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文案整理34句】

admin 2023-06-14 01:53:04 个性说说

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1、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2、在接下去的第5-7目中,海德格尔都没有展开讨论具体的内容。先是关于“思考与提示“思考”这里指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94-96卷的内容,包括“I-XV”;而提示则是指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101卷的“提示I-Ⅱ”。但是,海德格尔在这里只是标注出了“笔记本Ⅱ-Ⅳ-Ⅴ”。据编者注释,这是指《海德格尔全集》第94卷中的“思考A”,以及《海德格尔全集》第101卷中的“揭示I-Ⅱ”。海德格尔说,这只是一种思考瞬间(Augenblicken)的记录。文献性记录,只能在重新复境中都能重现那个瞬间建构和解构的思想构境。其次是关于对荷尔德林研究的定性描述。在海德格尔看来,1934-1935年间对荷尔德林诗歌的专题研究,并非是将荷尔德林作为一个普通的诗人来看待,而是将他视作“我们未来历史的另一开端的那位诗人”,在这个“另一开端”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关于“诗艺的哲学”之类的纯艺术讨论,而是更令人激动的“隐蔽的意图(verborgeneAbsicht)”,即绝弃存在,走向本有之思的道路。所以,从荷尔德林的思考必然会走向《自本有而来》的新起点。这里出现的是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完全不同的“新的思想风格(derneueStildesDenkens)”,它不再是解蔽性的表现,而恰恰是存有之真理的归隐和“沉默的道说(dasSagendesErschweigens)”。

3、《存在与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一个残篇,只有前一半出现了。虽然海德格尔通过他的新存在论想法克服了传统存在论的许多问题(这种新存在论是基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但是从他的策略中只能够产生相当有限的哲学理解的可能性。

4、1969年,海德格尔接受了美国学者理查德·维塞尔主持的电视釆访。在电视釆访之前的准备性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他第一次向世人公开地直接说明自己的真实心情。可是,海德格尔并不想耐心地解释自己布展的逻辑陷阱和思想迷宫:“我说了也白说,没有人懂!”(5)的确是没有人懂,可是原因何在呢?你自己秘密隐藏了“本有”之思,在形而上学的话语中,又另作深刻状,一般的学术常人们当然不可能知晓其中的机关。显然,海德格尔处在一个自己设置的复杂思想表达的困境之中:常人学者落入陷阱,而他自己却掉进陷阱的机关之中。现在,海德格尔真的倍感孤独,他对维塞尔哀叹道:“我孤独,怎样孤独,您不知道。”他发现,“绝少有人能理解我的思想,他们做不到”(6)!海德格尔并不觉得,这一切是与他的秘密文本没有公开发表相关,他仍然坚持认为,这些文本的发表“需要时间,需要恰当的时机”。“思想需要时间,它的时间和它的时间”更何况,海德格尔觉得,今天的人们总喜欢追逐新东西,可是对他已经发表的东西“还没有读,没有真正地读过”。

5、卡尔·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创作的《资本论》和《宣言》都深深的影响着后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思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6、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无论实际上的此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保持其为规定着此在存在的结构。

7、海德格尔已于1976年去世,其林中屋位于德国西南边陲、靠近法国和瑞士的弗莱堡市的托特瑙山,在2002年成为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他经常上山的路被命名为“马丁·海德格尔的小径”,上面树立着介绍其生平的指示牌。任何愿意探访他“工作世界”的游客都可以沿着三公里长的山路,抵达传说中的神秘小屋。(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8、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也辞去马尔堡大学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学继任胡塞尔的哲学讲座。自1931年,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d关系越来越密切。1933年,他加入了纳粹d并当选为弗萊堡大学的校长。他的就职演说(Rektoratsrede)中运用了大量的纳粹的与纳粹宣传合拍的言词,使他臭名远播。特别是讲到德国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人民命运的领袖和卫士”。他更主张大学的三根支柱分别是“劳动服务、军役服务和知识服务”。虽然他于1934年辞退校长一职,但未曾退d。1945年至1947年,法国职业当局因为他的纳粹d背景而禁止他任教。到了1951年,更撤销他荣誉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权。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则定期受邀请任教。1976年,海德格尔于出生地梅斯基希与世长辞并以罗马天主教仪式安葬。(海德格尔生平简介)。

9、对于海德格尔,牵挂(Care)是一种状态,是“此有、缘在(Dasein)”关切它本身的存在。

10、也就是说,这类方式应当像此在首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

11、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海德格尔不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1)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12、“只觉无颜对俗人”么?是的。所以当名气从埋头苦干中自然的生长起来的时候,你也不必把自己掩抑像井水从井底下涌出,是勤劳动的果实。井里应该有井水。掘井的人也应该喝井水。掘井的人所以骄傲:井水掘出来了。而即使像那为了井水而掘井,为名气而埋头苦干,也很正派。但这“头”究竟“埋”在那算了?真正埋在勤劳的工作里了么?还是只埋在棉被里或浮嚣的虚荣中呢?这是必须弄清楚的。

13、这些讲座大多是在他性之思(anderesDenken)中隐匿起来的探索(verhüllteTasten),即对存有的真理(WahrheitdesSeyns)和它们在此-在中(imDa-sein)的基础的探索。在展开和强化追问的力量以及对劳动成果的自由把握这些教学上的想法的背后,存在着作为对另一个开端的基本姿态的努力的真正思想运动本身。对存有之真理的另一种追问不同于对存在者之本质的追问,这种追问只能够在同迄今为止的历史的争执和对这个历史的新的开启(Eröffnung)中进行。这个争执在尼采专题讲座中达到了完成。

14、在1922到1926年间开始了这项尝试——这是第一条道路,它通过现实的操作尽可能彻底地使存在问题在格式塔(gestalt)上映入眼帘。这个存在问题虽然在本质上超越了迄今为止的一切追问方式(Fragestellung),但它同时又回溯到与希腊和西方哲学的争执。

15、(10)《海德格尔全集》的编辑者海尔曼教授在后记中写道,没有发现这份关于席勒的研讨班讲稿,如果发现,将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84卷中。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6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7年,第436页。

16、海德格尔墓。海德格尔于1976年5月26日去世,享年86岁,葬于德国巴登的梅斯基希公墓

17、在这期间胡塞尔来到了这里,我找到了从我大学第一学期就希望得到的机会,系统地熟悉现象学研究。我中断了我的讲座,因为兵役(为战地服务而做培训)对我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通过每周一次下午的会面我都从胡塞尔那里收到了一些决定性的帮助(Förderung),直到我去往前线。

18、在以上读完之后仍觉不满足,还有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即东方印度体系,重点在佛学。佛家十三经必读,佛家和中国关联甚大,在中国更多表现为禅宗哲学。

19、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生于1889年9月26日,死于1976年5月26日,终年87岁。海德格尔的一生,假如没有1933年与NZ(纳粹)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学者的一生。他的生平就是他的思想。

20、  首先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的地方,并且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等人视为同时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此外,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存在者的现象,传统哲学所探究的是把人作为存在的主体,人以外的事物都是探究的非主体。而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以“存在论地存在”反驳了人的主体意义。认为人的“存在”被称为“生存”。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是人类围绕的中心,万事万物跟随道的变化而变化,万事万物的情状也是由“道”得知。

21、伊丽莎白·布洛赫曼(1892-1972),教育学家,海德格尔的好友

22、海德格尔从如下这点出发,即存有既不能被确定为现有的事物,也不能被确定为毫无结构、毫无联系的一团杂多。

23、我发现,海德格尔在这里对《哲学论稿》的评论,似乎比在那本书开始的提示更加明确一些,因此是格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这里有几个可以关注的构境点和质性边界:一是海德格尔总是以“自本有而来”称呼自己的这一新文本,这说明此文本的副标题才是真义;二是他将从1932年以来的一批文献又都指认为是对新思想构境的准备,这必然与前述讲座的评点是叠影的,只是思考构境层不同;三是《从本有而来》是这一新的构思的“第一个形态”,准确地说,其实是一个新的思想构境大纲;最后,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与《存在与时间》的争执和辩论,也是寻找新的起点,以确立关于存有之真理的立场。

24、(3)(德)海德格尔:《德国哲学的当代境遇和未来任务》,《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

25、海德格尔对日常生活的分析,虽然号称是分析此有的存在,但也不是仅为了分析此有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26、绝大多数人的沉沦倾向并不是由于缺乏理智能力,而更多是得归责到一种追求生存舒适性的偏好。简单来说,大多数人一辈子更喜欢避开自己,而不是认真寻找自己。

27、艺术工作者的气质的一面,就在于不关心名气不名气,——这才是洒脱,像我们那位欧洲先生那样的。

28、哲学家本雅明、卡西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置身时代的“风暴之眼”,在不同的视角上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彼此相联,且紧张、勇敢又饱含热情的哲学冒险。

29、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愉悦,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正因,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30、“我以往的道路”这一部分的回顾都是针对海德格尔在1937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献,其有早期发表的三篇文献和《存在与时间》。对于前三篇早期发表的文献,海德格尔用了一个他肯定不会公开说的表述,即它们都是“作为公开发表的仅仅是尽义务(alsVeröffentlichungennurpflichtmäßige)”的东西。这三篇文献分别是写于1913年的博士论文《论心理学主义中的判断》,1916年的执教资格论文《邓斯·司各脱的范畴和意义学说》,1915年的执教资格演讲稿《历史科学中的时间概念》。海德格尔所说的“尽义务”,说得客气一些,意思是对得起教过他的老师们,说得不客气,就是让大他者们看着顺心,以能够顺利得到博士学位,获得执教资格。这正是我所指认的表演性文本的核心构境意义。这样,海德格尔私下对这些文本的评价竟然都是不高的,因为是在别人锅里做饭,好吃也是人家的香。在这里,这些“尽义务”的表演性构境被私下的如实想法所拆解。所以,他指认自己191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完全受当时主流视角决定的”,主流视角即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框架,所以在这一文本的思想构境中,海德格尔显然不可能自觉地克服形而上学,而是受到传统学术场境的支配,具体说是受到洛采(Lotze)思想的左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研究者会渲染洛采对青年海德格尔的影响,但他们无法知道海德格尔自己真实的判断。他用了“不清不楚的偏爱(Vorliebe)”和“随便依赖于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体系”的描述来说明这种似他性境像状态。(3)也是在这种语境中,海德格尔将1916年完成的“执教资格论文”干脆指认为“完全陷于失败”的东西。

31、作为入门的小册子,内容可以说是简明扼要,足以让大家通过一本书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为什么既有人视其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但同时又有人觉得他不过是在故弄玄虚罢了?拥有这样两极化评价的海德格尔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的哲学思想是否值得拜读,通过这本书,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初步的评判。

32、最后,海德格尔专门交代说,在所有的讲座中,总会有一些与当时学术场话语有关联且属于“瞬间显现(Augenblickserscheinungen)”的意见,那些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那些明显属于“与时代相关的(zeitgenössischen)”哲学争执并非岀于故意,而讲座中岀现的那些偶然的提示多数会与观众的提问有关。他这是告诫我们,不必被文本的当下事物纠缠而引入歧路。

33、严冬的深夜里,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思考的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这样的思想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的。那种把思想诉诸语言的努力,则像高耸的杉树对抗风暴的场景一样。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