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文案整理57句】

admin 2023-06-14 01:52:01 个性说说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2、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3、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不能独立地提供知识,经验提供没有形式的内容,理性提供没有内容的形式。只有将感性和知性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知识。

4、Starry:adj.布满星星的,闪闪发亮

5、前几天我突然在知乎上看到了“知行合一”的比较透彻的解释,进一步有所悟。道德律,“本心”也,或者通俗讲良知也。星空,“道”也,通俗讲规律也,包含于事物与人情之中。

6、Realfreedomdoesnotmeanthatyoucandoanythingyouwant,ratheryoucanrejectwhatyoudonotwanttodo.

7、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8、在我们之上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性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9、“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0、他的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他们用这个道理讲了好多故事

11、在《原理》中康德谈到了道德的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第三个命题,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第一个命题限定了道德是人的主观准则,第二个强调了准则是人主观准则中的客观法则,第三个用了“尊重”一词使主客观相统一。“尊重”是通过理性概念产生出来的情感,是规律对意志的直接规定以及对这种规定的意识,尊重的对象只能是规律,尊重对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准则,才能使自在之物与现象相连。准则对特殊人具有效用,法则则是任何人对任何情况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准则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法则任何时候都必须如一。康德为道德以义务论的视角出现,从形而上学开始为动机,在德国思想上具有法国大革命式的伟大变革。康德谈论的人,是进入社会状态中的社会人,强调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参与立法。意志是道德问题的起点,从义务论出发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12、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13、    所以,康德把“美”和“目的论”放进同一个“批判”中来讨论,其关键的问题在“评鉴”(urteilen),所以这个((批判》叫((KritikderUrtheilskraft》—“判断力批判”或“评鉴力(鉴赏力)批判”。

14、康德是一个生活习惯十分有规律的人,对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道中都有记载。大家惯常根据他作保健散步经过各人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是有一回,他的时间表打乱了几天,那是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儿》的时候。

15、“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蒋介石评)

16、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地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17、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认识功能和意志功能,康德将前者称为理论理性,后者称为实践理性。

18、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9、  Reflecton: 反复地思考/思量

20、第一部分涉及“合目的性”的主观经验,主要论述审美判断力。第二部分涉及自然得客观“合目的性”,主要论述设计的自然表现。

21、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说几何学的一些公理、前提。

22、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23、”同时他又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24、    不仅如此,康德不仅把“目的论”和“审美论”放在一个《批判》里讨论,而且把它们分成两个部分,其中可能蕴含着这样一个意思:那真正的艺术品因已知有人创作,所以给人以“美感”,而那并无人创作的大自然本身的杰作,才引起我们的“惊赞”。“艺术之类似物,,u高于”艺术品本身;而按我们的说法,就是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明“艺术品”是“自然”的“模仿”,“艺术”反倒是“自然的类似物”。

25、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本质,就在于他有能力用实践理性的普遍要求,去充实他的一切判断、动机和情感。

26、”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27、康德所处的年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精神出于突飞猛进的阶段。“作为科学之科学”哲学从起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所有学科做基础论证的重任。当时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流的认识论理论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这意味着认识本身有可能就是虚假的、不可靠的,那么科学的根基自然就收到了挑战。

28、“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29、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提出:我们只能拥有表象的而非自在之物(又称物自体)的先天知识。

30、康德认为,判断力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并按此将《判断力批判》分为两个部分。

31、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着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32、-2“Two things fill the heart with renewed and increasing awe and reverence the more often and the more steadily that they are meditated on:the starry skie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inside me.”

33、那么心中的道德律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价值,是人文科学要攀登的顶峰。

34、另一方面,唯理论避免了经验论的问题,因为形式逻辑就普遍必然的保证了结论一定是正确可靠的。但是唯理论却陷入了另一个泥淖里,那就是它只是观念与观念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游戏。

35、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36、《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就前两部批判的遗留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他想对知性和实践理性为美学提供属于它自己的“能力”。

37、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38、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39、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40、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41、    单纯因果性乃是一种“有效性”(wirkende,effeetive),而“目的性”则是“有意的有效性"(absiehtlieh一wirkende,intentional一effeetive)有了这种“有意的有效性”,才能在“不必然性”中见出“必然性”,在“可能性”中见出“现实性”,就现实的世界来说,这种“有意识的有效性”乃是“最后的”,即在多种可能性中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一种,所以此处“目的”用iFanl或end作双关的解释。这就是说,对我们人类的理智说来,“自然”不仅是“决定了”的,而且是似乎“选定了”的。所以“自然之`现实’”的原因,也就是一最后”的,“最高”的原因。在康德看来,这个“最高”、“最后”的原因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即在原因的“概念”系统中我们找不出一个“最后”的、“最高”的环节来,但在”现实”的、“实践”的领域中,这种“最后因”、“最高因”,亦即“目的因”,却比比皆是。这种“有意的原因”固然不能在“理论”上提供给我们直观的对象;但在我们“理解”、“评鉴’,“自然”时可以给我们以“惊赞”的感情,我们会“发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的“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美好,似乎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杰作,所谓“江山如画”是也。

42、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43、智商高能力强的不一定悟性强,德行好,正面来说知晓规律来得快些,反面来说容易获取世俗之所谓成功而骄傲自满忘本心。

44、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45、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46、而人之所以能够有道德认知,有“应然”的意识,恰好是因为人同时处于这两个世界之中:

47、理性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是追求灵魂、上帝和本质世界的能力,由理性得来的知识就是形而上学知识。

48、唯理论主张我们能够拥有不受任何观察者的观点影响的客观知识,与其对立的经验论则主张我们全部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客观知识。

49、试想、用这样的晦涩句式讨论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问题,对于读者而言是多大的挑战。

50、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51、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52、实践理性的基础是康德哲学革命的另一个目的——先验自由。

53、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54、康德后来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能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整个康德哲学的核心。

55、头上的星空即自然,内心的道德律即自由,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一生都在探索自然,追求自由。

56、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