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形而上学【文案整理75句】
admin 2023-02-27 10:39:35 个性说说 ℃形而上学
1、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加上科学哲学的大体完善,形而上学在19世纪的西方渐成衰落之势。
2、记者:您上学期的课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能否请您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形而上学?几十年来,在中国普通人眼中似乎“形而上学”是一个贬义词。
3、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批评实际上仍然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或者甚至最终会返回到形而上学的形式上。这种观点证实了一种典型模式的持久性,即形而上学与其批评之间的循环关系。(形而上学)。
4、这是《形》第四卷的开场白,它大概比较直白也比较典型地说明形而上学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即使同称为科学,它们也是不同的。其他科学以是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而形而上学研究是本身。这就说明,这样的研究是超出其他学科的。所谓“超出”不知有没有之上或高下的意思,但是至少说明学科性质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关于学科之间的不同,亚里士多德是通过“是”来说明的。当然,人们可以认为,“是本身”这一说法似乎不是那样清楚。但是,假如我们能够始终在“是什么”(7)的意义上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本身,就不难理解这里的区别。因此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来替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做出说明。一门具体学科的研究乃是有具体内容的。比如医学研究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疗效,数学研究什么是数,而形而上学研究是本身。这一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无疑是不同的。(形而上学)。
5、李老师:这两者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一些。理学因为受到了佛学的冲击,需要对以前“夫子罕言”的“性与天道”有一套讲法,把《孟子》、《中庸》、《易传》里面的一些内容进一步发挥。但是我认为二者根本上还是差别很大,即使理学中比较强调“致知”的部分,对西方来说这还是道德智慧,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纯粹外物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西方人从希腊开始就觉得人的道德生活必须有自然作为基础,自然本身有其必然的道理,而自然背后的道理一定要以某种形而上学的方式去理解。我认为最后这一步是中国思想从未走到的一步,当然这不见得是中国思想的问题,这正是中国思想比较有特点的地方。但是确实差别在这里,西方是沿着形而上学或者更独立的科学这一道路发展出许多分支来,而中国就没有这一部分。只是因为中国士大夫熟悉理学思想,当时西方传教士用理学概念作参照,最终的目的是告诉中国人:你们讲的“理”其实是我们的上帝,而且上帝比“理”更完善更圆满,你应该信上帝。后来我接触哲学系一些研究伊斯兰教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在中国一些早期的伊斯兰教学者也是这么做的,也在明代,也是借助儒家的思想去讲他们意欲的东西。
6、在不断流变的问题史上,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哲学、神学)的问题所指域实际上从未改变。
7、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8、最近杨国荣教授撰文讲述如何做哲学对一些认识和方式提出批评,也阐述了对哲学及其方式的看法,其观点纵论古今,涵盖中西,非常有思想。我认为,杨文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国内学界有关哲学的一些看法,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对形而上学的看法。这里我想结合杨文(2)谈一谈什么是形而上学,应该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9、(13)我曾详细讨论过这些问题,参见王路:《读不懂的西方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解读存在与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是”到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即出。
10、但一旦进到形而上学问题所指域的层面,“哲学的丑闻”却有可能不再是对哲学和哲学工作的羞辱。
11、辩证法就是二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形而上学就比较教条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以书本上说的为准,不敢越雷一步。
12、形而上学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13、他似乎要让人们思考,关于世界虚无的意义。在这当中,莫兰迪的世界也正是如此:在纯粹的独处之中,去感受最伟大的宁静。
14、黑格尔的提问方式很快就被遗忘。逻辑实证主义者认定在“形而上学领域内(包括一切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的所有“命题”“完全没有意义”(卡尔纳普)。“有意义的命题”有两类,即“形式命题”和“事实命题”。前者是逻辑或纯数学命题,即同义反复的重言式命题,后者则是可以在经验处证实的命题。但所谓“经验证实”在“命题”这里,仍然不能不是“同义反复”。“经验”得以证实的“命题”,总是在“经验”处具有逻辑自治性,因而是“同义反复”的“命题”。
15、我国情况不是这样。首先,研究形而上学的论著非常少,一些冠名之作讲的也不是形而上学。其次,形而上学在我国哲学教学中所占比例非常小。这反映出我们的研究非常薄弱,认识上有偏差,重视程度也不够。第“形而上学”在许多人那里甚至是个负面的称谓,被看作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后者才是正面的。第对形而上学有一个共识和一个批评:它难懂,无用。这反映出对形而上学一种极大的误解,或者,对形而上学缺乏充分的认识。
16、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17、如果我们今天仍然象亚里士多德那样以雄性和雌性的不同生殖能力来谈论“形式”、“质料”或“其他的本原”,肯定不会有人认真对待这种形而上学谈论方式。教父神学时代所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唯实论漫长的争论,甚至康德和黑格尔的问题,在我们今天读来,都已不再是贴身的问题。我们已经不愿意把哲学史上的所有这些哲学家当作自己论辩的对手,我们已经不再遵循上述种种论辩方式,不再能够加入柏拉图的“对话”或者黑格尔的“思辩科学”。
18、这里还可以看出,除了学科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还谈到第一原理和最高原因。它们显然不是具体学科所研究的东西。因为一门学科研究的东西一定是一种具体的东西,所形成的理论也会限于某一具体范围,所揭示的原因或原理也只能是某一领域的原因或原理。但是,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东西不是这样。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种第一原理或原因,肯定不是某一门学科的,因而不会是属于某一领域的。如果说每一门学科的研究是具体的,那么形而上学的研究就是普遍的。
1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将辩证法发扬光大,就是我们熟悉的对立统一啊,矛盾斗争啊这些内容。
20、Theremightbetwoways,accordingtoAristotle,inwhichweunderstandmetaphysics.First,metaphysicsisaresearchofaprioriscience,whileothersciencesthoseofempiricalsciences.Andsecond,metaphysicsisaresearchofknowledgeitself,whileothersciencesthoseofknowledgesofacertainkind.Thisviewshowsthespecialtyofmetaphysicsandbringsoutdefinitelyitsdistinctionfromothersciences.Ifonetakesphilosophyasmetaphysics,oneshoulddealwithitbasedonmetaphysics.Evenifoneviewsphilosophyasasciencemuchmorebroadthanmetaphysics,oneshouldnotlookatphilosophywithoutkeepingmetaphysicsinmind.Abasicfactcanneverbeoverlooked,thatis,thatmetaphysicsistakenasthecoreofphilosophy,asthepartthatisthecentralissueinthehistoryofphilosophy,sothatabookofhistoryofphilosophywouldnotbetakenasgoodifmetaphysicswereneglected.
21、黑格尔认为,在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理论中,总是把寻求的本体当成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古希腊人追求的本源啊,万事万物的本体啊这种,黑格尔认为都是设定一个具体的东西,例如理念啊,质料啊,不动的。
22、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发展到黑格尔那里,跟古希腊时期远远不同。
23、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知识或认识如何可能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
24、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al)呢?这个哲学词汇,来自于古希腊,指的是一种超越感觉直观之上的思考方法。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近似概括,那就是“抽象”。
25、西方哲学史上的主、客分离,一直在循着理性(理性对象)和感性(感性对象)、“本体”和“现象”、“神”和“人”分离的路线展开。这种形而上分离实则是历史生者的普遍主观形式经由客观化(或构造客观)的方式展开其自身的过程。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思维与存在的同柏拉图所谓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没有质料的东西中被思想的存在和思想存在并不两样……,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全集》Ⅶ卷285页,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已为西方形而上学开启了基本的逻辑路向,这一逻辑路向的基本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分离植根于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26、福柯:《知识考古学》(台湾麦田版或三联版)
27、李老师:其实亚里士多德自己没有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后人整理他的著作时,把他某一部分作品称为“在物理学之后”或者“高于物理学的”,用“meta”这个希腊语介词称其为Metaphysics或Metaphysica,中国翻译为“形而上”。希腊人认为政治和道德不仅仅是习俗,还有一种自然的含义,对一些问题——比如人们是否应该追求某些幸福,不同习俗的人会相互比较,找到一个所谓“自然”的尺度。这实际上使“自然”具有了一个更深的、政治生活的基础涵义。亚里士多德往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自然是否还有一个基础。这是一个新的问题,他认为自然背后有一个更深的基础,并为自然的现象奠基,比如讲“自然是运动的”,那么最后一定要找到一个不动的推动者——“第一推动者”。其实《形而上学》这本书里讲的许多内容和物理学类似,但最后亚里士多德一定都要将其推到一个最终的本原。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他对学科有一个基本的区分:理论科学(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应用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如果你只承认有物质的存在,那物理学就是第一哲学(物理学在当时就是哲学),但如果你承认有些存在没有物质或自然作为基础,那专门研究这这些存在的学科就叫第一哲学,即后来我们说的形而上学。我认为这是西方思想中一个决定性的内容,其他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都不是这样理解的。
28、《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形而上学条目引言部分就提到,比如,现在有许多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或至少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与”首要原因“或”不变的事物“毫无关系,"例如,自由意志问题,或道德问题",新的问题不断进入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
29、杨文的主旨是探讨“如何做哲学”,一开始即谈到这与反思“何为哲学”密切相关,并且明确指出:“哲学以追求智慧为指向”(第5页),从而与以特定知识为目的的其他学科形成区别。这个开场白非常简单,也许是为了提出对哲学的理解和从事哲学的方式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许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而提出学科的区别,但是这毕竟使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呈现在我们目前,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对哲学的理解。这就表明,对于哲学研究而言,什么是哲学乃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对此我非常赞同:假如对什么是哲学尚且认识不清,那么哲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它还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学科,它说明哲学与其他知识的并列关系,另一个是智慧,它是关于哲学自身的说明。从杨文的论述看,追求智慧这一说明似乎是自明的。但是可以看出,至少字面上它与形而上学没有什么联系。
30、我认为对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其他学科是关于某一种认识的研究,形而上学则是关于认识本身的研究。当然,亚里士多德也没有这样说。但是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诸如健康是什么、数是什么这样的研究乃是关于一种是什么的研究,形成的也是一门科学,而研究是本身则是另一门科学,这是两类不同的研究,形成的也是不同的科学,二者无疑是有重大区别的。在我看来,“是本身”与“认识本身”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前者是对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的称谓,后者则是对这种表达的实质的称谓。因此,二者其实是一致的。人的认识无疑有先验的,也有后验的,因而关于认识本身的研究自然会涵盖先验的认识。至于这一部分研究在其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则会见仁见智。
31、简单而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人们基于对人与世界存在的抽象性、一般性和普适性认识论体系。形而上学理论的基本特性,是以语言、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性;而关于事物存在的研究,是一种广义地、普遍的一般性研究。
32、(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3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34、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5、哲学本意是爱知识,形而上学本意是现象后的本质!
36、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37、艾斯泰·塞尔凯特(AisteCelkyte)著
38、“形而上学”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的,严复翻译成为“玄学”,实际上原文“metaphysics”直译的话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
39、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40、黑格尔认为这是用凝固、僵死的观点去看待本体,为什么本体不能是动态的呢?
41、而中国哲学则更直接,所以有些西方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不是哲学。比如黑格尔,比如西方最早翻译中国古代四书经典的理雅各(注:JamesLegge,1815-18英国著名汉学家),他在译本第一版的序言里曾写到孔子讲的不是哲学,但后来他承认其实孔子讲的也有很深的道理。这其实不是贬义,只是证明了中国哲学和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在方式上差别很大。其实在柏拉图或者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思想中,保留下来的也经常是片断的话,比如赫拉克利特(注:Heraclitus,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04-前501年,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性格即命运”、“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等。但相对来说,康德的哲学就不容易被局部地理解,今天如果从康德著作中只拿出一个片段来解读,就很容易产生许多误解,这要放到一个八百页的大哲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很恰切把握每句话的意思。所以理解西方哲学有时候的确比较困难,因为它变成了一个非常专门、专家的学问,普通民众不太可能自己找一本康德的书啃个五年。而中国哲学和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的关系比较紧密,比如读《论语》,你看到一两句话就觉得很有用。在西方,这个部分则被宗教占据了,你在《圣经》里读到的很多话就可以拿到日常生活中去用,比如“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注:以上两句分别出自《约翰福音》14:6和《马太福音》19:19)。西方哲学确实和中国的诸如孔孟的成熟思想在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
42、伽利略不同,他不玩虚的,他来真的——做实验。至此,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剥离出来,这是理性的巨大进步。
43、必须说明的是,辩证法是一种很深刻的哲学是思维方式,绝不是日常理解的那种对立统一肤浅的那种含义。
44、在这一点上,莫兰迪与后世的抽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模糊化的色调与形体边缘的消融,将引导人类的情感,进入一个抽象化的形而上世界。
45、文献在引言部分介绍,“对当代关于所有形而上学及其批判的辩论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存在着捍卫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在这些辩论中,绝大多数辩论参与者认为,对形而上学的任何反应,无论多么强大或激进,都必定会陷于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
46、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在西方世界的世界观化,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普遍法权由阶级所有制向公民所有制的转变,普遍主观形式以空前世俗化的方式进入了历史经验,西方哲学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表明对“世”和对“物”的普遍主观形式的明证性,在对“世”、对“物”的普遍主观形式业已历史化的生活世界进入了形而上学提问的问题领域。
47、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还是现代的分析哲学,它们都与逻辑紧密结合,这就导致它们不是从日常概念出发,而是从逻辑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所以,它们研究的东西是先验的,它们得出的理论则是关于先验的认识的。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它们使用的逻辑不同,因而它们的形态是有区别的。它们之所以被认为难懂,主要原因在于对它们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缺乏认识和把握,而它们之所以被认为只是形式的,与实质内容无关,因而与世界无关,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它们的研究乃是与真相关,而真与意义相关。应该看到,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乃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乃是有意义的。认识到真与意义的联系,并通过真来说明意义,这是分析哲学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48、提出“形而上学”概念的时代是在古典哲学兴盛的时期,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合适的工具认知世界,属于非工具时代,亦称“体感时代”,譬如中医的“望闻切问”就属于典型的体感方法,利用肉眼、手感等原始方式,外加意会、想象、比喻等思想方法,开始探索认知这个世界。
49、在我看来,杨文的努力是好的,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它所使用的两个说明尚不充分。“升华”是一种比喻说明,是不清楚的。由此我们无法获得关于哲学的清楚认识。知识性不是比喻,它使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但是这被杨文认为是其他学科的特征,而不是哲学的特征。依据这种特征固然可以将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但是并没有对哲学自身的性质做出说明。也就是说,依据这样的区别,我们充其量只会知道哲学不是知识性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获得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认识。这样,在涉及有关哲学的具体论述时也一定会出问题。比如,哲学如何把握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哲学能够说明比如物理学与化学之间的关系吗(4)?理解世界的整体性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又比如,杨文认为,哲学要“追问人和世界中那些具有本源性的问题”(同上),追问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意义以及如何达到理想的人生”(第8页)。这难道不是又回到思考人的知行,因而又回到思考经验的东西上去了吗?所以,仅仅认识到哲学是研究与经验知识不同的东西乃是不够的,因为这并没有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
50、后来,基督教加剧了整个西方思想在形而上学上的紧张:假设“形而上”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超出、高于自然的话,基督教使其有了具体的含义——上帝,上帝是可以创造、改变、取消任何自然的东西的。比如笛卡尔(注:ReneDescartes,1596-16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认为“1+1=2”其实也不是绝对必然的,是上帝让它如此,上帝完全可以不让它这样,但是我们人类理解不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是被上帝造成这样的;他说可以有“没有峰的谷”,我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因为峰和谷是相对的),而上帝有绝对的能力,可以把它变成这个样子。
51、古希腊的时候各个学科刚刚起步,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哲都是什么都研究的。
52、形而上学指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形而上学是古代的思辨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基础所在。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关系等。
53、第一: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54、中文这样翻译自然不通,于是我国的翻译家们就把这个《物理学之后》或者《后物理学》翻译为《形而上学》。
55、于是,对莫兰迪来说,静物就是世界。而他的静物,就是他的那些罐罐和瓶子。在这里,他创造了一种低饱和度,并且明度相近的“灰”。这种被后人称之为的“莫兰迪灰”,成为了他形而上绘画的,最重要的色度特征。
56、第三: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57、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我们无法断言今天的我们比起柏拉图来是否前进过一步。这种未必前进过一步的状态的确就是“哲学的丑闻”。“哲学的丑闻”暴露了形而上学问题总是与某种历史处境有内在关联,并只是在与之相关的历史处境之中才能揭示其本来意义,这一形而上学问题的内在困境。形而上学没有为不同世代哲学家普遍持有的问题,也没有有关这些问题的现存答案。它总是由某种历史处境的主观根据出发寻获的问题,而且最终不能免于沦为这一主观根据自身逻辑结构的逻辑陈述形式这一宿命。
58、因此,我们厉害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作品的时候,就用了这个概念。
59、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进入现代以后,它被分析哲学所取代。最初,一些分析哲学家批评说,一切形而上学的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如今这种观点受到批评,分析哲学也被称为当代形而上学。在一些人看来,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它们似乎又是一回事。无论如何,相关研究硕果累累。
60、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指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无实质区别。他的理由是所有的命题都会随着经验领域的扩展发生变化。但感觉经验并没有提供“确定性”。我们所经验到的具有“确定性”的“经验”总是某种逻辑经验,亦即总是暗含某种逻辑命题或以某种逻辑命题为背景的“经验”。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者沿袭休谟并精致地加以区分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说到底不外是以不同方式表达其“同义反复”的命题。所有“命题”都奠基于“A=A”这一基本逻辑形式。古希腊哲学所标举的“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在当代知识体系谨守不渝的逻辑形式(A=A)这里,找到了自己从未中断的传承世系。
61、它需要付费加入,199元/年,前50名星星赠送(《老子》哲学入门十讲)课程。
62、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
63、李老师: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哲学问题。我认为西方思想有一个根本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讲出这一问题开始,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存在一个所谓的“第一哲学”,有一个逐层奠基的对世界秩序的理解。这样一个寻找最终根基的努力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有些现代哲学家想摆脱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一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我们必须满足于我们获得的诸如自然科学的现象界的知识。但麻烦的地方在于,无论你如何摆脱,你都要虚设一个讲法,而且这个讲法最终要落实到某种东西。比如说康德即便在纯粹哲学领域不讲形而上学,但在其道德哲学中有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讲的,但是一旦亚里士多德讲出了形而上学,所有人就不得不回应它,即便像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大家认为海德格尔讲的还是形而上学。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思想模式摆出了一个基本的科学架构,它要求所有的文明都在这个层面去回应它,包括中国哲学也要在这个层面上回应它。
64、第二: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65、罗素说:“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它说明了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赞同罗素的看法,并想借用它说,哲学的本质是逻辑。逻辑是先验的,在先验的意义上,它与哲学是一致的。逻辑为哲学提供方法,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它与哲学不可分割。而这种方法,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逻辑到现代逻辑的转变,由此也形成了哲学中概念分析方式的变化。亚里士多德逻辑不是形式化的,它借助字母变元凸显了“是”这个系词,揭示了句子的结构。由于“是”这个词乃是自然语言中的用语,因而亚里士多德逻辑依赖于希腊语的语言形式,并受限于这种语言形式,只能是一种主谓形式的逻辑由于亚里士多德逻辑与他的形而上学紧密联系,因而他的形而上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他所研究的“是本身”依赖于希腊语的语言形式,并受限于这种语言形式,因此他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具有“S是P”这种特征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是如此,其他哲学家也是这样。康德谈论“是实际上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黑格尔把感觉确定性归结为“它是”,海德格尔把整个西方哲学关于“是”的研究传统归结为三种性质:普遍性、不可定义性、自明性,等等,都反映出他们延续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传统无论他们在讨论中最终是不是偏离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不是得出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认识和结论,至少他们讨论的出发点与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至少都凸显了“是”这个词的系词特征,都表现出他们想在先验性的意义上探讨这个问题,都显示出这至少是一个具有先验特征的问题。
66、有一门科学,它研究是本身和它依自身而具有的性质。现在,这与任何所谓专门科学都是不同的。因为其他这些科学没有一门普遍地探讨是本身。它们截取是的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性质。例如,数学就是这样做的。现在,既然我们寻求第一原理和最高原因,显然它们一定是依自身而是的东西。这样,如果寻求是之要素的人就是在寻求这些相同的原理,那么必然是:这些要素一定乃是是的要素,不是偶然的,而仅仅因为它乃是是。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的正是是本身的第一原因。(1003a20-30)(6)
67、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就是说在所有领域都有涉猎。
68、黑格尔以“绝对理念”自身展开为线索的庞大体系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全面揭示西方历史自身主观根据的逻辑形式。关于“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精神哲学”,空前深广地揭示了人类主观形式的丰富性。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的推演中,自始至终坚持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内在统一。新兴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日益壮大的近代科学体系借以展开的主观形式,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黑格尔在此面临的根本问题,已截然不同于康德。最终可能使他的体系陷入某种困境的并非是他试图正面展开的种种问题,而恰恰是他展开这些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极端“科学化”的“辩证法”。
69、(12)参见Lukasiewicz,J.:Aristotle’sSyllogisticfromtheStandpointofModernLogic,Oxford19Patzig,G.:DieAristotelischeSyllogistik,Goettingen1963;Geach,P.T.:LogicalMatters,Oxford19
70、 《形而上学》做到了,它为研究存在的原因和本质这一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奠定了基础。《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该书对历史悠久的关于存在的本质的哲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著名的“理式论”认为,独立存在于世界的永恒的、无形的“理式”创造了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不过是对完美“理式”的不完美模仿而已。但亚里多德更关注物质世界的现实性,认为事物有了形式便能够存在;我们应当谈论具体对象,而非它的抽象概念。《形而上学》还论述了其他重要哲学概念,如“不动的动者”、潜在性、实在性等。
71、该书指出,“形而上学”在20世纪的西方已渐成衰落之势。晚近英语世界中的许多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虽然不能说“metaphysics”已乏人问津,但总体来说,较之以往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性,说它处在相对衰落的状况中,应该是不为过的。
72、(5)戴维森:《形而上学中的真之方法》,载《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30页。在分析哲学著作中,这样的论述很多,比如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它的界限。”“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构架,……是表现世界的构架。”(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陈启伟译,载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52页)
73、可以说人类社会早期“科学”与“哲学”不分,古代的人们用哲学这个方法来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哲学就是人类早期的科学而已。
74、莫兰迪是一位独处者,他的一生极少搬迁,性情淡泊,也很少外出旅游。如果说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在表象的话,那莫兰迪持之以恒的灰色静物,则成为他本身的艺术表现。
- 上一篇:晚安情话简短【文案整理27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