宾诺莎的一个唯一实体的超善恶的上帝,斯宾诺莎哲学成为德国那个时代的哲学与艺术的讨论中心。德国早期浪漫派,深入到德国的虔敬主义之中,谢林的哲学表达,诺瓦利斯回到中世纪的倾向,德国浪漫派的自然观是启蒙运动的反运动,回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时代去寻找精神安慰之乡。德国浪漫主义的最相连的德国的犹太精神,其代表斯宾诺莎。德国精神中的犹太性,往后看,法兰克福学派真正的导师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这主要从精神气质上来看的。斯宾诺莎的犹太一神教,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犹太神秘主义深深连在一起,哈贝马斯有这样的分析:

50、(12)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26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51、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52、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指出: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

53、黑格尔对罗马精神没有多少好感,罗马主要是斯多葛主义,黑格尔感到斯多葛主义没有什么积极性,是一种冰冷的宇宙精神。但,黑格尔的历史是上升的世界史,历史按线性往前延伸,进步。所以,古希腊之后的精神均在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中,都有上升的过渡意义。迈过古希腊,黑格尔认可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只有到这里,古希腊的外在性的城邦理性获得了内在提升的力量,在德意志的新教精神之中,人的精神才达到了绝对自由。黑格尔说的是宗教的苦恼意识,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宗教意识、天主教的宗教意识。黑格尔说的已经死掉的上帝指古希腊罗马的诸神和天主教的上帝,这些神祗还受制于外在性,没有获得自在自为的绝对自由精神。黑格尔站在普鲁士的本土上来思考世界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道德腐败和原则的缺陷,不能把对他的心灵还隐藏的主体性的无限的形式植入他的国家理念里去,他的国家没有主观的自由,没有新教良心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古希腊民主城邦的现实之上,但还是没有达到内在性。古希腊城邦的精神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性,古希腊的个体的内在性还没有独立成基督教那样的人格形态。

54、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

55、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讲,有良知之人。包括佛教的大慈悲心,与老子的玄德,王阳明的良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同构的。

56、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在其逻辑阶段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是纯洁无瑕的。

57、(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34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

58、但是,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在增强了人类对于自己认识能力信心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此人类只是在海德格尔所概括出的有限的“元一”性的空间里进行无限的认识发展,由此人类的认识活动最终保持的只是“内爆性”发展。这样一来,人类的认识能力越强大,就越会感到黑格尔式的解决方式对于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限制,即犹如恩格斯曾经说的,人们只有“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重新认识康德哲学及其价值(即“重新回到康德”)又被人们视为一种新的必要,因为尽管是不可知论,但康德哲学中蕴含着“开放性”,这一点可以使人们更加开放地理解外部世界以及更加积极地解决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矛盾关系。对此,正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康德的伟大正在于他“不是随心所欲地、独断主义地决定沿着哪个方向前进,从而掩盖问题的不可解决,而是坦率地、不折不扣地突出了问题的不可解决”。

59、学习哲学的都知道,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有些类似于神、但却可以被我们认识和理解的绝对精神。

60、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内部充满矛盾的精神实体。绝对知识:事物最终的知识与认知,事物的本源与归宿)。

61、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不可能是以物质或其他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而这就是“绝对精神”。

62、借助内爆概念可看到,绝对精神作为同一者最终帮助黑格尔完成了绝对精神只允许在其内部发生的包罗万象的内爆性发展,在此绝对精神的意义恰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就在于,“绝对在其绝对性中需要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他在那里坐定,而绝不屈尊”。从“绝对”拥有“作为崇高位置的王座”角度来看,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内爆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绝对精神作为“绝对”的确定,如果这种“绝对”没有确定下来,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难以建立。海德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乃是绝对之在场”,即表明正因为“绝对”是在场的,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就是能够成立的。一旦“绝对”并不在场,就意味着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性将无法成立,因为边界的无法自闭,只会带来外爆(或者说开放性)的出现。当海德格尔将“开端”与“返乡”结合在一起去解读认识活动的意义时,实际上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此边界的自闭与绝对精神体系的内爆都是能够得以成立的。所以他将返乡视为“诗人的天职”,认为“惟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

63、(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12页。

6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学术著作有:《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重读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哲学阐释》《在社会学与政治哲学之间——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路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等。主要译著有:《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正义的尺度》等。先后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权威与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6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65、物理学的内爆概念(implosion)在上世纪60年代被麦克卢汉引入社会科学,同时得到了鲍德里亚做出的哲学意义上的肯定。鲍德里亚给予“内爆”明确的界定,如内爆就是“慢动作的恐慌,无外部变量。这是一种内在于饱和的整体的激烈的力量(violence)”,“正是内爆废除了‘四进制’世界的形式,包括控制论的和组合论的”,等等。可见,依据鲍德里亚的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内爆”概念所强调的是“饱和的整体”在“无外部变量”的自我封闭情况下内在的激烈的力量的迸发。依此来看,一旦黑格尔所描述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体系能够成立,这种绝对精神体系可以并不被理解为一种“死寂”的存在,人们可以进一步强调其内部拥有激烈的力量,以此来表明其内在发展的丰富性。内爆概念可以帮助黑格尔克服其曾经害怕因为提出“绝对”而遭遇“斯宾诺莎式的神”的“无世界”境遇的困扰。所以可以说,正是从内爆概念出发,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包罗万象如何在“元一”性的空间里得以延续性的发生这一点能够得到解释。

66、黑格尔内心只认可历史的两个阶段,古希腊和新教的德意志精神,古希腊人建立了理性,而德意志具有了自由的精神,中间的转化经过基督新教,黑格尔越过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天主教,越过了法国的大革命。黑格尔也曾说,只有两个民族引领了时代精神,法兰西在实践上引领了时代,德意志在精神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科耶夫说,黑格尔精神就是拿破仑革命的德国理论。但黑格尔在内心并没有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放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法兰西还没有获得精神的内在性,这与黑格尔的施瓦本虔敬主义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情感有关。

67、歌德走的是综合欧洲文明的道路,对德国自身的传统有选择的接受。对德国的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评价不高,与《荷马史诗》的比较而言,对希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德国式的典雅,如巴赫、莫扎特音乐,德国浮士德式的精神的魔性尽可能的综合。歌德成就了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克制的人。

68、黑格尔对新教的最内在的精神作哲学表达,历史已结终结了,启示是宗教的启示,在这种意义上,黑格尔从启蒙理性的角度对新教的精神内核进行了哲学的思考。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的概念具有完全的透视力,这种现象学的理性之光不会碰到不可穿透的墙,绝对精神作为概念的概念照临了深不可测的黑暗。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实际上是统一在他的那个局限性很大的精神之中。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与类型的无限差别都被黑格尔统一在一起,黑格尔对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实际上缺少应有的尊重。他的天性的自大缺少应有的舍己与谦卑。尼采尽管外表极度狂傲,但内心对精神的类别有惊人的敏感与深度的谦卑。巴赫的神性之爱是建立在人的根本的局限性之上的,这是一种永恒的悲悯精神。

69、海涅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自己是一个马丁·路德派,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种隐密的神学。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有这样一句断言:“苦恼意识是痛苦,这痛苦可以用这样一句冷酷的话来表达,即上帝已经死了。”(2)什么样的上帝死了?而黑格尔又说绝对精神是神在现实的道成肉身,现实的每一个瞬间都为永恒的神性的显现,每一瞬间都获得永恒性。很明显,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实现描述的是神的天国在现实中实现,这时,历史终结,启示完全显示出来,以后的历史是这一启示完全展现出来的后续时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落在哲学的概念的概念的完全透明中,黑格尔说完全的光明就是完全的黑暗,但在绝对精神这里黑暗不存在了。那么,黑格尔将基督耶稣上十字架、死而复活理解为精神克服肉身的有限达到无限性的过程,这样不死的肉身只能是纯精神性的,落在现实,只有耶稣成就过复活的事件,离开耶稣基督,黑格尔的哲学所获得的圣灵的不死性,是不可能理解的。当然,尼采后来说,上帝死了!实际上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虚假的,黑格尔依凭的是一个偶像的神。

70、投稿:http://zxyc.cbpt.cnki.net

71、黑格尔内心只认可历史的两个阶段,古希腊和新教的德意志精神,古希腊人建立了理性,而德意志具有了自由的精神,中间的转化经过基督新教,黑格尔越过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天主教,越过了法国的大革命。黑格尔也曾说,只有两个民族引领了时代精神,法兰西在实践上引领了时代,德意志在精神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科耶夫说,黑格尔精神就是拿破仑革命的德国理论。但黑格尔在内心并没有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放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法兰西还没有获得精神的内在性,这与黑格尔的施瓦本虔敬主义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情感有关。

72、自由的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不曾有过。通过基督教来到世上,按照基督教,个人作为个人有无限的价值,因为他是上帝的爱的对象和目的,因而注定对于作为精神的上帝有绝对的关系,并且有这个精神住在自己之内,就是说,人自在地注定达到最高的自由。神圣精神进入世俗实存的范围,作为国家、家庭等等的实体。(15)

73、在德意志总体精神中又生发出不同类型,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人格的类型,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参照是必要的。歌德无疑是关键性人物。

74、伦理以直觉良知的形象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概念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75、(4)见《黑格尔早期著作选》,贺麟等译,425-43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

76、(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77、霍克海默曾尖锐地指出,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就是黑格尔为他的哲学最终所付出的代价。与康德的哲学论证要求“有勇气去掌握一切”相反,黑格尔的要求是“最终再也没有那种找不到肯定答案的哲学问题”。但是,霍克海默没有看到的一点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体系的封闭性可以通过引入内爆概念而获得正面的理解,它可以表明与封闭性相联的内爆性将会促使人类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高峰,即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就在寻求一份独一无二的珍品”。可以说,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内爆性的积极意义所在。

78、还承蒙您的好意。指出了我对您的依念,并以此为慰藉,对此我感到有必要对您讲一讲这种依念以至虔敬的根本动机。因为在我纵观自己精神发展的整个进程的时候,无处不看到您的踪迹,我可以把自己称为是您的一个儿子。我的内在精神从您那儿恢复了力量,获得抵制抽象的营养品,并把您的形象看作是照耀自己道路的灯塔。(8)

79、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概念的开展过程,也正是精神理性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过程。就建构而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将世界历史看成是精神概念的全部发展与自我解放的过程,其中一切与概念不相符合的形式都受到扬弃,因而历史成为与精神概念完全适合的现实,因此历史具有先天(apriori)的目的或神意计划(theplanofProvidence),但是这种概念发展却不是恣意和突发设想的虚构(fictions)。换言之,黑格尔的「天意论」与「命定论」(adeterministictheory)是全不同的,前者将人类的主观热情、行动包含在历史价值之中来考察,后者则彻底将这些主观行动与冲动排除在外。

80、黑格尔的古希腊的理性如果属于精神之死的上十字架的阶段,那么是古希腊的现世精神,外在性。城邦的有限性,如城邦只是部分人的城邦,有大量的奴隶与不自由,古希腊城邦还深深陷在这种外在性之中,而人人受制于这种外在性,没有获得个体的内在性。那么,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眼,在科洛洛斯的郊野中达到宁静,只是体验到了命运的真实性,这种宁静还没有找到超越,俄狄浦斯还没有内在性的转化。这个城邦社会还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

81、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

82、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83、物理学的“内爆”概念由麦克卢汉引入社会科学,因此麦克卢汉在内爆概念的发展中具有始祖意义。鲍德里亚被誉为“法国的麦克卢汉”,他挪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让其特指一种信息的自我复制和无限增殖的过程。在吸收“内爆”概念的基础上,鲍德里亚重新解读了“模拟”与“拟真”。在他看来,模拟产生的超真实(hyper-reality)世界是一个内爆的世界即“媒介意义的内爆”,“这正是拟真开始的地方”。鲍德里亚还指出“拟真”表明的是,“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媒介开始”,于是“真实化为乌有,变成死亡的讽喻,但它也因为自身的摧毁而得到巩固,变成一种为真实而真实”。因此说到底,鲍德里亚力图用“内爆”概念来表明,模拟只能是无限趋近于真实的“拟真”,这种情况可被称为“媒介意义的内爆”。但是,因为媒介在制造“真实”的过程中也在吞噬着意义,并且也在拼贴与制造意义,因此这里事实上也存在着“意义的黑洞”。

84、黑格尔对歌德这样恭维,大半出于真实情感,但也有面子上的话,歌德身上有官僚气,黑格尔身上也有官僚气,出于歌德的地位与名声,恭维一下也正常。相比贝多芬与歌德的会面,可见三人之间的气质区别。黑格尔与歌德的关系,歌德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什么关系?海德格尔有一个分析,以莱布尼兹为中介,强调了莱布尼兹形成德意志精神中的重要性:

85、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86、“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黑格尔考虑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他认为,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自身也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87、(1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43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88、理念本身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存在与本质的矛盾。

89、(13)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176)1887年秋,503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90、海德格尔说明了这样一个情况,莱布尼兹开启了两个走向: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歌德,德国先验唯心论者康德、黑格尔和谢林。歌德走的是德国精神的外在化的道路,回复到古希腊灵肉一体的完美状态。康德强化了德国新教的虔信主义的观念论,走的是新教的敌视自然的道路,康德敌视感官。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一种贵族化的德国浪漫派精神,谢林将康德的精神性的先验自我与德国远古的神秘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康德在强调启蒙时,他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反启蒙的。谢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反物化,走的是德国观念论的内在化道路,远离现实,这个观念是自我封闭的。卡西尔的分析,歌德竭力反资本主义的物化潮流,是一个处身在时代资本主义主潮之外的行动。歌德的艺术精神的肉身是古希腊式的,健康的。(10)谢林和康德的德国先验唯心论以基督教的观念压抑肉身。歌德接受的基督教没有明显的新教的特色,歌德已经迈出了基督教的领域,回复到希腊罗马的异教了。康德和谢林是新教的精神,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走到歌德那样的外在性,是新教与希腊罗马精神的综合的产物,新教的元素更多一些,所以,从根本的精神气质来看,黑格尔在两方面都不彻底。黑格尔的体系中没有面对人性的根本恶的问题,这个体系就是莱布尼兹的神义论的模式。歌德已经走出了这个模式。

91、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如果思维不想放弃对整体的把握,那就必须走向内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力图找到那个思维的主体。存在可以被设想为是这一产物,这时,就没有非理性的裂缝,没有彼岸的自在之物。”此处卢卡奇指出黑格尔“必须走向内发展的道路”,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对黑格尔哲学内爆性的最清晰表达。依照卢卡奇的解释,一旦确立以主张绝对精神的方式来保证对整体的把握,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任何企图超越绝对精神的努力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黑格尔那里,思维“走向内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其“必须”做出的唯一选择,在此不仅“非理性的”东西不可能存在,而且康德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也不可能存在。

92、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是灵魂的家乡,但古希腊有局限性:

93、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多处说,人不能超越他的时代,黑格尔在《逻辑学》的结尾,阐释绝对精神的逻辑,有这样的话:“最丰富的东西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二者把自己收回到最单纯的深处的东西,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最高、最锋锐的顶峰是纯粹的人格,它唯一地通过那成为自己的本性的绝对辩证法,既把一切都包摄在自身之内,又因为它使自身成为最自由的,--仍保持着单纯性,这个单纯性是最初的直接性和普遍性。”(1)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黑格尔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Ecce,homo。

94、恩格斯总结概况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

95、就黑格尔而言,自由具有几种不同的意涵,对于个人而言,行动的自我决定表彰的是任性的主观自由,对于伦理实体而言,普遍存在于家庭、社会的行为规范所表彰的是服从的客观自由,但是只有在社会的有机体中,透过意识的反思与自律,个人终将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在社会内部所享有的伦理性自由。

96、众所周知,“绝对精神”是黑格尔的核心思想,那么,“绝对精神”的“绝对”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该怎样理解“绝对精神”的“绝对性”?这是需要悉心辨析的难题。恩格斯曾经充分强调绝对精神具有“包罗万象”的特性。但是,正因为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既是“最强有力的和最囊括一切的”,又是“一切的规定和它所设定的全部充实的内容都要回复”到的“绝对形式”,所以它就不可能是开放与发散的,而是封闭与收敛的。从思辨上说,既然绝对精神是包罗万象的“绝对”,它就可以被浓缩为“唯一性”,即成为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点”或黑格尔视域中的“点性化”(Punktualitaet),同时这也就是正如海德格尔在《哲学论稿》中所说的需要用“元一”(Einfalt,或译作“混元”“纯一性”)“独一”(Einzigkeit)等概念去描述那包罗万象、无所不在的存在现象。而且,当我们拥有了“元一”或“独一”概念之后,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追问:作为“元一”或“独一”的绝对精神,又是如何让包罗万象能够得以延续发生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曾经说的“让同一东西,即存有的独重又变成急难,而且因此从一种更为原始的真理而来变成急难”。应当说,也正是在力求回答上面的追问中,可以发现当代的“内爆”概念在解读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97、海德格尔区分了同一者(dasSelbe)与相同者(dasGleiche):所谓的同一者就是共属一体性,是形而上学—逻辑意义上的“同一性”;所谓的相同者则不是共属一体的,其中包含差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强调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同一者相联时,也是希望进一步明确绝对精神并不是由相同者所构成的整体,它其实是同一者本身。歌德曾在一首小诗中写道:“无物在内,无物在外,因为在内即在外”,对此,海德格尔的解释是:在这里“歌德所思考的其实不是相同者,很可能相反地是同一者”。透过海德格尔的解释,人们进一步看到,黑格尔视野中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精神是世界上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同一者,因为在它那里已经完全没有内与外之别。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既是绝对者也是同一者这一点表明,它已并无必要进行向外或者说对外的开放性发展,只需在一种共属一体的完全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完成自己的发展。所以,黑格尔曾生动地说道,“举凡一切在天上或地上发生的——永恒地发生的,——上帝的生活以及一切在时间之内的事物,都只是力求精神认识其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发现自己,达到自为,自己与自己相结合。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自己乖离自己,但都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为了能够回复自己。”

98、「一般理念(thegeneralidea)不会卷入对立与斗争之中,如此将暴露自身于危险,祂始终侧身于幕后,不受侵扰与伤害,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理性的狡计:普遍理念让冲动为它工作,发展它的存在,而受到损害牺牲的永远是这些个别的冲动,因为特殊的东西对普遍物来说是微不足道,是随时准备牺牲及扬弃的。」

99、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是灵魂的家乡,但古希腊有局限性:

100、2019年哲学日历:一本记录时间、空间、存在者及剩余物的魔历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